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14|回复: 3

[宣扬经论]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一0六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0六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06
  请掀开经本二百五十一面,最后一行看起:
  经【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这一段经文是解释「一即非一」,意思含义也很深,诸位请看注解。前面一段讲到世界微尘,重点在碎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分裂与组合,重点是说这个。「一合」,合就是组合。我们现代人可以说都有这个观念,确确实实小而微尘,大而世界,都是这个基本物质所组合而成的。真正通达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才能体会到佛法所讲的清净、平等。佛心清净,佛心平等,我们学佛为什么清净心、平等心不能现前?换句话说,对於佛所讲的这个,我们依然没有透彻的认识;如果真的透彻明白了,心决定是清净的,决定是平等的。所谓清净,就没有烦恼,贪瞋痴慢是染污,决定离开了。平等就是一切再不分别了。离开了分别执著,就得清净、平等。清净平等是真心、是自性,不仅仅是禅宗修学最后的目的是明心见性,其他无论是哪一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只可以说他在方法、手段上不一样,而所求的目的、方向决定是相同的,那就是明心见性。佛这一段经文里面,都是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明了了,就是看破了;看破之后,自然就很容易放下。实在说,佛法真正是知难行易。我们放不下,就是因为没有透彻的了解事实真相。这是麻烦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看破。我们看这里的注解:
  【一合,合而为一之谓。虽闻界可碎尘。】
  界是世界,佛举这个比喻,世界是物体里面最大的,可以把它分裂为微尘,碎就是分裂的意思。
  【然其未碎时,合而为一之相,明明有也。长老为遮此执,所以彻底破之。】
  长老是说须菩提,须菩提尊者在这个地方为我们解释一即非一,他的目的是唯恐凡夫执著「一」这个相状。「若世界实有」,「若」是假设,假设世界实有,那就是「一合相」。说一合相,这个意思就是说明,这个一就不是一。为什么?合是组合的,根本就没有事实存在,所谓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既然是缘生之法,它就没有自体,所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才是事实真相。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确实是众缘和合而生的。这个意思,在前面一段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很透彻。
  无论是分裂为微尘,现代科学里面讲的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这都是分裂所看到的相状。组合起来,大的是世界,小的森罗万象,我们这个身体也是这个东西组合的。它存不存在?它确实不存在。怎么知道它不存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相,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不是实在的。怎么知道它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这是说明这个生灭相。如果我们对於这个概念,一下体会不过来,现在还有一个方法,能够让我们从观察当中去领悟。现在的飞机飞得很快,喷射机飞得很快,一个小时飞一千多哩。现在照相机也非常进步,假如我们用千分之一秒的快门,或者是两千分之一秒的快门,拍摄在空中飞的飞机,你拍的照片它是静止的。如果你连续拍几张,你在那个照片上看,张张它的位置都不一样,它在那里移动。你从底片上看,看到它的真相,它有没有动?没有动。佛经上给我们讲的,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你从这里去体会。飞机为什么从这边到那边?是连续相,相续相,这才是千分之一秒,两千分之一秒。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那个速度多快?一弹指,这一弹指不要一秒钟,六十乘九百,这一秒钟弹两次吧,慢慢的弹,两次就是十万八千分之一秒,十万八千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钟的十万八千分之一,这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相续相。而实际上呢?实际上决定不止这个数字。佛不再多讲,多讲恐怕把我们吓住,这是佛的方便说,方便接近事实。虽不是事实真相,但是非常接近。由此可知,《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种句子我们稍稍能体会到一点。这些现相,《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点都不假!这个现相是刹那刹那生灭的相续相,要懂这个道理。因为它是刹那生灭,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佛教给我们无住,无住就是决定不要执著,不要分别,不要去执著,假的!决定得不到,「无智亦无得」,决定得不到。
