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47|回复: 7

[财富福报] 星云法师浅谈阿赖耶识(人间福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5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星云法师浅谈阿赖耶识(人间福报

各位读者,大家吉祥!

「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随著我们流转五趣六道、轮回天上人间,是永恒而不会消灭的。

阿赖耶识这个「我」的生命,就像念珠的线,把一颗颗的念珠串起来;阿赖耶识把我们一期一期、一阶段一阶段的生命衔接起来。在三世流转的生命里,虽然因为人有「隔阴之迷」,因此不知道前世、来生,但生命的业力流转,那是丝毫不差的。

玄奘大师形容阿赖耶识是「去后来先做主翁」。意思是说,人到世间上来,阿赖耶识比眼耳鼻舌身意先进入母胎;人死之后,阿赖耶识是最后离开的识,它是我们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有四种比喻,恰好说明它的功能与特色:

一、阿赖耶识像一块田地:田地是生长禾苗的地方,播了什么种子,就生长什么果实。阿赖耶识带著前六识所造的业,不管善的、恶的,经过第七识传送给它,它都会一一接受。然后在八识田中随著业力成长,是善是恶、是幸是不幸,前面的诸识都不管了,只有第八识像一块田,让种子发芽,成为果报。

二、阿赖耶识像一个仓库:仓库是存放东西的地方,金银财宝可以存放在仓库里,桌椅条凳也可以存放在仓库里。阿赖耶识就像仓库一样,存放贪、执所造作的成果,在这间仓库里,都不会被人盗取,也不会烂坏。只要等到时机因缘成熟,就会显现报应,那就是吾人在人间产生苦乐人生的主因了。

三、阿赖耶识像一片大海:在唯识家看来,阿赖耶识就像大海一样,河川溪水流到大海,大海不会嫌弃、排拒;即使把肮脏的垃圾丢到大海,也不会污染大海的清洁。就等于人在世间所造作的业力,尽管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要去受业报,但业报是有尽的,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所以人有生死,那是业报的现象;但是真实说来,生命主体的阿赖耶识,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它永远与时空同在,与自然共存。

四、阿赖耶识像一条命根:阿赖耶识就是吾人生命的主体,这个主体的命根就如木柴烧火,木柴烧了一根再烧一根,一根又一根的木柴尽管不同,但生命的火炬会一直延续。这就如同我们在五趣六道里流转,尽管张三、李四,猪、马、牛、羊,生命的形体不一样,但是生命的火都是一样地燃烧,所以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

所谓「木有本,水有源」,生命其来有自,并不要神明创造,也不要上天给予,那是自然的循环、自然的业报。所以吾人在世间,只要管好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行善做功德,就算这些不是真实的,但是会影响我们的主人翁阿赖耶识去受报,因此人生的幸与不幸,就看自己的业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随著我们流转五趣六道、轮回天上人间,是永恒而不会消灭的


為什麼欲深入佛法的同學應學習唯識 :

南懷瑾先生 講述  林中治 記錄 

一九七三年刊載於《十方》雜志。

『楞伽經與禪宗心印

  在要正式講“禪”以前,有一樣東西,必須重複提出討論的。

  達摩祖師傳了禪以後,臨走交給二祖一部經典——《楞伽經》,囑咐後世,學禪做工夫,應以《楞伽經》爲藍本,也就是以《楞伽經》“印心”。文學上所描寫 的“心心相印”的典故就出於此。所謂“印心”的印,是對證、契合的的意思。印用印油在紙上蓋了模子——印鑒,原來的印雖然拿走了,而留下來的印鑒,與原來 的印子絕對沒有兩樣。好像照在水中的月影子——第二月,與天上的月彼此符合,這就叫做“以心印心”。

  《楞伽經》在佛學內,不但是禪宗重要的經典,同時也是唯識宗——法相宗的主要經典。爲什麼稱爲《楞伽經》呢?楞伽是南印度錫蘭島的一座山名,佛在此與弟子們說了這一部經典。

  現在西方的心理學,對心的分析太籠統,充其量只了解到佛學所講第六識的陰面“下意識”,再下去就茫然無知了。

  全部佛學所討論的,就是一個“心”。小乘的佛學,只講到第六識,而大乘佛學,才講到與宇宙相合一的第七識、第八識。我們要了解第七識、第八識,在學理上不能不研究唯識學。而唯識包括六經十一論,《楞伽經》就是其中之一。  

學禪,目的在“明心見性”,而對“心”分析最清楚最徹底的是唯識。所以,學禪一定要懂得唯識。現在無論東西方所流行的禪,往往只拿禪宗裏面一些公案的 風光,例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或搞文學境界,如“天地一沙鷗”等,以爲就是“禪”,未免太偏。現在我們要講禪,一定要從我們自己文化本身的基礎 上,去探討禪的究竟。』

所以,唯識雖然名相繁瑣,如有時間應該隨分熏習.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淨空法師談 - 阿賴耶識是什麼?

