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48|回复: 0

[佛教经藏] 心经----译者的故事-----文珠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2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四)译者的故事
选择字号
  玄奘,是译者的法号,俗姓陈,名纬,河南洛阳人,母早逝,父陈惠,本是清康的地方官;后因厌倦官宦之角逐生涯,便弃官隐居,专心学问。师刚年满十岁,即蒙慈父见背之痛,成为人间的孤儿;因此,前往洛阳净士寺,投靠其兄长捷法师
  长捷法师,不特学丰德长,且为当时负有盛名的人物;每设法会,弘经布教。奘师因得闻佛理,并对佛教发生浓厚兴趣,遂立志出家。但当时的人欲想出家,并不容易,必须经过国家考试,在思想、学问、品德、年龄各方面都合格了,还要获得皇帝赐给度牒,始可出家。所以,当时出家不只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也是最有意义,最荣耀的事。
  隋汤帝大业四年,皇上劾令度僧廿七名出家。这道圣旨一经颁布,那些有意出家的秀才、学士们,都从远途赶来参加选度考试。可是住在洛阳的玄奘,反而不敢报名参加,因为他那时年仅十三,还未足够二十岁出家的年龄。
  考试那天,来自四方的秀才、学士们都齐集试场,紧张而肃静地恭候主考官的降临。可怜,年纪小小而又极端渴望出家的玄奘,只抱著幽怨而羡慕的心情,在试场门外踱来踱去,徘徊不已。主考官来了,他惊奇地瞧了玄奘一眼,便差使下属把玄奘带到他的跟前。原来,这位主考官姓郑名善果,不但是一位佛教徒,同时对于相术也有深刻的研究。他看见玄奘相貌端庄,举止不凡,知道他的前途一定很远大。于是查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跑到试场来做什么?玄奘经他一问,就壮著胆子把自己的身世、年龄、志愿、以及到试场来的希望,通通告诉他。这位主考官真想不到他小小的年纪,竟有这么伟大的志愿,不但非常钦佩,并且特别替他写了一本奏章,向皇上请愿。结果:获得皇上的例外核准。因此,他便在净士寺出家,改名为玄奘。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认为出家人大都是消极、悲观;他们的生活,是那么消沉、枯燥、无聊,但事实上并不是。尤其是隋唐出家人的生活,都是那么积极、向上,他们不但了解人生是甚么,还懂得人生应该做些甚么!不独希望自己解脱人生的痛苦,获得生命永恒的快乐;同时,也希望一切人都能够离苦得乐。他们永远永远点亮生命的火把,执持真理的慧炬来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救济自己,也救济他人。玄奘法师的哥哥长捷法师,就是这么一位博学多才,精通儒释,而恒以真理的慧炬,照耀自己和他人的佛学专家。
  玄奘法师自从出家做了小沙弥之后,便与哥哥长捷法师住在一起,专心研究佛学,绝不肯把时光空过,蹉跎岁月。直至年满二十,在成都受了具足戒后,才离开兄长,到处游学;又随法常、僧辩两位法师,研究俱舍论。二师不但称赞玄奘为佛门千里名驹,并鼓励他游学印度。而其本人,亦因当时宗派大多,传授各异,深感困惑,于是便决心前往印度求学。
  武德九年,唐高祖传位给第二太子世民,改元贞观。玄奘和几位同志,联同上表,请奏皇上准予他们前往印度留学。但那时唐朝开国未几,西突厥雄踞中亚,新疆以及阿富汗一带小国,都仰突厥鼻息;唐朝政府为了国防关系,严禁人民出国。因此,玄奘们上表被退回,虽再度上表,亦未获准奏,始终拿不到出国护照。但他并不因此而灰心,反而更积极地筹谋出国留学的计划。结果:于贞观三年,偷度玉门关,冒禁孤征。
  一路颇多艰险,曾渡沙漠八百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粮食既缺,水草亦无。且单骑独行,常遇诸恶鬼怪,奇形异状,法师心诵心经,身向前行,毫无畏惧。结果:千辛万苦,终于贞观五年进入印度,遍历诸国,广学圣教,通达各种言语文字,到处受人欢迎和优待。后到那烂陀寺,从当时负有盛誉的佛学泰斗戒贤论师学习唯识,以及瑜伽师地论等大乘经典;又多次参加宗教辩论大会,均获胜利。自此,声望日隆,进升为那栏陀寺的副主讲,成为全印度佛学界的名学者,受到当时知识份子的热烈欢迎。
  不遭人妒是庸才,以玄奘法师这样超卓的成就,也就难免谗妒者的麻烦了。特别是在公元六世纪的印度,佛学异常发达,可惜宗派也特别多,尤其小乘与大乘之争更烈。那斓陀大学,是一向研究大乘的最高学府,自玄奘法师荣任副主讲之后,大乘的趋向更加显著了。因此,常有许多小乘学者,跑来那烂陀寺与玄奘法师拗辩。但没有一个不被玄奘法师犀利的词锋,和正确的理论所击退。于是那些小乘学者对大乘的毁谤与攻击,更加激烈,而嫉妒与反对玄奘法师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当时玄奘法师,最受戒日王的敬崇。戒日王为了主持公理,和寻求和平解决大小乘间的纠纷,而于贞观十六年,在曲女城召开特别的宗教大会,邀请五印度各国的国王,大小乘的名僧,以及婆罗门教徒来参加。
  大会开始那天,到会者有来自十八国的国王,和三千多名的佛学专家,以及那栏陀大学本身的一千多名学生,数百位教授,此外,还有异教徒二千多人。戒日王也亲自率领全部侍卫、妃嫔、宫女、以及文武百官,赶来主持大会,同时恳请玄奘法师,为这次盛大宗教辩论会的主讲。
