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40|回复: 6

老生常谈的问题,关于功德与福德(福报)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4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今天在群里面与师兄争论,功德与福德的问题,我认为功德与福德不同,例证呢就是《坛经》中著名的公案,达摩答梁武帝,下附经文:
【经文】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而其他师兄呢认为功德和福德是同一个意思。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边福德之利。"

为此我们争论,我希望有大德给个判定,或者能找到佛经里有关功德与福德是否相同的判断,因为坛经虽然是经,但非佛陀的经文,不太服众。
谢谢各位善知识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大家的回复,首先谢谢大家!
大家的回复基本也是就达摩与梁武帝的公案而说,虽然讲的更加具体了,但仍旧没回答我的问题,我是想在佛经中找出,佛所说的福德,福报,功德之间的区别。
目前有很多修行的人,发愿很大,但都象梁武帝一样,虽然报着修行的大愿,但行的是福报的行为,也许我这样说会被人骂,但我觉得真正修行的人应该先搞清楚这三个名词的区别,才能真正修正法,佛说法由心求,所有向外求的都是外道,但有多少人都在向外求,而不能坐下来观察自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大多数人在布施上面作功课,且不明白无相布施的真谛。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3-24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文字为转载,仅供参考, 南无阿弥陀佛:
功德、福德、福报,三者有何不同?
  这位同修问的,他说:功德、福德、福报,三者有何不同?因为与人谈及功德时,以达摩初化梁武帝为例,告诉对方此公案中,达摩说无功德。但对方纠正我应为福报,是否为福报,请老法师慈悲开示。

  答:这个事情要讲清楚、要讲明白。达摩到中国来,见到梁武帝,梁武帝跟达摩祖师说,他做了皇帝之后,全心全力护持佛法,建了四百八十多个寺庙、寺院,在他在位的时候,建了四百八十多个寺庙。度人出家,他是非常欢喜人出家,哪个出家他都高兴,他都护持,所以在他那个时代,出家人有十几万人。他向达摩祖师炫耀,他这个功德很大,他认为这是功德。达摩祖师说老实话,跟他讲,你做的这些事情,并无功德!什么是功德你要清楚,功德是戒定慧。你做这些事情你自己没有得定,没有开智慧,你要得定,你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不会炫耀,炫耀自己我做这么多好事,不会。所以他没有功德,也就是他没有定慧。不但没有定慧,连戒也没有。何以说戒没有?戒里有自赞毁他,他虽然没有毁他,但他自己赞叹自己,这个在《瑜伽菩萨戒本》里头是重戒。他还自己夸耀自己,所以戒定慧没有,他哪来的功德?

  梁武帝听达摩祖师这一说,就很不高兴,瞋恚心起来了,不高兴,不理他,就叫他走了。所以达摩就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没人理他。如果梁武帝要问他:我做的这些事福德大不大?那很大,那真的是甚大、甚大,他做的是福德边的事,不是功德边的事。福德不能了生死,不能脱轮回,你的福报到什么地方去享受?不一定,这个你一定要知道。不是福报很大就生天,没有那回事情,福报很大照样可以堕落。这个修的福,我们佛门里面讲,六道轮回里头的业因,两种业,一种叫引业,引导你去投生。你到人道来,人是秉什么样的引业?你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过去生中五戒十善这个业因,引导你到这个世间来投胎。像梁武帝修的这些事情属于满业,满业就是你到这个世间来享福,享受福报,他修的是满业。

  你看看,同样都是得人身,为什么有贫富贵贱不一样,寿命长短不一样,物质精神生活环境不一样?那个不一样,是满业。你到哪一道来大家都一样,这个引业是相同的,所以他修的这是满业。如果他五戒十善都做不到的话,他将来到哪里去享福?我们能够想像得到,他到饿鬼道享福,到畜生道享福。饿鬼道里面做鬼王,做城隍、做土地、山神,这都是有福报的。他有庙,有多少人去祭祀、供养他,到那里去享福。到畜生道里面,像安世高的朋友[共+阝]亭湖的龙王,他是蛇,畜生道。你要晓得,那个龙王是安世高的同学,前世是出家人,安世高给我们说,这个出家人不错,明经好施。你想想看,他讲经说法,他通教理,他明经,所以他有智慧。这个龙王很灵验,有求必应,他灵验,灵验是他从前讲经,他有智慧。他喜欢布施,布施就福报大,所以他有福、有慧。

