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55|回复: 0

[准提咒] 空寶\首愚法師 開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30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空寶\首愚法師 開示

現量境界

佛門中有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行住坐臥都是威儀所在。細行則是指整個修行——身、口、意三業最根本、最微細的地方。這些威儀與細行能照顧得好,才堪稱學佛。換言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上不了軌道,用功就甭想上路了。

細行可以培養耐煩,耐煩的功夫做到了,一坐就可以坐幾個鐘頭。這也是「後修普賢行願海」的道理。行願海也就是代表生活面的威儀與細行,那都是我們的現量境界,在在皆須觀照自覺。


先悟後修

禪宗一再標榜「明心見性」,到底要明什麼心?簡言之,那就是要你找到心性的體相用。果能明心見性,心就安了,修行的目標也徹底清楚了,不再徬徨了,甚至佛法中的禪淨律密,八萬四千法門都能融通無礙了。

很多人學佛都在分宗派、分法門,那就是在佛法的門外、在現象中轉,沒有找到我們心靈的本體世界。「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俟你徹見了生命本來後,始知法法流歸性海,八萬四千法門皆殊途同歸。

心與性,以《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的兩句話來做註解,那就是「先悟毗盧法界,後修普賢行願海。」毗盧法界代表我們心性的本體——見到空性,見到內四大、外四大,這一切緣生緣滅,本來是空的,幻化的;也就是見到了我們生命的整體。現在我們開眼、閉眼、六根門頭都在迷失中,找不到自己,騎牛而找不到牛,一天到晚用心而找不到心。那個心該怎麼找呢?——莫妄想,莫分別,就找得到了。

見到空性之後,正好可以修行,這時才曉得心的來龍去脈。但對於一個已經見性(悟道)的人而言,這還是如喪考妣的,怎麼說呢?沒有見性的人,找不到自己的老家,苦苦惱惱:「到底那一天才悟道呀?」等到那一天你悟道了,一看:「唉呀!路途仍然迢迢遙遠哪!」因為多如塵沙般的習性尚不知何時才能了得掉呢!所以依然「如喪考妣」。


起菩薩行

《俱舍論》云:「見惑頓斷如破石,思惑漸斷如藕絲」。我們思想觀念的執著,只要經人指點,就會如同拿個鐵錘打破石頭般,「叭噠」一下劈成兩半(瞭然了);但情緒情感方面的執著卻是像藕斷絲連般,牽纏不休,糾葛不已。

那麼,要如何才能破除思惑方面的執著呢?《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告訴我們,要「後修普賢行願海」。這時候,一定要起菩薩行,慢慢拓開自己的胸襟,淨化自己的習性。道理懂得一寸,可以誇大到一尺,但實際上,當境界來時,淨化一寸是一寸,兩寸是兩寸,無可遁形。

「後修普賢行願海」是要在大眾中磨練,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一方面以忍辱波羅蜜來淨化身口意,使自己從中成長,更加昇華,更有承擔力量;另一方面則以佈施波羅蜜來訓練持戒的精神與禪定的工夫,以般若波羅蜜來考驗自己當境界現前時,是否能不動聲色,具足包容心?了無罣礙?而俟功德漸次圓滿時,你的相貌也將變得更加莊嚴了,所以說:「百劫修相好。」


自我淨化

道理都懂了,但心性的根源,尚有待洗滌。譬如在一個藥罐子裡,經年累月放藥,有朝一日,把它拿掉了,這時候,任憑你怎麼洗刷,味道依然存在,就如同我們的習性,縱使悟道了,但境界一現前還是垮掉了,因為那些塵垢已經根深蒂固、尾大不掉,難以一下拔除呀!

