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55|回复: 8

[其它话题] 卍续藏第74册No.1496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4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6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6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No. 1496-A 慈悲道场水忏原叙

  凡谓圣教制作。未有无所感而为之者也。昔唐懿宗时。有悟达国师知玄者。邂逅迦诺尊者于京师丛林。尊者化身。示迦摩罗疾。众皆嫌恶。惟知玄师殷勤顾问。略无厌色。欲分袂。尊者感其风义。祝之曰。向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九龙山相诣。其山有松为志。无何知玄师以道德昭著。懿宗亲临法席。称为国师。复赐沉香为座。恩渥甚厚。自尔忽生人面疮于膝上。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遍召名医。皆不能治。因记昔日尊者之语。入山相寻。果见二松于烟云间。即趍其所。崇楼广殿。金碧交辉。尊者顾接甚欢。遂以所苦告之。尊者曰。无伤也。岩下有泉。濯之当愈。命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其疮大呼曰。且未可洗。师曾读汉书袁盎晁错传乎。师曰曾读。既曾读。宁不知盎斩错于东市。其冤为何如哉。累世求报于师。而师为十世高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今师受人主宠遇。过奢名利心起。于德有损。故能害之。师即袁盎。吾即晁错也。适蒙迦诺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不复与师为冤矣。国师凛然。魂不住体。其痛彻髓。绝而复苏。疮亦不见。回顾殿宇。忽然如失。师遂卓庵于所。修忏文三卷。由历劫因果之不昧。举世受报之有徴。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为义。故名曰水忏。

  缘起文

  恭闻水忏僧宝建言。迦诺尊者。澍三昧中之法流。悟达国师。洗十生前之罪垢。观心空处。随形孽影全消。掬水灌时。剧报恶疮寻灭。已释生生莫解之冤。必忏佛佛无赦之罪。譬如药中。服其善见。是病皆瘳。照中耀其神光。无幽不烛者矣。玄公既感遇圣师。愿施仁末世。由是录
诸佛之洪名。采群经之玄义。俾展演者。转冤家如眷属。敬礼者。变罪薮为福田。兹者要祈业海波平。仰叩觉王。必蒙加被。

  例言

  六经之有注疏。内典之有译解。由来久矣。顾注经多。而注忏少。此何说欤。窃以竺干立教。既开忏悔一门。则忏从何忏。悔从何悔。必当使忏文大义。纲举目张。肌分擘解。然后四众闻之。心地顿开。言言有会。科注之役 师。正欲如上所说。肩仔勿辞也。至其寒暑罔间。既竭苦心。而证据则援引诸经。考究又悉。本大藏即或有未注。或云再考者。皆系阙疑。初非忽略。讲过又讲之。疵固无庸。其重复杜撰臆见之陋。绝未敢为私增。

  忏文。文有长短。注亦详略不齐。今科注长段处。既依总科。分为段落。其短段注法。恐前后翻检。猝难理会。概遵藏本。诸品经典。少指头绪。览者徐可得之。以云挂一漏万。则不敢辞。若言饰智炫奇。失之远矣。

  忆师业儒授经。即留心内典。后因家难洊至。抛弃世缘。礼 超凡大师于金峨授记。为贤首法嗣。虽常随大师之请都讲执事。如陈婆渡与江心定桥。洎今龙住。皆躬自升座者也。科注之成。 师固夙有弘愿。然起于某年某月者。向未前闻。竣于丁卯年腊月者。因师病笃。绝笔注忏。高阁未及启讲。不无遗哀。但素衷少遂。而法宝流通。继往开来。亦窥见一斑矣。

  忏文三卷。首简俱有赞佛偈四句。今首两卷不注。独注末卷。 师遵古本科注。仍注末卷。不及注者。病笃而止。识者幸勿附和忌嫉吾师者。翻前刻心经脱略之案。妄肆讥评。要当自具重瞳。万母为彼魔娆。

  内典难字向俱音注。极易考详。然亥豕鲁鱼舛讹正复不免。今科注悉本字汇。细心订核。缮写工梓。既便唪持。亦通书法。一切音韵笔画。务归典雅。并不侏??。捐资剞劂。固 佛祖之光明。随力舍施。亦檀那之福慧。卷内如心莲汤子。首先顿施。外其四众。两钱分计。咸各汇登。刻之卷首。洵与受报酬之盛举矣。若 师高足。唯一匍匐。善门锱铢。不爽总期。