  为什么堕到畜生道?换句话说,五戒十善都没有修好。堕畜生道的业因,安世高说得很清楚,也提醒我们,瞋恚心没断。瞋恚心是什么?那个时候出家人都是托钵,每天到外面去托钵。托钵,人家供养的饭菜好,他就很欢喜,饭菜不好,他心里面就有愤怒。虽然不发作,他心里不高兴:我天天以法布施来供养大众,你们给我的回报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么个念头,堕到畜生道。我们今天想想自己,我们的功夫比这个龙王不如,没有他修得好。但是我们今天的脾气比他大,他还很含蓄,虽不在表面上发作,心里不平,他还很含蓄。我们天天瞪着眼睛骂人,他堕畜生道当龙王,我们到地狱道去受罪,很明显的例子,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功德、福德不相同。如果梁武帝要问他:福报大不大?那达摩祖师一定说甚大、甚大,他修的是大福报。
发表于 2015-3-24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藏法門
─「功德」和「福德」的不同─

◎周果華講於加拿大溫哥華金佛聖寺
2009年8月30 日盂蘭盆法會午齋

又是一年一度的地藏法會,也是每個人能藉這個期間「種福德」的最好機會。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先區別「功德」和「福德」的不同。

想當年梁武帝第一次見到菩提達摩祖師,就自我標榜說:「朕一生造寺度僧無數,功德幾何?」意思是說,我一輩子造了那麼多寺廟,度了那麼多人出家,功德應該不小了吧?沒想到祖師的回答,大大出乎皇帝的意料之外,達摩祖師說:「毫無功德。」 祖師一看和這位皇帝話不投機,就渡過長江到北邊的國家去了。梁武帝事後在國師寶誌禪師的怪罪之下,才知道自己錯失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其實祖師也沒有說錯,因為梁武帝問的是「功德」,而不是「福德」。功德是反聞聞自性,要有求出離三界的願望;即使是行布施,也做到不存有布施之相,就是《金剛經》上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能做到這個地步,自然就有功德。福德就單純多了,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常識問題,或是「捨一得萬報」的數學問題。

至於「福德」重要不重要?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不重要。對六道輪迴的眾生來說,就很重要;對證聖的羅漢、辟支佛或菩薩來說,就不會是個大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些證聖的聖人們,內心都已出離三界。如果在物質上有困難,他們也是安貧樂道;如果遭苦遭難,甚至殞失生命,他們的宿世神通也讓他們知道這是因果相報,所謂「如是因,如是果」,他們反而樂於接受這種事實。就像安世高法師一樣,二次主動來到中國,償還自己宿世的命債,就是一個明證。但是我們凡夫,能?像聖人一樣安貧樂道嗎?能?在生死交關的時候坦然接受嗎?如果不能,那就趕快多種點福德吧!所以今天是給大家介紹福德來的。

講「福德」之前,首先我們得先說一下,什麼是我們凡夫最為切身的問題?那就是「安身立命」的問題。安身立命,簡單的說就是生老病死的問題,而這也正好是《地藏經》的和其他大乘經典最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大乘經典,像《金剛經》、《楞嚴經》、《心經》、《法華經》等,所教化的對象都是聲聞、緣覺或菩薩,教化的內容都是要人返璞歸真,開發自己本有的佛性。

《地藏經》對這方面著墨就不多,講的反而都是我們六道眾生「生老病死」切身的問題,也是讓我們這些還沒有見自本性的六道眾生,在種種逆緣環境的包圍之下,有機會來種福德,轉變種種的困境為平坦之路,好能繼續安住在佛法中,而漸漸得到度脫。衣食不足的,得以溫飽;心神不寧的,得以安寧。這也是在經中〈分身集會品〉裏,地藏王菩薩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任何眾生只要在佛法中做一毛一渧、一沙一塵的善事,祂都會想方設法來度脫他。在〈地神護法品〉裏說得更詳細,堅牢地神是最擁戴地藏王菩薩的。在此忉利天大會上,祂對釋迦牟尼佛說,一切眾生若能於所住處燒香、供養、瞻禮、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即得十種利益,哪十種呢?

