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93|回复: 1

[弘法探讨]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四册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8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四册 一、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三 从印度佛教思想史论台贤教判
三 从印度佛教思想史论台贤教判
  上来依印度佛教史所作的分判,与我国古德的判教是不同的。古德的判教,以天台、贤首二家为最完善。但古德是以一切经为佛说,依佛说的先后而判的,如古代的五时教,『华严经』的三照,如作为出现于历史的先后,那是不符实况的!然天台所判的化法四教,贤首所判的五教(十宗),从义理上说,与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发展,倒是相当接近的,试列表而再为解说:
图片
      天台四教    贤首五教    四期
      藏教────小教────佛法
      通教────始教────初期大乘佛法
            ┌──┘└─┐
      别教─┴──终教─┼──后期大乘佛法
                  顿教─┘
      圆教────圆教────秘密大乘佛法

[P11]
  「佛法」,与天台的藏教,贤首的小教相当。天台称之为藏教,依经、律、论立名。『法华经』虽说到「小乘三藏」,但藏教不但是声闻,也有菩萨,佛。菩萨大行,如南传『小部』中的『本生』;汉译『十诵律』等,也说到「五百本生」。佛,除经律中释尊的言行外,南传『小部』中有『所行藏』,『佛譬喻』;在汉译中,佛譬喻是编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中的。「佛法」既通于声闻(缘觉)、菩萨、佛,称之为「藏教」,应该比「小教」好些。贤首的小教,就是十宗中的前六宗,从犊子部的「我法俱有宗」,到一说部的「诸法但名宗」。在这里可以看出:天台的藏教,主要是依三藏说的;贤首的小教,重于佛教界的事实。小教──六宗是部派佛教,不能代表一味和合的原始佛教。「小教」与六宗,显然的不如称为「藏教」的好!
  天台的「通教」与「别教」,与「初期大乘」及「后期大乘」相当。天台家用一「通」字,我觉得非常好!如般若波罗蜜是三乘共学的。阿罗汉所证,与菩萨的无生忍相当,只是菩萨悲愿深切,忍而不证吧了。大乘经广说空义,每以声 [P12] 闻圣者的自证为例。『般若经』说:声闻而证入圣位的,不可能再发菩提心了,这是通前(藏教),只剩七番生死,不可能再历劫修菩萨行。但接着说:「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亦随喜,终不断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应更求上法」。这是可以发心,应该进向大乘了。从思想发展来说:无我我所就是空;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是『阿含经』所说的。部派中说:十方有现在佛;菩萨得决定(无生忍),能随愿往生恶趣;证知灭(不生不灭)谛而一时通达四谛;人间成佛说法是化身:「初期大乘」不是与「佛法」(藏教)无关,而是从「佛法」引发而来的。发扬大乘而含容传统的三藏教法,正是大乘初兴所采取的态度。「初期大乘」多说空义,而空的解说不同,如『涅槃经』以空为佛性,这就是通于「别」「圆」了。「通」是「通前藏教,通后别圆」,在印度佛教史上,初期大乘法,是从三乘共法而通向大乘不共法的关键。天台所说的「别教」,是不共(二乘的)大乘,菩萨特有的行证。别说大乘不共的惑业苦:在见思惑外,别立无明住地;在有漏业外,别立无漏业;在分段生死外,别立意生身与不可思 [P13] 议变易死,所以天台宗有界内生死、界外生死的安立。「初期大乘」说真谛与俗谛,缘起幻有即空性。「后期大乘」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以空为有余(不了义)说,别说不空──中国所说的「妙有」,天台称之为中谛,那是别教了。这些,正是「后期大乘(经)佛法」的特色。
