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23|回复: 5

[其它] [净土社区]充满光辉的人生远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9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净土社区]充满光辉的人生远景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26319.html
充满光辉的人生远景
          侯秋东教授

  破除了种种妄执以后,缘起哲学使人建立健全美善的心理。俗语说:“有破坏才有建设。”佛法正是如此,它是“破立同时”的。佛学是一门高深的心灵工程学,世尊的种种言说,其目的都是在为众生破除颠倒妄想,建设广大圆满的心灵。
  世人皆知,一个人不能没有希望,有了希望,人才能活得起劲。佛教的人生目标是修成一位人格圆满的大觉者——“佛”。“人人皆可成佛,众生皆可成佛”,在佛教中是一个共识与共信。但这个观念必须有它的真理作基础,这个真理即是缘起性空的哲学。缘起论者觉悟到没有绝对独立固定的人性“我”。在三世流转的生命历程中,“我”是无自性的,因此,也是不断亦不常的。“不断”就是继续存在,“不常”就是刹那变异。因为“我”是如此地存在,所以“我”是可以改造的。换言之,愚痴的“我”,并非永远愚痴,暴躁的“我”,也非永远暴躁;愚痴可以转化为智慧,暴躁可以转化为柔和,于是成佛才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缘起论者觉悟到万事万物的空无自性,认识事物的可变性、灵动性、可析性,于是对于改造环境,改变现实、深具信心。古德所谓“建水月道场,作空花佛事,度如幻众生,成梦里菩提”,便是性空哲学的具体表现。
  佛经说,从初地菩萨修到成佛,须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成佛的路是如此遥远而漫长,但基于因缘果的法则,种佛因,植佛缘,是必然结佛果的。因此,觉悟缘起性空的人,内心必然对未来充满乐观和希望。他们了解,只要我努力改造自己,明日之我必可优于今日之我。对于他人亦然,性空论者相信,再坏的人也可以感化、改善。
  总之,性空论者绝不会放弃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美好期望。致广大——无差别“空智”的开显性空哲学由于破去种种颠倒妄执,所以解脱了许多心灵的束缚,使心灵恢复其原有的光明、开阔、坦荡。这可以从古代许多禅宗大师的悟道偈得到证明。如茶陵和尚云: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封锁
  如今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
  寒山诗亦云: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化
  教我如何说”
  禅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而明见心性须先体悟缘起性空,解粘去缚,始克有成。凡人因种种妄执,内心不断向外驰求,杂念纷飞,精神疲劳,不得休息。如明镜蒙尘,失其照物之用,一旦体悟性空之后,破去迷执,回光返照性灵本体,真积力久,心光日益升腾辉耀,层层穿透五阴魔境,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能所双亡,境智两忘,离言绝待,顿现佛性法身,这叫做无差别般若空智的开显。这般若空智又叫做“根本智”。因为这时只是看见心灵的本来面目罢了,尚不能无所不知。若欲增进各种智慧,尚须以“根本智”为基础,运用心光,观察照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外相”、“性质”、“本体”、“能力”、“作用”、“主因”、“助缘”、“结果”、“影响”等等。以成就“后得智”。为什么叫“后得智”呢?因为这些智慧是成就“根本智”之“后”才“得”到的。根本智可比镜子的光明,“后得智”中比镜中的影像。镜子蒙尘即失去光明,不能照物,人无根本智,则心光亦不完全开显,自不能彻了事理。可见根本智是智慧的根本。