(一)土地豐壤:衣食問題就解決了。
(二)家宅永安:家人相處和睦,不會鬧分家或者離婚的事。
(三)先亡升天:祖先或前後父母能夠脫離惡道,往生天道。
(四)現存益壽:家人都能壽命增長。
(五)所求遂意:你的種種合理盼望都能遂漸兌現。
(六)無水火災:沒有天災人禍。
(七)虛耗辟除:家裏的經濟不會有莫名其妙的損失,譬如遭小偷或強盜等等。
(八)杜絕惡夢:這個就牽涉到心理的平靜,一家人不會有憂鬱症或燥鬱症等等的心理疾病。
(九)出入神護:你居家或出門在外,默默中都有護法善神在保護著你。
(十)多遇聖因:因為供養地藏菩薩的緣故,你總能遇到善知識,或來到走正路修行的寺廟,就像你能來到金佛寺一樣,這都是要有很大善根才辦得到的。

以上的十種利益,是堅牢地神向釋迦牟尼佛保證說的。堅牢地神是何方神聖呢?祂是閻浮提最大的土地神,祂掌管著閻浮提所有的土地,小到糧食的生產,大到所有蘊藏在地下的寶貝,譬如鑽石礦、黃金礦、銀礦等等,所有的寶礦都是祂所掌管的。有這麼一位大地神、大護法,只因為你供養恭敬地藏王菩薩,肯讀誦《地藏經》,衪就願意提供以上十種穩定的力量來幫助你,讓你能夠安心辦道,這樣的因緣是多麼殊勝。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在佛法中你只要肯信,肯依教奉行,一切就有辦法。我可以講講自己的親身經驗:

我是1990年移民到加拿大的。剛到的時候,往市街一看,心裏就涼了半截,那時本地的失業率是11%,新移民不用說就更嚴重了。早在1987年我在美國加州洛杉磯皈依上人的時候,上人就要住持法師讓我們先讀兩部經,一本是造福德的《地藏經》,另一本是造功德的《楞嚴經》。那時候《楞嚴經》對我來說,就像天書一樣,所以聽完一遍上人的錄音帶講解後,就把它放到一邊去了。倒是《地藏經》一直是我以後的功課。

回到台灣後,工作也就滿順利的,一直到 landing(移民)加拿大,一看這裏景氣這麼差才開始緊張起來,但因為對地藏菩薩滿有信心的,就專心讀誦這一部經。這樣經過大約一個月,有一天晚上,在夢中竟然看到地藏王菩薩的無邊身,如如不動的;而我整個身體騰空,像個襁褓中的孩子貼到了地藏王菩薩的心口上,很清楚地感覺到地藏王菩薩的肌膚。

就在那一刻,我幾個月來憂心忡忡、緊繃的神經,忽然間完全放鬆開了!也就在那一刻,一種永恆的感覺,時間和空間似乎凝結在一塊兒了,那種寧靜和安詳讓我永遠都忘不了,這是有生以來從沒有過的神奇經驗。接著的下一刻,我感覺到地藏王菩薩不也正是上人嗎?這樣夢也就醒了。

很遺憾的是,我一直不敢把這個疑問去問上人,因為上人曾經講過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來應現的故事。即使是真的,他們也不會承認,若曝了光,他們也會即刻入滅,所以就不敢提。但在師父圓寂後,看到上人的銅像背後總有一尊地藏王菩薩的法像,如同金佛寺的一樣。而我們的大殿前方,甚至還擺設著地藏王菩薩的法器──金剛持杵。也曾經問過幾位法師和跟上人較接近的在家眾,他們也都沒有答案。到底上人是不是地藏王菩薩的化身?總之,到現在也沒有個答案。

那麼我的問題呢?原本以為加拿大可能是待不住了,不多久也就有了工作,有了安身的條件了。古人云:「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可見食、衣、住、行畢竟是最根本的問題,只有衣食的問題能解決,人才會開始追求精神方面的領域,自然就能進一步研究佛法,繼續在佛法中往「做功德」的方向前進。
另外一個實例,是發生在一個朋友身上。他一家五口人,1993年移民到這兒的,95年開了店做生意,生意一直不好。一年不到,太太又生了重病,孩子都還小,最大的七歲,最小的四歲,他那時簡直可以說是焦頭爛額,狼狽不堪。好在他也是佛教徒,我就勸他修地藏法門,求地藏菩薩吧!我說了自己的例子給他聽,他也聽進去了,後來我總能看到他口袋裏放一本《地藏經》,工作一空下來就拿出來讀誦。

