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15|回复: 0

佛教如何观察人生(竺摩法师)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2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三、还债的人生      还债的人生,是说明现实的人生是来偿还过去的业债,也可以叫做“受报的人生”或“因果的人生”,因人生的受报,是必要从因果的理则,才能说明,而且这因果不是只谈一世二世,需要广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透过生前和死后,因果的理则不断不绝地继续下去产生善因善果,或恶因恶果。明白地说:就是前生的善恶业因,成为现在的善恶果报;而现在的善恶业因,又成为未来的善恶果报。所以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但在这些不断相续的业因业果上分析,还有引业与满业,共业与不共业的不同。引业,是被过去已做的业因所牵引,你过去是做人道的业因,今生就被牵引到人道的果报中来,做其他天道或畜牲道等的业因,今生就被牵到天道或畜牲道的果报中来;但是虽然生到人道,同样的人而有智愚、强弱等差别,同样是天人,有胜劣、高下等不同,同样是畜类,有美丑、寿夭等区别,这便叫做满业,因填满这果报身体的内容,却随着各人前世做的各别不同的业因,而受著差别各异的享受。说个譬喻,引业好似画师绘出一副模型的轮廓,满业就如画师在模型的轮廓中填上种种不同色彩的花纹和润饰,技巧不同,胜劣判然。

      至于共业、不共业,是因前世各人所造的业因,有共同相似的地方,故今世各人感到依住的果报亦相似相同的。如大家住在一个地方,所受环境的好坏亦多是一样的相似相同,这叫做“共业共报”;虽然依报的住处相似相同,而各人的正报身体,贫富悬殊,苦乐各别,这叫做“别业别报”,就是由各人过去所造的业因各别有之,故现生的受果亦判如天壤了。

      然而,或有人会怀疑:因果之理如可信,为何世间有些做恶之人而不受罚,反而境遇甚好?而做善之人未见受赏,反而境遇坎坷、穷愁潦倒呢?这在佛教,已有“四时不同的业报”来解说:

      (一)现业现报:这是现在造下业因,现生即受果报,如人年轻勤劳事业,年老成为富豪。或去年杀害于人,今年即被人所杀。此顺现报,容易信解。

      (二)现业生报:这是现在作业,来生受报,因缘未熟,不能即受。如现在做善受苦,因其过去所作业因之恶缘已熟,故先受苦报;而今生所修之善因,善缘未熟,故须待来生受报。如颜回仁德而不寿,盗跖凶残而长年,非如此不能解疑;反之,现在作恶而受好报,其理亦是如此,因他过去世曾修善行,今生始受好果,现在所作恶因,要在来生才受恶报。如瞽叟生舜,尧生丹朱,其中便含有复杂的因缘果报的成分。

      (三)现业后报:这是现在作善作恶,因缘未熟,不但现在来生未见受报,可能过了很多生很多世之后才受报。因业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缘缺未熟,久久始受,即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四)不定业报:这是三世受报,不定时期,且是否要受,尚未可定。如造了重业的人,应要受极重之恶报,但因他中间遇了极善之缘,悔过忏罪,多作好事,业报虽难抵消,而已时时减轻,再后会弄到“重业轻受”,或以法力加持转变定业,甚而不受。此非推翻因果之理,实亦因果理中特殊变化的情形。在《阿含盐喻经》中说:如人做了重业,如果他能忏悔修善,又有长的时间许可他改往修来,重业便能渐渐消去。如一大包盐放在小水中,其味盐苦,若许以时间每天渗水一勺,渗得久了,已成大水,盐味完全化淡,是不无可能的。

      从三世受报的人生看来,我们来作人,便是来还债的,所以人生父母、子女、夫妇、戚眷的关系,亦是一种债务的关系,所谓“无缘不成夫妇,无冤不成子女”,这缘是业缘。所以夫妇亦叫“欢喜冤家”或“柴米夫妻”。子女则有些来还他欠你的债,所以他生下来就会使你事业顺遂成为富豪;有些是来讨回你欠他的债,所以他一出世,你就晦气,好似“扫帚星”降临,把你家上下三代所积的产业,扫得精光。自己眷属是真接的债务关系,其余的朋友或他人,种种盈亏消长,是间接的关系,也无非是在互相讨债还债罢了。