  根本智其实就是实相般若。实相即宇宙人生的真相、本体。般若为梵语,意即妙智慧。实相般若即证悟宇宙人生本体的妙智慧。此本体不可言说,超越一切对待,乃人生最后的归根处,亦即是菩提大道的起点。而这个妙智慧,这个本体、真相、归根处与起点,与缘起性空哲学是密不可分,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换言之,解空、证空,即得实相般若、根本智,见佛性、法身,入涅槃。佛性不生不灭,法身不生不灭,涅槃境界不生不灭,“空”亦不生不灭。而佛家的根本目标,就在了解、语悟到这个不生不灭的理体。
                  尽精微——妙分别“有智”的习得
  以为佛教只说“空”,这个人的佛学只得五十分,不及格,因为佛教不但说“空”,也说“有”。空有“真空”,有为“妙有”,“真空妙有”才是大乘佛学的全貌。“空”,所以海阔天空,“有”,所以森罗万有。森罗万有也不碍海阔天空,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万有无不是缘起的,既是缘起的,所以无不是性空的。知性空所以破执,从而解脱心灵的桎梏,开展心灵的光明;观缘起,所以对万有的生起因缘,了了分明。何因加何缘产生何果,这是一定的。万事万物都依因缘而决定,因此,要裁制事物,改变事物,创造事物,必先研究各事物的因缘。何因何缘而有贞观之治?何因何缘而有天宝之乱?历观各代兴衰治乱的因缘道理,于是产生历史哲学的智慧,从而规划未来更理想的政治。何因何缘而产生胃病,不同的因缘引起不同的胃病,不同的胃病以不同的因缘而得解除,深深了解胃病来去的因缘,这个人便成胃病的专家学者。许许多多的智慧都由于明了各种因缘果的法则而获得,许多迷惑,都是由于明见事物的生灭因缘而解除。
  各种社会现象各有其起灭因缘,明了其中底细,此人即是社会科学家。各种自然现象各有其起灭因缘,明了其中底细,此人即是自然科学家。无论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都不离缘起,了解两者之间的基本缘起法则,那么,这个人便是哲学家。科学或哲学都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真理就是真实的理则,亦即因缘果的作用程序或架构。现象界中,因缘作用极为复杂、极为精微,其中道理如恒河沙。正如朱子所说:“一物有一物的理,一事有一事的理。”万事之理,穷毕生之力,亦无法彻底明了。佛教说,幸好我们有无穷的来生可以利用,因此,也无须急于一生穷尽一切真理。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社区]充满光辉的人生远景

续-《●[净土社区]充满光辉的人生远景》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自卑只是令人怜悯,自大却令人厌恶。自卑只是太否定自己,所以不敢承担责任;自大却是太肯定自己,想支配他人甚或整个社会、国家。往往由于他的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因而对他人或社会、国家造成重大的伤害。历史上没有无闻,任人摆布的小卒小民,多半是安分而自卑的人,而那些嚣张跋扈、误己误国的独裁者、野心家却全是自大狂的人。
