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37|回复: 10

众生的心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2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各位师傅们,您好!我有一个问题,恭请师傅们不吝赐教!
佛说:众生的心动,则万物动,心不动,则万物不动,那么众生的心为什么会动?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心动?众生的心又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产生的?提前感谢!!!
发表于 2014-11-12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学个人认为,心动是因为凡夫的无明与贪嗔痴。当然,我们是凡夫, 或多或少都会有贪嗔痴都会被无明牵着鼻子走也就是对钱物美食豪宅名车美色享受等欲望心动。所以才要靠修学佛法来修身养性减少贪嗔痴,找回清净无染的真心与自性,南无阿弥陀佛。
参考阅读
宣化上人:发菩萨心



  阎浮众生举心动念就想什么呢?就想邪念,想淫欲念,想种种的贪念;一动念就是自私,就是妒嫉,就是障碍。人家比我好,就生一种妒嫉心;见到不如我的呢?又生一种看不起的心,以为人家不如自己,是很愚痴的,所以看不起别人。但对比你聪明的人,又生一种嫉妒心。

  你说这怎么办?对愚痴的,你也不提拔他;对于有智能的,却又嫉妒他。其实我们对于愚痴的人,应该教化他,令他有智能,令他生聪明,这样才对。但我们众生却不肯这样做,所以说举心动念,无非是罪,都是在造罪业,没有发菩萨心肠。

  菩萨心肠,就是谁比我好,我越高兴,我越要尊重恭敬这个人,不嫉妒这个人;若谁比我不好,那我越要想法子让他和我一样,这才是菩萨的发心。可是,我们众生没有发菩萨心,所以都是造罪业。

点评

您好,您说的很对,但是和我想问的和想知道的答案不一样,谢谢您,我还在思考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17 16:33
发表于 2014-11-12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摘自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 ... e/EarthStore7_1.htm

宣化上人 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等輩人。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識。替與減負。或全與負。是知識有大力故。復相扶助。勸令牢腳。若達平地。須省惡路。無再經歷。

「爾時」:在說第七品<利益存亡品>的時候。「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地藏王菩薩這位大菩薩對佛就說了。「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我觀察南閻浮提所有的眾生,「舉心動念」:舉是舉起來,舉起來這個心,搖動他的念頭,也就是你心裡所起的念頭,所打的妄想。「無非是罪」:閻浮眾生舉心就想什麼呢?就想邪念,想淫欲念,想種種的貪念,一動念就是自私,就是妒嫉,就是障礙。

人家比我好的,就生一種妒嫉心;不如我呢?又生一種看不起的心,以為人不如自己,是很愚癡的,所以看不起別人。但對比你聰明的人,又生一種嫉妒心,你說這怎麼辦?對愚癡的,你也不提拔他;對於有智慧的,卻嫉妒他。我們對於愚癡的,應該教化他,令他有智慧,令他生聰明,這樣才對。但人卻不肯這樣做,所以這舉心動念,無非是罪,都是造罪業,沒有發菩薩心腸。菩薩心腸是誰若比我好,我越高興,我越要尊重恭敬這個人,不能嫉妒這個人。若誰比我不好,那我越要想法子讓他和我一樣,這才是菩薩的發心。可是,我們眾生沒有發菩薩心,所以都是罪。

「脫獲善利」:脫獲,就把所有善的利益都丟掉,或者你做了一點善事,想要種善根,但是不久遠;或者學佛法學了一年,不學了;或者學了兩年,不學了;或者遇到一個什麼境界,退道心了。所以說「多退初心」:最初發心要學佛法,或者最初發心想要出家。但出家一年、兩年、三年,唉!出家也沒什麼,修道修了三年還沒開悟,也沒有證果,大概是沒有希望了,於是就退心還俗,不出家了,這是出家方面。而在家學佛法的人呢?學了一年,佛在眼前,離我很近;學到兩年,佛就遠了,離我有十萬八千里;學到三年呢?,佛到西天,到天邊去了,這就是多退初心。所謂「學道不負初心,成佛有餘」,你修行,若是最初想要學佛法的這個念頭,或者要出家的那個念頭,能不把它失掉了,那早就成佛了。