  龙象永耀。贝叶常荣。劳不可忘。名应均附。

  旹在
康熙己巳初秋谷旦传人龙伯寅倪培基管生汤建章心莲杨灵伊即中徐行睿二鲁周嗣炳旦如闻灵瑞璘友

  同识释本生契山寂乾行观成式莲因重隆祖定

  同校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6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摘自《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6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水忏总科水忏科大分分(二)初总出忏名二正陈忏文(二)初叙述分(二)初证信(二)初序说忏由(一切)引经证成(良以)二发起(四)初略序罪因(凡夫)二泛指罪相(不信)三约忏三世(过去)四求证佛圣(是故)二正说分(二)初忏悔门(三)初标章总示三障(三)初显益劝归(礼诸)二示相令忏(是故)三略陈罪相(二)初起障之因(今日)二除障之缘(三)初列数定名(然其)二劝修获益(所以)三运心审灭(四)初另标七种(是故)二徴名列类(何等)三牒名别释(七)初惭愧(三)初牒(第一)二释(自惟)三结(此实)二恐怖(三)初牒(第二)二释(此是)三结(如此)三厌离(三)初牒(第三)二释(相与)三结(生死)四发心(三)初牒(第四)二释(经言)三结(欲得)五平等(三)初牒(第五)二释(于一)三结(以分)六报恩(三)初牒(第六)二释(如来)三结(我等)七性空(三)初牒(第七)二释(罪无)三结(故知)四结上劝诫(二)初劝如法之得(生如)二诫不如法之失(三)初反明诫怠(若复)二引喻诫迷(且复)三引经诫覆(经中)二追前略释三障(二)初由藉(所言)二结忏(是故)三分章广释三障(三)初烦恼障(六)初推烦恼根本(四)初标障所起(第一)二因申三毒(意业)三果感五趣(是故)四结令忏悔(是故)二出烦恼过患(二)初诸圣所呵(夫此)二结令忏悔(是故)三明烦恼造罪(二)初列数分忏(六)初三数(四)初明时处(某等)二列相(或因)三结罪(如是)四陈忏(今日)二四数(四)初明时(又复)三结罪(如是)二列相(或因)四陈忏(今日)三五数(四)初明时(又复)二列相(或因)三结罪(如是)四陈忏(今日)四六数(四)初明时(又复)二列相(或因)三结罪(如是)四陈忏(今日)五七数(四)初明时(又复)二列相(或因)三结罪(如是)四陈忏(今日)六总数(四)初明时(又复)二列相(或因)三结罪(恼乱)四陈忏(今日)二发愿总忏(二)初承前申愿(愿某)二礼佛结愿(发愿)四示烦恼忏悔(四)初承前起后(礼诸)二立忏之意(五)初牒名(夫论)二释义(本是)三出过(人之)四诫覆(但智)五获益(若能)三行忏之法(二)初策三业(若欲)二发二心(三)初标举(生二)二念无常(一者)三念正法(二)初不修善(二者)二复造恶(五)初诸圣难瞒(而今)二怨证莫解(夫论)三业无可隐(如经)四报无人代(于是)五策励及时(我等)四结令忏悔(是故)五列烦恼名目○六广烦恼行障○二业障○三报障○二回向门○○五列烦恼名目(二)初列数分忏(二)初原因(某等)二列数(五)初忏十使(二)初列相(或耽)二陈忏(今日)二忏十三随(又复)三忏三乘(于苦)四结罪(无量)五陈忏(今日)二发愿总忏(二)初承前申愿(二)初离过(某等)二成德(修八)二礼佛结愿(忏悔已竟)○六广烦恼行障(五)初承前起后(礼诸)二策修观行(三)初及时勉进(某等)二徴名标观(何等)三叠名别释(四)初观因缘(三)初牒名(第一)二释义(知我)三结观(以是)二观果报(三)初叠名(第二)二释义(所有)三结观(此亦)三观自身(三)初叠名(第三)二释义(虽有)三结观(我今)四观如来(三)初叠名(第四)二释义(无为)三结观(虽复)三总念忏悔(生如)四沓陈名数(三)初原因(某等)二列障(六)初三宝(起障)二三世(起障)三人天(二)初三界(障受)二六结(障不)四二乘(六)初七方便(障安)二心慧(慈悲)三三观(空平)四道品(助道)五禅定(八解)六智定(于十)五菩萨(七)初说通(三三)二六度(六度)三四摄(四摄)四四弘(大乘)五明行(十明)六向愿(十??)七十地(初地)六佛果(障佛)三忏(如是)五发愿总忏(二)初承前申愿(二)初成德(四)初成胜报(愿藉)二广修行(以如)三得定慧(于诸)四善说法(乐说)二断惑(二)初永断(令此)二顿悟(无漏)二礼佛结愿(发愿)○二业障(二)初显业报(四)初承前起后(礼诸)二示不明业力(夫业)三因不达业理(五)初正明(何以)二标徴(何以)三叠释(现报)四详明(若今)五引证(所以)四令行忏获益(过去)二列业相(二)初总相忏(三)初忏悔(三)初列相(四)初总明(某等)二犯重(或作)三犯轻(优婆)四杂举(于诸)二结罪(如是)三陈忏(今日)二发愿(二)初离过(某等)二成德(常习)三结愿(归依)二别相忏○○二别相忏(三)初承前起后(某等)二别中总举(若总)三别中别列(二)初总标(别相)二分列(二)初牒标(身三)二分释(五)初身业(三)初杀(二)初列罪分忏(六)初食啖(二)初引经证罪(二)初伤慈(第一)二苦报(二)初略明苦报(二)初明报(又言)二悔罪(然所)二备明苦报(二)初三涂(是故)二人类(若生)二结忏令除(二)初结罪(杀害)二陈忏(是故)二种种杀(四)初杀因(某等)二杀业(或破)三结罪(如是)四陈忏(今日)三畜类(三)初伤生(或以)二苦相(使其)三警迷(但使)四人类(三)初列相(二)初人类(又复)二杂类(或塞)二结罪(如是)三陈忏(今日)五微命(三)初列罪(又复)二无知(凡夫)三陈忏(今日)六刑狱(三)初列罪(又复)二陈罪(如是)三陈忏(今日)二发愿总忏(三)初拔苦(愿承)二与乐(然后)