  佛说,人的根本烦恼之一是我慢(自我的傲慢),而治疗我慢的妙方,仍然离不开缘起性空的哲学。基于缘起,佛说无我。既无我,则何来我慢?无我,并非否定自我的存在,它的意思只是说,没有一个绝对独立、坚实不变的自我存在。换言之,自我没有坚实不变个性,自我的型态依于时空因缘而变化无常。佛说,自我由五蕴结构而成,五蕴即色—物质、受—感受、想—记忆、行—心念、识—识别。色构成“身”,受想行识构成“心”。然色、受、想、行、识等五蕴,随时空因缘而变化,所以五蕴构成的我即非坚实不变,所以说:“五蕴无我”。无我而以为有我,便叫我执,由于我执,遂起我慢、我见、我痴、我爱。无边的烦恼都由此我执而起,所以佛教的修行者重破我执,其故在此。
  五蕴假合的我不可执,属于我所有的财富、学问、美貌、地位、势力、权力、体力等等更不可执着,以为这一切是绝对坚实不变而产生骄傲。从财富来说,财富之来若由于祖传,非由自己努力,固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就算由于自己努力,若不是治安良好,经济繁荣,这些财富能产生或保住吗?况且时势变化,价值飘忽不定;人命无常,旦夕可能易手,由此可知,财富从因缘而起,亦从因缘而灭,财富只是暂时归我使用,我有什么可骄傲之处呢?再以地位来说,由于世袭的地位,固然不值得骄傲,由于努力而来的地位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骄傲。孟子说:“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一个人的贵贱,随时空因缘而变化无常,所以古人有谓:“宦海浮沉”,我们现代人可以说:“选民之所贵,选民能贱之。”现代民选的官员是民意代表,无不鞠躬曲腰,靠选民抬举。既是如此,有什么可骄傲处?何况地位也要靠脑力、体力来维持,一旦老病侵寻,脑力衰退,体力不继,地位也就保不住,所以地位也是缘起缘灭,不值得骄傲。依此类推,学问、美貌、势力、权力、体力的拥有,只可谨慎、珍惜、善用,不可存自傲的心。
                        化解嫉妒心
  一般人因自己拥有可爱之物则易起骄慢心,对于别人获得可爱事物则易起嫉妒心。当我们看见别人获得财富、地位、美名,或见他人拥有才智、美貌时,内心往往觉得不是滋味,这不是滋味的那种滋味便是嫉妒。嫉妒是一种烦恼,使人郁郁寡欢,若不加以治疗,会恶化成破坏心、攻击心,最后损人损己。如妯娌间常因对方较得公婆宠爱而嫉妒怨恨,明争暗斗。同学间常因某人长得漂亮,而处处看她不顺眼,故意揭发她的缺失来丑化她。古今中外圣贤从来不教人嫉妒,如孔子说:“见贤思齐。”便是化解嫉妒的方法之一。以佛教来说,善观缘起,即可以治疗嫉妒。佛教讲业力与因缘。一个人拥有健康、美貌、智慧、才干、财富、声名,全因这个人的过去所作“业”的回报。换句话说,一切的所得,悉由今生或前生“努力”的结果。也许有人不信有前生,但我们仍可观察想象对方今生的努力情形,以化解许多不必要的嫉妒。比如说,我们看到某人金榜题名,而自己却名落孙山,可以想象那人寒窗苦读的情景。看见某人做生意发大财,可以想象那人殚精竭虑,体力透支的情景。
  况且一个人有所得亦必有所失,健康、财富、美貌、声名,并非必然带来幸福快乐,所以老子才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假使一个人缺乏高度的智慧与端正的人品,则一切所谓的“得”,往往变成惨重的“失”,如健康的人往往欲望也高,因而成为欲望之奴隶而沉溺其中。财富多的人往往私生活反不检点,有的金屋藏娇,造成家庭纠纷;有的挥金如土,养成奢侈恶习。美貌的人,她的感情烦恼必多,以致世间有“红颜薄命”的感叹。如此一想,同情对方都来不及,何嫉妒之有?
  如果有一个人智慧极高,人品极好,他更拥有功名富贵和世间可羡之事物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想一想,他一定能善用他的财富、地位、权力……来造福人群,救苦救难,如此一想,钦佩尊敬对方都来不及,何敢嫉妒?