我們出家人,要自己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要出家?出家人要和在家人不同,什麼地方不同呢?例如:在家人一天到晚好講話,出家人就應該少講話。用得著的,可以講有用的話;沒有用的話,不要講那麼多話。所謂「口開神氣散」,你這口一開呀,神氣就散了;「舌動是非生」,話講多了,就有是非,不是「是」,就是「非」。一有是非,就與道不相應;神氣散了,與道也不相應。我們修道的人要常常自己管自己,不要管旁人,要把自己管得好好的,這叫不退初心。若多退初心,那即使當初發很堅固的誓願,但時間一久了,就忘了,這就是多退初心。

「若遇惡緣」:要是遇到惡的因緣,你說怎麼樣呢?他可不退了,就念念增長,一念一念往上增加,增加這個惡緣。我遇到很多人修道修得很誠心,以後遇到魔境,就隨著魔轉了,這就是惡緣。總而言之,對修道不相應,使得你不能修道,這都叫惡緣。「念念增益」:增益也就是增長,增長也就是增益,增益就是一天比一天多。我們修道要聚菩提心,聚集菩提心,一天比一天多一點,這就叫增益;你一天比一天少,這就叫失去了,喪失了。但我們對菩提心,往往不是一天比一天增加;而遇到惡緣了,就一天比一天增長。

「是等輩人」:就是這一類人。「如履泥塗」:這有個比喻,譬如走路,走到泥塗中了,走到泥塗中還不要緊,又「負於重石」:這個石也可以講是石ㄉㄢˋ,在中國十斗為一石。重石也就是身上背負著很重的東西,或者一百斤,或者兩百磅,這已經很重了,而他又走在泥濘的地方,一隻腳到裡面去,那隻腳拔出來,但這隻腳又陷進去了,走也走不動,在裡邊非常的困難。在這個泥濘的地方呀!這個腳拔出,那個腳又陷進去;那個腳拔出,這個腳又陷進去,這就叫泥塗。你沒有拿重的東西,勉強還可以在這個地方走路,現在你又有重的東西。什麼是你重的東西?就是你的惡業。什麼叫泥塗呢?就是三惡道,三惡道就是泥塗。

「漸困漸重」:所以在這個泥塗裡頭,一步比一步的困難,一步比一步重量增加。「足步深邃」:足步是一步比一步陷得深。啊!這你看怎麼辦?「若得遇知識」:要是得遇善知識。善知識就是佛,或者菩薩,或者有大智慧的善知識。「替與減負」:替他負擔這個重擔,因為他自己負擔就不能走了,唯有遇到善知識,才能幫他減負,替他負擔。「或全與負」:或者完全幫他負擔,或者負擔一半。「是知識有大力故」:這個善知識有大的力量,「復相扶助」:又扶助他,教他怎麼樣走。「勸令牢腳」:就勸他說你小心一點,走穩當一點。「若達平地」:要是從泥塗裡,走到平地。「須省惡路」:省就是你要知道,要覺悟,以前走的那個惡路。「無再經歷」:不要再跑到泥塗裡面去,不要再走到那個險路上去了。

点评

谢谢您,但不是说服的答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17 16:37
发表于 2014-11-12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化上人开示:“情”和“想”从哪里来?



怎么叫个“情”呢?说是“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什么叫有情呢?就是有思想、有感觉的。



什么叫“无情”呢?一切的草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说人不是个草,也不是个木头,哪一个人能没有情呢?这人人都给自己讲道理,说人人都有情。可是这个情,在什么时候有情呢?在青年的时候。所以这竖“心”边,搞一个“青年”的“青”,就是年纪正在青春的时候,这就有情。