三结忏(我今)二盗(三)初承前起后(礼诸)二列罪分忏(二)初总举以劝(四)初出过(经中)二显报(致使)三结罪(劫盗)四陈忏(是故)二别释令忏(六)初官民物(二)初列罪(自从)二陈忏(如是)二三宝物(二)初列罪(又复)二陈忏(如是)三亲邻物(二)初列罪(又复)二陈忏(如是)四百姓物(二)初列罪(又复)二陈忏(如是)五交易物(二)初列罪(又复)二陈忏(如是)六杂举物(二)初列罪(又复)二陈忏(如是)三承忏发愿(二)初四缘不缺(愿承)二檀度同修(一切)三淫(二)初列罪分忏(二)初诃欲(三)初诫欲习(次复)二示苦报(所以)三陈忏悔(淫欲)二列罪(二)初出罪相(又复)二陈忏悔(如是)二发愿总忏(三)初感胜报(愿承)二修观行(了悟)三结忏(忏悔)二口业○三诸根○四三宝○五诸恶○○二口业(三)初承前起后(前已)二列相分忏(二)初总举(二)初引经示报(经中)二结忏令除(口业)二别列(四)初恶口(三)初列相(某等)二结罪(如是)三陈忏(今日)二妄语(三)初列相(又复)二结罪(如是)三陈忏(今日)三绮语(三)初列相(又复)二结罪(如是)三陈忏(今日)四两舌(三)初列相(又复)二结罪(如是)三陈忏(今日)三发愿总忏(二)初感胜益(愿承)二结忏(忏悔)○三诸根(三)初承前起后(前已)二列相分忏(三)初列相(或眼)二结罪(由此)三陈忏(今日)三发愿总忏(二)初感胜报(愿以)二结忏(发愿)○四三宝(三)初承前起后(礼诸)二列相分忏(二)初总明(三)初引经证成(经中)二示苦令修(于其)三结忏令灭(是故)二别列(五)初慢佛(三)初列相(某等)二结罪(如是)三陈忏(今日)二轻法(三)初列相(又复)二结罪(如是)三结忏(皆悉)三紊法(三)初列相(或眠)二结罪(如是)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74册No.1496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续-《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6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摘自《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6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三陈忏(皆悉)四蔑僧(三)初列相(又复)二结罪(如是)三结忏(皆悉)五搅众(三)初列相(或裸)二结罪(凡如)三陈忏(今日)三发愿总忏(四)初供养(愿生)二劝请(若有)三修行(于众)四结忏(如上)○五诸恶(五)初承前起后(今当)二总举诫劝(二)初引经诫罪(如经)二如法劝诫(是故)三列相分忏(八)初邪倒(二)初列相(无始)二陈忏(如是)二傲慢(二)初列相(又复)二陈忏(如是)三秽浊(二)初列相(或嗜)二陈忏(如是)四暴戾(二)初列相(或贡)二陈忏(如是)五贪诳(二)初列相(或临)二陈忏(如是)六残忍(二)初列相(或捶)二陈忏(如是)七放逸(四)初列相(或放)二结罪(致使)三示报(堕大)四陈忏(是故)八结忏(向十)四蹑前结忏(二)初总举(向来)二陈忏(今日)五发愿总忏(三)初世界法(愿承)二出世法(远离)三结忏(发愿)○三报障(二)初承前起后(礼诸)二列相分忏(二)初总明(九)初引经示劝(经中)二指事作证(何以)三举报警迷(但凡)四人命无常(众等)五世事虚假(但五)六天福有尽(天上)七取譬世事(如今)八劝离罪报(众等)九结忏令除(是故)二分列(三)初地狱(二)初列相分忏(二)初正狱(四)初总标(某等)二略说(如经)三结报(如是)四陈忏(今日)二余狱(四)初列忏(次复)二示苦(此中)三忆苦(南无)四陈忏(今日)二发愿总忏(三)初离苦(愿承)二得乐(等受)三结忏(忏悔)二恶道(三)初承前起后(礼诸)二列相分忏(四)初人道(三)初列相(经中)二结报(致使)三陈忏(是故)二畜生(三)初列报(次复)二结报(如是)三陈忏(今日)三饿鬼(三)初列报(次复)二结报(如是)三陈忏(今日)四鬼神(三)初列报(次复)二结报(如是)三陈忏(今日)三发愿总忏(二)初解脱(二)初分释(愿承)二总明(愿从)二示现(惟除)三人天(二)初承前起后(已忏)二列相分忏(二)初略忏过现(三)初促命(相与)二原因(如此)三陈忏(是故)二广忏现未(三)初列报(无始)二结报(如是)三陈忏(某等)○二回相门(三)初承前起后(前已)二正名回相(三)初总举前文(某等)二普及众生(二)初现生得益(二)初感乐果(现生)二植善因(正信)二当来得益(六)初近佛(舍此)二远魔(愿得)三感胜(又愿)四尚善(又愿)五值圣(又愿)六二利(又愿)三上同诸圣(如诸)三统结回相(三)初反明四法有尽(虚空)二正明修行无尽(我此)三总结归敬三宝(发愿)
)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74册No.1496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续-《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6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摘自《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6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水忏总科(终)