                        不敢偷懒
  佛教的“八正道”与“六度”都强调精进的重要,所以真正信佛的人不敢偷懒、松散,因为懒散的人无法速证菩提,解脱痛苦。不解佛理的人就说:“佛教既然讲一切皆空,何须精进奋斗呢?”殊不知,正因为一切现象的自性空,人才有努力的余地,才有成功的希望。所以龙树菩萨的《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这层道理前面已经提过,不再赘言。这里所要说明的是,佛教根据缘生缘灭的道理讲随缘,须知“随”字有顺从、把握的意思,佛学中有所谓四缘——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世间法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必须遵循、把握、具备这四缘,不得偷懒。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社区]充满光辉的人生远景

续-《●[净土社区]充满光辉的人生远景》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现在先解释四缘;所谓亲因缘的“亲”,乃是“密切”的意思,一切事情的完成,最密切相关,而有决定性的基本条件就是我们的意念与决心,所以意念与决心就成为一切事情成就的亲因缘。所谓等无间缘的“等”是平等、均等之意,“无间”是不间断之意,就是说,一切事情的完成,必须靠均等无间断的身心努力。所谓所缘缘,上面的“缘”作“攀缘”、“追求”解释,下面的“缘”作“对象”、“境界”解释,合起来说,就是所攀缘、追求的对象或境界。所谓增上缘的“增上”是增进、辅助的意思。这是说,一切事情的完成必须依靠一些增进、辅助的因素。比如说,我要从上海去南京,我的意念与决心就是亲因缘。机车或火车、汽车就是增上缘。如果我用两脚走路,速度较慢,这就是缺乏增上缘。南京就是所缘缘,如果没有南京存在,我也就没有去南京这回事了。去南京的途中,我必须一直保持去南京的意念或努力,这就是等无间缘,如果我在半途忽然不想去了,我便会把汽车掉回头,或在中途下火车,我就去不成南京了。又比如赚钱,赚钱的意念是亲因缘,不断的赚钱意念与努力即等无间缘,所要赚的钱是所缘缘,资本、机器是增上缘。又比如说,佛教修行的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人格,到达佛菩萨的境界。修行的意念即亲因缘,不断的意念与努力即等无间缘,所追求的佛菩萨境界即所缘缘,师长的指导,道友的切磋,生活的安定,时间的充裕即增上缘。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一切事情的完成,亲因缘、等无间缘是内在的、主导性的条件。增上缘是外在的、辅助性的条件。增上缘虽属外在,毕竟也可以努力得到。至于所缘缘,如果不先用心去清楚认识、了解,只一味盲目追求,也是很危险的。所以这四缘的具备,都离不开人的努力,这就是缘起哲学能激发人积极进取的道理了。也不必太神经兮兮缘起哲学教人凡事努力才有成功的希望,但它一方面也教人不必过分紧张,因为任何事情的成功毕竟要靠因缘的成熟,因缘不成熟,内心穷着急也没有用,甚至反而造成欲速不达的反效果。现代医学也告诉我们紧张造成心跳太快,心意慌乱,失去理智、失眠、便秘、消化不良。
  工商业社会里,工作繁忙,生活步骤紧凑,神经兮兮的人特别多,但是我们发现,那些紧张的人并非真正的成功者。要想成功光靠紧张反而不济事,必须知道沉着冷静、善观缘起、按步就班、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拿读书考试来说,有些人早也读、晚也读,甚至午睡时间都不放过,不知让大脑休息,不知吸收营养,不懂读书要领,不和同学切磋,不求师长指教,一味猛啃猛念,成绩不见得很理想。又以经营事业来说,许多人急于赚钱,不知观察目前社会工商情势,不顾未来有无发展可能,不考虑本身才能、资金,虽然颇知勤奋,态度也很积极,正是所谓“屡踬屡起,百折不回”,可是缺乏缘起的智慧,终是焦头烂额,宣告倒闭,又以年轻人谈恋爱来说,缺乏经验的人遇到这档事,多数神魂颠倒,毛毛躁躁,刚认识没多久就大做白头偕老之梦,急于占为己有,不知一粒植物种子从发芽到开花结果,最快也得个把月,何况此终身大事,祸福所系,对方若聪明一点,岂肯草率答应。