當然,一個悟道的人,與先前判若兩人了。因為這時候他知道錯了,也懂得謙虛了,動個念頭不對,他會立刻覺察,當下懺悔。而此起我們凡夫,由於沒有智慧,境界一現前,馬上怒目相向,非講出個道理不可,所以往往弄得雙方僵持不下,乃至一發不可收拾。

今天,我們能夠學佛,都不是一生、兩生的事,大家宜珍惜善緣,好好把握。至於空性這方面,已有許多人有所體會,道理也懂了,可惜都被自己的習性蓋覆住了。對治之道唯有發大心,行菩薩道,來自我淨化,自我提升。


般若妙用

再從准提法來看心的體相用。我們觀想LA字,LA字有體嗎?沒有,它是我們想像出來的。LA字本身是空的,我們能觀的心也是幻化的。故「性」是緣生緣滅的。能看到心的緣起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他的理念已經很清楚了。

LA字是個「相」,我們用它來統攝身心,融合一切妄想,隨著你對LA字觀想的清晰度,而顯示了「妙相」。換言之,從普通單一的畫面,而變成了妙相,這就是境界般若,那單一的畫面就是文字般若。

就般若而言,它統攝了我們的身心,融化了我們的煩惱。所以只要能想像到LA字放光明,就是隨身攜帶著大法寶了,那是讓你受用不盡的。譬如說,當你在最因頓的時候,只要把LA字一提起,必然當下清涼。可說立竿見影,效果彰著。

當你到鬼神出沒的地方,像醫院,殯儀館等陰氣較盛之處,你只要觀想LA字,它就會增加你的正念陽剛之氣,則自然百邪不侵。LA字就有這麼不可思議的效果,境界般若就有如此大的妙用。僅僅把LA字觀想起來,作用就這麼大了,倘若你還能更進一步把整個光明觀想遍及虛空法界,那就更接近「明心」的邊緣了。乃至把你能觀的心(心的體也是方便說的)與所觀的LA字都融化掉,整個宇宙都融化掉,從有相光到無相光,即進入到實相的境界了。實相無相,亦即是實相般若——圓滿次第,也就是佛的法身境界了。


福至心靈

再以准提神咒來做譬喻,咒語的每一個字與前述LA文字道理相同。它是個符號,是個畫面,也是文字般若。我們念它、不念它,它都是空的,它類似LA字的效果,也是用來統攝我們身心的。

但是因為單單一個LA字,你觀想久了,有時會比較偏向空,而准提神咒則每個字母反覆不已的持誦,即有即空,由於不斷的提持,而轉化了我們起伏不定,來回不停的妄念。

我們的色身,在如前面說的藥罐子,裡面累積了很多穢垢——貪、瞋、痴、慢、疑,各種念頭痕跡,導致了四大不調,百病叢生。無始劫來,各人業力不同,到某時候,它會爆發。輕一點的,發炎感冒;重一些的,如果你沒有吃藥,鬱悶久了,它就會腐化,因而有了癌症等重病的徵兆。

平時,由於飲食、執著,神經緊繃的緣故,導致血氣不通,脈絡阻塞,久而久之,必然發炎、潰爛……。生命無常呀!每個人都有染上的機會唷!所以大家對飲食要謹慎,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情緒要注意調和。

各位懂得來學佛便是最大的福報,這是正本清源的良方,直接從我們心性的本體開始,讓我們經常提起正念,讓我們的貪、瞋、痴、慢、疑不再那麼堅固強硬。所以只要把神經儘量放鬆,把心儘量放空靈,那些病細胞自然會愈減少,乃至於無了。甚至俟你功夫呈現時,氣質、四大也會開始轉化——風融於火,火融於水,水融於金剛地,功夫也就逐漸上路了。


當體即空

准提神咒,你念一字,它現一字,唸唸之中,當體即空,體相用盡在其中。觀想在心窩之處,當然與心脈輪有關係,而我們心脈輪又與情緒息息相關,所以修行需要隨時迴光返照。試想!當你興奮時,傷心時,緊張時,激動時,「心臟的跳動是怎麼樣的呢?」心臟跳動代表我們情緒起伏不安,那正是修行的大障礙呢!