  No. 1496

  水忏科注卷上

  龙住释 成简西宗 集注

  赞文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启运慈悲道场忏法。

  启运者。启忏时。便要一心运想。道场者。修道之场也。此慈悲道场忏法。方能利益众生。盖建此慈悲道场。以有慈悲忏法故○又道场二字。有事有理。事则于阿兰若。以香华灯烛等事。而施设庄严等处者是也。理则虔恳至诚清净心中者是也。忏者。梵语忏摩。此云悔过。忏谓止断未来非。悔谓已耻心于往犯。故云已作之罪。愿乞消除。未起之恶。更不敢造。故名忏也。法者。轨持为义。轨则轨生物解。持则任持自性。亦总不出自利利他之道。谓之法也。

  一心归命三世诸佛。

  一纯洁精专之谓也。人虽自能忏悔。又必求佛?济。故要一心归命诸佛。过去未来现在。是为三世。以下八佛。正三世佛也。

  南无过去毗婆尸佛。

  梵语毗婆尸。又名维卫。此云胜观。释迦于是佛出世。初种相好。故为七佛之首。作付法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乃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佛。

  南无尸弃佛。

  梵语尸弃。此云持髻。作付法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乃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佛也。

  南无毗舍浮佛。

  梵语毗舍浮。此云遍一切自在。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乃是过去庄严劫第一千尊佛也。

  南无拘留孙佛。

  梵语拘留孙。此云所应断。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物何殊别。乃现在贤劫第一尊佛也。初减人寿六万岁时出成佛道。为贤劫千佛之首也。

  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梵语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仙。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此现在贤劫第二尊佛。次减人寿四万岁时出成佛道。

  南无迦叶佛。

  梵语迦叶。此云饮光。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此现在贤劫第三尊佛也。人寿减至一万岁时出成正觉。贤劫中第九小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仁慈化导。利他之号。寂默证真。利己之名。自利利他。故云能云云。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是贤劫第四尊佛也。人寿百岁时出现于世。若言劫者。人寿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年。又过百年。减一年。减至十岁。而又过百年。增一年。乃至增至八万四千岁。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增减为一中劫。八十小劫为一大劫。亦有云。八十增减为一中劫。不知孰是。当知一增一减。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住劫。初至第九劫。人寿百岁时。该一万五千一百一十九万年。减至十岁。犹有一万年在后可知。

  南无当来弥勒尊佛。

  梵语弥勒。一译梅怛丽。此云慈氏。姓也。又云阿逸多。此言无能胜。名也。现在兜率天宫说法。后降生于翅头末国城中。大婆罗门家。托胎长成。身长三十二丈。胸广十丈。面长五丈。人民年寿皆八万岁。人长一十六丈。相貌端严。衣食化生。不须劳苦。金银七宝满藏。无人视之。无有灾患寒暑盗贼诸不吉祥事△住劫内第十小劫。人寿八万四千岁。减至八万岁时出。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佛法最上。更无一法与之齐。佛法最深。更无一法穷其底。理趣幽微。不可思议。故云无上云云。

  百千万劫难遭遇。

  经云。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又云。无量无数劫。空过无有佛。既无有佛。亦无有法。故云百千云云。

  我今见闻得受持。

  今以释迦世尊。留传圣教于诸方。故得见闻受持。幸之极矣。见闻可解。受持者。领纳前境曰受。操执不舍曰持。依义修行之谓也。今权将礼诵曰受持亦可。

  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本有作愿解如来忏法义者亦可。依古愿解如来真实义。不必改作。古无改故。而此忏中。诸佛洪名。原出如来金口。况忏文亦引佛经无非如来真实之义。故不必改也。此四句。即是赞法。亦表志心虔恳之意也。佛法难闻。今幸得闻。惟愿解了。如说修行。

  慈悲水忏法卷上

  此一部忏文。但略解义趣。若依古科判。文繁不尽。

  法见上义。卷者。对舒而言。盖西域法宝。非梵本。非方册。但以一轴而庄成。欲览则舒之。览毕则卷之。卷舒不定。故云卷。此经三卷。故云上○志心礼忏。须先识忏悔两字义。忏者。忏除已往。悔者。从今改悔。故惟能悔者。乃能为忏。曰慈悲者。慈能与乐。悲能?苦。祖师立忏法。正起大慈悲心。所以救?众生苦。而与众生之乐。故曰慈悲忏法也。水忏者。因三昧水以解怨。故取立名。详见前缘起中。

  一切诸佛愍念众生。为说水忏道场总法(发语之端)。良以众生垢重。何人无罪。何者无愆。凡夫愚行。无明闇覆。亲近恶友。烦恼乱心。立性无知。恣心自恃。

  因垢重。所以多诸罪??。垢者。身心不净。三毒流秽。染污妙明。如尘坌污于宝镜。使之不明。故云垢也○无明闇覆。至恣心自恃。正言垢重处。无明者。不明也。执迷而不知自己之过非也。暗覆者。因无明。故迷暗而覆蔽其真性也○凡夫之人。彼此皆然。而言亲近等者有二义。一者互相竞造。故云亲近。二者宿无信种善根。不能亲近善友。反交恶人。总被贪嗔痴等昏迷。烦恼乱于真心。以至如此。文中自明○贪嗔痴慢疑邪见。六种根本。并二十种随烦恼等文○无知亦即无明也云云。