  佛门之中,也有许多人不能观察因缘果的法则,急于大彻大悟,获证禅定、神通,于是盲修瞎炼,弄得精神错乱,走火入魔,这都是不通基本佛理所致。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讲积极、讲精进,这是佛教与世间人所共通的,世间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不专心致志,努力进取,人生不可能有收获。但是,佛教与世俗不同的是,佛教把精进分为正精进与邪精进。正精进可以利人利己,值得鼓励,邪精进则遗患无穷。必须防范。因此,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表面看似乎没有错,事实上颇有问题。因为一个人积极进取的方向有误,则越积极进取,为祸越大。
  所以讲积极进取必须以大智慧为后盾,缺乏大智慧而徒具小聪明、鬼灵精,只知图谋私利,餍足私欲,我们宁可希望他无所作为。
  前面已经讲过,观察缘起之理,是启迪智慧的不二法门。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处处显示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理则,只要静心体悟,认真思索,我们不难归纳出一些超越时空、颠扑不破、万古常新的真理。比如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仁者无敌。”(孟子)“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等等,都是社会科学的真理。又比如毛细管原理、光合作用、反作用,惯性定律、阿基米德定律、万有引力等等,都是自然科学的真理,依循社会科学的真理,人类才能和谐相处,互相合作;依循自然科学的真理,人类才知道如何面对自然,利用大自然,参赞天地之化育。
  诚然,观察缘起之理使人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便可解决许多问题,但在目前的世界,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大部分人忽略观察心灵界的缘起,社会界的缘起,而将精神过分集中于研究自然界的缘起,以致造成今天精神文明太萎缩,物质文明太发达的不平衡现象。物质文明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污染,引人注意,而人类自身罪恶充斥,邪见繁兴的精神污染,却只有少数人在关心。
  佛教极为注重心灵研究,心力开发,因为释迦牟尼佛深切了解人类问题的中心在于“心”。“心”的问题若得解决,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所以佛教特重“修心”。与心密切相关的是“行为”。缘起哲学启示我们,善良的心念缘起善良的行为,善良的行为缘起良好的后果,反之亦然,好比自然界西瓜种子长出西瓜,黄豆种子长出黄豆一样。因此,深观缘起法则的人,内心起一个念头,马上觉察到这个念头可能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这个行为又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佛教四正勤法说:“恶心已起,急令断灭;恶心未生,谨防不生。善心未起,急令生起;善心已起,速令增长。”其用意在于把握缘起的根本。
  哲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应该解释为:每个人慎思行为的后果,考虑遥远的未来,人类的品德自然归于淳厚了。”我对这个解释印象特别深刻。试问,一个人在行为之先,能多多观察这一行为所缘起的后果,他会不慎重行事吗?
                       增进宽容与谅解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社区]充满光辉的人生远景

续-《●[净土社区]充满光辉的人生远景》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对于自身每一件事,想到日后的种种缘起后果,对于自己的意念与行为,自然不得不小心谨慎;对于他人的一举一动,若能多多观察,设想其因缘、处境,则能增进人际间的同情与了解。