  这个相虽然生灭很快,了不可得,它相续。说实在话,相不会灭,但是相它会变。像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我们用快门照飞行当中的飞机,在底片上看,它位置在移动,它会变。因为它会变,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这是《金刚经》上说的。为什么应无所住,后面又要而生其心?这个生心就是说明,相为什么会变,随著心的念头在变。《华严》上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来的?「唯心所现」,心能现相;「唯识所变」。那个相会变,什么力量在那里叫它变的?识,识就是念头,就是分别执著,所谓是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我们的心想统统息掉了,一个妄念都没有了,《华严经》上这两句话,只有上一句,没有下一句;唯心所现,因为它识没有了,那就不变了,这个现相就叫做一真法界。如果你有识,就是你有情识,你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就会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十法界从哪里来的?是我们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是这么回事情。有分别,就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有执著就有六凡法界,执著是烦恼,就有六道,就有轮回。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般若 经》的好处,就是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清楚了,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然后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体会,念念体会,务必要觉察事实的真相,我们就不迷了;不迷就是菩萨,迷了就是凡夫。佛菩萨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果然觉察到,你就晓得一切法本来不生,哪里有灭?自然就得解脱,自然就得自在。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0六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06》

摘自《净空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凡夫的情执很重,世尊讲《般若 经》讲了二十二年,用这么长的时间去讲,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觉悟了?不见得。真正觉悟到,真正能体察到的,还是少数人。尊者在这个大会当中,真是大慈大悲,跟释迦牟尼佛这一问一答,就像演双簧一样,唱戏,其目的是希望我们在旁边听,听了能开悟,目的在此地。所以注解里面说「长老为遮此执」,遮就是遮止。希望一切众生听佛说法,不要依著佛的言说又生分别、又起执著,那就错了。这一段话里面,为我们说明一合相,是彻底破除我们的执著,对於一切法实有的执著。我们都认为一切法真有,真的存在,不晓得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它确确实实不存在。我们以为是存在,这是误会,这是看错了。再看底下这一段小注:
  【不但因其可碎,知非实有。】
  这是把它分解开、分裂,晓得世界是假的,是微尘聚合的。
  【即其未碎,亦非实有。】
  最要紧的是这一句。不必等它分裂,就知道这个现相是假的,不是真有。无论是碎合,都要体察这个现相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
  【经文当中,则非、是名。】
  这种句子在《金刚经》前后,我们读到很多,一定要了解句子的含义。
  【言其不过假名,本来无实也。】
  本经凡是说「则非」,都是从体性上说的,在真心本性里面,一法不立,一法不存。《坛经》里面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这是从体性上说的。又说「是名」,是名是从现相上讲的;体虽然是空寂的,但是空寂之体它能现万相。我们说万相,就是说明这个相会变化,千变万化,因此相不是一定的相;既然不是一定,相就不是真实的,刹那在变。说刹那,那个时间已经很长很长了。我们现在晓得,那是刹那的万分之一、亿万分之一,是这么个现相。佛这种说法,实在讲都被现代科学家所证实。可惜现代科学家很少读佛经的,如果要读到佛经,对释迦牟尼佛都不能不佩服。我们现代所看到这些物理现象,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经典上就说得这么详细,这确实是不平常的智慧。是名就是说它的假有,「言其不过假名,本来无实也」。
  【意明必须实有,方是一合相。今一合相,既无一定。则世界之为当体即空,彰彰明甚。】
