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40|回复: 9

[其他法师居士] 续高僧传二祖善导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二祖善導大師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附 錄2《續高僧傳》之善導大師傳→《續高僧傳》之善導大師傳

《續高僧傳》之善導大師傳

近有山僧善導者,周遊寰寓,求訪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綽師,唯行念佛,彌陀淨業。

既入京師,廣行此化。寫《彌陀經》數萬卷,士女奉者,其數無量。

時在光明寺說法,有人告導曰:「今念佛名,定生淨土不?」導曰:「定生定生。」

其人禮拜訖,口誦「南無阿彌陀佛」,聲聲相次,出光明寺門,上柳樹表,合掌西望,




 楼主| 发表于 2014-1-2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为善导大师舍报异说辨正
2012-1-10 13:40        |作者: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申宝林 |来自: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佛缘网站




应为善导大师舍报异说辨正

作者:申宝林

关於善导大师舍报有三种不同之说:一、登柳树上投身而逝,二、于柳树上端身立化,三、忽患微疾,怡然长逝。兹将各说予以摘要,恳请大德长者,拣别辨正,涤除数百年来,讹传之误。

第一种说,为清彭际清居士所辑之《净土圣贤录》,根据《佛祖统纪》《乐邦文类》而写善导大师的略史:“善导不详其所出,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於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旋至京师,激发四众。每入室,长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好食供众,粗恶自奉,所有?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或问,念佛生净土耶,导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一声,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至於百,光亦如之。导一日忽为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养,言已投身而逝。高宗知其神异,赐寺额曰光明云。”

第二种说,为元优昙普度大师撰写的《莲宗宝鉴》,叙述善导大师事蹟谓:导每入佛室,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须流汗,此相状表於至诚。护持戒品,纤毫不犯,行不共众,恐谈世事,除洗浴外,未尝脱衣,未尝举目视女人,绝意名利,四事饶益,皆不自享,并将回施,好食送大厨,供养徒众,唯食粗恶,以自支身。乳酪醍醐,皆不饮噉,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始终无改。坏寺废塔,所至修营。一日,导谓人曰,此身可厌,诸苦逼迫,情伪变易,无暂休息,乃登所居寺前柳树,西向愿曰,愿佛威神,骤以接我,观音势至,亦来助我,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惊布,不於弥陀法中,少生退堕,愿毕於其树上,端身立化。时京师士大夫倾城归信,咸收其骨以葬。高宗皇帝知其念佛口出光明,又知舍报之时,精至如此,赐寺额为光明焉。

1929年,蒋维乔居士着《中国佛教史》,关於善导大师之舍报,否定过去沿袭柳树投身之说。作者说:善导大师由柳树投地自杀事,古有二说,一即普通所传,谓为舍身往生,一则反之,以为《续高僧传》载,善导弟子由柳树投地而死事,致有善导柳树舍身之讹传。据《续高僧传》二十七卷释会通传末所载:“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宇,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师,惟行念佛弥陀净业。既入京师,广行此化,士女奉者,其数无量,时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导曰:今念佛定生净土否?导曰,念佛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闻台省。”此当是门人舍生,无关善导。又道宣律师撰《续高僧传》时,善导尚存,不应有此记载。其柳树舍身之事,当系讹传。窃思当时极重舍身之行,而赞扬备至,僧传至特设遗身一门,聚集此类往生,其第三种说,1980年5月,由中国佛教协会编辑,经赵朴初居士鉴定,日本中国友好净土宗协会出版的《善导大师圆寂一千三百年纪念集》中善导大师传摘要如下:善导(613~681)是唐代大弘净土教的一位大师。后世称为净土宗第二祖,他俗姓朱,泗州(安徽北部)人,幼年从密州(今山东境)明胜出家,偶入经藏取读《观无量寿佛经》,大为欣契,受戒以后,与妙开律师共看《观经》,觉得只此观念法门,最易超脱,其他行业,迂僻难行。他常依《观经》修十六观,并慕东晋慧远结社念佛的高风,曾亲往庐山叩寻遗范。后更周游环宇,访问高德,闻道绰在西河(今山西境),盛弘净业,即於贞观十五年(641)赴并州(今太原)石壁山玄中寺相访,其时正值严冬,旅途艰苦,道绰悯他远来,即授以《观经》奥义。贞观十九年(645)道绰入寂,善导即赴长安,住光明寺,盛弘念佛法门,受他教化的人有诵读《阿弥陀经》至三十万遍的,也有日念阿弥陀佛名至十万声的,还有些得到念佛三昧往生净土应验的。他於唐永隆二年(681)三月十四日忽患微疾,怡然长逝,时年69岁。他的弟子怀恽等,葬其遗骸于长安终南山麓神禾原,立塔纪念,会葬者倾城,盛极一时,弟子等就塔所,建香积寺,以纪念之。

有说善导晚年厌弃自身,因而攀登光明寺前柳树上舍身往生,感动长安士女,倾城皈依,共收其骨以葬(见戒珠《净土往生传》卷中《善导传》、《新修往生传》中的第一《善导传》也有同样的记载)。这完全是讹传,是因错读《续高僧传》中有人舍身的记载,而误认为是善导的事迹,是应当加以拣别辨正的。