我們觀想心脈輪內空心中,生起八瓣蓮花,紅色無根,蓮花上現一滿月輪,輪上現字輪,那就是開始在淨化我們的心性了。單獨的一個月輪是比較偏向心方面,從「空」下手,不用腦筋,也簡易多了。不過,不用腦筋久了,容易遲鈍。

當年,我在服兵役時,閱讀《壇經》,沒有人可請教,就自己學打坐、思維。那時,喜歡觀空,觀久了,記憶力都退失了。但嚴格言,那時,觀空還不是正觀,因為若是正觀,應該不會有那第二後遺症,腦筋應該愈用愈清楚、愈靈光才對。

持誦准提神咒,何以會增加我們的福報呢?這是修有為法,從「心性」起修來轉化我們習性的,是屬於「修性」方面。當然,你要是能與心、與空相應,懂得即空即有的道理,既空靈、又清晰,唸唸分明,就是福慧雙修了。做任何事情,清清楚楚,又很高興的,所謂「歡喜信受」,則道在其中矣!

何以歷代禪宗祖師大多出自廚房呢?因為通常廚房中的工作總是粗重又瑣碎的,尤其古代叢林,往往上千人吃飯,那些工作真夠累人又煩人,可說面對的正是我們習性中最惡劣的一環,能夠堅忍、耐煩、無怨無悔的做,都是功夫。


折服慢幢

禮佛能禮到心性的本體上,才是真正禮佛。「能禮所禮性空寂」,佛是空王,你頂禮下去,盡虛空,遍法界皆是佛的法身,你的心與佛的法身無二無別。故一拜下去,等於整個皆在虛空中。那才是真正懂得拜佛的人。心中要有物,那怕你是對人講話,也要很恭敬,很安祥的看著他,這也是禮佛。因為安祥、空靈都是佛的境界,否則,你又到那裡去找佛呢?不是都死在佛經的名相之下了嗎?

所以「禮敬諸佛,因佛禮汝」,禮拜佛,也等於禮拜自己,佛並不需要接受你的賄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恭敬不如不拜,如果只是應付,不就是與自己過不去了嗎?故說一投足、一舉目皆要具足恭敬心。

禪宗有位祖師,看到人家禮佛不專心,就呵斥道:「我不禮佛,但我也不傲慢。」禮佛的目的在折服慢幢。貢高我慢像須彌山那麼高,把你的菩提道都障礙住了。禮佛旨在培養謙卑恭敬,降服驕矜,這是修行上很重要的一點。

禮敬諸佛,表現的是你內心的謙恭——無我,莊重、威儀——正是你清淨心的現量境界。這也是何以把此次七七准提專修列為生活專修之目的所在。希望各位先把自己的起心動念帶到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去,真正做到打成一片。所以我們除了靜坐、修法,開示之外,過堂、行香、作息都要注意威儀-——端嚴而不失安然。


千錘百煉

我們從無始劫以來,所帶來的習性,可說太複雜了,而學佛的過程中林林總總的變化正是習氣爆發之所在。不管好壞,一切不增不減,不要隨著它轉。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高,一會兒低,情緒起伏不定,那都是凡夫的舉止。好不貪著,壞也不難過,一心持誦下去,這樣才能與法相應。

禪宗云:「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佛代表好的境界,魔表徵煩惱的境界,咒語好比一把金鋼寶劍,好壞皆要全部掃,不迎不拒。能如此一路掃下去,則隨著歲月的洗練,你的精進——千錘百煉的結果,身心當然會不斷轉化。

大道本來就很平常,妄想煩惱來來去去,只要提持這麼一句咒語,再大的妄想,煩惱也可以融化掉。所以各位不妨擇善固執,一路修下去。久而久之,必定會培養出一股非常渾厚的力量,使你面對再怎麼動盪的環境也能不驚不恐、不畏不怖、穩如泰山。

我們凡夫的心力都太薄弱了,命薄如紙,脆弱得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有了這股渾厚的心力之後,胸襟自然開闊,氣度自然恢宏。有道是「事業看氣宇」,氣宇昂然,則創事立業,乃至趨向菩提之路,就更順暢無阻了。


大休息

修習准提法門,煞板之後的階段叫「圓滿次第」。這時候,並不表示你不用唸咒了,可以亂動了,可以打妄想了。煞板後的境界,在准提法來說,是整個准提法門的根本核心所在,真正要去體會「何謂自性本空?」的時候。

唸咒、觀想心月輪、字輪,是修妙有的方法。俟一煞板,字輪融攝於虛空中,這時,如何用心是很要緊的。當然,按照準提法的儀軌而言,融入虛空就教我們要一切放下,真正體會六祖大師向惠明禪師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