  「彰」就是非常明显的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合相也是有名无实,也不是真有。念佛堂里面,堂主和尚常常挂在口头上,提醒大众「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为什么叫你放下?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稍有分别执著就错了,这个话说得有道理。如果身心世界是真的,叫我们放下,那没有道理。身心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放下就对了,就没错了。请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一合相,为什么不可说?不可说的意思,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不可思议。「思」,用现在的话说,我们去研究研究;「议」是议论,就是说明。不可以思,也不可以议。为什么不可思议?因为它是虚妄的、是假的!如果是真的,你可以去研究它,你可以去解说它;假的,不是真的!我们看底下这一段注解,这个注得很长,由此可知,这一段的意思非常精深。
  【一合相者,一不定一,合不定合。故曰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
  这个现象是属於物理现象,现代人都有这个常识,一决不是定一,合也不是定合,实在讲它是刹那刹那在变化。它变化速度之快,变化的复杂,根本不是我们能够想像的,也不是我们肉眼能够观察得到的。今天世界上,做这种工作的少数几位科学家,他们藉著高度精密的仪器,每天在观察,看出这个现象。这是说明为什么不可说。
  【若说世界真是一合,岂非微尘亦真是一合。】
  世界是微尘组合的,你承认世界是一合相;换句话说,你必须承认微尘是一合相。微尘,近代的科学家已经了解,逐渐看出它的真相,在他们精密观察之下,已经肯定没有物质的存在。在从前以为物质不灭,物质是存在的;现在这个话讲不通,没有物质的存在。现在物质的现象是什么?是波动的现象,这个说法跟佛法讲的愈来愈接近。而佛法讲的,这个物质的现象确确实实是波动的现象。从哪里动?大乘经上说,特别是相宗经论上所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一个动相,就是波动。什么波?心的波,是真如本性上起的波动的现象。为什么会有波动?不觉,就有波动现象;觉了,觉了就不动。所以诸位要晓得,觉心是清净的,觉心是定的。心只要动,那就不是真心,真心是不动的,动就迷了,动就失去了真相。心的作用叫智照,本具般若 智慧的观照。心一动,观照的能力就失掉,所以它就起了变化。这个变化,相宗给我们讲的,变出三细相。三细相里面,虽然讲三个、讲次第,但是它那个次第速度太快了,我们决定无法想像。大概现在最精密的仪器,恐怕也看不出它有次第。好像这三个现象同时发生的,其实它是有次第,就是它太快了。我们今天讲光电的速度,跟它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不能比,不成比例。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一0六集)

续-《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0六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06》

摘自《净空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第一个是「业相」。诸位要看佛教的名词,业是造业。什么是业?波动就是业。不觉是迷惑,是惑、迷,迷了它就动。因为有业,所以才叫你「而生其心」,这个生心重要了。有业,业是因,这个因立刻就产生果的相,「转相」,也叫做见分。因为有转相,它就会变成「境界相」,境界相也叫做相分。我们现在科学里面所分的精神、物质,转相见分就是精神的现象,相分境界相就是物质的部分。岂不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这是阿赖耶的三细相。三细相,佛给我们讲八地菩萨才见到。七地以前,听佛说有这么一桩事情,他自己没有证得,没证实,也就是他没有觉察到。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里面的三细相,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你没有见,你怎么转?你必须见到,你才有能力转。由此可知,七地以前,他能够体会六粗相,「境界为缘长六粗」,是六粗相,不是三细相。这是说明根本没有物质存在,微尘都即非微尘了,世界哪里还有世界?可是今天明明这个世界摆在我们眼前,这是一回什么事情?《金刚经》末后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话说得很有味道。我们今天这是什么现象?梦幻泡影。梦有没有?做过梦的人都有这个经验,真有,晚上睡觉会作梦。我们现前这个境界相是梦中的现相,跟我们作梦的现相没有两样。你要能在这句话里面醒过来了,梦中如果知道是在作梦,你在梦中一定是不予不取,知道一切是假的。决定没有得失的念头,决定没有取舍的念头,你知道那是假的。如果知道我们眼前这个境界也是梦幻泡影,你在这个境界里面没有得失,没有取舍,你过的日子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把佛讲的这些话归纳为四句,於一切法中,无论是人事,无论是物质,对人对事对物,决定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世间,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用心不一样。他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决定不会起心动念,样样清楚,样样明了,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叫佛法。我们把这个意思说出来,底下这几句文就好懂,念念就明了。
