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52|回复: 2

[其它] 编号009-a/133–序分六种证信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6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

编号009-a/133–序分 六种证信序
在这段赞叹词当中,我们就晓得,世尊座下那一些声闻弟子们,人人都是菩萨示现,而不是真正的声闻人,就是不是真正的小乘人。那么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度众生是有次第的,是有亲疏的,由近而远,由亲而疏啊。诸佛示现的这个样子就是不坏世间法,唯有这样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才能够圆度一切众生。
所以世出世间的圣贤人,无论在哪一方面,他都会给世间人建立一个好的榜样。不但说要如理,要如法,还要能够顺乎人情,真正是不容易啊。那么换句话说,如理如法而不顺人情的事,佛都不做。佛所做的事情,就是三方面都要顾及到。这是我们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常常见到的,那么《楞严》这段经文尤其是明显。
那么这两句呢,这是尽未来际了,“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可见得,圣贤人之心不仅是为当世人着想,他要为千年万世之人着想,想得实在是太周到了。
“拔济”,“拔”是拔除生死之苦,这在佛法里面,我们从纲领上说,就是用“三学三慧”来拔除一切众生之苦。“济”指帮助、救济。菩萨以无障碍的大慧,化导一切众生,这是“济”,通常在佛法里面用“慈悲”两个字来说。“拔”是属于悲,“济”是属于慈。慈悲一切就是此地的“拔济未来”。
“未来”特别是着重在后世的众生,前面是讲的现前,这是讲的后世众生。可见,佛菩萨的慈悲不仅仅是达到现前一切众生,还要使无量劫之后的那一些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那么由此可以能够看得出,佛菩萨悲愿宏深啊,广大无涯。
“越”是指的超越。“尘累”,“尘”是比喻的意思,凡是染污了我们根性,那一切法,我们都叫它作“尘”。在佛法里面常用归纳的方法,把一切染污根性之法分为六大类,我们叫“六尘”,那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东西与六根是对立的,以六根为缘,而染污了清净的本识、清净的本性,所以这个六大类呢,就叫做“六尘”。
什么叫做“累”啊?“累”是心里面有牵挂,就叫“累”。心有牵挂就放不下了,那么这就是佛法里头通常讲的“八万四千尘劳”啊,这就是烦与累啊!累赘有情众生,在六道里、在生死苦海里面,得不到自在。
那么这些大菩萨们,他们发了大心啊,一意要帮助一切众生,超越尘累。那么换句话说,我们俗话讲的“断烦恼、了生死、超三界”啊,这是诸佛的本愿。菩萨学佛,菩萨是佛弟子啊,所以这些菩萨们帮助佛来弘扬大法。他们并不是口头上的帮助,也不是说心里发个愿帮助,你看看在这个法会里,他们是以实际上的行为来助佛弘化。
这些人多数都是大菩萨,我们是看这个境界上,是给诸位说了,那都是法云地的菩萨,绝不是普通菩萨。如果我们想从“无忍”上来讲的话,那是“无生忍”以上的菩萨。我们在圆教里面看,圆教七地证无生忍,那都是七地以上啊,何况里面还有不少是古佛再来,已经成了佛了,再倒驾慈航,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导众生啊。这是这一些圣贤人的悲愿啊。那么下面经文,这是举出几位上首来代表。
佛讲一切经,每一会,他的这些常随弟子没有一个缺席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没有一个缺席的。可是,我们在一切经里面看到这个所列上首的名字不尽相同,此地所列的有六位大阿罗汉,我们在《弥陀经》里面看到的有十六位尊者,而《金刚经》里面我们只看到须菩提尊者。既然是每一会这些大众都参加了,为什么有的经上写这个人的名字,有的经上写那个人的名字呢?要晓得,列出这个名字,它的本意是代表这个法门,与这个法门相应。正如同像开会一样,叫我们一看到这几个人就晓得这个法会里头,佛说的是什么事情,讨论的是什么内容,不要看经文,一看到这些人就行了,心里大概就有数,是这么一个意思。