對佛法的般若,自性本空,有體認了,才能把握到這個境界,這可說是大休息、大圓滿。各位萬一把握不到,就多唸咒語,或者回過頭來觀想LA字,從LA字直接進入到身如透明琉璃體,觀想心月輪與字輪,重新回到生起次第。至於是否須默唸咒語,倒無所謂,因為重點是在把握「心月輪」。

《楞嚴經》云:「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又云:「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我們的身心,剔透如明月,盡虛空、遍法界,皆在明月的光明中,從有相光到無相光,就從此處去體會。所以「煞板」並不表示已不再修法,千萬不能呆呆坐在那裡,內心要有主。

能體會到「圓滿次第」,那是真的「心空及第歸」,也已經體會到什麼是佛了。因為圓滿次第就是佛菩薩的根本境界,把握得到,則行住坐臥,隨時回觀返照,皆非常自在、非常安祥。

圓滿次第也相當於一部《金剛經》。《金剛經》講實相般若,對經文的瞭解是文字般若,能體會其中的妙境,是境界般若,重點是在讓你證入自性本空,要是你真的做到心中空蕩蕩的,而不覺得茫然,真正懂得享受空的境界,那個「空」才是圓滿,才是究竟。故內心愈空靈,生命就愈充實。


一切現成

大家一上座整個觀想都要呈現出來,觀想的目的是什麼?都要清清楚楚。觀想,有其層次,也有其步驟,最重要的是能直接契入實相的境界,那才是我們最終的、最根本的目標。

「有生即殺生,未死先學死」,這兩句話也就是在教我們如何直接契入實相般若、法身境界的妙方。真正做到了,則「心月孤懸、氣吞萬象、光音交融、心光無量」就到達了。並非教你東抓西抓,忙得不可開交的,也不是要無事生非的。它自有其根本的道理,這些關鍵都要好好先生去參究、去體會。

菩提大道就在眼前,就在當下,只要能夠不妄想就到達了。我們凡夫就因為顛倒妄想而不能證得。如果能做到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則不假修證,眼前就是,一切現成。愈現成的東西,我們愈找不到,這就是顛倒。

從貪心、瞋心、痴心所引起的浪潮把自己給淹沒了;慢心把自已給擋掉了;疑心把自己給擾亂了,這一疑,層層疊疊蓋覆了自己。貪心如水,瞋心如火,「瞋火燒劫功德林」。痴心把自己捆綁得透不過氣不得解脫,不得安寧。傲慢心一起,自高自大,結果把自己給摔了下來,障住了。


直下承擔

修法,唸咒是方便是敲門磚,目的在敲開我們的心性,敲斷我們的貪瞋痴慢疑,讓我們的菩提道果早日結實。在般若門前起大顛倒,那是在墮落。整個准提法門就是那麼樣直通通的告訴我們如何到達自己的心地大門,並不需要另外去拐彎抹角。只要你認得,則「念」是它,「不念」也是它;走路是它,靜坐也是它。

天底下沒有任何人辜負自己,只有我們辜負自己,別人給我們的順緣、逆緣都是讓我們成長的。如果你懂得用心、回向、化解,這一切都將變成你成長菩提的力量,所以說,順、逆皆增上緣。

顛倒,只是與自己過不去,一切外境都是自己的緣。大家要借外境來修練自己,時時提起正念,讓身心日日轉化,披上精進鎧,來與自己的煩惱魔搏鬥,讓那剛強、頑固、多障的五毒慢慢消融。


食存五觀

在大殿上誦經、禮佛、持咒……這些固然是修行;平常日用中行住坐臥,也應念茲在茲,隨時提起正念,乃至吃飯、穿衣又何嘗可以例外?佛門中把用齋列為一門主要的功課,稱為「過堂」。可見吃飯的威儀也不可等閒視之。吃飯能如法如儀,正是大修行。所謂「食存五觀」就是教我們如何在吃飯用齋時「用心」去觀照自己: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我到這世間,空手而來,衣食住行皆由社會大眾供給,自己又貢獻了多少呢?故當起慚愧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自己所作所為,能利益社會大眾的,實在非常有限,今天能有這口飯吃,當感謝一切人。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吃東西不是為了貪圖口腹之慾,千萬別讓自己對食物好惡有所挑剔、起分別心。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齋食是用來做為藥石以醫療飢餓病的,並非為享受美食,所以要知食適量。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為了維持體力,長養道業,才承受了此食。

