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25|回复: 0

[善导大师] 莫高窟观经变之九品往生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0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闻名海内外的敦煌莫高窟的佛教壁画共计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若把壁画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画廊。

隋唐时期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巅峰。

而此时,也正是净土宗风行天下的时期,莫高窟也出现了很多净土变相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一) 西方极乐世界莲池海会图

所谓净土变相图,又称净土变、净土图、净土曼荼罗,指描绘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的图像或雕刻。变有两种含义:(一)动,图画不动,而画的是极乐种种动相,所以称变相;(二)变相,用图画变现净土景象。西方极乐净土变相图依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而作,白居易就曾“命工人杜宗敬按阿弥陀、无量寿二经, 画西方世界一部”。净土宗宗祖善导大师(613-681年)一生曾画净土变三百余壁,直至示寂前还在指导画工画净土变。

莫高窟第431窟观经变(图二,图三),是敦煌最早也是最完整观经变,绘于初唐时期,整铺图分布于洞窟的南、西、北三壁下方,首尾完整,画面总长15.4米,高1米,中心塔柱四面下方绘说法图,北壁绘未生怨,西壁绘十三定观,南壁是九品往生。此铺图有头有尾,采用横卷式构图,完整地体现了《观经》。

这铺观经变的创作年代为太宗以后,高宗至武则天时期,正是善导大师创立净土宗、专志弘扬净土的时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二)未生怨

此观经变的最特别之处,在于南壁九品往生图(图三)。

南壁从西至东排列十幅图,先描绘九品往生,在最东端结尾处还绘出了韦提希夫人闻法后见西方净土的景象。九图画出了九位临终之人,其中有出家人、在家人、作恶之人,中品下生者竟是身穿小衫长裙的女子,可见九品之人代表了社会各个群体的普通凡夫,临终都由佛菩萨接引往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三)九品往生图

画面上尤其突出的是下品往生人:

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的人在临终时,屋外都站着一狰狞的恶鬼,等着索拿行者到地狱,旁边遍布铁蒺藜、刀山、油锅、剑树、火海等,可见行者因平生作恶,临终地狱恶境已现在眼前,马上就要被恶鬼的铁链拖到阎王面前,正如《观经》所说:“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善知识在旁为临命终人说念佛往生法,这些人临死时才听闻净土、信顺弥陀佛名,信愿往生。

此时,佛菩萨应念现前,以一朵彩云将行者神识托向空中,临终之人便与上品、中品人一样,随阿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菩萨接引西去,离苦得乐,如《观经》说:“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下品往生人,由见地狱众火的极端恐惧,到称名当下获得佛菩萨救度以后的安心、法喜,这样的画面跌宕起伏、动人心魄,极具戏剧性,活脱脱的惊险而成功的越狱。

对《观经》这样的描绘――显现九品往生人皆是凡夫,特别是下品行者乃是将堕地狱的作恶凡夫,这是也只有在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形成,并普遍为人接受之后,才可能出现的。

在隋唐时期,《观经》受到佛教界的普遍重视,出现了不同的注疏。在善导大师之前,诸师往往站在自力圣道门的角度普遍认为:经中所言九品往生者,皆是圣人,凡夫绝无其分,或言下下品之十念往生是唯愿无行,是为后生修行求往生种下一个远因,并不是真的当下往生,即所谓“别时意”。

这些都完全湮没了净土门“凡夫为本”的旨趣,灭却佛说《观经》的真意;按照这样的说法,中下根人要往生可以说不可能,更不要说像下品这样作恶的罪人,世尊宣说的这部经典等于跟我们凡夫没有关系。

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见到这些注疏对《观经》解释得不透彻,甚至错解,使无数人失去往生的利益,于是亲自著《观经疏》重新解释《观经》,楷定古今对净土门的曲解,同时建立净土宗的规范标准。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引经据典,将诸师对九品往生人身份的界定一一加以纠正,所谓“重举九品,返对破者”,最终得出结论:《观经》是释迦牟尼佛对凡夫所说;诸师所言之圣者,可说已经远离三途之苦,安乐无忧,完全不用佛为他们愁出离之道,也不需弥陀特别为他们发救度之愿。而佛灭度后的广大浊世凡夫,为烦恼贼所害,浊恶不善,五苦所逼,正是弥陀悲愍、为其发愿成就净土、急须救度的对象,所谓“弥陀救度,凡夫正机”。如果佛不以救度最苦而又无力出离的众生为急务,那么佛的悲愿就不够圆满,而众生之沉沦也将永不了期。而阿弥陀佛之五劫思惟、永劫修行的大悲愿行,十劫以来的召唤,正是为了救度浊恶凡夫。

所以,大师认定九品行者都是凡夫,不是圣人。大师说:“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又说:“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

既然九品皆是凡夫,凡夫何以仅凭称名即得往生?大师诠释道:“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下下品人虽十声念佛,然愿行具足,自然往生极乐。

此处在彰显往生西方,全仗佛力,是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非关众生的根性或修行功夫。下下品人十念念佛都能当下往生,尚未造五逆十恶之人岂非更有资格往生?善导大师让后世一切凡夫看到了当生离苦得乐、乃至成佛的希望之光!

对于莫高窟第431窟观经变,虽然今天我们无从考证是否为大师亲手所绘(有学者认为此画可能是善导大师亲手绘制),但至少可以说明,它的创作者对于《观经》以及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已经完全领会无误,并且能够通过绘画艺术彰显其净土真意。

继第431窟观经变之后,敦煌又发现89窟盛唐时期的观经变,其构图和绘画水平都达到了巅峰,而其中九品往生图与第431窟观经变一致,这说明大师毕生弘传的凡夫念佛往生的教法在当时已被普遍接受,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5 01: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