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2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8-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佛学里面,性是实相,相是虚妄,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也就是完全去除相妄,直指本性。可是,相真的是虚妄的吗?实际之中,我们都是在相的世界,不可能视而不见,那么,到底该怎么对待名相呢?
好困惑
现实生活, 直指
阿弥陀佛!!!
佛教说的“性”是指我们的“佛性”即是人人本有的“觉性”,我们的觉性是对外在相和内在的相起用的,性是无处不在的,有喜,怒,哀,乐,佛教提出的自性清净,明心见性,就是对名相要觉悟,内在的“相”和外在的“相”都是虚妄的,比如生气就是内在的“相”,但是你不可能总一辈子生气吧?时时刻刻生气吧?当你不生气了,那这个能生气和这个生的气哪去了?外在的相也是如此,比如我们说这个人小气贪财,当他死了,并没有带走一分钱,可是他所贪得钱还在流通,为何?别人用了,那你说这个钱对这个人是真的还是虚的?显然是虚的吗,有的人喜欢收藏宝物,可是收藏的宝物究竟有何用呢?佛教提出的观照世间的一切相,它不是真实的,是虚的,人的性有“秉性”“习性”和”天性“,断秉性,去除习性,曾天性,秉性是先天带来的,有遗传的,习性是后天被污染的,天性是我们本有的,就是善性,多劫以来被秉性和习性所覆盖,秉性习性被外在的相迷惑,所形成的恶就形成了,心经一开头就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这是前提,就如知识问的;”我们该如何面对相呢“?那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性相一如,一个样,好的这个样坏的也这个样,慢慢的你在转境,而不被外在镜相所转了,这样的好处必须真实的去做,这叫自己受用,一个人死了有的投到三恶道去了,并非都是恶人,善人也并非都投生到善道去了,只不过对镜相能不能转的问题了,生死是大事,这不是佛教的悲观人生,这是大智慧,明了人生的苦短,方知佛教深远的大智慧,所以佛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个义不是文字里的义,而是你见到生命深远的大义,即是般若大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