  缘起哲学告诉我们,宇宙间没有孤立事件,每一事件的前后左右都有许多事件与之紧密牵连,所以我们可以套一句俗语说“人生在世,身不由己。”或者说“物在宇宙,身不由己。”人自从一出生,便陷于时空因缘的大网中,难以自主。因此,任何人的所作所为,都有其不得不然的理由。固然人在面对眼前的事件之时,仍有一些抉择的自由,但这些自由是多么有限。
  本于以上的理解,一个人可以免去许多愤怒不满。当一位教师看到他的学生考试得三、四十分时,若能了解其背后原因,很可能不但不暴跳如雷,反而寄以无限的同情。就我所知,一些教师看到学生上课时打瞌睡,认为太不给面子,便将学生臭骂一顿,然后罚站听课。另一些较理智的教师遇到这种情形,则殷殷垂询该生为什么无法振作精神的原因,是因前一晚功课做得太晚?或因身体有病?或因该生对该课程听不懂?为此一问,一方面平息满腔怒气,一方面流露了对学生的关爱。
  一个人除非及早努力发展本身内在的潜能——觉性(亦可称为良知良能),否则无法不受外在各种因素,以及内在的各种习气所决定。当我们细心观察,便会发现每一个人的身前身后,左面右面,头上脚下,都有数股无形的拉力或推力在支配他们,至于如何顺应或抗拒这些拉力或推力,以抉择自己的命运,便依据这个人的内在习气及觉性而定。觉性高者,理智亦高,这个人才有力量做利人利己的抉择,使自己与别人无悔无怨。相反的,一个人满身的不良习气,便无力抵挡外力的影响,而易于做出愚蠢的抉择,世上大智慧的人很少,绝大多数的人都或多或少受本身习气与外在因素所摆布,不能自已。说得重一点,世界上除了具有超越世间的大智大能者之外,每一个众生都值得同情。这就是人际相处,乃至众生相处,必须彼此宽容、谅解的基本理由。
  虽然佛教说:“众生皆有佛性(觉性)。”孟子也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毕竟,恻隐之心与是非之心只露出一些端倪,须努力扩充存养,始能为圣为贤。所以《尚书》也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众生虽有佛性,但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正因为他有无明。在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之中,众生的佛性大多抵不过无明,因无明而起惑,因起惑而造罪,因造罪而受苦。缘起的哲理正所以增进人际的宽容与谅解,进一步拯救众生于罪苦的深渊。
                           迈向永恒与不朽
  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诸行无常”。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种“世间如幻”的观点,使多数人以为佛教是消极、后退的。殊不知,佛教正是要我们对世间的名利欲望消极(淡然处之),而对超越世间的智慧慈悲积极(戮力以赴)。
  本于缘起性空的观点,佛说“世间无常”,劝人破除对名利欲望的迷执;又本于缘起万有的观点,佛说“世相常住”,劝人净化三业(意业、口业、身业)。所以佛教同时强调“无常”与“永恒”两种理念。“无常”不碍“永恒”,“永恒”也不碍“无常”,这是佛理圆融奥妙之处。
  中国本土也有一种圆满广大的哲学——《易经》,它的说法与此颇为类似。东汉大儒郑康成归纳《易经》的哲理,说:“易有三义,变易也,不易也,简易也。”变易相当于无常,不易相当于永恒。变易与无常乃就是一切外在表现而说,不易与永恒乃就象之存在、影响,与内在理则而说,今分述如下。
  一切缘起现象,刹那变易,幻起变易,实相了不可得,但就其“曾经发生”这一点来说,一切现象都是永恒常住的。一切过去的事件,都已成为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虽大多数未经历史家记载,我们并不能加以否定、抹煞。换言之,宇宙中,每一事件,每一个人的过去行为表现,都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比如说,这树曾经在某年某月某日花朵盛开,或某甲曾在某月某日救某乙,或某年某月某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无法有否被记载,都是既成的事实,无论你用什么高明的方法,都无法抹消。所以佛教劝我们与其对过去的行为污点懊恼后悔,不如赶紧把握现在的时光,好好积集善业,使它闪亮在个人生命的史页上。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各别的业——“别业”,每一个家庭、社会、团体或国家也有他们共同的业——“共业”,要谨慎这些业,不要使它污染了个人的或团体的生命史。