  贤首的五教,仰推杜顺的五种观门。第二「生即无生门」,第三「事理圆融门」,大体与天台的「通教」、「别教」相近。五教与十宗相对论,始教是一切皆空宗,也与通教相同。但贤首于始教中,立始有──相始教,始空──空始教,这才与天台不合了。天台重于经说;智者大师在陈、隋时代,那时的地论师说梨耶是真识,摄论师说梨耶通真妄,都是别教所摄的。贤首的时代,玄奘传出的『成唯识论』(与『地论』、『摄论』本属一系),对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佛性,解说与经义不同,贤首这才把唯识学纳入始教,分始教为始有与始空。贤首的终教,是说一乘的,一切众生有佛性的;而『成唯识论』说有定性二乘,还有无(圣)性的一阐提人,与贤首的终教不同。贤首的终教,多依『起信论』,真 [P14] 如受熏,也就是以真如为依而说明染净因果;『成唯识论』的染净因果,约生灭的依他起性说,这又是主要的不同。与终教不同,于是判玄奘的唯识学为「相始教」,还贬抑在「空始教」以前了。唯识学说:一切法空是不了义的,说依他、圆成实性的有性;『摄大乘论』立十种殊胜,也就是十事都与声闻不同;一切唯识(心)所现;二障,二种生死,三身(四身),四智,一切都是大乘不共法门。而且,不但说一切法空是不了义的,更说到如来藏为真如异名,心性本净(即自性清净心)约心真如说。在佛教思想史上,这无疑是「后期大乘佛法」,比一部分如来藏经,还要迟一些。不过,这一系的根本论──『瑜伽师地论』,申明三乘法义,推重『杂阿含』为佛法根本(如『摄事分』),与说一切有系──有部与经部有关;以生灭的「虚妄分别识」为染净所依,不妨说离「佛法」不远,判属始教。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佛性,这一系(终教)经典的传出,比无着、世亲论要早得多;而「如来藏藏识心」,『宝性论』的「佛界、佛菩提、佛德、佛事业」,真常唯心大乘,恰是在虚妄唯识(心)论发展过程中完成的。所以, [P15] 如分「别教」为二类,真如不随缘的,如虚妄唯识论;真如随缘的,如真常唯心论,似乎比贤首的判虚妄唯识为始教,要来得恰当些!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印顺法师]华雨集第四册 一、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三 从印度佛教思想史论台贤教判》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贤首立「顿教」,只是重视唐代大兴的禅宗,为禅宗留一地位。天台与贤首,都是以「圆教」为最深妙的。天台重『法华』与『涅槃经』,贤首重『华严经』。在印度佛教发展史上,『法华经』的成立,应该是「初期大乘佛法」的后期;天台宗的圆义,也与『般若』空义有关,当然是通过了涅槃常住与佛性,也接受了『华严』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思想。『华严经』有「后期大乘佛法」的成分;贤首宗从(『华严』的)地论师发展而来,所以思想是重于唯心的。台、贤所共同的,是「如来为本」。『法华经』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论法是一乘,论人是如来,开迹显本,表示佛的「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华严经』显示毗卢遮那的果德,说释迦牟尼与悉达多,是毗卢遮那佛的异名。释迦与毗卢遮那相即,『法华』与『华严』,还是不离释迦而说毗卢遮那的。圆满佛果的理想与信仰,本于大众部系所说:佛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寿命无量 [P16] 。圆满的佛果观,在「大乘佛法」中,表显于『法华』及『华严经』中。圆满佛德的信仰与理想,与「秘密大乘佛法」──「如来为本之天佛一如」,有一致的理趣。虽然天台与贤首,接触到的「秘密大乘佛法」,还只是「事续」,而意境上却有相当的共同性。竺道生说「阐提有佛性」;台、贤都阐扬「如来为本」的圆义,可说中国古德的卓越智慧,能远见佛法思想发展必然到来的境地!唐玄宗时,善无畏、金刚智(及不空)传来的秘密法门,从流传于日本而可知的,「东密」是以贤首宗的圆义,「台密」是以天台宗的圆义来阐述的。不过台、贤重于法义的理密(圆),与「秘密大乘」的重于事密,还有些距离,可见中国佛教到底还是以「大乘佛法」为主流的。贤首宗成立迟一些,最高的「事事无碍」,为元代西番僧(喇嘛)的「无上瑜伽」所引用。
  我分「大乘佛法」为三系: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与太虚大师所判的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三宗的次第相同。其实,在唐圭峰宗密的教判中,已有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总摄终,顿,圆)的安立;永 [P17] 明延寿是称为相宗,空宗,性宗的。这可见,在「大乘佛法」发展中的三系说,也与古德所说相通。次第的前后差异,是由于圭峰等是依贤首宗说的;真正差别的,那是抉择取舍不同了。三系的次第差异如下:
图片
      性空唯名论──法性空慧宗─┐  法相宗──相宗
                            ┌─┼─┘
      虚妄唯识论──法相唯识宗  └─破相宗──空宗
      真常唯心论──法界圆觉宗───法性宗──性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16: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