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68838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2-1-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命由我作,福由我求
近日读袁了凡撰的<<了凡四训>>,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些内容。
本书为明代袁了凡所著。书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阐述“命由我作,福由我求”的思想,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动上天,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感性的认识,从而一窥儒佛道三家之学的梗概,同时也对我们个人品格的修养大有助益。
应该承认,任何一个宗教都是教人从善、从良。袁了凡先生童年之时不幸父亲去世了,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维持生计,母亲要他放弃考取功名,改学医术。但15岁时,他在慈云寺遇到一位姓孔的老人。老人告诉他,其仕途比较发达,命里官运亨通,但预测他只能活到53岁,且命中无子。由于感到孔先生很多方面算得很准,于是,在表兄的帮助下,了凡再次进学堂读书了。
果然,一切都如孔先生的预测,哪一年能取得会考的多少名,哪一年可以拿国家发给的米粮等等。书中认为人具备怎样的禀气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所以了凡能遇到了孔先生和后面的云谷禅师。而一切如孔先生所料,这使得了凡先生彻底相信了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不可强求命中没有的。从此,了凡先生了无妄念,与世无所争,与人无所求,开始流于宿命的思想。
儒家也有“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即认为世界本来客观存在的必然性,不要为外在的成败而萦怀牵累。从此以后,凡遇到考试,了凡的结果名次都如孔先生所事先算定的一样,命运流转似乎已经毫无悬念了。于是,了凡到北京停留了一年。他认为既然一切皆是命中注定,那么认真地去求知和作为也都是徒劳和枉然。此时,他已深深陷入了为命运所拘的无可奈何之中。
一年之后,他回到南京当时的高等学府国子监读书,但此时,他对读书进取已经丝毫不起动念。到南京后他先行拜望了当时的佛门高僧云谷禅师。云谷禅师认为一切都当放下,放下执著、放下思量、放下分别、放下言语,回归本心自性。而这也是佛家的思想,要人无分别心和妄念。无分别心,是指人和人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分别。而妄念是指虚妄不实的心念,即迷妄执着的念头——凡夫心中不断升起和牵扯的念头,也就是错误的思考和心念。佛教意为凡夫贪着的六尘境界的心。正是因为凡夫有妄念、分别心、执着等念头纠缠于心,所以才痛苦无穷、烦恼无尽。而凡夫是指没有悟到的人。
此时,了凡先生参访云谷禅师,已经是心如死灰,了无生趣。他告诉云谷禅师,说自己的命运已经被孔先生所推算论定了,一生的得意和失落乃至生死大事,都有了定数,且自15岁之后的20年来没有丝毫差错,那自己起心动念岂非枉然。而一旦生死都已算定,那生命也就失去了很多意味。了凡先生已经被算定在53岁时终了此生,为命所缚。云谷禅师听了后,笑了凡先生实属凡夫。
云谷禅师认为:极善的人,福德随其行善而日渐增长,所以他的命运不是定数;极恶的人,其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着他的造恶而日趋折损。所以,人的命运不能被算定,这一切都要看他们的造业。而了凡先生自从被孔先生算定命数以后,20年来完全没有做任何努力而为命运所拘,不曾转动命运丝毫,实为命数所转。
了凡先生听了云谷禅师的话后,请教说:“人难道可以逃脱命运的安排吗?”云谷禅师告诉他:命运是由我们自己造作的,与别人不相关;福报是要自己去求来的。因此,要努力进德修业,配合天命,自己多多追求福气。
所谓“命由我作”,是指人要通达明理,知道人一生的甘苦顺逆,怨天尤人是徒劳无益的,所以要躬身反省,是否自己造作不善。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此基础之上改过从善。这就是古圣先贤著述中所说的“福自己求”。所以,虽然完全肯定和了解了命运,但命运是可以改变和改造的。
佛教相信人通过弃恶向善、修炼自我、广种福田,一定会有所回报。因此,提出了在家男女要做到五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而妄语即欺诳他人,作不实之言,包括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而人行善修德就如农民下种于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就是能获得福报。当了凡先生说到自己命中无子,无法考取功名等。云谷禅师反问了凡自己是否应该考取功名和有儿子?这时,了凡开始反省自己,认为自己积累公德善行不够,不能包容别人,心胸狭窄,又经常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处处压人、鲁莽任性地轻易乱说,且语言刻薄,这都是福德浅薄的表现,因而自然无法考取功名。
云谷禅师又说,前世修大福的人,今生就得大福报;前世修小福的人,今生就得小福报。佛教讲究因果报应,说一切都是自己造业,因而自作自受。因此,孔先生所算定的了凡先生今生不能取得更大的功名,命中注定没有儿子,这是过去所造之业的结果,但天命算定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改变的。
儒家也认为人应当多做善事,并且不求人知,为自己造福。凡是做善事而被大家知道的,为阳善;而做善事不为人知的,就是阴德。有了阴德,上天会给予报偿的。阳善,则会给人带来好名声,名声也是一种福泽。因为“善欲人见,不是真善”,即为名利而行善,又落于执着。了凡先生既然知道了自己的过失,就应该把这些因为过失而表现出来的——不能考取功名和没有儿子等改变过来,就必须要积善积德,开阔心胸,包容一切,还要和气慈爱,爱惜精神,不可喝酒熬夜等。因为,佛教认为昨日种种,如水东流,不再想它;今后种种,改过自新,超越命数。
