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03|回复: 0

[施食交流] 施食的缘起与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3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各位师兄好,末学在网上搜集资料,编辑了一篇《施食的缘起与简介》文字。不知道有没错误的地方,特别是最后几段。请各位师兄给点意见或指正。

   《施食的缘起与简介》

    施食,将饮食布施给他人的意思。以饿鬼为对象的施食仪式,称为施饿鬼、施食会,简称“施食”。另外,供养斋食给僧人亦称施食。这里专门介绍布施饮食给饿鬼的施食法门。施食是佛教以特定的仪轨所进行的给饿鬼道或地狱道众生施舍饮食,免除痛苦的法事。
    根据《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记载,佛在迦毗罗城尼具律那僧伽蓝,为诸比丘并诸菩萨说法。那时阿难尊者独居闲静处习定。到了夜晚三更后,看见一个饿鬼,名叫“焰口”(又译作“面燃”)。 长得丑陋枯瘦,口中喷火,咽喉像针锋一样细小,头发蓬乱,爪牙长利,非常可怕。来到阿难前跟他说:“三天之后你将命终,即投生在饿鬼之中。”阿难听后非常害怕,问饿鬼有何方法可以得免此苦?
    饿鬼告诉他说:“如果你明天,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以及百千婆罗门仙人,以摩伽陀国所用的斛,各施一斛饮食。并且为我供养三宝,令我摆脱饿鬼之苦,得生天上,你就能增寿。”
    阿难于是急至佛前哀求救度,佛乃为说焰口经及施食之法,谓其若能施饮食予恒河沙数饿鬼及诸仙等,非但不落此道,且能延年益寿,诸鬼神等常来拥护,遇事吉祥。此为佛教施食之缘起。
    佛教传入中国,到梁武帝时,他夜梦高僧,劝他建水陆大斋,普济六道众生。梁武帝后来依志公和尚意见,搜寻群经,早夜披览;当阅及“阿难遇面然鬼王”的典故,方知其意。于是积览佛经,编成仪轨,以二咒为主(变食真言、甘露水真言),会集显密文典,建坛超拔,这是中土施食的开始。
    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略称为“水陆会”,又称为“水陆道场”、“悲济会”,是汉传佛教的一种修持法,也是汉传佛教中最盛大且隆重的法会。水陆法会起源于南北朝时的梁武帝,经唐代密教的充实发展,直至宋,元,明成熟定型,一直流传至今日。并发展成为佛教寺院里最为隆重的佛事活动。
    水陆法会以上供十方诸佛、圣贤,无遮普施斋食为基础,救拔诸六道众生,并广设坛场,使与会众生得以其因缘与根器,至各坛听经闻法。故在法会中所供养、救度的众生,范围相当广泛,因此集合了消灾、普度、上供、下施诸多不可思议殊胜功德。
    另外,最早传入我国有关焰口之经典,为唐代实叉难陀所译之《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及《甘露陀罗尼咒》。其后,不空译出《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与实叉难陀所译《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为同本异译。焰口是饿鬼道中鬼王的名字,因他口吐火焰,故意译为“焰口”;又可理解为脸上冒火,也译作“面燃”。据说他是观音菩萨所变化,故又称面燃大士。
    唐代金刚智和不空两位密教僧人,亦以二咒为本,参增显密诸文,集焰口仪轨,流传至今,弘扬最广,这就是今天的焰口施食,亦称瑜伽焰口、放焰口。是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一种佛事仪式。该法会系以饿鬼道众生为主要施食对象;施放焰口,则饿鬼皆得超度,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一种佛事,亦为对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
    宋代的不动法师(或称甘露法师)住锡四川省蒙山。蒙山,在四川雅州名山县西五十里,此地有五峰,前一峰最高,叫做上清峰,此峰产甘露,宋朝的不动法师就在这里修道,因此把他叫做甘露法师。不动法师集《救拔焰口饿鬼经》及秘密部的一种水施食法,并以二咒为主,集诸密部成文,称《蒙山施食仪》。
    现代寺院中所举行的施放蒙山的方式有两种,即大蒙山和小蒙山。法师依足仪轨举行法事,称为放大蒙山。寺院道场每天晚课时,亦以《蒙山施食仪》为日诵常规,施食普济幽魂,称为放小蒙山,蒙山由此便成为汉传佛教寺院晚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蒙山施食的对象为幽冥界众生,他们因为过去生所造的罪恶,今生感得形貌丑恶、饮食缺乏,承受种种的苦事,所以就放大蒙山施食超拔他们,而施食的目的在于,其一,为报恩:因六道众生从无始劫来常与我们互为六亲眷属,不忍心看到他们在恶道受苦,所以施食来救度他们。其二,为警惕的意思,借此施食法会令我们想到三途恶道的苦楚,警惕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不造恶业,以免沉沦。其三,为行菩萨道,蒙山施食就是期以大悲心,借佛、法、僧的力量,使六道众生都可以来这里听经、闻法、忏悔,增长善根,共成佛道。
    另外,佛教的盂兰盆会,也有施食等佛事。其起源于《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目连救母的故事。“盂兰”是梵语音译,意为倒悬,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悬,痛苦之极。“盆”是汉语,是盛供品的器皿,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意译为救倒悬、解痛苦。即用盆之类的器皿盛食供佛奉僧,以救倒悬之苦的意思。
    经中说:“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驰往白佛。佛为说救济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这就是盂兰盆节的缘起。民间又称中元节、鬼节等。
    中国从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沿袭至今,中元节已发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盛大的华夏民俗节日。民间活动内容更加多元化,如放河灯、烧纸钱、祭祖等。然而,某些附加的活动内容并非佛教本有,乃是民间发展丰富而来。
    盂兰盆会之所以会如此盛行,深得民心,实乃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
    以上几种施食仪式都是比较大型的佛事活动,一般多在寺院道场等地方举行,由出家僧人主办。然而根据佛经记载,在家居士亦可按照佛经上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施食,甚至是任何人皆可施食。如《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云:“阿难,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常以此密言及四如来名号。加持食施鬼。便能具足无量福德。”又《佛说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云:“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及诸人、天。意欲受持此方便法者。”
    可见根据不同的方法和仪轨适合不同的人做施食,由于传承等问题,某些仪轨只适合出家人使用,某些仪轨得到传承的居士亦可使用,某些已经公开普传的仪轨,一般人皆可使用。由是看来,只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使用的仪轨便可施食。
      相对来说个人施食比较简易,然而同样能利益大量众生,功德不可思议。如《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云:“作此施已。于其四方有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前各有摩伽陀国七七斛食。受此食已悉皆饱满。是诸鬼等悉舍鬼身生于天上。”又《佛说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云:“其水以此陀罗尼力一渧堕地。变成十斛天甘露浆。诸鬼神等充足饱满欢喜无量。”又云:“一日施食。一天下饿鬼皆得食吃。多日施食。十方六趣一切饿鬼尽得饱满。如是菩萨所得福聚不可思议。难可测量。不觉不知。自然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可见施食有诸多功德利益,既可增长道业与福报,又可解怨消业,救济众生,广结善缘,速证道果。而且简单易行,实为不可多得的法门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4 17: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