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80|回复: 0

[学佛文档] 众生皆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7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依佛的观点而言,总的归纳,苦有三种:

  第一种,为苦苦。

  佛经当中关于苦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能感觉到痛苦;一旦消失,就会感到幸福的感觉。
  比如说,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就会觉得痛苦;只要身体康复,就会感到幸福,所以,病痛就属于苦苦。

  为什么要说两个苦字呢?这说明,这种苦是非常强烈的。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所有的生命公认为是痛苦,都不愿意接受的,很明显的痛苦感受,就是苦苦。苦苦主要是在三恶趣,在人道与天道也有苦苦,比如,人间的生、老、病、死等八种根本痛苦,就属于苦苦的范畴。

  第二种,为变苦。

  佛经当中关于变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感觉不到是痛苦,但在它停止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痛苦的感受。

  变苦主要是在人道和天道。此处所说的天道,主要是指欲界的天道。

  比如说,欲界的天人一般都身体健康,寿命很长,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也十分优越,还有一些神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觉得很幸福,但在这些所谓的“幸福”停止的时候,就会导致明显而不堪忍受的痛苦。要知道,其中前面的幸福感和后面的巨大痛苦是有着一定关系的。

  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
  一个自来就过着穷苦日子的人,即使遇到痛苦,也不会觉得有多么难以承受,因为他已经过惯了苦日子;
  然而,
  对一个从小到大都很顺利、很幸福的人来说,如果猛然间遇到同样的困难,让他从此以后去过与前者一样的苦日子,即使这种痛苦是一样的,但他们双方的主观感受却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所感受到的痛苦要比前者大得多。

  为何对待同样的痛苦,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就是因为后者已经养成了过好日子的习惯,所以一下子遇到痛苦,就会很不适应。
  正因为如此,所以释迦牟尼佛认为,前面的幸福,也是一种痛苦。

  既然如此,是不是在人的感受当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快乐呢?
  《俱舍论》当中讲过,佛并不否认存在有漏的快乐感受,但这些快乐,只是与苦苦比较而言的相对快乐,所以既是快乐,也是痛苦。

  为什么既是快乐,也是痛苦呢?
  从苦苦的角度而言,变苦就是快乐,比如,健康与生病比较起来,健康就是快乐,但从变苦的角度来说,它就是痛苦,因为一旦失去了健康,就会感觉到痛苦。
  凡夫所认为的幸福快乐,也是一种临时性的短暂无常之法,由于会导致以后的痛苦,因而也是一种痛苦。

  世间人想得都很简单,认为只要不是苦苦,只要当时觉得幸福,就算不上是痛苦;
  然而,佛陀却考虑得很周到、很全面,他告诉我们,只要是有漏的,即便是快乐的感受,也属于痛苦。

  最后一种,是行苦。

  此处所说的“行”,与“诸行无常”当中的“行”是一个意思,即指所有因缘而生、有因有果的法。所有的“行”,都是痛苦的。

  佛经当中关于行苦的定义是:无论它存在还是消失,都不会觉得痛苦,但却会引发其他的痛苦,因而称之为行苦。

  佛教既说有漏皆苦,同时又承认暂时的幸福,二者之间有没有矛盾呢?
  并不矛盾,因为痛苦是绝对的,幸福却是相对的。


据佛经说,离这里向东,过十亿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国,有一个世界就是琉璃世界。那里的一切,都是无比的清净光明,没有杂秽的土地,和西方极乐世界景观没有什么两样。

据佛教传说,药师佛行菩萨道时,所发之十二大愿(又称十二上愿)。每愿都为了满众生愿,拔众生苦,医众生病.成佛后,他始终实践着大愿,一般人都称念他为“消灾延寿药师佛”。药师佛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有人称大医王佛、医王善逝或消灾延寿药师佛,为东方琉璃净土的教主。为药师本用以比喻能治众生贪、瞋、痴的医师。在中国佛教一般用以祈求消灾延寿。
药师佛治众生一切痛苦  群号239319425  期待师兄们的加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21: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