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121|回复: 5

[般若] 《金刚经》为什么那么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6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金刚经为什么那么神?(湖心亭看雪客博客)
:《金刚经》之神奇,许多人有过体验,看过《承德露露集团总工程师出家的旷世传奇》和《震撼:在大悲寺修行一年全纪录》的朋友都知道,那发愿护持金刚经的八大金刚护法神,真是随叫随到,让一切厉鬼邪魔不敢近前(即便那些附体的仙都远远躲避)。每当有博友说希望能找到一位具德上师皈依,本博主都会建议他每天念金刚经一遍并发愿早日皈依具德上师(若指定欲皈依嘎玛仁波切的则再加念上师嘎玛仁波切长寿祈请文),许多人都如愿了,念金刚经的建议出自宗萨仁波切。为什么要建议念金刚经呢?因为皈依佛门需要极大福报,而念金刚经能为自己快速积累巨大福报,功德不可思议。本文节选自索达吉堪布的《金刚经开示录》(正文为第13、14节课内容,附录为第1、2、3节课内容节选),全文见: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l.doc

    藏传佛教有位著名的文学家叫炯尼夏智,大概是13世纪的人,他说佛经中的恒河沙有两种解释方法,一是恒河岸边的沙子,一是泛指大海边的沙子。不管怎么说,以遍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作布施,功德是无法想象的。不要说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纵然以低劣的财物进行布施,也有很大功德。《宝鬘论》中说:“施乞微劣物,后世获百倍。”给乞丐一点微不足道的财物,后世也能获得百倍的功德。所以,只要相信佛语的人,都知道财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议。

    但与持诵《金刚经》的法布施相比,财布施的功德就不值一提了,佛经中处处都讲了这个道理。因为法布施涉及的是智慧度,它是遣除众生无明黑暗的根本因,而财布施只能让众生得到暂时的满足,即生中吃得饱、穿得暖,无法断掉生生世世的无明。然而,现在的世间人非常颠倒,对财布施相当重视,对法布施却不屑一顾。


    世亲论师把持诵《金刚经》的功德归纳为四方面:一、获得广大福德;二、能行难做之事(将三千大千世界遍满七宝作布施,凡夫根本办不到,而念一遍《金刚经》,凡夫能够做得到,且福德超胜于彼。);三、诸天恭敬;四、等同佛身。后两个功德明天再讲,先宣说前两个功德。

    持诵《金刚经》有广大福德,这是不可思议的缘起力所致。什么缘起力呢?因为这是佛陀的教言,若能依教奉行,做小小的善事也会得到极大的利益。《地藏经》中云:“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滴,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佛陀种性经》中也说:“于导师佛陀,虽做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念《金刚经》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但所得的功德无法衡量,大家应对此坚信不疑,这确实是佛的金刚语

    唐朝有个人生平念诵《金刚经》,后来得了麻风病,无人敢去照顾,家人不得不把他送到寂静的山里,任其自生自灭。他在那里坐以待毙,看着身体一块一块糜烂,内心特别痛苦。有一天,森林里来只老虎,他特别害怕,忽然想起《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便闭起眼睛一直念。老虎走到他跟前,用舌头舔他的伤口,他更加害怕,颤抖不已。过了一会儿,老虎走了,他睁眼一看,伤口完全痊愈了。还有,明朝有个人叫广彻,他持诵《金刚经》而获得了王位。因此,《金刚经》的功德不可小觑,即使只念四句偈,也能遣除无量痛苦、获得无量福德。佛陀的金刚语无有欺惑,它并不是一种传说,我们若能一心持诵,最终必可获得菩提果位。

    受持、念诵、撰写《金刚经》有什么功德呢?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


    佛告诉须菩提:“无论是谁,若能随时随地宣讲这部经,就算只有四句偈,此处也是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的供养境,他们会像对佛塔寺庙一样恭敬。何况有人全部读诵受持《金刚经》,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说了。须菩提,此人能成就最无上的稀有之法。”

    此处的字面意思比较简单,稍有智慧的人都会懂,但若没有对内容进一步分析,不太精通经论的人经常会生一些怀疑:“为什么有《金刚经》的地方,就如同有佛住世?”“念诵之人为何同佛塔寺庙一样值得恭敬?”因此,依靠佛经论典的教证分析很有必要,倘若真正明白了这一点,这就是闻思《金刚经》的收获。

