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92|回复: 1

[学佛交流] 成唯识论之初能变识八段十义注释(王一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0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成唯识论之初能变识八段十义注释
                  王一居士著
( 王一居士简介:王一居士,197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少年时代即皈依齐齐哈尔大乘寺方丈妙修老和尚,学习天台教理。二十岁时,对唯识学发生兴趣,苦于没有学习资料,遂从附近寺院借阅大藏,自学《成唯识论述记》等唐疏。2007年,与王国惠先生、隆藏法师等人,于网络上发起“内学讲堂”,共同教授唯识学,网名“山楂树”。王一居士对于《成唯识论》相关唐疏的功底深厚,才华横溢。但他一生困苦,命运多舛,201311月病逝于北京海淀的地下室租屋中,享年36岁。本文即是他在“内学讲堂”时期,对学生的指导之作。
[ 初阿赖耶识


[] 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此识自相分位虽多,藏识过重。是故偏说。


[按照大乘基法师《成唯识论述记》(下简称述记)的解释,此段论文即是解释阿赖耶识的自相。文有三:一显藏义。二即颂名。三释妨难。


     “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此显藏义,一般以为阿赖耶识是大乘教法所独有的,其实不然,在小乘教法中,也是异门安立有阿赖耶的:如大众部的根本识、化地部的穷生死蕴、上座部的有分识等皆是此阿赖耶识的异门安立。这个问题可以参看《成唯识论》卷三,摄大乘论》卷一。


    “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此即释藏义,阿赖耶是梵语,玄奘三藏译为藏,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个意思。(注:据徐梵澄所译LEVI本《安慧疏》云:此中属一切杂染法种子所依者,为阿赖耶。阿赖耶与依,同类异名。复次,此中摄藏一切法为果性,一切法中摄藏此为因性,是为阿赖耶。从此段疏文来看,相当于成唯识论中所说的能藏所藏,但文中无执藏义,而《述记》中却把执藏义判为正解,由此可见安慧、护法二师的差异。)


    “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此句是解释能所藏。所谓的能藏,是从阿赖耶识持种这个方面讲的,阿赖耶识能执持七转识三性诸法的种子。那么种子相对于赖耶而言,就是所藏,赖耶就是能藏。比如储存货物的仓库,仓库为能藏,货物就是所藏。如《述记》所说:
“能持染种,种名所藏。此识是能藏。所以《同学抄》卷二说:“持种边是能藏也。


    所谓的所藏.是从阿赖耶识受熏这个方面讲的,如《述记》所言:“是杂染法所熏,所依染法名能藏,此识为所藏。阿赖耶识被七转识所熏习,那么七转识三性诸法就是能藏,赖耶就是所藏,故《同学抄》中说受熏边是所藏义也


    “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此中显示阿赖耶识和诸杂染法是互为因果的。这两重因果是唯识学中建立赖耶缘起的最核心的理论。其主要依据是已经失传了的阿毗达磨大乘经,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说:“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此颂即是说明赖耶与诸法互为因缘。


    关于这个问题,在《摄大乘论》卷二中有详细的说明: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由阿赖耶识所执持的种子,能生起现行的杂染品法。从这个方面,阿赖耶识就是杂染法的因,杂染法就是果。在唯识学中,心、心所、色都是从第八识中所蕴藏的等流种子为因缘而生起的,而种子又是本识的相分非余,本识是能执持杂染诸法习气的种子识,所以从因性的种子和诸杂染法现行的关系来说,赖耶是因,杂染是果。这是第一重因果。


    阿赖耶识又能受现行七转识的熏习(注:这里说七转识,是简别不具备能熏资格的异熟心心所、色、无为等),从这个方面讲,诸杂染法就是因,阿赖耶识就是果。这是第二重因果。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注意一点,在唯识学里,这两重因果是同时而有的,正是所谓的三法展转,因果同时,第八识中所蕴藏的种子,在众缘合和的情况下,会生起各自的现行,当在种子生起现行的时候,就叫做种生现,种子是因,现行是果。这因果必定是同时的,所谓的俱时而有。(注:在这里问题上,唯识古学和今学有着不同的见解,这里是护法论师的观点,难陀论师另有一番意见,难陀认为:要种子灭时,现果方生,因果是异时而有的,兹不赘述,详见述记。)


    在种生现的同一刹那,由种子而生起的现行又熏出新的种子于本识中,这叫做现熏种。现行是能熏,种子是所熏,现行是因,种子是果。


    这种生现、现熏种是在时间上是同一刹那,俱时而有的,这就是成唯识论所说的三法展转,因果同时。摄大乘论中有一个非常形相的比喻:种生现如炷生焰,现熏种如焰生焦炷。这样的展转生烧,也就是赖耶缘起万法的最根本道理。

     “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句为解释执藏义,赖耶虽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其中以执藏为正义的,如《述记》言:义虽具三。正取唯以执藏为名。


    一切有情的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见分执为我,此第八识恒时相续,没有间断,是一切有情轮转生死的异熟总报,所以被第七末那识误认为常、一、主宰的我,生起爱染,故名我爱执藏。(注:第七识虽亦通俱生法执,此处所说的执藏,但说生起烦恼障的我执。)从执藏义上来说,第七识是能执藏,本识是所执藏。

    “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此即第二即颂名,初能变识就是第八识。自相,按照述记的解释就是自体相,阿赖耶能藏诸杂染诸法的习气,就是因义;七转识复能熏习阿赖耶识产生新的种子,也就是指赖耶所藏这一方面,就是果义。离开着自体相,第八的因果二义是完全不可得的!

    “摄持因果为自相故。那么什么是自相那?自相就是总相,因果就是别相,在阿赖耶能持诸杂染法种子这方面,就是因性;在阿赖耶识能受七转识熏习,就是果性,总摄这因果二义就是自相,如《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二云: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缘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能生于彼,功能差别识为自性。为欲显示如是功能故说摄持种子相应,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即于彼法为能生因。摄持种子者,功能差别也。相应者,是修义。是名安立此识自相


    什么是摄持那?摄是包容含盖的意思,是指包容因果二性于一体就是阿赖耶识的自相。持是依持的意思,是说因果二性是依于自相而存在的,所以如果离了自相是没有因果二性可得的。阿赖耶识是摄持因果二性为自体的。所以阿赖耶识是以自相为体相,因果二相为义相的。(以上说法为慈恩正义,据《了义灯》传,西明圆测关于体相和义相的问题,有二种异解:一、自相是体相,余二是相状;二、三俱是体相。)关于摄持的问题,《述记》中有非常明确的解释:摄是包含义,包二为一故,持是依持义,以总为别所依持故。别为总所包,总为别所依,故名摄持。


     “此识自相分位虽多,藏识过重。是故偏说。此即第三释妨难,此第八识的自相虽然有我爱执藏现行位、善恶业果位、相续执持位,(据《宗镜录》卷四十七中所列举第八识体相有八:瑜伽论云,以八种义,证本识有:依止执受相、最初生起相、有明了性相、有种子性相、业用差别相、身受差别相、处无心定相、命中时分相。),但在这三分位中,是以我爱执藏现行位中的藏识过失最为重大,所以论主偏说藏识为此第八识的自相。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0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1 20: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