比如说,我们现在政府里面教育部长召集了一个会议,是各省市的这个教育厅长、大学教授这些人。那么我们一看到这些出席的人,就晓得这个会议一定是讨论教育的,它绝不谈外交,也不会谈经济。为什么呢?这些人都是办这个事情的嘛。所以从一切经前面所列的这些上首、这些人呢,你就晓得这部经是讲什么。它的用义在此地,并不是说:这个经上有这个人出席,那些人没出席啊,大概没有来吧。那就错了!人人都参加,一个也不缺。
那么我们看看此地这六位上首: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那么这几位尊者呢,可以说都是佛的大弟子,他们在释迦牟尼佛的会下呢,每一个人代表一个专长。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啦。这些人啊,我都不要一个一个介绍;一个一个介绍,那就讲故事了。那么这是在许多的注疏里面,《释迦牟尼佛弟子传》啦,诸位都可以能看得到的,所以不要再介绍了。
我们看到上首里面有舍利弗,那么你就晓得这一部经一定是代表智慧第一,因为他在这些学生里面,他就是智慧第一,同学当中智慧最高的。
摩诃目犍连,摩诃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大”的意思。大目犍连尊者是代表的神通第一。那么本经呢,就是神通第一,是由他来代表的。
摩诃拘絺罗,这个摩诃拘絺罗尊者,在这里我们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个人是舍利弗的舅舅,那么这个人非常地聪明,智慧很高,喜欢与人辩论。当他的姐姐怀了孕的时候,就是怀他这个外甥舍利弗,姐姐的辩才忽然变得特别地敏利,我们一般讲,辩才无碍啊。过去他跟他姐姐辩论的时候啊,还常常能占点上风;他姐姐一怀孕之后,每一次辩论都输给他姐姐。他心里一想,他说这个一定不是我姐姐有什么能力,大概是她肚子里怀的这个小孩啊,一定是绝顶聪明!这个外甥生出来之后,我这个做舅舅的要是辩不过他,这个多难为情。于是乎就到外面去发奋求学。大概在印度,在当时所有的这些学派,他都用过工夫,都去求学过。学成了之后,在求学的时候那是真正用功啊。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编号009-a/133–序分 六种证信序》

摘自《净空法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
今天上午我讲经的时候给诸位说过,我举出我们中国古人,有人读书精勤,十几年不睡觉,这在我们中国看到。疲倦了,书桌上打个困,眼睛闭着休息一下;一醒过来,提起精神又接着干。有十几年不睡觉的,所以人家那个学问成就不是简单的事。摩诃拘絺罗也差不多到这个程度,连剪指甲的时间都没有,这个指甲长得好长好长,以后人家叫他“长爪梵志”。他不是不剪,他没有时间剪啊。连剪指甲的时间他都没有,这样地用功读书啊!
把印度所有的学问都学尽了,这就回到家乡了。他一打听这个外甥啊,他晓得有一个很聪明的外甥,这个外甥已经跟释迦牟尼佛出家了。他知道这个事情后,非常地不服气,他说我这个外甥是聪明绝顶的人,释迦牟尼佛有什么了不起?他有什么资格做我外甥的老师?去找释迦牟尼佛辩论。
那么一辩论呢,释迦牟尼佛看到他来了,晓得他的用意,先把这个舍利弗,叫舍利弗回避一下,不要跟他见面,先跟释迦牟尼佛来辩论。那么释迦牟尼佛就问他了:听说你很有学问啊,你所学的学问是以什么为宗旨呢?他是理直气壮:我以一切法不受为宗旨!一切法不受!那么佛就问他了:那么这个一切法不受本身,你还受不受呢?他一听到这个话,心里一想:麻烦大了!如果我要说“不受”,那我就没有宗旨了;如果我要是 “受”,我明明说‘我一切法不受’嘛,怎么还受一法呢?想想不对劲,掉头就去了,知道输了。
走了没多远,想想,不行!大丈夫,敢说敢当!他跟释迦牟尼佛打赌的,两个人辩论,释迦牟尼佛要是赢了呢,他就把头输给他,砍头啊,输给他;他要是赢了呢,释迦牟尼佛就把舍利弗还给他。这个一讲,输了,输定了,那人确实是个聪明人。好吧,我说话算话,我就把头砍给你了。释迦牟尼佛说,佛门里面没有砍头这个道理。他说我也不要你的头,你呀,就跟我作弟子吧。收了他做徒弟,收了他做学生。
“拘絺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大膝”。“摩诃”是“大”;“拘絺罗”,膝盖。他的大概膝盖比别人大,印度人有很多取名字,是就这个身上形状所取的也不少,所以叫“大膝尊者”,那么他有这么一段故事。