很神奇的,不多久他重病差點死掉的太太漸漸康復了,從醫院回到家只要按時服藥就行。生意方面,二年不到漸有起色;後來他突然靈光乍現,把做生意的方式和項目作一個大轉變,從此扶搖直上,一直好到現在,生意是越做越旺。

最後我用《地藏經》〈分身集會品〉中,地藏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的一段話來結束今天的講法。

    地藏菩薩白佛言:「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恆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

這是地藏菩薩對釋迦牟尼佛做出的承諾,所以「種福德」就是這麼簡單,只要供養、恭敬、禮拜地藏王菩薩,或讀或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就能辦到,信或不信就看你有沒有這份善根了。至於「福德」和「功德」的關係,就好比「健康的身體」和「成功的事業」一樣,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把握有個成功的事業。阿彌陀佛!
发表于 2015-3-24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什么叫福德?什么叫功德?

慧律法师答:从粗浅的事相角度来讲:一个人经济很好,也很肯布施,就说这个人很有福德;来听经闻法、拜佛、念佛,就说这个人功德无量。简单讲就是用金钱、体力、时间、空间来修福、修慧叫做福德或功德,这是方便给众生一种信心、支持和赞叹。

从深入的义理上讲:真正的福德和功德来自于自性清净的觉性,叫做自觉圣智。如果没有开悟见性,只要是生灭法的,不属于真正的福德与功德,开采自性才是心性的真正的福德与功德。

比如:行善但会继续轮回的这个不能算是福德,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功德,要是以无所住心、清净心、自觉圣智的心来布施或者是行善,这就是真正的自性福德与功德;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这个是真正的福德和功德。简单讲修一切善绝不执着,也不夸大,也不伏法,完全会归到空性,这样叫做真正的福德与功德。
发表于 2015-3-24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化上人:功德与福德的区别
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六祖坛经》

「斋讫」:吃完饭了,「刺史请师升座」:刺史韦璩就请六祖大师升座。「同官僚士庶」:刺史,就好像现在的省长似的。这省长代表这一切的官僚士庶,带着一班老百姓来请法。「肃容再拜」:肃容,就是很恭敬、很严肃的,一点不敢笑,也不敢哭,不是一边请法,一边笑;也就是不马马虎虎的,很郑重其事的。再拜,就叩头。「问曰」:就问了。「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这种法,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今有少疑」:我现在有很少的怀疑,这个怀疑,不是很大的问题,是小问题。好像果宁常常问我什么事情,就说有一个小问题来问我。「愿大慈悲」:我这个小小的问题,请大师大发慈悲。「特为解说」:特别为我解说解说,因为我不明白。

「师曰:有疑即问」:六祖大师说:好啊!你有什么问题,你就讲了,有什么怀疑,你都可以问的。「吾当为说」:我一定要替你说一说。

「韦公曰」:韦公,这是写这部《六祖坛经》的人,尊重刺史,因为他是个大官,所以叫公。你们记得中文这个「公」字,是最恭敬人的。所以你到台湾去受戒的时候,见着和尚,那老资格的,你都可以叫他公。你「公」一声,他就很高兴;你若不「公」,他就觉得你这个新戒,对我都不恭敬,所以你应该公一公。「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这可不是的「可」,就是「是不是」的一个问号。说和尚啊!你所说的法,是不是和达摩大师所说的道理是一样呢?

「师曰:是」:六祖大师说,是啊!我就是讲达摩祖师所传,以心印心的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公曰」:韦刺史又说了。说,「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弟子我呀!听达摩祖师最初从广州到南京,去度化梁武帝,「帝问云」:梁武帝问:「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
朕,在中国商朝时,人人都可以称朕,都可以朕、朕的,所以朕朕声。由周朝以后,皇帝就不欢喜让其它人叫朕,说只可以皇帝一个人称朕,这个朕,就成了皇帝的专有名词,他自己可以称朕。所以汤才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说我一个人有罪,你不要加到我的老百姓身上;我的老百姓若有罪,你都要来把这个罪,放到我的身上。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有教化明白他们,罪不在他们,是在我这儿。

所以梁武帝就自称,说「朕一生」:我这一辈子「造寺」:我造了很多庙。「度僧」:我度了很多和尚出家。那时候的皇帝,谁若是出家,他特别欢迎,什么都供着,吃的,他也供着,住的,他也供着,只要你出家,他就供养你,恭敬你,给你叩头。你看这有多好啊!「布施」:他又拿国家的钱,布施给一切的穷人。「设斋」:他也供僧,打斋供众。「有何功德」:我有什么功德呢?