『那真正是世間最究竟、最圓滿的心理學』

佛法講是八識。八識是怎麼回事情?要說起來就很費事,相宗的典籍最富,說得很清楚,那真正是世間最究竟、最圓滿的心理學,我們略略的了解它的性質就得受用。阿賴耶含藏習氣種子,你經歷的事情會記住,那什麼原因?你所經歷的事情,阿賴耶是個倉庫,是個資料室,全部都在資料室列成檔案,無量劫來你起心動念都有檔案,在你阿賴耶識裡 頭含藏著,有的時候年代久了,自己都不記得,可是檔案在那裡是清清楚楚。起心動念,阿賴耶識裡頭都已經做成檔案,比電腦可靠,電腦電源斷了它就沒有,阿賴耶識永遠不斷,這是我們要曉得。你知道之後你會寒毛直豎,真嚴重!以為自己動一個惡念別人不知道,你錯了,你那個檔案實在是清清楚楚,怎麼抹都抹不掉。

我們 的麻煩,是隨著我們的妄想,阿賴耶累積一些惡習氣,還不隨善習氣,若隨善習氣,你將來生人天,享人天福報。這個「習」真的是惡多善少,我們從百法裡面可以看得很清楚,善心 所有十一個,惡心所有二十六個,這就說明惡比善多,惡的力量比善的力量強大。荀子主張性惡,有道理!四大煩惱常相隨 ,都是由於嚴重錯誤的執著;第六意識分別,前五識造作。所以由於妄念這個錯誤,妄造惡業,你的身口就造惡,造的是五逆十惡。我們放眼看世間,現代人造五逆十惡多,各個階層 我們都看到。大家都在造五逆十惡,苦報怎麼能夠避免?我們今天要轉業,你不了解這些根源,你轉業念頭生不起來。縱然生起來,你這一念信心不堅固,遇到惡緣馬上就退轉,又跟 著去了,這個事情難!是希望大家能夠明白,不能徹底明白,也得明白個大概。幫助我們生起信心,使我們知道,我們一生前途幸福美滿是自己造的,與任何人都 不相干。


來源:地藏經玄義1998_12 淨空法師啟講於 新加坡淨宗學會
发表于 2013-10-15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10-15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嗯,这可以理解为永我了。无论躯壳怎么变换,它是不会生老病死的,它是不会改变其性质,也不会被分解泯灭,变的只是名词而已,概念是不变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拿衣服 发表于 2013-10-15 15:56
嗯,这可以理解为永我了。无论躯壳怎么变换,它是不会生老病死的,它是不会改变其性质,也不会被分解泯灭, ...

如來藏非梵我,非神我,完全無眾生所熟知的我性,非意識自我,為宣說故方便說『我』:

有某派法師(如印順法師)抱持這樣的想法說:【「如來藏」和「梵我」(神我)是一樣的,背棄了佛陀的根本教義—「無我」。】這是某派法師誤會佛法所持有的想法, 然而這根本是無稽之談,因爲佛陀不可能故意去湊合印度教之「梵」「梵天」「梵我」來當成是大乘佛法,這兩者有根本不同的差異。此派法師受到日本一分研究學者的影響,如今又有日本學者松本史朗對於如來藏大加批判。我們由底下來說明「如來藏」和「梵」兩者根本沒有關係:

      「梵」原本在印度是以實質的「梵天」,甚至說是更高的「至尊」。在《吠陀》有「至尊」的描述,並由祂產生「至尊人格神」來到人間;乃至當「梵天」說他出生一切萬物時,他這樣的人格神也是由「至尊」所出生的,這是印度傳統的一支大一統思想。《奧義書》則在之後產生,許多奧義書則明確地贊成一個衍生的概念,就是一切事物皆有「梵」,並且將修行變成一個普遍性的知覺到「梵」,以此稱之爲「梵我合一」,以爲就是涅盤,就是解脫,如此作爲「我」的擴大;但以上的「梵」、「梵天」、「梵我」都是被佛陀所駁斥的。

