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87|回复: 0

[准提咒] 翩翩心頭月\首愚法師 開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30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翩翩心頭月\首愚法師 開示

成佛有份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時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可見縱使是一個罪業深重的人,只要經過大菩薩的開導,照樣可以心開意解,省悟過來。

《佛說涅槃經》尚未傳到中國以前,道生大師曾說:「一闡提皆有佛性」。認為只要是眾生(包括三惡道),即皆具有成佛的希望。這話當時曾引起佛教界的攻訐,稱此為魔說,他並被僧團默擯之,甚至逐出寺門,這使得道生禪師鬱悶難消,遂發誓願曰:「倘若我的見解無訛,將來就在說法台往生。」不久,他便獨自到山上住茅蓬,向石頭說法,竟說得連頑石都點頭了,因此而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之美談流傳於後世。

後來,《涅槃經》傳到中國,裡面確實有「一闡提皆有佛性」之章句。於是,他也開始向世人講解《涅槃經》了。俟這部經講完,他果真在說法台上示寂。

一闡提,即極難成佛之義,經典上說,有兩種人是一闡提:一種是起大邪見者,等於斷盡了一切善根的人,名為斷善闡提;另一種則是大悲菩薩,自願度盡眾生,方成菩提,如大願地藏王菩薩是,由於眾生至多無數,故他成佛也無期,是名為大悲闡提。



菩薩四攝

佛法的見地高深奧妙,既使見到空性的羅漢們,觀念上尚且猶有偏差,對佛法的理解還不夠透徹,更何況是我們博地凡夫呢?所以學佛要先學謙虛,說話做事都要謹持保留態度,切莫志得意滿。

古德告誡我們:「滿招損,謙受益」。學佛修行,離不開應對進退,也離不開群體生活。所以要在現實的世、出世間達到無往不利,則務必要宗奉「菩薩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佈施攝,又分財施、法施、無畏施。愛語攝是隨著眾生的根性與需要,予以溫和及慈愛的言語,令他生歡喜心,而達到度他的目的。利行攝是以身口意利益人,感化眾生共修佛道。同事攝則是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的「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深入他的工作行列,與他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度他修學佛法。



慧劍斬情絲

學佛的重點在「安心」,尤其在打坐的過程中,遇到關鍵處,更要懂得如何去安頓自己的心念,譬如當你契入空相時,倘若理念不清楚,一起疑心,腦筋就轉不過來了。這時候,就須要靠智慧來導正,有道是「五度如盲,般若為導」。知道定下心來,才能再進一步去體會「空相」的境界。

妄想來了,不去理它,它就走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就是如來的最高境界。懂得這句話的真實含義,再把它應用於妄想的來去上,你就不會起恐慌了。我們凡夫總是在這上面起矛盾,即怕妄想又怕空,偶而空相現前,卻又不知所措了。

真正的空是「無住生心」。古德云:「心無所寄為無住,意無所緣為無相,念而離念為無念。」無住生心的重點乃在「轉化」二字,「化」的功夫純熟了,不好的會變好,好的也會變得更好。

「化」是智慧、是般若。「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佛代表好境界,也要舍。懂得舍,那個境界更寬闊,更上一層樓;魔表徵不好的境界,把不好的舍掉了,不但沒事,而且也緊接著展現出好的來。

所以說,懂得「無住」——善惡不住、好壞不著,則心無所寄,意無所緣,念而離念。這是「轉化」的至高功夫,也是掃除我們妄想執著一把最好的金剛寶劍,亦即《金剛經》所詮釋的道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乃至《心經》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皆離不開此範疇。可見僅僅一個「舍」,即有無窮妙用。



投入音聲海

「觀想」與我們自性的心光打成一片,融合為一,將整個身心投入到音聲海中,投入到清淨的法界中,則禪淨律密盡在其中,慢慢的,實相無相的境界自然現前,這是准提法門金剛唸誦不可思議之處。各位宜從此去體會、去用功。

當然,對一個初學者而言,實急不得的。只要念的流暢、順氣就好了,如此久而久之,身心自會日日轉化。俟唸到順氣時,雜念也少了,就會感覺到安祥、寧謐。接著,面前宛然呈現光明,那便是你自性光明的流露。觀想的道理即在於此。

此時,再回過頭來參究儀軌的整個次第步驟,你就會更瞭然了,根本不用擔心觀想不起來。只要有恆心,肯經常嘗試著去體會,功夫自然一步步呈現出來——個中正念常相續,月皎天心雲霧散——何須急在一時呢?