其次有1982年中国佛教协会编辑出版的《中国佛教》,由佛学通家正果法师撰写的善导大师历史,篇末写道:善导大师於唐永隆二年(681)三月十四日,忽患微疾,怡然长逝,年六十九,他的弟子怀恽等,葬其遗骸于长安终南山麓神禾原,建寺立塔纪念,即今香积寺与崇灵塔。

还有,1983年香港出版的《莲宗十三祖传略》善导大师篇末谓:忽示微疾,掩室怡然而逝。身体柔软,容光如常,异香音乐,久而方歇云云。

再其次有1988年台湾出版的《阿弥陀经三种合刊》,附录黄心示居士根据一、唐道宣大师《续高僧传》中会通传;二、清贯通师《莲宗诸祖略传》中善导传;三、日大野法道教授《善导大师与日本》三种史料会集成《善导大师新传》(上略),谓导“一日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导曰,今念佛名,定生极乐否?导曰,定生,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以上据史料一原文)。师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三月十四日,怡然长逝,世寿六十九岁,弟子怀恽为师造塔,并建伽兰(即今香积寺)。大师遗着存世者五部九卷,计为《观经疏》四卷(即四帖疏)、《往生礼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以上据史料三)

会集者又写了《会集善导大师传后赘语》说:本传以清贯通师之善导大师传为主体,兼采唐道宣大师之《续高僧传》与日《善导大师与日本》中之原文与史料会集而成。清传据《乐邦文类》与《佛祖统纪》两书,已校完备,惜仍有欠详实,故取道宣大师之原文,以正其失实。采日人之史料,以补其未详,乃成今作。

清传之首曰“善导不详其所出”,而日籍则备载大师姓氏、籍贯、生期与少年出家求道经过,故采以补之。至舍其篇末,则记为大师登树,自投而死,虽与戒珠师之《往生传》、宋王古之《新修往生传》、南宋宗晓之《乐邦文类》所载尽同,但考以唐道宣所着与夫大师塔铭碑记,则可证大师自投之说,实为传闻之误,此已有日大野法道教授论证于前。按道宣大师《续高僧传》第三十七卷会通传中所记,乃大师一时说法,有人问话,问者念佛登树自投。窃计道宣大师乃律宗初祖,法门龙象,又是同代大德,所记当是信史。更据日人考证,大师之龛记、碑铭、塔铭等四种,均无投身自杀之说,由是信知,投身者乃问话之来客,而非说法之大师也。且大师一生戒行谨严,轨范人天,焉能于临终关头,一反素操,而显诡异,于是乃删除清传旧话,而代以道宣大师之原文,以复真面。篇末又据日着,略记大师示寂岁月,身后塔寺与存世遗着,以竟全文。

今值胜缘,读诸传,于大师之圣德高风,弥深景仰,信夫,日法然上人赞曰:“弥陀愿王之垂迹。”亲鸾上人赞曰:“善导独明佛正意。”我国莲池大师曰:“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

笔者曾阅读清初周克复所辑的《净土晨钟》等书,对善导大师舍报归西,均以“登柳投身”,似为定论。即佛教的工具书,为1919年丁福保编纂的《佛学大辞典》善导条,不但用“登之柳树,自投而死”,还用括弧注(或云误传自杀)。又如1934年由上海佛学书局印行的《实用佛学辞典》善导条,亦沿用登树自投,但未注以自杀,其他净土著作中,诸如此类之说,兹不赘叙。

回忆赵朴初居士在《善导大师圆寂一千三百年纪念献词》中赞叹说:“善导大师的事迹,中日两国的有关着述,自唐道宣的《续高僧传》以后,先后共有二三十种,可见其在佛教史上地位之崇高与影响之深远,唐《瑞应删传》作者赞叹他说:“自佛法东行,未有如禅师之盛德矣。”笔者认为大师一生戒行精严,轨范人天,为后世楷模,应以怡然而逝之说为正。感念善导大师创立净土教,救度众生的深恩厚德,谨摘录有关大师舍报数说,虔乞我佛教高贤,拣别辨正,使一代宗师善导大师的光辉形象,更加璀璨夺目,俾后世子孙万代,不致以讹传讹,是所企望。



发表于 2014-1-2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净国土净。处处都是净土。

不移一步到西天,心净那么娑婆也是极乐西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1-2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话是这样讲,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国土既然净,禅师们为何跑到深山里,为何不在农贸市场禅修?
 楼主| 发表于 2014-1-2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两年,后学上班路上来回经过农贸市场,被屠宰的猪肉,鸡鸭鱼,遍地开肠破肚,活鸡活鱼活鸽子等待出售,如果你是大乘行人,心里能好受吗?一些个禅和子,嘴上说空,行在有中。
淫心不除,下一世转到哪不好说。
目犍连神通第一,被外道乱石打死。舍利弗问他为何不用神足通?
目犍连说,连个神也想不起来,别说通了。
不老实念佛,一旦业障现前,连个佛字也念不出了。
善星比丘是佛的侍者,侍佛20多年,是提婆达多的儿子,爷俩都堕入地狱了。
不知道他们是否能想的起来,心净则佛土净。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4-1-2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1-2 22:19 编辑