      依照上述順序而說,先說「梵」:佛陀說真正的「梵」都不是這樣,唯有佛陀說的「梵」才真正是「梵」,其他人都是妄想。「梵」本身在語言上是清淨的意思,因此許多人施設的虛妄想,本身就是污染,本身就是虛假,因此遠離了佛陀說的「梵」。佛教中的阿羅漢自作證的時候,必然知道「梵行已立」,這「梵」於小乘法中就是以遠離諸法的執取來稱作是「清淨」,既然遠離,哪裏還會再去施設一個「清淨的、崇高的、廣大的、殊勝的」外法,說這個是「梵」,這樣的「梵」就是如來說的「不清淨的」,就是被佛陀所破斥的,而清淨的「梵行」則是佛教僧團可以人人修行修證而自作證的,並非只是形而上的思想而己。

      次說「梵天」:如果「梵天」所說自己是宇宙的創造主,那高過其天的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乃至無色界天,還有無想天,到底是誰創造的?這三界的法是屬於禪定「證量」的,因此「梵天」的說法不合乎事理,一下子被佛教破斥的。

      最後是「梵我」:「梵我」則以思想來安立一個假說,「梵我」和「禪定」的境界不同,但有人是「梵我」落在三界有爲法的境界中來作區別,而禪定是會相應到一個境界天,因此如果一定要說「梵我」是有實質的,是勉強可以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天(或識無邊處天?)來對應。當佛陀示現太子出宮修行時,曾示現從學於外道,得證甚深世間禪定,外道以爲這便是涅盤,在《佛本行集經》卷22:

     彼人如是舍諸禪已,進求勝處,而發此心,如前所說,舍諸欲事。如是舍離粗色身故,發厭離心,彼時即得身中所有虛空無邊分別,於此一切色相,又色相內,及樹木等,所有諸物悉皆分別,無邊虛空,得如是等一切色處,明瞭分別,無邊空已,即證勝處,而有偈說:「如是微妙大梵處,一切無相常無言:智人說彼解脫因,即此名爲涅盤果。爾時阿羅邏說是語已,白菩薩言:仁者瞿曇!此即是我解脫之處,及其方便,我今爲仁顯示已訖。」

      然而這樣「空無邊處天」的「梵我合一」的修行,佛陀修證後便予以捨棄,因爲這不是解脫。在許多大乘經典更直接破斥這樣的說法,指責「梵我」「出生萬物」「一切由梵所出生」都是「邪見」,「梵天」等諸禪定「愚癡」諸天都是「邪見天」。因此硬要說大乘與「梵我」「梵」合流,是罔顧事實,這熟讀大藏經的所有法師應當要非常清楚的。所以佛陀所說的如來藏絕非梵我,神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部佛學所討論的,就是一個“心”。小乘的佛學,只講到第六識,而大乘佛學,才講到與宇宙相合一的第七識、第八識。我們要了解第七識、第八識,在學理上不能不研究唯識學。而唯識包括六經十一論,《楞伽經》就是其中之一。  


百业经上说:『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唯心所现;因心成体。』, 的的确确是『唯心所现;因心成体。』.

有诸多学人一直在探讨, 这个心是在指什麼 ? 大乘法上的唯识学, 提到了在欲界正常的有情生命都有八个识在现行, 八个识代表了八种不同的功能作用, 也叫作八识心王, 為什麼叫心 ? 因為有功能作用, 这八个识就是 :

眼, 耳, 鼻, 舌, 身, 意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 八个识各有各的功能, 合在一起运作, 其中的前六识(眼, 耳, 鼻, 舌, 身, 意识) 都会因為死亡而断灭, 就是灰飞湮灭, 但是第七, 八识(末那识, 阿赖耶识) 并不会因為死亡而断灭, 它们继续的存在. 由於这两个识 (功能) 一直存在著在作用,而所有善恶无记的种子, 就是因為第八阿赖耶识具有执持种子的功能, 所以得以保持. 这个能够执持各类种子只是阿赖耶识非常广大的功能之一.

唯识学的特质
常进法师

  唯识学是内明的无上胜妙法门,是释尊一生教法的极谈。韩清净在《唯识指掌要论》中言:“这唯识一种法教,在如来一切法教中,是最究竟的,是最明显的,而且是最切要的。

”太虚大师认為,佛法与世法是非一非异的互联关系。《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中道了义的唯识学,由自性缘起与业感缘起相结合而生的阿赖耶缘起,更立足现代化中化现代,净化人生,开发心智,提挈生命价值;三类境以性境為根本;三量以现量為前导;实证见道以能所相应的现观為准绳。

《成唯识论》云:“观现在法有酬前对说现因。”过去未来皆依现在假立,业感缘起也以现在的作受為中心,修行证果始终以出世间而不舍世间的无住涅槃為归宿。所以唯识学更内契理外契机地体现菩萨乘的伟大之处,也為人本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8 22: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