本地風光

有一弟子問佛:「一切佛的淨土都那麼清淨莊嚴,何以唯獨您老人家成佛的國土如此穢垢而不平整?既有高山,又有深壑,坑坑洞洞的,而且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又都受著業力的牽引,充滿了污濁,那麼不得安樂?」

佛陀聽了笑著說:「你們看到娑婆世界,只是污濁的一面,而沒有看到清淨的一面,那是眾生的世界,不是我的境界。」接著,就用腳往地上一按,四邊周匝,馬上變得無比的清淨莊嚴,當下展現出了釋迦文佛真正的本地風光。

我們每一個人修證到那個程度,也會這樣。目前的身心世界,皆是自己的業力所使然,平常打坐中出現的氣機發動,種種現象,也都是有業氣導致的,都是過程。臨到此景,我們何妨淡然處之,把它歸諸於平常,無喜也無憂!

真正的佛法在「平常心」。馬祖大師云:「平常心是道」。但是一般人要做到事事平常卻是多麼不容易!凡夫總是喜歡向外馳求無常的幻境,自尋煩惱,自我顛倒。修行就要對自己身心的種種變化了了清楚,曉得這些都是幻化不實的,不要作「聖解」,也不要去貪著。



引基下石

觀想LA字是沿途風光,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也不是如來家當。如來的家當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LA字只是假借、安立而已,但對於一個初學者卻不可忽視,不得不借重它來敲開塵封已久的心地。

唸咒相當於在引基下石,投資作本,掃刷我們無始劫來積囤的業氣;觀想則讓我們看清楚回家的途徑,好驀直趣向自己的本地風光。

所以觀(照)要靈明朗然,不要糊塗。譬如說,當你氣脈發動時,就要去察照那個不動的——你控制不了它,就要好讓它玩了,主人翁在,客人總要客氣點,否則,讓它作大之後,反客為主,你就奈何不了它了。



恭敬懇切

學佛修法,要懂得發願,祈求准提佛母加被,希望自己的業障早日消除,發起慚愧心、精進心、勇猛心、恭敬心。恭敬心就時要一心一意、毫不懷疑的以一股迫切的求救心情,誠懇的持誦准提神咒。

「何以有人感應不了?」誠心不夠,恭敬心缺乏之故。學習態度馬馬虎虎的,當然什麼都學不好。法在恭敬中求,尤其是這個真正能幫助我們轉化身心的無上法門,更需要你全神貫注的去修到震撼身心,才有效果。各位宜自我檢討,到底有幾分恭敬呢?



威儀具足

修行有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行儀之微細,可說到達了極致之地步。一舉手、一投足,乃至低頭、瞬目都要相當檢點。而實際上,威儀具足,心自然與定慧相應。寧靜,可以使身口意如法如儀、觀察得更清楚,處事也較能周延。

就以我們修行的週遭環境來說,內務整潔,行止從容,作息守分,大眾團體生活起居井然劃一,看起來多麼儼然莊重!則縱使人不在佛堂禮拜持咒,也能充分展現你裡外如一的威儀。故菩薩三聚淨戒當中,第一條即是「攝律儀戒」,只要用心對了,表露在外的行為,就合乎戒律了。

戒律的道理,不外乎在於此心,以外在的規範來讓你的行為不會踰矩,舉凡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都是用來約束我們外在舉止的軌道。



以身作則

修行可分「共修」與「自修」兩種。二人以上共同修行,就叫共修。一個人面對自己,行住坐臥,在共修中自修,在自修中與團體共修。共修的經驗也可做為自修的參考。共修能上軌道,才有資格談住茅蓬閉關,否則,必然會遭受道更多的魔考。

不論自修抑或共修,首先要把自己管理好,其次才能管理大眾。以身作則,也就是身教的道理。再則,就是作息安排,要有擇善固執的精神。道場有異於一般場所,大眾用功精進,龍天護法自會來擁戴護持,散心雜話、懈怠放逸,他們也會來訓戒警示的。且看伽藍、韋陀兩大護法菩薩不是都拿著兵器嗎?我們學佛就要相信護法龍天的威德。



唯心淨土

真正能把握到LA字,則不但整個准提法門的核心,乃至淨土、禪宗、密宗的境界都達到了。其他不論白骨觀、不淨觀、數息觀……其最終目的也無非要達到這個境界——把自己的身心、業氣、習氣全部都消融於無形,進入到無量光的境界裡去。所以修准提法門必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使活生生的,就在淨土的境界中,何須等到一口氣下不來時呢?