  【若说世界真是一合,岂非微尘亦真是一合。而世界非世界,乃微尘也。】
  微尘组合的。
  【微尘非微尘,乃本空也。】
  这句话非常重要。
  【由是可知世界之一合相,亦复本空。岂非一即非一,合即非合耶。】
  这才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说明白了。我们要怎样修学?也就是怎么学般若 ?必须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时时刻刻提得起这个念头,这就叫观照。念念之中,晓得所有一切现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晓得所有一切现相,无非是业因果报刹那相续而已,不是事实。我们讲业因果报刹那相续,就是说阿赖耶的三细相,这是宇宙的真相。念念作如是观,这就是觉而不迷。虽然晓得一切现相了不可得,在这里面还能够生大慈悲心,普度众生,这就是《金刚经》上讲的「而生其心」。「生心无住,无住生心」,无住跟生心是一不是二,这就是佛法,这就是如来的事业。在我们凡夫眼睛里面看,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不疲不厌,不辞辛劳,正是佛门里面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想觉悟,一个人想学,佛菩萨也不舍弃,也为他讲经说法,这叫做大慈大悲。诸位要知道,大慈大悲也是假名而已。这就是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清净是净而不染,平等是正而不邪,觉是觉而不迷。由此可知,这二十二年的般若 ,《无量寿经》上这五个字都包括尽了。有人说念佛不求智慧,这是他误解了,他没有能了解。清净、平等、觉,就是世尊所说的二十二年的般若 法门。
  【约清净性言,则都无此事。】
  从自性上观察,从清净心上观察,没有这些事情。
  【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其事,泛指一切事相。】
  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凡夫贪著这个相。凡夫修行成菩萨,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成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他成佛了;换句话说,他没有离开十法界。为什么出不了十法界?贪著其事,这就出不了十法界。如何能出离十法界?古德注解《金刚经》常说,《金刚经》要求我们的,要离四相,要离四见。果然离四相,离四见,修因证果这些事情,事上他真做,一点都不懈怠,表现出来的是勇猛精进,他那个心上若无其事,所谓三轮体空,从来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样修行就超越了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是佛教给我们的真正目的。超越十法界之后,世尊不得已又给我们起了个假名,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里面。
  佛为我们说法,古时候天台智者大师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判为藏、通、别、圆四教。圆教初住以上,这已经入一真法界了,他的标准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宗门里面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成的佛是真佛;《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就是指的这桩事情。那个诸佛不是讲众多之佛,不是这个意思,是从圆教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叫诸佛,这个在《华严》上叫做法身大士,本经里面称的诸佛。天台家说这些人叫分证佛,分证,他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的佛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那叫什么?天台大师说,叫「相似即佛」。像,很像,不是真的,叫相似。
  天台讲佛,六种佛。第一个是「理即佛」,一切众生都是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的都是佛,这个叫生佛平等,从理上讲统统都是佛。可是从事上讲,凡夫现在迷了,迷了是凡夫,不能称佛。从理论上讲,从自性上讲,都是佛。一切植物、矿物,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所以这一切物质也是佛。我们讲到此地,这个意思就能体会到深一层了。这些物质怎么能成佛?诸位晓得,这些物质也是基本粒子组合的,我们用现代的名词来讲,佛法讲微尘组合的,这个微尘也组合我们身体,我们这个身体散的时候也能组成物质,那这个物质跟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我们这个身能成佛,它怎么不能成佛?《华严》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逐渐逐渐才懂得佛在经上讲的那个话的意思。这些话实在讲,很不好讲,很不好体会。逐渐逐渐这才明朗,晓得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一0六集)

续-《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0六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06》

