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89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3-11-1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3-17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广论·法空法师]法空恩师讲《广论》76讲》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事师之道:现在一切学问知识、包括修行的经验,没有一个不是通过老师传授你能了知的。我们要知道善知识的重要性,师者,善知识所以要传道、教授我们修行的事业,使我们能够从无明大病中醒过来,从惑业中解脱出来,这是老师、善知识。佛法也不例外。世间的学问或许可以通过自学获得知识。但还必须以书本为师。但在佛门中单凭自学要想获得解脱是不可能的。“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三十八颂给我们讲了。三藏十二部的经典,教义,浩如烟海,“禅门深似海,佛法大如天。”呀,你从哪下手啊?不得师承,没有师父传承教授,没有下手之处。在事师、依止善知识这个道理上,现今佛教的三大体系,不管你是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持有不同的观点。在南传中传统上一般是“以法为师”。在汉传大乘佛教中特别注重戒律,“以戒为师”,修学戒律的准绳,是“以戒为师”。而在藏传佛教中就不是这样的,它认为一切的教授来自善知识、上师的指导、教导、传授。《略论释》中仲巴云,仲敦巴说什么呢?“最希有之经教,皆萃于三藏十二部,赖于上师总摄安立三士道而入佛位。”这就是说,这里把上师的教授作为最高的对象来学习。这三者从表面上看有很大的分歧。尤其藏传佛教把上师的地位放置于佛陀之上,比佛还要珍贵,上师就是佛,四皈依,修习加行里面,第一个加行就是四皈依,包括我们念诵,都要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把上师放在佛之上的观点在汉传地区引起有些佛教信徒的非议。认为你们是崇拜个人,崇拜个人偶像,有这种看法,他们认为此有违经典所示的" 依法不依人"的教义和宗旨。三者在事师之道的不同观点,以至在具体的事师的行为上就有所区别。有的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是研究老师的思想,一般来说是运用现代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具有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所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更有,比较严重点的,把老师看作是凡夫,只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我从你这里学点东西,这样的一个工具。以上持两种态度的人往往是以“依法不依人”作为借口。这些做法在世间学问上或许是可以的,因为世间的学问至重于分析,科学的发展有赖于怀疑和探索研究。但在学习佛法上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不可能获得人生解脱的。因为学佛不仅是学习佛法的知识,更为重要是以信心智慧为基础,运用它来完成成就解脱,圆满成佛,完善人格。
从宗喀巴大师所造的《略论释》中《如何归依善知识》一章中,我们看出藏传佛教中的事师之道完全符合汉传佛教的“以戒为师”和南传的“"以法为师”的精神。并且具有实际的操作性。这个事师之道的学习,是学佛者不可缺少的第一步。无论你在家人出家人,这是第一步。那么现在就南传、汉传的观点和藏传的观点比较来说他们是一致的,你不要以为是有矛盾的,并进一步以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来进一步叙述一个学佛者应具的事师态度。
对待善知识的态度,密法来说,就有依止法,《事师五十颂》应该作为一名弟子对善知识,师长,老师态度,言行举止,这个是学佛的第一步,依止法你做不好,其他都谈不上,都很难说成就,我们三十八颂也讲了,“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违依止法断善根呀,你还有什么解脱成就可言?
解脱的根本:藏传佛教中把善知识认为是成就的根本。弟子的开悟成就全赖于善知识的指导。在原始佛教的典籍中也可看到弟子往往在佛陀解答疑问以后,马上就证入圣位。比如《阿含经》中记载,佛陀一直急切地为弟子解除疑惑,甚至在他临涅般时他还问弟子们询问有什么问题:“佛告诸比丘:汝等若有于佛、法、众有疑,于道有疑,当速谘部宜及是时,无从后悔。及吾现存,当为汝说。”。佛陀是为一切众生解除疑惑烦恼。他四十九年说的法无不是围绕这个目的。在《长阿含》中佛陀见到耆那教的大雄死后其教中纷争并起:“尔时舍利佛告诸比丘,今此波婆城有尼乾子命终未久,其后弟子今为二部,常共诤设,相求长短,迭相骂詈,各相是非,我知此法,汝不短此法,汝在邪见,我在正法,言语错乱,无有前后,以为正真,我所言胜,汝所言负,我今为谈论之主,汝有所问,所来问我。” 。佛陀为了在他涅般后,僧团里、教团里避免出现同样纷争而对阿难说“以法为师”。“汝等宜当于此法中和同敬顺,勿生诤设,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我法中宜勤受学,共相炽然,共相娱乐。比丘当知我于此法自身凭证,布现于彼,谓贯经、祗经,受记经、偈经、法名经、相应经、本缘经、天本经、广经、未曾有经、证喻经、大教经汝等当善受持,称量分别,随事修行。” 对别人所讲的经意要仔细鉴别,不应作主观的判断。“若比丘作如是言,诸贤见于彼村、彼城、彼国躬从佛闻,躬受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彼于诸经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可见要“以法为师”正是佛陀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弟子将要出现的问题作出说明。“以法为师”是释尊千万种教法中的一种。三藏十二部是从释尊无垢智悲双融的境界中流露出来的。其中有的教法从表面上看是相互矛盾的。但其目的是一致的――让众生契入实性。戒律也是如此。比如五戒中有戒杀。但在大乘菩萨戒中为利益众生是可以开遮的。在佛成道的最初五年中是没有戒律的.因为初期的佛弟子们根器特别深厚,往往听到佛陀的三言二语的点化便会证入圣位,在成道后第五年才有比丘由于俗家母亲的逼迫与原来的太太犯了淫戒,佛陀的戒律从此陆续制定起来。有人犯才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