以上是當我們吃飯用餐時應作的想像。總而言之,要心存感恩,防止為貪嘴而吃。既不勉強少吃,也不刻意多吃,否則,都是障道因緣。


四個果子

記得民國六十七年,我在佛光山閉關時,南師曾寫一封信給我說:「我這兒有四人果子快爛掉了,你趕快來吧!看你是否有福報嘗到?」當時,我心裡覺得非常納悶。後來聽了南師講「禪密要法」,裡面說到四果羅漢,才恍然知曉原來南師說的果子就是指這個呢!

南師教我們作不淨觀、白骨觀,這都是在教導我們如何去淨化習性的。准提法門甚深微妙,包羅萬象;乃至不淨觀、自骨觀全皆含蓋在其中,只要你肯精進去行持,它不僅是轉化習情最好的加行,甚且四個果子都有機會去品嚐呢!

我們看了《了凡四訓》,雲谷禪師並沒有教袁了凡什麼准提法呀!只是教他虔誠持誦准提神咒,就使他整個命運都改變了。當然,准提法是讓我們了生脫死、真正能夠明心見性的法門,豈僅可以改變命運呢?所以各位務必要具足信心,鍥而不捨地修練下去。


生住異滅

持誦要領可分為四個層次,即「生滅」中再加上「住」「異」。當我們持誦時,念頭起來了,好像有那麼一回事,是「生」;停留在那邊,是「住」;過一會兒,它又變掉了,是「異」;變了之後就歸沒有了,是「滅」。然後,另一個念頭又起來了。如此週而復始,循環不已,升起來又滅掉,這便是我們心念的來龍去脈,皆在生住異滅之中。

修到念頭起來時,你就要看住它,不由它,甚至馬上把它化掉。所以真正用功,就要「有生即殺生,未死先學死」。一個上根利智的人,會時時返觀自己,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用心微細,觀察敏銳,才動個不對的念頭,就立刻化掉。這都是我們該學習的地方。


攝相歸體

《百法明門論》就是在分析我們心性的「心所法」。在五十一個心所法之中,只有十一個善心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痴、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其他遍行所有五個——觸、作意、受、想、思。別境有五個——欲、勝解、念、定、慧。煩惱所有六個——貪、瞋、痴、慢、疑、惡見。隨煩惱有二十個——忿、恨、惱、覆、誑、諂、驕、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不定所有四個——睡眠、惡作、尋、伺。

看了上述的心所,難怪荀子要說「性惡論」了。人的惡習性太多、太微細了,這在《唯識學》分析得更詳盡,它講到心相、現象、法相、唯識……講到了我們的心念,以及生命的一些現象——從現象分析到本體,所謂「攝相歸體」。所以我們在明辨是非之後,就要把不好的化掉,好的成長下去,這才是修行的目的,也是四正勤的道理。


不假造作

大道本來現成,只要做到毋助毋忘,就是圓滿次第、第一義諦。倘若尚無法把握得到,不妨先以世俗諦——生起次第按部就班來起修。

圓滿次第就是教你一切放下——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假造作。LA字一提便休,直截契入實相般若境界。實相無相,就是那麼簡單。但是我們總是顛倒妄想一籮筐,只好勉為其難,用最笨拙的方法——老實持咒,先不要高談闊論,一個腳步一個印,日積月累,一路修下去。

准提法圓滿次第可說是個果位的境界,這當然是它的核心、重心。如果我們以六波羅蜜來說,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已經到了圓滿的地步了。我們平常修習,只能說在熏陶,距離那個境界尚差八萬四千里,望塵莫及,高不可攀。但實際上,它正如如不動的存在我們每個人的自性之中,人人皆具,個個不缺,卻都找不到,何以找不到呢?福德、智慧不夠,塵垢自我浸染污太深厚了。


儲備資糧

過去叢林之中,你想閉關,得先做幾十年的苦行,為大眾服務到相當的程度,俟身心的垢染磨練得差不多了,才有資格談。這是有道理的,所謂「不到重關不閉關」,你身心的貪瞋痴慢疑那麼強烈,縱使閉了關,人在關內,心在關外,妄想紛飛,心裡牽腸掛肚,又有什麼效果呢?