你要知道,梁武帝这个人,什么都愿意第一的,所以他见到达摩祖师,他不求法,先尽想请达摩祖师来赞叹他一下,来给他戴几个高帽子。他恐怕达摩祖师不知道他造寺、度僧、布施、设斋的功德,不知道他这些好处,于是乎,他就自我介绍,说:「你看我,造了几百处庙,又有这个庙,又有那个庙,所有这庙里,都住着很多和尚,这些和尚,都是我一手成就他们出家的。我又做了多少布施,供养多少僧,你说我这功德怎么样啊?」意思就是自我介绍,自己说:「噢!你看我,我这个做皇帝的,和其它皇帝不一样;我这个皇帝,是专门做好事、做功德的。你说我这有什么功德呢?」他这不是想要求法了生死,而是先要炫示炫示自己的功德。

好像某某大护法:「你们看,知道我吗?我是护持佛教最有力量的,我有钱,我都供养三宝。」其实他去玩女人的钱,比供养三宝多出几千万倍。那个他不讲,他只说他供养三宝;玩女人的钱,也都说是供养三宝了。你说颠倒不颠倒?的确的啊,真事啊!你看哪一个人,他去花天酒地,不说他用了多少钱,在庙上用了一块钱,就说:「我去布施了一块钱,你知道吗?」这都是梁武弟的徒弟!

「达摩言:实无功德」:听梁武帝这样自我陶醉,自我介绍,自我炫示功德,自我卖广告,自我来说自己有什么什么好处,自己赞叹自己;达摩祖师一听,你看,一个圣人,怎么会说拍马屁的话?普通人一听皇帝这么讲,就说:「啊!你有功德啊,你的功德真大啰!你的功德,世界上没有的。」这是一般的人这样子讲。达摩是个祖师,他根本怎么能有阿谀奉承的行为呢?所以就说:「没有功德,没有功德。」实实在在地没有功德。
「弟子未达此理」:韦刺史说,弟子我,没明白这个道理,「愿和尚为说」:我愿意和尚为我讲一讲,说一说这个道理。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变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曰:实无功德」:六祖大师听韦刺史这样请问,随着就说,实实在在是没有功德的。「勿疑先圣之言」:你不要疑惑祖师所说的话。「武帝心邪」:武帝心里不正当,只知道沽名钓誉,只知道求名。「不知正法」:他不知道求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这都是在福田种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不可以将这个福,就说是功德了。「功德在法身中」:功德在你法身里边。「不在修福」:不是在你修福,就能有功德的。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六祖大师说,功德是属于法身一方面,不是修福就是功德,所以「师又曰:见性是功」:六祖大师又说了,说什么是功呢?你见性就是功。见什么性呢?见你本来自性,本有的光明妙性是功。你若有功夫,就可以见性。

这功,怎么叫功呢?譬如你坐禅,初而勉强,久而自然。你刚刚一打坐的时候,觉得腿痛,腰也痛,等你把腿降伏,把腿战胜,腿也不痛了。你腿不痛,这就是功,这就有功了;你腿痛,那你就是没有功。

怎么叫见性呢?见性,就见你自己的本来面目了。你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呢?那得要你自己去找,我现在不能告诉你;我告诉你是个什么样子的,那你还没知道呢!因为那是从外边得来的,要你自己自性自悟:「啊!我本来面目,就是这个样子!」可是要经过善知识印证你是否见性,不是说我自己封我自己做国王,我就是皇帝,我就是菩萨。好像以前那个嬉皮到这儿来,吃的毒药毒得他说,他自己就是菩萨;这简直是魔,真是魔鬼。