这个情,最好就把它当成一个爱情来讲。本来情不一定爱情,但在这个地方,就可以当“爱情”来讲。什么人有爱情?就是青年的男女专门讲爱情。为什么他讲爱情?这你要知道,因为他就不知道爱情是什么,所以他就要讲。一天到晚,都是谈情说爱,谈也谈不完,说也说不完;说了一天不够,两天不够,三天说不完,说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所以青年的男女就迷恋到这个情上,迷了;迷情。所谓“业重情迷是凡夫”,业障重,情也迷了。这迷,也就是一种执着;执着上,就放不下这个情。



那么情从什么地方来的?从你心里来的。心从什么地方来的?从性而来的。所以说“性流为情”。这个性往下一流,这是往下流。说:“你真下流啊!”“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也就是这个意思。往下流,中国人骂人,说:“你下流胚!”就说你这个人没有出息,你专门往下降,英文叫 down,就是一天比一天down,一天比一天 down了!那么性流为情,情就流为欲,等到这个欲上,那就是欲火烧身,自己就控制不住自己了。男女这说“情不自禁”,就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这个情感了。



所以情要少,想要多。这个“想”,就是想念,就是念玆在玆地,总也不忘。想从什么地方来的?你没看见“想”字底下有个“心”字?也是从心那儿来的。从心里才要有个想,他没有思想什么,这个心是不动的。这一想,心上边就有个相。你看中国字造得是特别的妙!在“心”字上边加个“相”字,心上边有了形相,就着了形相了。你想什么,就有个什么形相,譬如你想去喝酒,这就有个酒相在心里边;你想吃肉,就有个肉相在心里边。



总而言之,想一切无论什么,甚至于你想国家的事情,有国家的相;想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相。这心里头生出相来了!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现在心生出相来了,所以就有个想,就变成“想”字了。那么这个想是对不对呢?这个想本来也不对的,不过人都是着相,所以就在“心”上加个“相”字,这变成“想”。

出自:法界佛教总会中文网www.drbachinese.org/摘自:《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八)》

点评

嗯,说的很好,但不是我想要的答案!谢谢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17 16:38
发表于 2014-11-12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1-12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
我们从小就在用眼睛看世界,耳朵听世界,鼻子,舌头,身体,意识
这些就是我们用来感知世界的工具,慢慢的形成了习惯,依赖这些感官来认知世界
眼耳鼻舌身,这些工具收集到外部情况后,最后都要归属到意识,通过意识来分辨外物
这个过程当中,意识会攀缘法尘,产生分别,比如分别杯子的大小,材质,有无水等等,其它感官也是如此
简单的说,就是放下已经使用多年非常非常顺手的工具,让心定下来,从而产生智慧,看破一切
佛认为众生都有佛性,佛性是众生在这世上生死轮回的根源,一切皆从佛性而来
但众生被无明所障蔽,不识佛性,认为四大为自身相,五蕴为自心相,被外物所迷惑,不断的索取,追求,一刻都不曾停下,追求欲望和感官的享受,到头一场空(有生必有死,最终众苦汇聚,苦不堪言)
是心皆非心,若见心,则有烦恼居中

点评

您说的太好了,谢谢您!但是还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17 16:4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悲观世音 发表于 2014-11-12 16:37
末学个人认为,心动是因为凡夫的无明与贪嗔痴。当然,我们是凡夫, 或多或少都会有贪嗔痴都会被无明牵着鼻 ...

您好,您说的很对,但是和我想问的和想知道的答案不一样,谢谢您,我还在思考中......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悲观世音 发表于 2014-11-12 16:40
以下摘自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EarthStore/EarthStore7_1.htm
...

谢谢您,但不是说服的答案!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悲观世音 发表于 2014-11-12 16:43
宣化上人开示:“情”和“想”从哪里来?


嗯,说的很好,但不是我想要的答案!谢谢您!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悲观世音 发表于 2014-11-12 16:45
更多与真心自性等相关内容请参考阅读
宣化上人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 ...

谢谢您!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尘心客行 发表于 2014-11-12 22:48
心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
我们从小就在用眼睛看世界,耳朵听世界,鼻子,舌头,身体,意识
这些就是我 ...

您说的太好了,谢谢您!但是还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5 09: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