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28|回复: 2

[佛教文档] 佛教要从寺院走向社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7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太虚大师痛感早期佛教改革运动之失败,并为反击社会上认佛教为消极厌世的偏见,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相对以往重鬼神的佛教,太虚强调“人”;相对以往强调死后往生净土,太虚强调活着的当下,即“生”。“人”,对治过去片面地重视鬼;“生”,对治厌世的、“等死”的佛教。关于人生佛教,太虚有个著名的偈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由人至佛的升进,在于用智慧超越凡俗层次,达到对现实生命存在的真正把握。故菩萨的理想境界并不在他界彼岸,而必须在当下完成。人间佛教的主旨,是用佛法的智慧提升生命,净化社会,推动人类主体的整体改变。按照太虚的说法,“发达人身即证佛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我们成佛的潜能,而佛性的实现即是从凡夫之身成为法身,这是生命正报的觉悟升华。所以,学佛首先是做人,人圆即佛成。而人格的完成,从心开始,必须强调主体心的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转凡成圣。
由生命正报的觉悟升华,带动环境依报的庄严清净。按照太虚的说法,“淑善人间即严佛土”。从当前无始恒转的娑婆世间,发展到庄严圆善的人间净土。要让有能力者更有智慧,有智慧者更有能力,使污浊的世间转变为清净国土。因此,人间佛教是从青灯黄卷式的传统寺院,走向世俗社会,从信仰层圈扩散到社会层圈和文化层圈。跳出寺院的围墙,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群,是新世纪人间佛教运动的必然趋势。
我在十多年前提出“苹果理论”,宗教有信仰、社会、文化三个层圈。苹果核是信仰层圈,即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神圣体验和宗教意识;苹果肉是社会层圈,因为佛教在世间,要与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发生广泛的联系;苹果皮是文化层圈,以音声、形象作佛事,广泛运用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在这三个层圈中,宗教发展的常态,是从边缘走向核心。最成功的案例是大安法师,他原来是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伦理学教授,从教授到和尚,从文化层圈走向信仰核心。而变态,是从信仰核心自我放逐到外延。现在的佛教,要么是日益庸俗化,要么就变成吟诗品茶、风花雪月的东西,这些都是边缘化的表现。
人间佛教的唯心净土思想,与指方立相的西方净土,在真俗二谛论的观照下,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提倡自力解脱,与仰仗阿弥陀佛他力济拔,这二者并不矛盾,人必自助,而后天(佛)助之。---摘录
发表于 2015-2-7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昔日,达摩祖师远踏万里,历尽辛劳,以身正道,为众生播撒佛道正法。今时世人闭聪慧,自私利,不知佛法实是叫人正己身,清世事。天地清正,灵魂怎不升华,离苦往生又何其远?
心元是佛,我们修行人行正菩提道,需要做的也是清正世间,以身教化世人行正菩提道。
所以,佛道需要从寺院走出来,走进人们生活中,在人们娱乐活动中引导……瑜伽之所以可以成为时尚,其最可取之处就是寓教于乐,大大方方的展示你的精彩。所以,将佛教的修行修心禅定,换用一种更具内涵,更精彩更健康的形式,将博大高深的佛道智慧引申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平易且必备的食粮。多建些以寺院捐助命名的佛经和寓教文化的图书馆,只有品牌化才能植入人心。多提供些可供人们修行问答交流的场所。建议寺院里的高僧大德能走入人们的生活环境里,多开愚鲁,广结善缘……还有佛教自己刊物,媒体专题,总之,以正法大德引导的改革一定可以破闭塞,扬佛法,清正世。将佛道的正法带向人间的每个角落,让人们清晨起来听到馈人心醒的清钟之音。

点评

南无阿米陀佛。善哉善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7 15:20
 楼主| 发表于 2015-2-7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安驻 发表于 2015-2-7 15:12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昔日,达摩祖师远踏万里,历尽辛劳,以身正 ...

南无阿米陀佛。善哉善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1: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