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29|回复: 1

[其它] [07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1736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1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疏。释此四分具如杂集第十三者。然此论建立补特伽罗。略有七种。谓病行差别故。出离差别故。任持差别故。方便差别故。果差别故。界差别故。修行差别故。今当病行差别。自有七种。一贪行。二嗔行。三痴行。四慢行。五寻伺行。六等分行。七薄尘行。言贪行补特伽罗者。谓有猛利长时贪欲(标也)虽于下劣可爱境界。而能发起上品贪欲(此释猛利)起即长时无有断灭(此释长时)如贪行者。乃至寻伺行者亦尔。各随自境猛利长行。如理配释。等分补特伽罗者。谓住自性位烦恼。远离猛劣。住平等境烦恼故。随境势力烦恼现行故。释曰。猛拣前五。劣拣第七。住平等境释成自性。随境势力烦恼现行。释自性烦恼。谓胜境贪心即增。劣境贪心则下。不同前五于下劣境起上品贪等。亦犹颜回怒不过分等。或与境等名为等分。又于所起无偏胜劣故云等也。论云薄尘行补特伽罗者。谓住自性位薄烦恼。如前所说自性位烦恼相。今此烦恼望彼微薄故。虽于增上所缘境界。而微薄性烦恼现行。昔所修习胜对治力所推伏故。释曰。非如前等分等于前境。境胜则贪重等。今胜亦劣故不同前。则父母之仇亦无加报。又上有七。经多说四者。取其三毒为不善根故。等分之中摄余三故故疏云等分。分其轻重轻即薄尘。重即正是。等分既等于境。望于薄尘故为重耳。又等皆相似无有胜劣。前三则有互增之义。疏五求人天乐为乐生死者恐有难云。谁复乐死。故今答云。所谓乐生以生必死故。人天之乐是生死中事故。疏乐事寂者。令成理寂者。即为人意。亦即对治。疏即依法不依人者。即第一文连义正对。即依义不依文也。疏以文义显故更不释之。第二句中有其两对。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具法四依也。即净名经法供养品而以义语。智识。了义。不了义。人法而为其次。四依之义三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次第。初释名者。义为所诠。凭之起行。是故应依。教虽诠理要须忘言。言非义故。故不应依。智无分别能决断故。是以应依。识为了别能起于染著。故不应依。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者。显实分明名为了义。凭之起解。是故应依。隐覆有余名非了义。令人执滞。故不应依。托法起行。是故须依。不随人情。故不依人。然了义经等乃有多门。一法印非印门。与无常寂静无我三印。相应以为了义。不与相应即非了义。二大小乘门。小乘三印亦非了义。大乘方了。如七善知中说。又涅槃第六云。若说如来无常变易名为不了。若说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为了。三显密门密意宣说名为不了。显了说者即名为了。四又于大乘言未周悉名为不了。周备为了。此上四门初一令物舍邪归正。二舍小归大。三舍密就显。四令寻诠使义周备。二出体者。初一所诠。通事通理。二即能证通根本后得。三约能诠通诠上二。四约能说忘情取法。三次第者。即以上义以为次第。余可思也。疏七断真法爱者。谓真实观智理事无违心生爱著便不证实。故诸圣人少有所念不得圣果。疏设自修此亦为利他者。以此章门标说法时不舍诸度。而下释相。于诸佛所闻法近友等。亦有不因说法所成。故为此通设自修时亦为众生。则不违蹑前随所应化常为说法。疏四进中普发众业等者。此中摄于四修及三精进故。疏双配细寻可知五禅中。疏一诃五欲者。即天台止观。依智论诸经。修正道前立二十五方便。谓一具五缘。二诃五欲。三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五五二十五。今但明诃五欲耳。疏中先彰诃意。后云何诃之下。正明诃相。于中有三。一别示其过诃。二此五欲者结以正诃。三况菩萨下。即无诃相。直顺经文无贪著义余之方便。疏文不要略示其名。言具五缘者。一持戒清净。二衣食具足。三闲居静处。四息诸缘务。五近善知识。言弃五盖前已有竟。四调五事者。一调食令不饥不饱。二调眠不节不恣。三调身令不宽不急。四调息令不涩不滑。五调心令不沈不举。五行五法者。一欲。二精进。三念。四巧慧。五一心。并类前后其相可知。疏即一切门禅者。瑜伽三十三说六度四等各有九门。谓一自性。二一切。三难行。四一切门。五善士。六一切种。七遂求。八此世他世乐。九清净。故彼颂云。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又自性皆一。一切或二或三。难行皆三。