这个人在佛的弟子当中啊,是辩才无碍,答问第一,无论什么人问他的问题,对答如流。那就是,他的学识太丰富了。没有跟佛以前,世间所有的学术学问他都能通达;那么以后又跟了佛,世出世间法都是答辩无碍。那么有他在这个地方呢,我们就晓得,这一部经是答问第一,问得也高明,答得也高明,是第一流的问答。所以从前有人说,如果要想学辩论,那么《楞严经》可以说是一部辩论的范本,会问也会答。那么这是由这一位尊者来代表啦。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这个就是通常我们简称的,叫“富楼那尊者”。这位尊者他这个名字,是父亲的名字跟母亲的名字合起来作为他自已的名字。“富楼那”是他父亲的名字,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圆满”的“满”的意思;“弥多罗尼”是他母亲的名字,翻成中国是“慈悲”的“慈”,“慈”的意思。所以用中文翻译,也常常称为“满慈子”,合起来这个意思很好—慈悲圆满,有这个意思在。他在释迦牟尼佛会中所代表的专长啊,是说法第一。
末后这两位尊者,一位是须菩提,诸位很熟悉,因为我们《金刚经》念得太多了,《金刚经》的当机就是须菩提尊者。这一位尊者在弟子当中所代表的是解空第一。解空第一,对于般若真空的道理,他首先明了,所以在《般若经》里面,他是上首。
那么优波尼沙陀也是解空第一。这个里面代表解空是用两个人,两个人是代表两种方法。须菩提尊者所代表的是当体皆空,所以叫“体空观”,这是代表一类,利根的,一闻千悟啊,是代表这种,圆顿根性的。而优波尼沙陀呢,是代表“分析空”,就是中人,是从法相,用这个分析的方法,也觉悟到万法皆空,所以这是从因缘生法上开悟的,晓得一切法无非是“缘聚则有,缘散皆无”啊。
那么有与无,实实在在讲,是缘聚、缘散不同而已。一切法的形形色色,不过是那些缘聚集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啊,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啊。除这个之外,没有什么不相同的。从这个地方悟入万法皆空,那是优波尼沙陀所代表的。
那么优波尼沙陀这一句话也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尘性空”。佛法里面讲的“尘”,类似我们现在所讲的原子、电子,把这个物质分析得最小最小,小到不能再分了。现在原子、电子还不到佛法里面讲的那个“极微之微”,还不到这个程度。可见得在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的那些弟子,对于这些物质的分析,绝不亚于今天的科学家!那我们想想,他们是如何地聪明。
我们今天这些科学家发现到这些物理现象,是借重许多科学仪器才发现的。那个时候他们这些人用不着任何仪器,凭借的是什么呢?五眼圆明啊。他们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这是在菩萨位置上。那么此地所讲的生位菩萨、无生忍以上的菩萨,当然也具有佛眼,五眼圆明。所以对于世出世间法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代表的是“从分析里面觉悟到万法皆空”。
那么从这六位上首他们的专长,也就能看出这一部经的特性。那么这一部经呢,是智慧第一、神通第一、答复问题第一、说法第一、解空第一 — 无论是从“体空”,无论是从“分析空”都是第一。用这六位上首就把这一部经的特色写出来了。
《楞严经》如是,一切经都不例外。所以将来诸位一展开经本,看看前面是哪几位代表的,你就晓得这部经的特色、这部经的内容。所以古人才说序、正、流通这个三分啊,是相等的。有个比喻说,“如人食蜜,中边皆甜”。啊,那个法味是同样地浓厚,并没有差别。会看的人从序分里面就看到正宗分的内容。那么我们根性很钝的人,看了这些上首,只念念名字,对他起生恭敬、礼拜之心,不知道他代表什么意思,还以为楞严会上只有这些人,那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这样入到正宗分啊,我们还是不懂。序分这几个人,就是把正宗分里面的纲领暗示出来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啊。那是这是上首,表法。我们再看下面呢,还有其余的那些大众,能够看得出法会的庄严。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009-a/133–序分六种证信序

续-《编号009-a/133–序分 六种证信序》

摘自《净空法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
