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8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4-4-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本帖最后由 (一) 于 2015-2-22 03:07 编辑
師兄您好:
何謂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什麼心?
佛言:
不應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又言: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
若布施者,心中有:
"我"現在布施於乞者,
以比別人還"漂亮"的僧衣布施"大比丘",
用"讚美"的語言稱讚聖者......。
若生起了這種想法:
"我在布施"
這就不是布施應有的想法。
就如同當年梁武帝問 達摩祖師:
朕一生造寺度僧,佈施設齋,有何功德?
達摩祖師言:
實無功德!
若自認自己是在做功德,
則不是布施應有的想法,
反而就沒有功德了!
這樣說很難懂
所以 佛又說虛空可不可思量的問題,
須菩提尊者答不可思量,
若不將自己所做的布施做一個定形,
稱為:我在布施
布施之後,
應該當作毫無這回事,
自自然然,
布施之後不會再去回想我剛剛布施,
布施什麼人?布施什麼東西?功德大不大?感覺好好......,
如同呼吸一般,
不會去想此刻是否在呼吸,
如此不去思維不去想,
就如同虛空一般無有邊際,而布施的功德也如虛空沒有邊際了。
這裡所說不去思維不去想指的不是真的不去想,
指的是不要有:
"我在布施" -我相
"我今天布施了三個人" -人相
"我今天進行蒙山施食一定度了無數眾生" -眾生相
"這個人長得好像很有福德,耳垂非常長...,我若布施此人一定比布施乞者福德更大" -壽者相
像是這類的思維。
布施應該沒有如上例所言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不只布施應該要這麼想,
一切事物都要這麼想,
不要有所分別。
應該無所停住在此而生
"分別心"
"執著心"
無分別心就是不去計較
所謂知足常樂
古有詩言: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不能被環境轉心
心要安住不動(不要有想要如何? 就是心不動)
即不執著
而自然就會境隨心轉了
例如:
應於布施無所住而生布施心。
-不以我人眾生壽者心而行布施
若布施比喻仍不明,
佛又再舉一例:
忍辱仙人
忍辱是不管別人怎麼輕賤你、打罵你、傷害你、甚至是殺你,
都不會有一點點不悅,
更不會生氣連一點瞋心都沒有。
當歌利王將忍辱仙人的手指一一切斷,
再將四肢一一切斷,
他都沒有任何的生氣或不悅,
若當時忍辱仙人有了我人眾生壽者的心會如何?
舉一例 會有:
"你為何將我節節支解,身體非常痛苦,我本清白為何冤枉我?為何我要被你如此對待?......"
-我相......等想法。
最後 世尊做總結說: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說的是:
一切可以做的事情,
像是享樂
(看電影、聽音樂、吃美食、泡溫泉、聞許多香味、玩遊戲)
或是為了追名逐利,
或是娶老婆、嫁夫婿,
諸如此類的事物,
其實都是如同作夢、虛幻的幻想、幻覺,
像是閃電或是晨露,
出現了沒多久又轉眼成空。
像是累積龐大財富的富翁,
突然遇到天災人禍或是投資失敗,
一轉眼變成背龐大債務的人,
(或是意外過世一切成空)
前一秒才剛過,
下一秒又完全不同。
所以 佛說: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所以不要太過貪圖物質享受
或是計較任何人事物
不應有此種心態。
文中雖有些看似不相關的說明,
實際上是有所關聯的。
慚愧末學 合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