  不信十方诸佛。不信尊法圣僧。不孝父母六亲眷属。盛年放逸以自憍倨。于一切财宝。一切歌乐。一切女色。心生贪恋。意起烦恼。亲近非圣。媟狎恶友。不知悛革。或复杀害一切众生。或饮酒昏迷。无智慧心。恒与众生造逆破戒。过去诸罪。现在众恶。今日至诚。悉皆忏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74册No.1496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续-《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6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摘自《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6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不信诸佛。至饮酒昏迷。正言罪愆之多。所以要披诚忏悔。信三宝。是出世福田○十方者。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也。佛者。觉也。觉即对迷而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法者。正也。即三藏经律论是也。僧者。净也。即菩萨声闻缘觉。及西方东土历代祖师是也。盛年。壮盛之年。血气之勇故。一者普及为言。切者尽际为义。总该统摄。故云一切○贪财长其傲。贪乐助其淫。贪色乱其正○心等之言。据相宗说。集起名心。属赖耶。即第八识。筹量为意。即第七末那。了别为识。即前六等识。今云心生意起。大抵重在前六等识。动身发语。乃至起惑造业。皆由六识以为殊胜。故可知之矣。恋执着之义也○不正。邪狎之徒。故曰非圣。复乃至害人命等○智是当人性体。慧是当人照用。智慧。对识性而言。转识成智。则能断惑证真。因迷无智。故造如是等罪云云○悉皆忏悔。即是改往修来之意。所以向佛说。未作之罪。不敢更作。这才是真忏悔。三卷忏文。此二句为大旨。毕竟如此。真为改恶从善之人。真能消释往罪。真能一拜断除。不但地狱无分。抑且成佛何难。倘凡心私心。自恃有忏悔之法。便谓日日造罪。亦是无妨。则是忏法。反开罪于人而非度人矣。日日礼忏。日日造罪。以求灭罪生福。无有是处。譬如酒灌漏卮。终不能满故。

  是故今日至心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诸大菩萨。辟支罗汉。梵王。帝释。天龙八部。一切圣众。愿垂证鉴。

  十方。见前。尽虚空界者。无穷无尽也○上上品十善。清净。冤亲平等。乃至修四无量心者。即得成佛。无量法门。不出于十善。不可不知○华严云。上品十善。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大悲。广修六度。行愿广大。故成菩萨○辟支者。从上品十善清净。不从他教故。大悲方便不具。惟自觉悟。解了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罗汉。四果。从上品十善。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声闻。解了四谛法。故为声闻乘○达磨论云。向者趋向。果者证果。四果四向。有八补特伽罗。此云数趋。谓数数往来生死也。谓行四向。及住四果○梵王。即色界天主大梵天王是也。帝释。即欲界天主释提桓因是也。八部者。禅考云。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即天乐神也。五阿修罗。不饮酒。常与帝释斗。六迦楼罗。即金翅鸟神。七紧那罗。似人头有角。八摩睺罗伽。即大蟒神。人首蛇身腹行是也○舍利问经云。八部鬼神。以何因缘生于恶道。而常闻正法。佛言。以二种业。一以恶故。生于恶道。二以善故。受于快乐。又问善恶二异。可得闻耶。佛言。亦可得耳。一天神者。先以车辇舍宅饮食。供养三宝。父母贤圣之人。犹怀悭嫉故。二虚空龙神。修德行檀。不依正念。急性好嗔故。三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先损害。后加饶益。随功胜负。在天上空中地下。四乾闼婆者。好施有嗔。献伎乐故。五阿修罗神者。志强喜舍。不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伪。作诸邪福故。六迦楼罗神者。先修大舍。高心凌物故。七紧那罗神者。昔好劝人发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诸邪行故。八摩睺罗迦神者。布施护法。性好嗔恚故。如是皆由依附邪师。以邪乱正。俱谓是道以自建立。有颂云。由作二因善不善。乃为八部人非人。

  南无毗卢遮那佛。

  毗卢佛。即清净法身是也。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谓毗卢性海。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迦佛。为娑婆教主。三界大师。故曰本师。即千百亿化身。是也。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嘿。谓其德仁济群类。其道寂嘿无为。

  南无阿弥陀佛。

  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谓无量寿。无量光。一切无量故。为乐邦教主。今人求生净土。正生彼佛国土也。

  南无弥勒佛。

  弥勒下生时。万亿阎浮。皆以真金为地。地平如掌。粳稻自生。衣食自至。无量快乐。男女五百岁乃婚姻。贤愚经。佛云弥勒三会。度人无数。悉我遗法种福众生。然后乃化同缘之徒。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龙种上尊王。梵语那伽。此云龙。勇健之谓也。种。是种族义。必是姓氏也。上尊者。言其乃是种族中之最上最尊。故以上尊而彰其圣号也。王者。自在之称。佛乃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往来无碍。故云自在云云。

  南无龙自在王佛。

  龙自在王。王即自在义。同上解。随德彰名。大同小异云云。

  南无宝胜佛。

  宝胜者。譬如摩尼超胜。于众宝之上。如来至宝。超出乎众圣之宝。故云云。

  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觉华定。此必是定名。约理而言。觉是果觉。表本智。华即是因。表始智。始本不二。理智一如。不可思议。故云觉华定。彼常居此定故。以此为号也。自在王。亦同上解。