  玄奘法师接受了这项重大的任务后,首先把称扬大乘的讲稿‘真唯识颂’写好,然后站在高高的讲坛上,当众高声朗诵,并对在会大众宣誓:如果有谁能够驳倒讲词中的任何一字一句,他情愿斩首谢众。结果:一连讲了十八天,始终没有谁敢出来应战,反而侧耳倾听,心诚悦服。于是,玄奘法师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呼中,结束了他的演讲,接受了在会大众赐给他‘全印度第一位佛教权威学者’的荣誉。十八位国王,纷纷把名贵的礼物献上,并向玄奘法师道贺,但都被奘师婉谢拒受。
  戒日王只好选一匹大象给法师坐骑,游行全城,给全国学生与民众瞻仰膜拜,并告谕他们:‘这位中国和尚留学生,是全印度第一位的佛学专家。他在大会上讲了十八天,也等了十八天,始终没有一人敢发言与他驳辩。’
  玄奘法师在戒日王和文武百官陪伴下的壮烈队伍中游行,沿途接受观众们的欢呼和散花致敬,真是荣耀极了;但这光荣并不是偶然或侥幸所得,而是他自己在十几年来辛勤的收获,和在大会上拿性命赌博换取得来的。
  玄奘法师的成就,不仅是他个人的光荣,简直是中国民族的光荣,中国留学生的光荣,以及中国佛教界的光荣。因为在我们中国,竟然诞生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伟大人物。他的伟大,不仅是他的思想、人格、天才、和意志;而且是他具有进取的雄心,坚毅的魄力,果敢的精神,以及学业的成就,和对佛教文化的贡献。
  有人曾经这样歌颂玄奘法师:‘在宗教界,玄奘是一个伟大的宗教家;在哲学界,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史地界,他是一个伟大的旅行家;在留学史上,他是我国最伟大的留学生。用今天翻译的眼光来看,他是我国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翻译家。’真的,玄奘法师不但是一位崇高的宗教家、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最有成就的留学生;而且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
  因为他的一生为了真理而奋斗的过程,足以代表我国民族的个性。他仅仅为了追求一个目标,便奋不顾身地冒险出关,单骑匹马向著四顾茫茫的沙漠迈进。翻峻岭、越雪山、渡险津、拒爵禄……无一不表现他那种不屈不挠,不畏难,不退缩的英雄气概;甚至在宗教辩论大会上,为了真理的建立,不惜把宝贵的性命,来作孤注一掷。像这样‘头可断,身可亡,而志不可夺’的学者,还有谁能够否认他的伟大呢?
  还有更伟大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佛教的贡献;假如没有他的出现,唐朝的史实也许要改观。因为我国唐代学风之盛,而且佛教思想荣登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实拜玄奘法师所赐。
  玄奘法师留学印度十余载,先后游历三十多国,巡礼佛迹,遍访名师,所获梵本共六百五十七部。于贞观十九年饮誉归来,谒太宗于洛阳宫,备受朝廷之礼待。因为太宗皇帝敕令住于弘福寺,专事翻译,于是奘师便奉诏召集,全国富有学问修养的高僧,共同展开史无前例的译经伟业,成为我国佛经新译时代最权威者。
  玄奘法师先后所译出的佛经,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本经是七十五部经中,文字最简短,义理最精警的一部。而六百卷大般若经,却是他翻译事业中最巨大的杰作,也是用尽他毕生精力的最后一部译本。当他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最后一首颂文写完,放下笔杆时,便合掌庄重地对助译的法师们说:‘这部经是镇国大宝。我迁居玉华寺,也是为了要完成这项工作。现在我感谢佛陀,这部镇国之宝,已翻译完成,我的责任也完成了。万一无常到来,我的葬礼千万不要铺张,简约从事就行了。’说完,便派他的高足窥基法师,去都城奏禀皇上,报告大般若经之翻译完成,而请求皇上赐写序文。同时,在院中设宴庆祝大功告成。
  玄奘法师的话真灵验,在高宗麟德元年正月,助译的法师正盼望他开始著手翻译大宝积经。可是他已经精疲力竭,不堪胜任;而他的译经事业,也自此结束,一代圣僧,也就与世长辞了!难怪高宗皇帝获知其圆寂消息,亦认为是痛失国宝,哀恸不已!真的,能够像他这样毕生献身于翻译工作,为佛教文化事业鞠躬尽瘁的人,能有几人?他岂独是国家之宝,抑亦是佛教之宝,也是中国文化界之宝。
  他的著作,他的学术思想与言论,不但在唐代放射出无比的光芒,照耀当时整个文坛;而且一直照耀到现在,甚至未来。梁启超曾赞誉他为:‘中国佛教第一功臣,千古学者的模范。’中国张其昀教育部长亦赞叹他:‘诚为我国留学生的圣人’。但本人认为:‘玄奘法师,不但是一个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名声昭于时,利泽施于人’的伟大留学生,亦是一位‘生有益于世,死有利于后’的伟大圣哲。他不但立了功,而且德足以光日月,功足以壮山河,言足以为天下法。所以,玄奘法师虽然圆寂了,但他那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为佛教为国家而努力的功勋,仍然存在人间,永垂不朽。
  我们面对著这本由一代圣哲亲译出来的经典,能不怀念古人,悠然神往?倘若我们不好好的研究,好好的传诵,以及发扬光大其真义,对得起玄奘法师昔日之努力吗?


  有关“玄奘的故事”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四、主讲的菩萨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6 12: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