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39|回复: 0

[佛教经藏] 心经----五蕴皆空义-----文珠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6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五、五蕴皆空义
选择字号
  ‘观自在菩萨’,是能修观之人,亦是主讲此经的说法主。‘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所修的法门。‘行’是观行或功行,不但宗教,贵在实行;即使是世间一般学说,或是做人做事,都不可以只重于言,而不重于行;最低限度,亦应该做到言行一致。何况,崇高的哲理,如非实行亲证,又怎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呢?
  大智度论说:‘智目行足,到清凉池。’智目,是智慧的眼睛,亦即是正确的理论;行足,是实践之足,亦是正确的行为。没有实行为伴的理论,是灰色的理论,而且是靠不住的空谈;没有理论为依据的实践,则是跛形的,盲目的实践,前途是非常的危险。所以佛教,是十分注重目足双资,解行并进。唯有解行并进,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统一,智慧之眼睛与正确的行为一致;也唯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始可以发掘宇宙的原理,亲证人生的真谛。
  开发智慧的程序,可分为:闻慧、思慧、和修慧三个不同的阶段:
  闻慧,是从耳根听闻佛法所得的智慧;这种智慧,虽然不错,但是从外来的,非是内烁的,不能说是真正的智慧。
  思慧:是由思考所得的结果。用心思考所听闻的佛法,再加以理智的分析,名思慧;这种思慧,相等于哲学家由思考而得的知识,属于哲学的领域。
  修慧:是根据自己实践所获得的智慧,这从理论到实践所证得的智慧,是属于宗教的领域。在三慧中,修慧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真实的。但由于我们实行的浅近或久远,所得的智慧故有深浅的不同。
  观世音菩萨,由闻而思、而修、而证。不但从深思熟虑中,彻底认识般若真空妙理;同时运用观照般若的真智,来观察宇宙人生的真谛,深达实相般若的理体,而证得般若真理的智慧。由于他的实践,非浅近仓卒,而是经历久远,深入实际,早已到达智慧的彼岸,故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时’有两种不同:一是世间实际之时,例如说:某年、某月、某日;二是但约时分的一刹那。经文所说:‘时’字,是指后者而言。即是说:观世音菩萨,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而证得实相般若,深入真空的一刹那之时,亦即是‘观听圆明,自在无碍’之时;亦即是万缘俱寂,无证无得之时;亦即是物我双忘,境智合一,实相般若理体显现之时,故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有关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一)人体的组织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5 21: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