  南无迦裟幢佛。

  迦裟幢。大净法门经云。迦娑。晋名去秽。又大集经名离染。如云福田离尘莲华等言亦可。又教中有迦裟幢世界。或以世界而立名。未可知也。幢表其正。佛乃催邪显正。建大法幢等。又幢者喻法无上。故称迦裟幢也。

  南无师子吼佛。

  师子吼者。譬如师子出窟。百兽潜踪。佛师子出。群魔窜伏故。又云。大师子一吼。小师子勇健。佛师一吼。诸菩萨等。悉皆勇猛精进故云尔。然而十方诸佛。不过以德彰名。随义解释。别无奇巧。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为诸菩萨中上座。故首称文殊。又号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又号满殊尸利。此云妙首。

  南无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梵语邲输?陀。或云三曼?陀。此云普贤。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菩萨中行愿第一。故云普贤。又观经大论。并翻遍吉。余繁不引。

  南无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云大势至。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故云尔。

  南无地藏菩萨。

  地藏誓愿云。地狱不空。誓不作佛。为幽冥教主。地藏经云。若未来世。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

  南无大庄严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74册No.1496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续-《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6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摘自《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6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大庄严菩萨。此菩萨虽未确查其出载。必以六度万行。种种功德。庄严法身而立圣号。亦可知之矣。

  南无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者。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便是观。皆空便是自在。至下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于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而得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安得不为观自在。又永嘉集云。无法可得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

  承上启下之辞。

  夫欲礼忏(亦发语之端)。必须先敬三宝。所以然者(徴释上意)。三宝即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若能归向者。则灭无量罪。长无量福。

  此明福田之徴验也。

  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

  良友之验也○佛法僧是为三宝。三宝。能令人背尘合觉。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宁非良友○喻如世间良朋善友。令人入于善道故。非但此也。又能作众生之广大福田○福田者三。一既知三宝便能敬信。谓之敬田。二能报父母恩。谓之恩田。三能悲愍贫苦。谓之悲田。三宝中能种一切福。故总名之曰福田○若能以下。正显益处。文可见。

  是故。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礼忏行人。必以三归为入道之因。一归依佛。佛者觉也。即大觉也。尊也。归依佛。终不堕地狱○觉即对迷而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十方虚空一切见前。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二归依法。法者正也。即三藏经律论是也。归依法终不堕饿鬼○又法即上轨持之义。教中所诠。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等之法。依此修行。得成正觉。故云法也。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圣僧。

  三归依僧。僧者净也。即菩萨声闻缘觉及西方东土历代祖师是。归依僧。终不堕旁生○三宝有三。此是十方三宝。更有住持三宝。泥龛塑像。黄金雕彩等。是佛宝。黄卷赤轴。方册梵荚等。是法宝。圆顶方袍。戒律精严等。是僧宝。更有一体三宝。人人本具者是。自性常觉不昧等是佛宝。自性轨持不失等是法宝。自性清净和合等是僧宝。如上俱称宝者。独尊独贵。无比无俦。自非世间奇珍异物之所及。故称为宝○三宝每须顶礼一拜。今人好简。不礼非也。

  某甲等今日所以忏悔者。

  凡言某等。必当称自己名。下皆仿此。

  正为无始以来。在凡夫地。莫问贵贱。罪相无量。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或以内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诸染着。如是乃至十恶增长八万四千诸尘劳门。

  无始已来过去生生世世。直从未有天地以前。无量劫来所起罪业。如下文所云此身俱是罪业根本○身口意为三业者。身有杀盗淫业。口有妄言绮语两舌恶骂业。意有贪嗔痴业。总言为三业。分之为十恶。不行十恶。即是十善。善业恶业由起。故名三业○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此六为妄缘之根○内心思惟。属意想所缘。外境染着。属感触而动○经云。以心生故种种法生。以法生故。种种心生。此即内邪外染等意也○八万四千尘劳。如华严所谓众生于色声香味触境。约五根对五尘。谓内烦恼五百。外烦恼五百。则有一千。此约见惑十使论。见惑十使。谓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也。复约身三口四七支各有一千。则成七千。更约三世。成二万一千。复约贪行多者二万一千。嗔行多者二万一千。痴行多者二万一千。等分行者二万一千。共成八万四千矣。以八万四千律仪对治之。则成八万四千法门也。

  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语。不出有三。一者烦恼。二者是业。三者果报。此三种法能障圣道及以人天胜妙好事。是故经中目为三障。

  人身罪业。虽有千万。然三障所染。以为深重。故知身口意为罪障之根本。而三障者。直为尘劳之渠魁耳○障者碍也。蔽也。有此三种。便障碍掩蔽一切圣道及人天胜事。譬如今人平素极有善念。一遇感触。遂生烦恼。兴起恶业因缘。致使阻退许多善心。非障而何。况入三恶道报。又安知有圣道及人天胜事哉。要知有业必有障。人生俱必有业。故知忏悔○谛缘六度等为圣道。十善五戒等。是人天好事也。

  所以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忏悔除灭此三障者。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皆悉清净。