  宇宙间每一事物的变化,以及每一个人的意念、言语、行为都对其他事物或其他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乃是不断连续下去,永无止境的。所以就缘起的观点说,任何事物的变化,任何人的意念,言语及行为,我们不可忽略宇宙间所谓“一言兴邦”、“一言偾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肺结核的人随便在街上吐一口痰,这口痰乾了,结核菌飘浮于空气中,被一些抵抗力弱的吸入肺里,也感染了肺结核,如此辗转传染,于是这口痰的直接、间接影响及于无穷久远,这是永恒的另一层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社区]充满光辉的人生远景

续-《●[净土社区]充满光辉的人生远景》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大自然或人为的一切事物都是依赖缘起来造就,但缘起并不是随随便便,毫无章法的,而是有秩序、有条理,丝毫不苟的。因、缘、果之间,有其必然性、超越性,在不同的时空里,相同的诸因,遇到相同的诸缘,结果必是一致不变的。何因加何缘产生何果,这些律则在宇宙间多如恒河沙。这些律则,有属于大宇宙星体的,有属于植物的,有属于矿物的,有属于动物的,有属于生理的,有属于心理的,研究起来,无穷无尽。大乘佛学的目标就在于究明遍满宇宙事物的、超越时空的、永恒的种种律则,破除对万事万物的迷惑。因此,缘起性空哲学的最后目标乃是在无常瞬变的缘起现象中追求永恒与不朽。分开来说,缘起性空哲学的实践者必定是热衷于追求真理。所谓真理,实际就是因、缘、果之间不变的律则。因为他们知道,掌握了真理,即是掌握了人生祸福的锁匙。再者,缘起性空哲学的实践者,必然是热衷于自利利他的慈善事业,因为他们知道,一切意念、言行均将成为不变的历史痕迹,个人或团体的善行,必然在宇宙的时光隧道中成为美丽的装饰。最后,缘起性空哲学的实践者,必定是一位真正的美感追求者,因为他们知道万法皆起于一心,复归于一心,心是贯串无穷三世,横遍无边法界,是最根本的缘起法。人生的祸福都系于一念之差,所以要美化人生,庄严宇宙,莫如先美化心灵,庄严心灵。
                             结语
  传说唐朝全家参禅的庞蕴居士,有一天在家中独坐,忽然感叹说:“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身旁的庞婆反驳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女儿灵照不同意父母的看法,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这是一则很有名的公案。以研究佛学来说,何尝不是如此,说佛学难,的确也难,佛学的经典如此之多,又分为十个宗派,精通一经或一宗已经够难,何况要遍阅众经,遍通各宗。佛教哲学最难就是一个“空”字,《般若经》就是阐明“空”的经典,它共有六百卷之多,要从头到尾看完原文就要耗费好几个暑假。但说佛学易,的确也易。佛门号称“空门”,理解一个“空”字便进入了佛门,比起参加高中、大专、大学入学考试要考那么多科目,难易之比,何等明显。
  扼要言之,缘起性空哲学在于洞澈宇宙万物的生灭原理,说明宇宙之所以多采多姿,皆因于缘起性空之故。惟其缘起性空,所以变化无常,相互依存,生生不息,不断创造,不断循环。
  近年某些知名学者写的中国哲学史说,佛教对于宇宙人生抱持否定的观点和舍离的态度。根据我二十余年来的思索体会,深不以为然。如果这种论断乃针对小乘佛教而言,尚有几分正确,假使想用这论断来涵盖大乘佛教,未免成为一种偏见。因为大乘之所以为大乘,乃因其气象、胸襟的博大恢宏,无与伦比;其光辉、魄力之高华雄伟,超迈千古,岂是“否定”、“舍离”所足说明。已故当代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说:
  “中国之佛学者,长时期以来,皆孕育于高尚之固有文化理想,故其观照万物也。往往喜投以惊奇之眼光,采新奇之智慧观点,且志在与自悟妙合体一,以改善宇宙世界,宏丽万般生命。中国知识分子(案:指勤于思考的知识分子)一旦与佛陀相值,不禁喟然叹曰:‘惟其妙想万千,乃益显其高卓,经我挑剔百般,方愈识其伟大。'赞曰:‘味之弥珍,品之弥尊。无漏无隙,人中之人。'”