能把握到淨土的本意,「隨其心淨國土淨」,才是真淨土,極樂世界遠離了一切妄想、分別、顛倒夢想。阿彌陀佛——無量光,也就是我們的自性光明,舍此而外,又那裡去找阿彌陀佛呢?這便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所在呢!

《金剛經》所將的實相般若即無量光,實相境界即真淨土——無我相、無人相、眾生無相、無壽者相——即佛心,亦即佛的本意。

申言之,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座。禪宗心法即佛心,一切語言文字皆佛口。那什麼又是佛的境界呢?——真空妙有。想達到佛的境界,就得先懂得佛心,千萬不要再去兜圈子。由此可見LA字的功德威力何其廣大難量!



現量大反省

至於中間觀想四大變化,乃至三身成就都離不開這LA字的觀想。最後進入到心月輪的觀想,就是整個佛法的核心、法報化三身成就的總關鍵了。實際上,心月輪觀正是對我們現量的大反省,不論世、出世法皆含容在內。

「心月輪」就形而上言,即所謂「心月孤懸,氣吞萬象」;就形而下言,即密宗所說的「心脈輪」;依醫學上言,它叫「心臟」。它與我們的五臟六腑息息相關,也和我們的七情六慾密不可分,所以也嚴重的影響了我們的健康情況。而禪宗又稱它為「肉團心」,一般人認為肉團心只不過是一種生理機能,其實它所隱含的氣脈現象與我們心的活動大又關係。

可見這「心月輪」本身就是個鑑度計。到底是什麼在左右這鑑度計的升降呢?外在的太陽、氣流的動向,左右了大氣的溫度,而我們心臟的跳動、呼吸的來往,種種情緒的變化也左右了心脈輪這個鑑度計的升降——念動氣動。

我們直接觀想心月輪,以它來作為非常微細的自我反省,相當於一個深邃的宇宙生命觀察站。從形而下到形而上,從虛妄分別心到達清淨自在,對自己作非常客觀的反省,隨著精進用功的程度,而對自己色身的轉化皆能了了清楚。無知就是糊塗,就是無明。修行的道理就是要「大明」,要到達清淨光明。



大放下

「南無諷多喃,三藐三菩馱,俱低喃,怛侄他」是禮敬皈依文,相當於一種祈求。「嗡、折隸、主隸、准提、娑哈」是咒心。這九個字可說是依據生命的九個關節處,次第展開了我們色身的變化。

心月輪與LA字實際上是二而一、一而二,前者較偏向有,後者偏向空。懂得了,它即空即有。LA字一觀想,很容易與空相應,但心脈輪卻需要很仔細的去觀察,如果用心不夠,也很難以去想像。

功夫,見地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萬一你體會不到!最起碼還有一層保障—— 唸咒語、消業障。何以體會不到呢?因為你的身心太粗濁了,業力太重了,所以體會不到它的微妙之處。咒語像一把掃帚,將我們的習氣、業障逐步灑掃掉。俟因緣時節成熟,其中的道理自會漸次呈現出來。否則,想要勉強去體會,那太辛苦了,所以各位萬一在觀想上把握不到,不妨以非常虔敬的心去持誦咒語。

所謂觀想,就是提起一個影像,一個境界,讓我們的身心很快的統攝起來,打成一片,換言之,真正能夠提得起來,也才能真正的放下,放下也就是使身心絕對輕鬆自在。

觀想的目的,並非要給我們增加一個負擔,也不是教我們頭上安頭,它只是一種善巧安立罷了。最終目的仍在達到輕鬆自在——「息卻諸緣,則外境向空寂,內心無喘,則內尋伺等絕」——這時候,才能真正與佛法的「空相」相應,達到究竟解脫。故說,「大觀想是大般若、大解脫、大放下」。