那么这段讲的法会里头有二乘众,就是有辟支佛、有阿罗汉,那是真正小乘阿罗汉,前面我们读的是大阿罗汉啊。大阿罗汉,唯有法云地的菩萨才称“大阿罗汉”。有“阿罗汉”这个意思啊,就叫“无学”,就是毕业了,学问都学圆满了。小乘学圆满了,就是小乘的阿罗汉,小乘法里面毕业了;大乘法要是学圆满了,毕业了,那么就叫做“大阿罗汉”、“大乘阿罗汉”。
大乘学问到什么时候才学完呢?到第十地的菩萨,法云地的菩萨。那么再上去就是“等觉”了,“等觉”也叫做“候补佛”。实在讲呢,他是成了佛了,但是不在佛的地位上,没有在佛位上,所以我们叫他作“候补佛”。
那么如果照这个意思来看,前面那个“皆是大阿罗汉”,那不都是法云地的菩萨吗?这个地方讲的阿罗汉,这是小乘的。人数有多少呢?有无量啊。这个无量是贯下去的:无量辟支佛、无量无学、无量初心,这两个字是贯到底下去的。
“辟支”是印度话,翻译中国叫“缘”的意思;“佛”是“觉”。“辟支佛”这三个字翻成中国就叫“缘觉”。那么这是世间,可以说,是一等的聪明人。
佛在经上跟我们说明,辟支佛有两种,一种是出现在佛在世的时候,他们也是佛弟子,秉承佛所教的因缘法,修学证道的,就叫做“缘觉”。“缘觉”通常是观十二因缘,流转还灭而悟入无生的道理。他的能力可以断见思习气,比阿罗汉要高。阿罗汉能断见思烦恼,习气还不能断;他们连见思的习气都可以断除。这是第一类的。
第二类的是出现在没有佛出世的时候,他看到自然的现象、生物的变异,他就悟了,他开悟了。这一类的呢,就叫做“独觉”。他没有老师,自己开悟。为什么他会自己开悟呢?佛在经里面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佛说,我们修行人证得须陀洹以后,就是初果、小乘初果,天上人间七番生死啊,一定证果,证小乘的果位,不会等到第八生的。假如天上人间这个七番生死最后这个第七番的时候,遇到佛住世呢,一定证阿罗汉、证辟支佛;如果这个时候没有佛出世,世间没有佛出世,那么他就是以“独觉”这个身份开悟,证果了。所以说,绝对不要等到第八生啊,这是一定的道理。那么“独觉”就是这样来的。我们要追溯他以前呢,他是跟过佛菩萨修行过的,而且证到初果以上的。这是七番生死啊,生的时间到了,没有遇到佛,所以就成为“独觉”。
那么这个地方先讲“无量辟支”,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在世,当然都是秉十二因缘而悟道的啊。底下是“无学”,这个“无学”呢,就是指的小乘阿罗汉:所谓是“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他在小乘法里头毕业了,再也没有学的,那么这是小乘罗汉。
【并其初心】
有了这一句啊,我们心就很安了。为什么呢?楞严法会上还有初心的,并不只那个大阿罗汉、辟支佛、小乘阿罗汉他们啊。如果都是他们,那我们没有份啦。哎,我们在这里看啦,还有初心。初心是什么?初发心的学人。那么由此可知啊,这个法会里面有圣人、有凡夫,初学还是凡夫。
后面这两句很重要:“属诸比丘,休夏自恣”,这两句是说明法会的时节因缘。“属”在此地作“当”讲,作“遇到”讲。就是正当这些比丘们夏安居圆满,在举行自恣法会这个时候,他们遇到了。
那么什么叫做“结夏安居”,什么叫做“自恣法会”?这在佛门里面啊,非常非常重要的!很可惜啊,这个制度,非常良好的制度,我们佛门现在把它舍弃掉了,实在是太可惜了!我们要想佛法要兴旺起来,这个结夏、自恣一定要恢复;如果不恢复,佛法是没有法子中兴的。
那么首先我们要懂得“夏安居”的意义。夏安居的缘起是随俗。因为印度夏天这三个月是雨季,出门去托钵很不方便。那么一切的外道在这三个月都不出门,都进修。如果说是佛的弟子这三个月还到处去托钵,世间人看到要讥嫌的、要讥笑的,好像你看别的修道人都那么规矩,只有他特别。所以释迦牟尼佛随俗啊,也举行这个安居。
佛虽然随俗,可是意义却不相同,意义是属于一种进修教育。佛的弟子很多,没有成就的,要跟着老师不能离开,就是还没有毕业呢。已经毕业的,已经成就的,要出去教化众生,去弘法利生。那么一年到头都在外面教化众生,对于自己的进修当然还是有一点妨碍。虽然讲是“教学相长”啊,依旧不能专心地去修学。
所以佛定的夏安居这个办法就好极了。那就是说,他的已经毕业的那些学生一年当中,有九个月的时间你们在外面教化众生,这三个月统统回到老师身边来,做进修的教育,年年如此。这种设施,在教育上来讲,实在上是非常非常的圆满啊。如果没有进修,那个老师的程度,说实在的话啊,往往就止在一个境界里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13: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