「平等是德」:平等,就没有自私心,一切都平等,无党无偏,对任何人,也不自私,平等待遇一切众生,最公平了,大公无私。你能大公无私,这就有德行。

「念念无滞」:你念念无滞;滞,就是滞塞不通,就是流到那个地方,停止到那个地方了。就是什么呢?就是着住。滞,也就是个执着,也就是个着住,滞塞不通了;滞塞不通,你就不能变化。你若没有滞塞不通的情形,「常见本性」:你就像六祖大师说:「啊!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是这么样子不可思议;这个就是常见本性。「真实妙用」:这也就是真实的妙用,「名为功德」,这就是功德。
你不在自己本身上找,你向外驰求,说你度了很多和尚,造了很多庙,布施了很多穷人,又供养了很多三宝僧人之类的,这是向外驰求,到外边找去。外边的,那是福,而不是功德。你这功德,是自己功德圆满,你看佛,就是功德圆满了,那是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你内心里头谦下,这就是功。谦下,就不自满,对任何的事情,都很谦虚的。不是说:「你看我比任何人都好,你看我多大本领,你看我知道佛法比谁都多。」你一教人看你,那你就糟糕了,就不是谦下了!不是谦下,你就没有功,没有功夫。

对任何人讲话,都要和气一点,不要像木头棒子似的,讲出一句话,把人家头都给打破。不要说用手拿木棍打人,你这一句话,比拿着铁棍打人,还厉害,那就不是谦下;谦下,就没有不客气的情形。



「外行于礼是德」:自己心里要谦下,看谁都比我好,不要自满。中国有一句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怎么叫满招损呢?好像这一杯茶,你倒满了还倒,就要往外流,流到外边去了,没用了,这叫满招损。谦受益,谦就是客气一点,谦虚一点,你才能得到益处,不是说:「你看我!我是最大了,我是第一了,你看我这么聪明,你们不懂的,我先明白了。」这佛法不怕你不明白,就怕你不行;你不明白不要紧,你若不行,那是没有用的。你光明白,不去行,那是没有用的。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你自性可以建立一切万法;一切万法,都是由我自性所建立的,这就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你自己心的本体,离开妄念。不是要你离开正念;念有妄念,有正念,你若离开正念,那就变成邪念。这个要离开你的邪念,就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你常常回光返照,常常见着自性的般若,你见自己的本性,常生般若的智慧,这就是功。「应用无染是德」:你用你般若的智能,应用无方,变化无穷。应用,就是无论你怎么样去做去,都是对的;但是可要无染着,不要做那些不洁净的事情,这就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假设你要立功德,想找功德和你的法身。你法身也就是功德所成就的;你有功德,法身也就成就了。「但依此作」:你要依我所说的道理这样去做,「是真功德」:这就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假设想要修功德的人,「心即不轻」:你要心里不轻慢人。不论是人,是畜生,是一切众生,都要不轻慢他。像常不轻菩萨,见到人就给人叩头,就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所以他自己也成佛了。常不轻菩萨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在过去生中,所行的菩萨道,他「常行普敬」:他普遍地恭敬一切的众生。
「心常轻人」:心里常常轻慢人,看见人就妒忌人,就怕人家比我好,就怕人家比我聪明,就怕人什么事情都高过我,这就是妒忌心。心常轻人,你轻慢人。「吾我不断」:吾、我,这都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很大,就是前边我讲的:「你看我有多大!你看我,啊!你们谁也不能比我;我啊,这是现在这个时代没有皇帝做,若有皇帝做,一定是属于我的,你们都没有份。为什么呢?我比你们都聪明,我可以支配你们,你们不能支配我。」这总有个我,吾、我不断,不是吾,就是我,不是我,就是吾,这两个,自己总是放不下。「即自无功」:你就没有功了!为什么呢?你太自满了。

「自性虚妄不实」:你自己不真实地修行,所以自性就虚妄不实。你自己本来就不实在,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么回事啊?自己是个真的?是个假的?自己都不知道,这叫自性虚妄不实。自己也不相信自己:「嘿!我不教你喝酒,怎么你又喝酒去了?我不教你抽香烟,怎么又抽香烟了?」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搞出来一些毛病;怎么去到赌博场去,也不知道。这就是自性虚妄,自己都没有认识自己。「即自无德」:为什么这样子?就因为没有德行,缺德。

