- 积分
- 1083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6-2-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卓越的佛教领袖赵朴初先生已经过世十六年了,但他的德、功、言并没有丝毫消逝,而是备受怀念、传播愈广。这正如他引用《菜根谭》所说:“花落还开,流水不断”。他的精神的确像流水一样在世间生生不灭。
这首偈语的完整内容是: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淡定晏如的三十二个字写在他的遗嘱后面。这分明是朴老一生的精确写照,细读下来,有落花无言的静穆、天朗气清的洁净。
赵朴初曾经写过两份遗嘱,一份写于1996年,也就是他临终的前四年,另一份则大约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附带着这首偈语的就是写于他临终前四年的那份遗嘱,再平实不过的文字承载着一颗再纯粹不过的善心:
关于遗体的处理,我曾在二十多年前写过遗嘱,置书橱屉内,不知缘何失去,今尚记忆原文大概,再书之:遗体除眼球献给同仁医院眼库外,其他部分凡可以移作救治伤病者,请医师尽量取用。用后,以旧床单包好火化。不留骨灰,不要骨灰盒,不搞遗体告别,不要说“安息吧”。
两份遗嘱的内容基本一致,贯穿着朴老二十多年,乃至一生的高尚情志。这就是一代大德的生命最后祈愿,不涉及财产分配,也没有什么自私自利的要求,有的只是奉献,对世间最后一次奉献。遗嘱最后的四个“不”原则,再清楚不过、再直接不过地道出了老人的慈悲之心与高洁人格。
朴老生前从没想过享乐,而是一生克勤克俭,死后又怎么会在乎自己的皮囊呢?既然“我”这个实物都不存在了,还有什么必要让“后人”说安息呢?再进一步说,“我”的身体就果真属于“我”吗?“我”本不是我,不过是苍茫时空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过程。“我”不属于我,而最终要浑化在实实在在的的“空”中。
朴老之所以愿意将自己的眼睛与身体捐献出去,而不愿让后人对遗体“告别”,首先因为他心怀行愿无尽的至高善念,更源于他是生命的大彻大悟者。他把自己当做一滴水,深知注定要融入大江大海,自己的这滴水不存在了,但大江大海永不枯竭。
我们再去看其他高僧大德的遗嘱或者遗言,许许多多都透漏着佛学的精华,散发着生命的芬芳与思想的光芒。
死亡是人类的终极命题,我等凡人恐惧于此、纠结于此,一生都不会有答案与解脱;而当像赵朴初先生这些历经修炼的彻悟者面对这一终极命题的时候,则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又会对自己、对世间做怎样的最后的交待,就颇值得玩味与思考。我想,他们人生的最后几句话,放在个人史、佛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人类史中都非常重要。而对世人来说,则是异常精彩的生命智慧。
朴老的好朋友圣严法师,在2009年临终之前,特意留下了九条遗言,对自己的后事与道场的发展做了很详实严谨的安排,不可谓不深思熟虑。
其中,在第一条遗言里,他首先嘱咐:“不发讣闻、不传供、不筑墓、不建塔、不立碑、不竖像……务必以简约为庄严,切勿浪费铺张”。在第二条遗言里,他对财产做了“分配”,说“我生前无任何私产,一切财物,涓滴来自十方布施,故悉归属道场”。在第七条里,他再次强调身后事的谨慎安排,表示“我的身后事,不可办成丧事,乃是一场庄严的佛事”。
从上面这些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到圣严法师的慈悲之心、素朴之心。而在遗言末后的偈语,则道出他生命的澄明与智慧的高拔。“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本来没有我”五个字,直指存在的本质,与朴老“请医师尽量取用”自己身体的安排有了一个偶然的呼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