  方者方法。便者取便。下云兴七种心。为忏悔而灭除罪障之方法便道者。即与此相应。一部水忏。前后止说三障。中间将贪嗔痴。配入烦恼障。将身三口四六根三宝间罪。配入业障。将地狱鬼畜人天余报。配入报障。演为三卷忏文。以世人俱受此三障重累。所以不能出离生死苦恼。故必忏悔。然忏必心忏。故当兴七种心以为忏悔。方可除灭也。

  是故众等。今日运此增上胜心忏悔三障。欲灭三障者。当用何等心。可令此障灭除(此正起。下出意)。先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障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下立名)。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

  阿毗达磨。原有七种忏法。所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本此。正与上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句相应○惭愧者。如相宗云。惭者。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自即自身。法谓教法。言我如是身解如是法。敢作诸恶也。愧者。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谓世人讥诃。名世间力。轻有恶者而不亲。拒恶法业而不作。故曰轻拒等。其余下文。忏中自明。

  第一惭愧者。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尔所尘沙劫数。而我等相与耽染六尘。轮转生死。永无出期。此实天下可惭可愧。可羞可耻。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74册No.1496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续-《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6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摘自《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6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一以不得作佛为耻。盖圣凡同体。不成圣道。终堕轮回。作是想可为愧死无地○自惟者。当自思惟。思惟过去久远劫前。世尊未得道时。亦是凡夫。但言世尊今生成佛已来。似乎未久。追论前因。即如逢事古释迦等七万五千佛。满第一阿僧祇劫。乃至逢事然灯如来七万七千佛。满第二阿僧祇劫。乃至逢事胜观如来。满第三阿僧祇劫。此后复经九十一劫。修妙相业。直至逢事迦叶波佛。方得圆满。其间上生为天帝。下生为转轮圣王。各三十六返。又或间为仙人。为比丘。为小王。为婆罗门。不可称数。度生无量。故曰成道以来。尘沙劫数○然而如是三祇等事。惟法华寿量品中。犹为方便。非真实也。其实世尊成佛已来。而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尘沙劫数。故云尔也。如经所明。兹不繁解。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为六种坌污妙明为尘。如上八万尘劳等所明○如是惭愧思惟而已。必须竭诚忏悔。改往修来。勇猛精进。直得一生取办。速脱轮回。乃至得成无上菩提。与佛无异。方得满我忏悔之弘愿。始得除我愧耻之初心也。下文恐怖厌离发菩提心等六章。大意例推可知。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业。

  身三。口四。意三。恶业未能免故。

  常与罪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恐。可怖可惧。

  如是恐惧怖畏之处。毕竟不能免也○如是惊怖思惟而已。必须竭诚忏悔。同前云云○二恐入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是也。作是想者。可为凛凛○恐者恐惧。怖者怖畏。如是惊怖等者如上。

  第三厌离者。相与常观生死之中。惟有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虚假。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生老病死八苦交煎。无时暂息。众等相与(共也)但观自身。从头至足。其中但有(此句是总)三十六物。发。毛。爪。齿。眵。泪。涕。唾。垢。汗。二便(大小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脾。肾。心。肺。肝。胆。肠。胃。赤白痰癊。生熟二藏。如是九孔常流。是故经言。此身众苦所集(身即是积聚义。故云云)。一切皆是不净。何有智慧者。而当乐此身。生死既有如此种种恶法。甚可患厌。

  三当厌离。此身无常也。苦也。空也。无我也。不净虚假也。作是想者。直教骷髅堕地○此乃先自以观察智而照之。了知生死中事。如是虚幻而不实。下文令众亦尔。推广之义○相与者。亦是思惟自知之意也○如来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并不出于无常苦空等句。因空故毕竟无我。亦无我所。下文自明○水泡起灭。流转车轮。正喻无常虚假。生老病死三句。正言苦空。八苦者。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五阴炽盛苦。如是八种皆言苦者。生如活剥牛皮。死如落汤螃蟹。老者眼暗耳聋。腰跎背曲。乃至疾患呻吟。无能疗治。如是等事。恒常逼迫煎熬。无暂停息。故云苦也○众等相与者。亦令一切行人思惟而共知此事。并观下文等意而修行之○三十六物。正言不净无我。修不净观者。当依此三十六等而行。不可免也○眼耳口鼻有七。水道谷道是二。故曰九孔。常流不净可知。余当例推○指经言。以证上文苦空无我不净虚假之意。所以当厌离。经指涅槃经○有智慧者。信心清净。了知此身四大合成。八苦所集。如斯秽恶不堪。总是生死根本。岂当好乐而贪着乎。如是厌患思惟而已。同上云云。