閉關是修行到相當程度之後,福德智慧資糧儲備得差不多了,覺得已是該放下的時候了,只要稍為加工用行,就可以更上層樓,成就禪定功夫,乃至大徹大悟,這時候才有必要閉關。

各位打起坐來何以那麼辛苦呢?福德智慧資糧尚甚欠缺之故。修行,還是得從最基本的地方學起;忍持的功夫具足了,神經自然松放,筋骨自然柔軟,定力也就跟著增進了。


為樂故施

學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學佈施,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付出你的心力、勞力、智慧,而不只是財施。「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一個人善事做多了,心生歡喜,樂在其中。福德也日益在增長。

一般佈施都是有漏之因,有所求、有條件,以致衍生了許多後遺症。真正佈施是無相的,毫無條件的,符合戒律的,利益他人而不傷害他人的,在菩薩「三聚淨戒」之中稱為「饒益有情戒」,待人處世圓融而有操守,一切皆為他人著想。此外,尚有「攝善法戒」,所作所為皆合乎善法;「攝律儀戒」,言行舉止皆符合一切律儀、規範。故以戒律而言,含括非常廣泛,不是「戒條」所可拘限的。

嚴格而言,佈施含蓋了後面的五度,持戒、忍辱、禪定、精進和般若。譬如你喜歡佈施,就是解脫,也代表般若波羅蜜。所以我們要經常反省:自已所作的佈施符合持戒波羅蜜嗎?符合忍辱波羅蜜嗎?做起事來耐煩嗎?心甘情願嗎?無怨無悔嗎?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心平氣和,與定慧相應。

當然,目前各位皆在學習中,難免會遭遇到種種障礙、挫折、乃至磨難,但總是自己的業報嘛!所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別無選擇!好壞皆能欣然承受,消消業障又何妨?


耳根圓通

馬祖道一禪師悟道後回到家鄉,鄉親們不懂佛法,都以不屑的眼光看他。唯有他嫂嫂頗有善根,向小叔請法。馬祖問她說:「你相信我嗎?」嫂嫂答:「當然相信啦!只要告訴我怎麼做,我依你的話去用功就是啦!」馬祖告訴她:「你去拿一顆雞蛋,用根線綁起來掛著,然後每天聽,聽到有一天它講出話,你就開悟了。」他嫂嫂毫不懷疑,天天趴在那裡聽——這就是觀音法門,聽久了,就有功夫唷!——終於,有一天線斷了,雞蛋「噗!」的一聲掉在地上,她也悟道了。

各位!腰酸背痛,腿酸腳麻,這些都是小問題,要如何使禪定現前,定慧等持,達到解脫,才是大問題。目前,不妨用耳根去聽自己不舒服的地方,或當你情緒不安穩時,也用耳根去聽,心裡唸佛號蠻管用的。

用耳根聽的效果是鬆放神經的妙方,而且也可藉此轉移你痠痛之處,非常實際。


以身實踐

佛法是個實踐的宗教,准提法更是個在實踐中實踐的法門。這個法門森羅萬象,所以大家不論來這兒參加共修,抑或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都要好好努力發大願,希望將來成為弘揚准提法門的法將,事在人為,你能成為一位弘揚提法門的法將,也代表你對這法門的修持已經到達了相當的程度。

當年南師在台時,平常並不輕易傳授准提法。有時二、三年才傳一次,有時一年傳二、三次,從未像我們現在有這麼密集的專修。記得南師要離台前,特別帶大眾修了十三個禮拜。或許南師對此殊勝的法門有所託付,要我實地帶領大眾共修,弘傳開來。今天,大家與准提法有緣,希望都能發勇猛心、精進心、真正以自己的身心做實驗,投入准提法海,而達到效果,這樣才是弘揚的最佳廣告,最優秀的成績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6: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