中国自古就有善恶因果报应之说。佛教认为,业的思想与因果报应观念相结合而被视作一种业力。这种业力连接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是一种因果报应三世的思想。“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时;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因而佛教认为:“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是谓因果之理。”佛教认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经》说:“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即人们现在所受的祸福,是以前世的善恶为因的;而现在的善恶,又会成为后世的因。因此,佛教鼓励人们多做有益于别人的事。
云谷禅师用了凡先生所信奉的《周易》的道理,来引导他逐渐领悟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命运掌握在我手中的道理。《易经》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因此,了凡先生下决心改过自新。既然相信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通过修德之功日深,命数自然能够好转,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只是时时刻刻要存养我们的德行,才会获得好报。而佛教中的“业”为造作之义。如身之所作,口之所作,意之所作是身、口、意三业。身业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之事;口业如恶语、两舌、妄语等之言;意业如贪、嗔、痴等起心动念。正因为我们的身心存在过往诸多恶念,造下诸多恶业,故而应当修德进善,彻底改过,一直到完全治疗根绝为止。而修身积德不可希望早得善报,心存非分之想。
自从了凡先生彻悟之后,他开始认真用功了,每日反省,不再过着过去那种悠闲放任的生活,而是时刻警惕自己,多积善德。就如《礼记·中庸》所说,君子即使处于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心存敬畏,不敢造次;在别人听不见的地方也有所戒慎畏惧。越隐秘的事越容易显露,越细微的事越容易显现。因此,君子独处独知之时更要谨慎,心中不起恶念,真正做到克己功夫。即使遭到别人的毁谤,也丝毫不挂碍于心,而是能安然包容接受。
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个绝妙的回答,蕴含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
了凡先生正是因为自己的修德进业而改变了命数,命里原来只可中秀才的,而现在中了进士。而他依然非常注意自己修行,在言语方面注意自己言语得当,说话有分寸。最终,他诚心发愿,后又有了儿子袁天启。孔先生算定了凡只能活53岁,但了凡先生只管进德修业,并未向天乞怜,祈愿自己长寿。结果到了这一年,竟安然无恙,没有任何疾病灾祸。现在已经活了69岁,也正是此时,他给儿子写下了《了凡四训》。所以说,造命的是天,而立命的是我。只要努力多做善事,广积阴德,就能求福造人。
通过了凡的经历,他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因此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并要建立改变命运的信心。因此,人若能为“厚”,即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若为“薄”,即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必将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即佛门讲究的因果报应。
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召而成。因此,众生的生死轮回、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而我国古代就有“相由心生,相随心改”。因此,要一心一意培养善良之心,多行善事,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恶的念头就无法乘虚而入了。最好做到刚一萌生邪念就有所觉察,刚一觉察就立刻扑灭,这样就不会犯下过错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据应该退而求其次,在想清楚道理之后对错误加以改正。同时,要经常反省自己。当意识到不好的情况发生时,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某中年女人说,第一次离婚后,她坚信自己未来的婚姻一定会很好。谁知,第二次结婚后,她以为丈夫很爱她,但没想到婚姻再次让她感到失望。正在她起诉离婚时,发生了一件事,她和别人闹矛盾后,很是苦恼和委屈,而丈夫从中给了她很多支持,因此,她认为也许命中注定要和这个丈夫过一辈子。可谁知,之后一切又恢复原样,丈夫恶习不改,让她依然非常失望。于是她想算命,看看自己到底是否要离婚。结果,算命的告诉她,说她命中注定婚姻不幸,不论和谁结婚都一样,丈夫不会让她满意。综观算命说的她过去发生的事,她认为算命的算得很准。因此,她对自己的婚姻不再抱任何期望,想着既然命中注定婚姻不幸,也就不再计较丈夫的过错,也不做离婚的打算,就这样不开心地凑合着过吧,对婚姻是心灰意冷,不再抱任何希望。
当她告诉我这一切时,我告诉她,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要这样消极和悲观地对待自己的婚姻呢?为什么不把以后的日子往好处过呢?我将自己从《了凡四训》中学到的知识讲给她听。听了我说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她开始对未来充满信心。于是,她努力去发现丈夫的优点,开始尝试去赞美丈夫。因为她的表扬和夸奖,丈夫也开始改变了。一年过去了,她的婚姻生活开始发生了转变。她觉得丈夫真的变成了一个好丈夫。她也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道理了。
我们要相信只有自己能积极面对生活,命运就会发生改变!甚至能创造奇迹!即“命由我作,福由我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