龙树净土文卷第五(唐京师僧善导)
唐京师僧善导
    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于是笃精勤苦,若救头然。每入佛堂,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冰亦须流汗,以表至诚出即为众说净土法门,无暂时不为利益。三十余年,不暂睡眠。般舟行道,礼佛方等,专为己任。护戒持品,纤毫不犯未尝举目视女人。绝意名利,远诸戏笑。所行之处,净身供养。饮食衣服有余,并以回施。好食送大厨供众,粗恶自食。乳酪醍醐,皆不饮啖。诸有衬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见坏寺及塔,皆悉修营。然灯续明,每岁不绝。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始终无改。不与众同行,恐谈世事,妨修行业。展转授净土法门者,不可胜数。或问导云,念佛之善,生净土否。答云,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于是导自念阿弥陀佛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十声以至百声,光明亦如此。其劝化偈云,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是百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后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投身自绝。
高宗见其念佛口出光明,又舍身时精至如此,赐寺额为光明。
本朝慈云式忏主略传云,阿弥陀佛化身,至长安闻浐(音产)水声,乃曰,可教念佛。
三年后,满长安城中念佛。
后有法照大师,即善导后身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人物王龙舒简介
举报|2013-04-29 13:14
dangqusangbo | 分类:宗教 | 浏览98次

宋朝王龙舒是国学进士,博览经史,曾撰著数十万言的《六经训传》。一日,他忽然舍弃这些书籍,并说:“这些书只能增长业习,并非最终解脱之法,我要立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后便精进念佛,六十岁时生活仍非常俭朴,布衣蔬食,每日千拜,深夜方才眠卧。临终前三天,他告别亲友,临终之日,照常读书之后礼佛、念佛,忽高声念弥陀名号,并说:“佛来接我!”言毕,站立而化。
发表于 2014-1-2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不可改 发表于 2014-1-2 20:32
心净国土净。处处都是净土。

不移一步到西天,心净那么娑婆也是极乐西天。

六祖说的是没错啊,但是六祖是针对上根利智的人而言,试问我们末法时期五浊恶世娑婆世界的下根钝智搏地凡夫,能做到心净吗?能否做到心不随境转呢?往往是连缘起性空,随缘不变的道理都没弄懂,就妄言什么是心即净土、自性即弥陀之类,此是大妄语也。
我们凡夫众生,无始劫来造作恶业无量无边,普贤菩萨讲“若业有体,尽虚空而不能容”,所以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想在这辈子大开圆解,断无明烦恼诸障,了脱生死,永离六道,是万万做不到的。即使是宗门下开悟的,印光大师说未能往生者十有八九,所以历代净土宗祖师,象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哪个不是通宗通教,宗门开悟后,再求往生净土的?深圳极乐寺之本焕老和尚,公认的善知识,参禅几十年,最后也是没把握,还是要求生净土才行。即使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最后也是导归净土,因为仗弥陀无量劫来悲愿慈心成就的大雄大力,才是我们凡夫脱生了死的根本原因。
我们凡夫众生,有什么本事有能力,说自己是心净即国土净,自性即弥陀呢?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4-1-2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杰 发表于 2014-1-2 22:46
六祖说的是没错啊,但是六祖是针对上根利智的人而言,试问我们末法时期五浊恶世娑婆世界的下根钝智搏地凡 ...

你要分什么净土和脏土?烦恼即是菩提。


佛教讲究的是圆融一切法,平等不二,不二法门。


这就要说到“理不可分”的道理,也就是菩萨在契证诸法实相境界之后,看见一切事物都是平等不二的,要记住!是菩萨在实相境界,而不是凡夫众生的分别执著境界,而是在无分别、平等不二境界中的观照,这是另一种概念和境界。
以此作为境界,世界每一粒沙子,每一片树叶,都蕴含着不可分的理,即使大至三千大千世界范围,也是这个理,既然理相通、相同,也就是平等不二的,那么进而可以推论“一粒沙中有三千大千世界”。也即是说,在一粒沙中就包含了三千大千世界的理,平等不二。乃至一微尘也是如此。
说起来似乎非常抽象,打个比方,这种理论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全息理论”,在每一片树叶中就有整颗大树的信息;在人体每一颗细胞当中就蕴含着整体人体的信息,乃至于在人体的每个头发当中就包含着每个人的信息。




发表于 2014-1-2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你是菩萨吗?你能契证诸法实相的境界吗?如果不能的话,那也是口头禅而已,不如老实念佛!即使你确是菩萨,也能契证诸法实相的境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还是要导归净土,永明大师《四料简》说得很清楚,“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禅净双修,早证菩提,早得往生极乐净土,住不退转得无生法忍,那也比在这里空讲佛法禅理要强得多啊!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5 15: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