摘自《净空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天台家讲觉悟,像我们现在学佛了,开始学佛,一般社会有许多人还不晓得学佛。我们开始学佛的这些人,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我们在名字位中,这是有名无实。真正用功,功夫得力,那叫「观行即佛」。什么叫功夫得力?我刚才跟大家说的,在一切时、一切处,念念当中,你都能够知道,你六根所接触的,眼所见的,耳所听的,所接触的,这一切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都是刹那业因果报的相续幻相。你时时刻刻把这个放在心里,这叫观行即佛。你真用功,这个用功是向觉的路上走,你不迷了,这是真功夫,这用的是般若 ,这叫修般若 法门。这个功夫用得力了,就叫金刚三昧。观行功夫得力,再向上提升一步,就是相似,我们一般人讲证果了,证阿罗汉,证菩萨果位,证佛的果位,「相似即佛」。天台家讲藏教的佛,相似位;通教的佛,也是相似位;藏教佛、通教佛是十法界的佛,没离开十法界。别教的佛超越十法界,在一真法界,不是究竟位。圆教的佛在一真法界,才叫「究竟即佛」。
  在清净性中,都无此事。清净性就是法身大士没这些事情,心里面再也不会执著,再也不会起心动念。十法界里面都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不过愈是往高位次上走,他分别执著很淡薄,但是他有,不是没有。跟我们相比,那他的心清净,好像烦恼障、所知障都断尽了;他要跟一真法界的那些法身大士比,他还很明显的有这些事情在,这是不一样的地方。
  【言凡情非正知也。因其向外驰求,故於事相,起贪恋而生执著。】
  想作菩萨,想证得佛的果位,这都是凡情,这都是贪恋。纵然是非常微薄的贪恋,他还是贪恋,还不是到真正的清净。真正清净一定要开智慧,开智慧一定要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欲不贪著,须净凡情。欲净凡情,须开正知。】
  可见得智跟断,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智慧,烦恼断不了;不断烦恼,智慧不能现前,它是相辅相成的。从哪里做起?从智跟从断都可以。你从断烦恼下手也行,从开智慧下手也行,两种同时下手也行。要紧的是你真的肯干,真的去做。烦恼断一品,智慧一定增长一分;智慧长一分,烦恼一定又会断一品,这是一定的道理,一定要认真去做。从哪里开始?最好是从不贪著,不但世间一切法不贪,不执著。可是这个境界现前,念头起来了,这个贪、执著的念头起来了,古德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一定会起来,为什么?无始劫来的习气,哪有不起来的道理?一定会起来。什么叫做觉?立刻就晓得万法皆空。像《金刚经》上这几句经文,你立刻提起来,就能够把妄想执著伏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能够了解一切法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又知道眼前的现相是刹那业因果报的相续相,根本不是真实的,你这个贪著的念头就淡了。这叫观,智慧观照,你要提不起来,你那个贪著会愈来愈严重,会继续不断的去发展,那个麻烦就大了。
  所以,念头起来的时候要提得起功夫,功夫就是观照的功夫。认识事实的真相,这个念头就息掉,妄想分别执著就息掉了。这是般若 上教给我们,「云何降伏其心」,用这个方法,其心就是念头、妄念,烦恼习气用这种方法来消除。观照功夫提起要快,愈快愈好。烦恼念头,第一个念头起来,第二个念头就觉照,就能把它伏住,这是好功夫。伏久就得定,烦恼就不起来了。但是要知道,烦恼习气那个根并没有断,是你观照功夫得力,它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就叫得金刚三昧。烦恼如果断了,那个现象不一样,断了是智慧开了,所谓是转烦恼成菩提。那个烦恼习气并不是真的没有了、断了,而是变了。这个观照功夫深,愈来愈深,深到最后,会把烦恼习气转变成无量的智慧,它会变;烦恼没有了,统统变成智慧了。所以现在大家烦恼多,不要紧,会变成智慧,不要怕,这都是事实。
  不会用这个功夫的,这个功夫确确实实,如果是事理不透彻的话,真的很难用得上。可是你事理透彻,真正会用了,那个效果非常显著。不会用这个功夫,就劝他念一句阿弥陀佛。分别执著念头起来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把它压住,也行!这样的功夫得力,叫得念佛三昧。用念佛的功夫,把妄想控制住,把妄想伏住。念佛三昧就是事一心不乱,这个功夫同样一个道理,用久了也能把烦恼转成智慧。这一转成智慧,就叫理一心不乱。一定要功夫深!所以从不贪著,贪著念头起来了,你要有能力对付它,有能力去转变它。「须净凡情」,凡情就是妄想,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从断烦恼下手的。底下一句,是从求智慧下手的。「欲净凡情,须开正知。」这两种方法,我们要以般若 跟净土来说,就非常明显。「从不贪著,须净凡情」,老实念佛就能做到。「欲净凡情,须开正知。」《金刚般若 》就非常好。依照《金刚般若 》的理论、方法来修学,智慧开了,凡情当然就淡薄了,这是一定的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
  【当知一合相,当离名字言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 08: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