      四、解脱的人生

      人生是短促的、多苦的,又是受报还债的,这是“桎梏的人生”,或“系缚的人生”,是属于世间法的,所以不得解脱。而我们学佛所追求的是佛法的人生,也是解脱的人生。为了人生的缺陷太多,使我们肉体和精神上受了种种磨折,生出种种的苦恼困惑,不得自在,所以学佛是要求人生离苦得乐,达到解脱的目的,但是人生缺陷多苦,究竟以什么东西为最苦呢?世人观点不同,各有各的说法。如《法句经》中说,有四个新学比丘,一次共坐树下,讨论到人生以什么为最苦?一个鹰转世的,说饥渴最苦;一个鸽转世的,说淫欲最苦;一个蛇转世的,说嗔恚最苦;一个兔转世的,说惊怖最苦。共相诤论不休。佛知其事,告诉他们说:你们各据结习诤论,都未深究人生之苦的真义。须知人生最苦,莫过有身,所有饥渴、淫欲、嗔恚、恐怖,皆由身来。身为诸苦之本,众祸之源,须求寂灭之法,离去生死的缠缚,体证真常的涅槃,人生才得解脱。但这解脱的境界,究竟怎样才能达到呢?简单地说有三个条件:

      (一)通达无我:人生不得解脱,为的是有身有我,执我造业,自己缚束自己,故要解除束缚,先要了解无我,要了解无我,又要先知无身。我们的生命身体的组成,照佛经说,是由于“名色”的和合,或“五蕴”的构造而来的。人生的虚妄生命,来自“十二因缘”,由无明而造行业,由行业而感妄识入胎,最初的结合,是精血和妄识混合的个体,叫做“名色”。“名”属于精神作用(妄识),“色”属于物质作用(精血)。这二种作用具体化、明朗化、就表演为色、受、想、行、识的“五蕴身”。色就是物质,受想行识就是精神,由这精神与物质的五种要素结合,就成了我们的生命寄托的身体,迷之者执以为我;但善解佛法而得智慧的人,悟此身体乃由五蕴众缘所成,原无实质,其性本空,那么我在那里呢?为何要愚昧执我而为我,为我造业而受苦呢?经此理解的醒悟,破除愚昧的迷执,人生就会开始走上解脱的大道。

      (二)舍离爱取:人能理解无我,就会舍离爱取。“爱”和“取”,是十二因缘中的两支,属于现在执著造业的两个成分。人生贪爱世法、执取境界,不出贪爱我的身体和执取我的境界。前者叫做“自体爱”,就是执著有我;后者叫做“境界爱”,就是执取我的所有物,亦叫做“我所爱”。人生执著有我的“自体爱”,和执取我的所有物的“境界爱”,是因不了解五蕴诸法、缘起性空的原理,如果了知这由五蕴元素组成的身体,是众生颠倒虚妄的结合,其性本空,原无实体,便知我不可得,法亦缘生性空。这样通达无我无法,内心不再爱著虚妄生命所托的自体,外面不再执取客观的虚妄境界,于是人生就离开爱取,不作业障,得大解脱。

      (三)竖立正见:人生舍离爱取,由于体达无我,了知诸法缘起性空,无所依傍,才能自由自在。故佛说:“三解门”,首先以空为“大解脱门”,如果不能知空,永远是未入佛法,站在人生解脱的法门之外,也不能出离生死的苦海。故《阿含经》说:“空为大解脱门……若诸法不空者,不动不出”。所以能于诸法了知性空,便可竖立正见。由于正见的认识不谬,才不会在我和我所的诸法上生起迷缪的执著,造业受苦。因此,我们学佛的人,正见是很需要的。如果见地不正,思想偏差,则由思想所生的行为,也必定一错再错,弄到错误百出。故佛陀常说:我们欲破魔军,离贪爱网,越生死河,登涅槃岸,非用正见来做工夫不可。这涅槃,便是人生解脱最高的境界。人生由多苦而离苦,由离苦而解脱,便是人生最高的归趣。一个有理解的人生,有思想的人生,应要向上追求人生最高的归趣,做为究竟的归宿;否则混混噩噩,醉生梦死,散漫无章地虚度韶华,空过一生,它之将至,即与荒烟蔓草同腐,什么人生的意义都谈不上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1 04: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