一切门皆四。善士皆五。一切种皆六或七。遂求皆八。二世乐皆九。清净皆十。今九门静虑者。一自性者。谓心一境性。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或双运道即十句中。二三及十。第二一切禅者。略有二种。一者世间。二出世间。九次第定通于世间。不住不出是出世间。亦即第二句摄。有三种者。一者现法乐住禅。谓身心轻安远离憍举。离诸爱味泯一切相。二者引生功德禅。三饶益有情禅。如疏已配。第三难行禅有三种者。一已住深定能引诸静虑。而舍彼最胜生于欲界。是第一难。即经第五句。二依此静虑能发种种。超过二乘所行等持。亦第五句。是故疏云即难行相。三依于静虑速证无上菩提。即第十句。疏亦已指。第四一切门禅有四种者。谓一寻伺俱行。二喜俱行。三乐俱行。四舍俱行。即第二句摄故疏已指。第五善士禅略有五种者。一无爱味。即三四句。余四与四等相应。即第八句摄。所缘境界即慈念众生等故。第六一切种者。此静虑有六种七种。总十三种。言六种者。一善静虑。二无记变化静虑。三奢摩他品。四毗钵舍那品。五自他利正审就惟。六能引神通威力功德。亦是第六引神通句。亦通余句。言七种者。一者名缘静虑。二义缘。三止相缘。四举相缘。五舍相缘。六现法乐住。七饶益他。随句相应配之可知。第七遂求者。满众生意故亦神通句摄。略有八种。此一段论文稍广。今略义引之。一能息诸毒等。二能除众病。三降雨止渴。四济诸怖畏。五能施饭食。六能施资财。七能正谏诲。八能正造作。随应可知。第八此世他世乐。静虑有九者。一者神通变现调伏有情静虑。二者记说变现调伏有情。三者教诲变现调伏有情。四者于造恶者示现恶趣。五于失辩者能施辩才。六于失念者能与正念。七者制造建立无颠倒论等。八于世工巧能随造作。九放光息苦。后二亦义引亦随应配之。第九清净禅有十。疏下自配。余度九门十行品说。疏三安住理定寂爱味住者。杂集第九云。如是静虑无色。由四种相应广分别。谓杂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净故。杂染者。谓四无记根。一爱二见三慢四无明。由此四惑染污其心。于诸染污静虑定门。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07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1736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 41-45》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令色无色界一切有覆无记烦恼及随烦恼生长不绝。释曰。上即略释论文。下别释。其文广博今略取意。谓由有爱味上静虑。由有见故取上静虑。由有慢故恃上静虑。由无明故疑上静虑。如是烦恼恒染其心。令色无色大小二惑相续流转等。论云清白者。谓清净静虑。无色自性善故说名清白。虽是世间离缠垢故亦名为静。论云。建立者。谓支建立。等至建立。品类建立。名想建立。于诸静虑具四建立。诸无色中唯有三种。除支建立。支建立者取意。谓初禅五支等。言等至建立者。谓七种作意入初静虑乃至非想。言品类建立者。于初静虑具三品熏修。八定皆尔。故初四禅随三品因各有三天。名想建立者。谓静虑中无量名字不可算数。以诸佛世尊所入二乘所不能知故。乃至八定互相摄故等。论云清净者。谓初静虑中边际定力。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边际。是名清净。彼疏释云。八定之中所有最后边际。由作用自在离无堪任障故名清净。通有漏无漏但自在作用俱名清净。释曰。今疏三四即离前杂染四无记根是第四清净。五至八即是前名想建立中互相摄故。及品类建立等余可思之。疏五出生诸定者。即杂集名想建立。疏中先明能出生。即依起信修行信心分中之文。前云久习纯熟。乃至得入真如三昧。次论又云。复次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经言无量三昧者。如智论云。五智印等三万五千首楞严等。五万三千方便善巧无量无边。疏此中逆顺应各有超间等者。俱舍定品云。二类定顺逆均间次及超至间超为成。三洲利无学。谓本善等至分为二类。一者有漏。二者无漏。往上名顺。还下名逆。今疏已委释。又彼云同类名均。异类名间。相邻名次。超一超二等名超。至间超为成者。名修超也。谓观行者修超定时先于有漏八地等至。顺逆均次现前数习。次于有漏顺逆均超现前数习。次于无漏顺逆均超现前数习。是名加行满也。后于有漏无漏等至。顺逆间超名超定成。三洲利无学者。明处及人。修超等至唯人三洲处也。仍是利根不时罗汉方能修也。今明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09: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