  第四发菩提心者。经言(指涅槃经)。当乐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六波罗蜜生。从慈悲喜舍生。从三十七助菩提法生。从如是等种种功德智慧生如来身。欲得此身者。当发菩提心。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萨婆若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于身命财。无所吝惜。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74册No.1496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续-《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6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摘自《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6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因上惭愧恐怖厌离等。故发菩提心。当舍不净之幻身。乐求清净之法身也。所以谨取经中当乐一句。而为修行之本。乐即愿也。求也。欲求佛法等身。当发菩提心。及广大行愿。以无量智慧。修无量法门而始得生。下明菩提法身之生处。从无量等一句是总。从六波罗蜜等是别。六波罗等。即六度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为六波罗蜜。是梵语。此云彼岸到。即是到彼岸也。修此六度万行。去了贪嗔愚痴等惑。直至涅槃妙果。故云到彼岸。又云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三十七等。随机设化。方便法门。故云助○三十七助菩提法。即下文三十七品。谓四念处。即四念位也。四正勤。即暖位也。四如意足。即顶位也。五根。即忍位也。五力。即世第一位也。七觉支。系修道。八正道。系初果。共为三十七助道品也。四念处者。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也。四正勤者。谓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是也。四如意足者。得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是也。五根者。谓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也。五力者。谓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也。七觉支者。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也。八正道者。谓正见道。正语道。正思惟道。正业道。正命道。正精进道。正念道。正定道是也○从如是下。结上六度四等三七之文○意谓有如是功德妙行。始得生如来身。如来身。即上佛身法身。此身若非菩提智等。则不能生。故云当发菩提心等云云○求一切种智者。智有三种。内法内名。外法外名。能知能解者。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差别分别而无谬者。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能知一切道。知一切种。名一切种智。即佛果智也○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也。常者。即真常之体也。不迁不变。万古恒如。故言常。非对断而言常也。乐者。安稳寂灭。离二生死。苦乐双融。故云乐。非对苦而言乐也。我者。有主宰义。具八自在。得大安乐。即我无我不二之真我。非凡夫外道邪妄等我而言我也。净者。三业清净。三惑永断。如大圆镜。了无纤翳。故云净。非对染而言净也○萨婆若。梵语萨婆若多。又云萨云若。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婆。大品云。此是声闻辟支佛智。非后二智。今据果字而言。亦应该后一切种智。其理不妨。详之可了○净佛等二句。初句上求佛果。心净即佛土净故也。二句下化众生。若得自利。则能利他故。如是上求下化。当于檀度为先。故云无吝于身命财也。此为修行悭吝者以为警。不可不知也。

  第五怨亲平等者。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彼我相。(一有彼我。即不平等故)何以故尔(何以必须平等。下出不平之过)。若见怨异于亲即是分别(分别是亲非亲)。以分别故起诸想着(想着是彼是此)。想着因缘生诸烦恼(憎爱烦恼由是而生)。烦恼因缘造诸恶业(十恶五逆。因兹而作)。恶业因缘故得苦果(三涂苦报。即自当之)。

  五以不平等故。直至造诸恶业。而得苦果。所以必要平等。作如是想。自然四相俱空。怨者冤仇。亲者亲爱。怨亲一体。不起憎爱。是为平等。圆觉云。观冤家如己父母○既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必当冤亲平等。若不平等。道无由成。文中自明○欲求出世乐。因反招于苦果者。皆因一念憎爱之心。忘失菩提之正智。以至如此。所以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此乃申明第四发菩提心。六度等文之余行也。果能如是思惟观察。始得一理而贯通焉。礼忏行人。宜当自揣云云。

  第六念报佛恩者。(下出念报之意)如来往昔无量劫中。舍头目髓脑。支节手足。国城妻子。象马七珍。为我等故修诸苦行。此恩此德实难酬报。(下引证)是故经言(法华)。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亦不能报。(下明念报之法)我等欲报如来恩者。当于此世勇猛精进(离诸懈怠。不得避懒偷安)。捍劳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宝。弘通大乘。广化众生。同入正觉(至此可报佛恩万分之一也)。

  六如来为度我等一切众生故。修诸苦行。此恩当报。作是想者。当为如来肩所荷负。作佛长子○此承上文如上惭恐厌离。发菩提心六度等法。皆出于佛教。我依佛教修行。庶使当来成佛。所以佛恩难报。当念报之○如来苦行。不为自求。但求一切众生同入正觉。俱出生死故。我等当体佛心。如佛所愿。酬佛所望。是名真报佛恩。是真一乘无上之道也。顶戴荷负于恒沙劫之久。亦不能报。极言佛恩深重。

  第七观罪性空者。罪无自性。(此下出无自性之所以)从因缘生颠倒而有(因缘和合。虚妄由生。生即无生)。既从因缘而生。亦从因缘而灭(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灭亦无灭。何自性之有哉)。从因缘而生者(此下重出生灭之相)。狎近恶友造作无端(无生而妄有其生也)。从因缘而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下引经。直显洗忏之要)是故经言。此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从本是空(结上罪性本空。了无所得。如是用心。无罪不灭也。如下云云。向下结前生后)。

  七观罪性空。无有实相。作是想者。从来热水即寒水○法苑珠林云。观罪性空。罪从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无。我心自空。空云何有。善心亦然。罪福无主。非内非外。亦无中间。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为心。但有名字。名为罪福。名字即空。还原返本。毕竟清净。是为观罪性空○永嘉集。所谓了即业障本来空是也。然而了之一字。正好思量。若非斩钉截铁之根基。说时似悟。触境即迷。净名云。无造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忘。此句大半对虚构文言者说。慎之哉○宗镜云。洗心者。洗濯身心。清净无余。毫无邪念。乃为真忏悔。若能如此。罪性便空。若不洗心而求忏悔。祇为自欺。罪相宛然。安能除灭。洗之一字。深有意焉○不在内外中间。正谓从本是空。无有实相之意。非真有在有不在而分别之也○古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忘。罪忘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此非易事。宜当捍劳忍苦而行之可也。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1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9: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