唸咒要訣

准提法的究竟在於身口意三密相應,論統攝身心,咒語便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敲門磚。真懂得觀想,就可在唸咒當中達到目的了,唸咒的最高目標是「金剛唸誦」,它可以讓你到達與「空」相應的境界。

易言之,咒語唸得非常順暢,安祥而輕鬆,即與觀音法門相應了,也與安般法門相應了。唸得很順口,很悅耳,本身就已經在調氣。所以各位萬一不上路,就用耳朵聽,只要你耐心的去修練,慢慢的,隨著色身的轉化,脈相必然愈深、愈融通,久而久之,也就愈念愈輕鬆、愈空靈了。只要愈與「空」相應,效果也必然愈好。空的道理無非在教我們「放下」,而金剛唸誦正可以幫助各位達到這個目標。



以幻修幻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才能見到佛法的實相。凡夫總是那麼牽腸掛肚,不曉得世間林林總總皆如此幻化,才被兜得團團轉。要經常去體會《金剛經》的那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隨時隨地做個明白人,修法才容易上路。

《永嘉證道歌》曰:「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看清楚了世間的實相,整個佛法才會現前。感應境界皆是過程,不可執著,「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要遠離顛倒夢想,才能「究竟涅槃」。但所謂「涅槃」並非有個東西叫「涅槃」,無住生心才是涅槃。

父母所生身,乃四大假合,隨著心念而有生滅。修行的目標,當要能清淨無為。馬祖大師云:「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有為是無為之用,無為是有為之依」,修行旨在借假修真,以幻修幻,故不要在有為上起顛倒,對於一切鏡相應不迎不拒,坦然而住。



唸唸返照

關於觀想唸咒,有個根本的口訣,能把握到這口訣,觀想、唸咒都很輕鬆。這個口訣即:「無觀之觀,是名真觀;無想之想,是名真想;無念之念,是名真念」,不是教你緊緊的抓住一個東西。只要輕輕一帶,明明朗朗,盡虛空、遍法界,空有雙照,即空即有,本來現成。

「歷劫坦然無異色,呼為心印早虛言;須知本自空靈性,將喻紅爐焰裡蓮」。佛法在我們的身心,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只要你懂得唸唸返照,不顛倒、不執著、不妄想,六根門頭,處處返回到自己的心地,就與佛法相應了。

「圓滿次第」直截了當告訴我們:一切圓成。用心能用到「不增不減「,何愁佛法不現前?有個淨土可生就是增,有個煩惱可舍,就是減。圓滿次第告訴我們」直下承擔,不假外求「,故平常行住坐臥隨時隨地皆要懂得在圓滿次第的境界中。

要學習「無觀之觀,無想之想,無念之念「,有一個絕佳的妙法,那就是「金剛唸誦」。用這種方法唸佛、持咒,最輕鬆、最自在,它與「空」、與「般若」,與「無相」皆相應,最容易讓你進入空靈的境界。



超日月光

佛的三十二相之中,有一相叫「象王視」,眼神寧靜,兩眼平視,自然看得到前後左右上下四周圍,那是與定慧相應的境界,故懂得收攝眼神,便是一種返照功夫。

一般人眼睛的視野大概擺在正前方,要看左右一定得轉過頭去,而像王視則十方法界都清清楚楚在他的視線裡面。觀想上路了,很自然的就能融入這種眼神,開眼閉眼皆在空靈中、寧靜中,這也是前述無觀之觀的道理。

觀想LA字,一提,則光明遍照十方法界,這些都是譬喻。但光明有強烈炙熱的,像盛夏的陽光;有溫潤清涼的,像夜晚的明月。大太陽,使人煩躁,故修法常以月亮做為觀想的對象——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當然,真正的目的仍要超日月光。

在准提法的觀想之中,俟准提菩薩觀想起來以後,接著要觀已身如透明琉璃體,這一觀想相當重要。有關這方面的典籍,各位可以參研《藥師如來本願經》裡面第一、第二大願,其中的文字境界,正是我們觀想心月輪,觀想琉璃體的最佳藍本。各位倘能把它加以體會,實地應用到修法觀想上面,必有很大的幫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6: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