  方先生之所以能给予佛学如此高的评价,绝非偶然,乃因他已洞澈大乘佛学之圆融博大所致。正确地说,佛教对宇宙人生的观点与态度,乃基于空性哲学,它是既非否定,亦非肯定,既非舍离,亦非胶执;极其否定,又极其肯定,极其超然,又极其踏实。简要地说,就是真空妙有,空有不二,空有相成,不落两端,会归中道。在空性的观照中,将一切妄执,涤荡无余;又在缘起的觉察中,半丝不苟。
  “空”是最简洁有力的宇宙人生写照,同时它也是一颗万应灵丹。如果不是它珍贵无比,佛就无需耗费那么多口舌气力来宣说“空”义。以我个人的体验,空性哲学在运用上以心理辅导为主。一个人心理健全之后,待人、处事、接物、从事各行各业自可稳当妥贴,应付裕如。一个人在缘起性空哲学的思维中,自然渐渐修正其一向偏颇的心态,使心灵净化端正。从执着而变为洒脱,从感情用事,意气用事变成依理行事,依智行事,使未来充满信心希望,对宇宙万物有广大精微的理解,他的心不自卑、不自大、不嫉妒、不偷懒,凡事不会过度紧张,对人能宽容谅解。最重要的是,他迈向恒永与不朽,追求真正的真、善、美的生活。他的心,由于澈了缘起性空的哲理,于是渐渐造就成金刚般若之心,此心圆明空灵,山高海深,集合众美,风光万千。
  以医药来说,中药有所谓补剂、泻剂、温剂、凉剂、寒剂、热剂、润剂、燥剂、滑剂、涩剂、升剂、降剂、散剂、敛剂。缘起性空哲学的妙处就在于它可兼具补泻、温凉、寒热、润燥、滑涩、升降、散敛的功能。举例言之,对于心力虚弱,消极颓唐的人,缘起哲学对他有鼓舞兴奋的作用,启示他,一切努力都不会白费,只要心存善念,日久功深,光明远景必可预期。对于牢骚满腹,郁闷难堪的人,缘起哲学对他有疏导、消解的作用,启示他,一切总归因缘决定,何必怨天尤人?对于频遭挫折,心灰意冷的人,缘起哲学告诉他,只要自我充实,顺理行事,机缘迟早会成熟,使他重燃希望的火把。对于志得意满,骄横跋扈的人,缘起哲学告诉他,繁华必归凋谢,天理必然循环,使他适度收敛,为将来留个后路。觉得宇宙人生无聊枯燥的人,缘起哲学教他观照缘起万象的五光十色,花团锦簇;耽着于人生欲乐、歌舞升平的人,缘起哲学提醒他,无常的烈火,焚烧世间,一切转瞬成灰。总之,缘起性空哲学只是在成全每一人的金刚般若之心,使之能承受一切苦难、摧折,化解一切烦恼、郁积,缔深伟大的心灵工程,净化人间,庄严宇宙。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社区]充满光辉的人生远景

续-《●[净土社区]充满光辉的人生远景》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王维有一首诗说:“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我以为这首诗只说明了空性哲学的消极妙用。我们所重视的应该是它的积极意义,所以我说:“空”代表海阔天空,代表无限的空灵、无边的包容、无限的可能、无穷的变化。拥护的尘世里,谁不认为空间愈多愈好?忙碌的人生中,谁不渴望更多的空闲?当你我拓展了心灵无边的领空,减少许多无谓的追逐与争执,能坦然、悠然地增进高层次的智慧、福德,又何必疑惧于短暂的困顿坎坷呢?
  注一:请参见佛教大藏经大宝积经入胎藏会。
  注二:请参见佛教大藏经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注三:请参见佛教大藏经二谛章卷上。
  注四:此处引用好友杨敏雄老师语。
  注五:业,意为造作,分为意业、口业、身业,谓之三业。佛教认为一切的意念、言语和行为上的造作,都会造成某种结果,叫做业果。
  注六:五阴为色(物质)、受(感觉)、想(印象)、行(意念)、识(鉴别),乃构成生命的五种质能。在修行者明心见性的过程中会遇到五十种五阴幻现的魔境,此在佛教楞严经中有详细的描述。
  注七:请参见方东美先生“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第七章绪论,页二四四。

真智慧之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4fef40100gxri.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29 23: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