为什么缺德呢?「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因为吾我自大,自己把自己看得太大了,甚至自己看自己就是佛:「你看我,我就是佛了!」你看有多大!好像某某人,先提一个说:「某某法师是开悟的,但是我和他是一样的。」他自己不说自己开悟,说某某法师是开悟了,他和这个开悟的法师,是一样的,那就是自我介绍,说我是开悟的。这就是吾我自大,所以绝对没有功德的。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六祖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什么是功呢?我再给你讲一讲。你念念存着正念不间断,你念念修行不停止,久而久之,就有功了。你「初而勉强,久而自然」,你最初是很勉强的,时间一久,就自然了;自然,就是功。「心行平直是德」:你心里常常能行平等率直,没有一切的委曲相,就没有弯弯曲曲的那种心,这就是德。

「自修性是功」:你自己修你自己的性是功。怎么叫自己修自己性呢?本来你没有见性,你要修性;怎么修性?就是不生烦恼。谁打你,你当撞到墙上了;谁骂你,你当他给你唱歌听,他给你作音乐呢!再或者你认为他说外国话,这个言语不同:「喔!他这不是骂人,这是说日本话呢!日本话,就是这样吱吱喳喳的。」再或者:「喔!或者说西班牙话呢!」你把他这样一想,他骂你的话,你不懂,那就没有事了嘛!

好像人仰天而唾,对着天吐一口唾沫,唾沫吐不到天上,还回来唾到自己的脸上。他骂你,你不知道,那他等于骂他自己一样。那么说:「打我,我当撞门框,那我痛啊,怎么可以说就不还报他呢?」假如晚间没有灯,你一头撞到墙上了,你是不是用手再对墙打几拳呢?打几拳,你拳头又痛了,痛多一点。你若是不理他,那就没事了。

像弥勒菩萨讲的,说:

老拙穿衲袄 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 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 凭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 你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 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 何愁道不了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我穿着破衣服,吃很没有味的饭,已经吃饱了。「补破好遮寒」,我补我的破衣服好遮寒。「万事随缘了」,什么事情都算了,过去就没有事了。「有人骂老拙」,有人骂我,「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他打我一下,我就睡倒地下,睡着了。你看!这多妙啊!你若能这个样子,那就不可思议了。「唾在我面上」,他用口水,用唾沫吐到我脸上,「凭它自干了」,教它自己干,我不用手来擦;「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我也省去擦面的力气,你一看这个人没有用,也没有烦恼了。「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你「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所以这是最妙的,可是不容易的,不是随便谁都可以会的,这个妙中宝不容易得到。所以你就不发脾气,这叫自修性。

「自修身是德」:怎么修身呢?就不做坏事,没有欲心,这是修身。你没有贪心,没有瞋心,没有痴心,这都是修身。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都是修身。这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功德,是在你自己本性这儿来找,不是到外边向外驰求的。「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不是说我做点布施,我供养三宝,我就有了功德。那没有功德,只有福,只可以说是福。「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所以福德和功德,是有分别的。福德是你做这些事,可以得福,不可以立功。福德,是由你造福业,将来受福报;功德呢,这是你直下承当,自己当时就得到好处的。「武帝不识真理」:武帝不懂得真正的道理。「非我祖师有过」:不是我祖师菩提达摩不讲道理,就说实无功德,这么样答复他。

当时,达摩祖师本来预备救度梁武帝,但是梁武帝因为自视太大,自己看自己大了,是个皇帝,已经有无量的功德。他造了很多庙,度了很多僧,又布施了很多钱,又供养三宝,认为是很大的功德,所以菩提达摩想破他这种执着,就说他没有功德。

说他没有功德不要紧,梁武帝当时一听这话,就不欢喜,所以就不睬达摩,达摩祖师再讲什么法,他也不听:「我何必要听你讲呢!」因为不听,所以达摩祖师想要救度他,想要对他有慈悲心,但是他不接受,也没有法子;于是乎,达摩祖师就走了。过了一个时期,果然梁武帝最后死的时候是饿死的。

你们想一想,如果他有功德,怎么会饿死?因为没有功德,所以就饿死了。达摩祖师当时就想挽救,不教他饿死,令他能生觉悟的心;可惜梁武帝这个吾、我太大,所以就是达摩祖师也救不了他。
发表于 2015-3-25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者,谓之功;予者,谓之福;久者,谓之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5: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