    这里,佛陀给须菩提讲了此经的殊胜功德。什么样的功德呢?按照鸠摩罗什的本意和汉地许多法师的解释,无论何时何地,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凡是宣说这部经典,乃至四句偈以上,其所在之处是一切天龙夜叉供养的对境,犹如佛塔。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个人宣讲《金刚经》,他所在的地方是供养境,或者他这个人是供养境,众生应视之为佛塔般恭敬。

    此处的“随说是经”,意思只能理解为宣讲,而无法包括念诵,给人的感觉是,念诵《金刚经》的人好像没有这种功德。但在藏文当中,就有“念诵”这个字眼,即无论是自己念诵,还是为别人宣说,只要是四句偈以上,该处已成了真正的佛塔寺庙,诸天人理应恭敬。所以,我觉得藏文的意思比较广一点。

    为什么会有如此功德呢?一、《金刚经》诠释的是般若空性,它是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出生处。二、释迦牟尼佛在《耳饰经》中说:“末法五百世,我现文字相,观想彼为吾,尔时当恭敬。”末法时代佛陀以文字的形象应世,既然如此,《金刚经》肯定是释迦牟尼佛,如果对其恭敬,必定会获得加持。三、持诵《金刚经》的人与佛身无别,《大乘密严经》中说:“谁能持诵或携带此经,五无间罪也能净除,此人实乃真正之佛塔。”四、持诵般若经的人,是佛所派来的使者,在做如来的事业,如《妙法莲华经》云:“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因此,噶当派的一位尊者曾说:“一个人的家里若有般若经、佛塔、佛像,这就成了真正的佛堂。”

    有《金刚经》之处,诸天护法也会竭力护持。唐朝末年有个人,见一处非常广阔清净,遂以欢喜心在地上抄写《金刚经》。年深日久,字迹已消失不现,但天人日夜守护该地,每当下雨雪冰雹,其他地方皆被淋湿,唯有此地是干干的一片,乡民经常到这里避雨。后来一位得道的和尚入定观察,得知曾有人在此写过《金刚经》,故有天人保护不为雨淋,若无知践踏经文有极大过失,于是劝乡民不可到此躲雨。

    不仅书写《金刚经》的功德很大,将其带在身上也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唐朝有个人常把《金刚经》装在口袋里,魔众准备危害他时,往往是无计可施。有一次怨敌向他射箭,虽然射中了心间,却并未穿入受伤。

    当然,这些功德光是口头上讲,有些人不一定相信,只有通过各种教证来说明,才会知道《金刚经》跟佛陀没有任何差别。而且,大家念诵经文时,肯定都会忆念佛陀,一旦忆念的话,佛陀就会住于你面前,《三摩地王经》云:“何人忆念能仁尊,本师恒时住彼前。”

    〖受持读诵〗:这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唐玄奘的译本与藏文比较相合,即“受持(汉地有些讲义把“受”和“持”分开讲,受是完全领悟,持是经常忆念。)、读诵、究竟通利(究竟通利:圆满精通了《金刚经》的所有道理。),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而义净只提到了“读诵”。

    唐玄奘的译本与藏文较全面。若有人讽诵、受持、书写《金刚经》四句偈,功德自是无法言说,但如果能通达整个经义并如理作意,功德就更不待言了。之所以这样说,憨山大师在《金刚决疑》中道出了原由:“以此四偈,即法身全体故,如佛住世,与弟子宣说无二故也。”

    鉴于此,古来汉地大德对《金刚经》特别重视,尤其是大颠禅师,一生中曾抄写1500遍《金刚经》,30遍《法华经》。要是叫我写的话,不要说1500遍,就是150遍也有点困难。因此,人的精进心确实有天壤之别。

    受持四句偈有这么大的功德,精通完整的《金刚经》,定能成就最无上之法——获得如来果位,正如火中生莲一样稀有难得。而且,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实则为佛陀所在之处,一方面是末法时佛现文字相,另一方面《般若经》中云:“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故欲供养佛,当供养般若,般若与佛无二无别。”所以天人会时时予以保护,不会受到邪魔外道的侵扰。即使有魔众危害你,只要诚心诚意地念诵《金刚经》,彼等必定不敢近前作害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因为《金刚经》是一切诸佛的秘诀,哪里有此经典,哪里就如同有佛住世,有尊重佛弟子的高僧大德驻锡。”

    藏文中译为“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即为有上师”。意思是说,般若所在之处,佛陀在那里,所有为众生指路的善知识也在那里,此乃佛的真正道场。

    按照汉文的解释方法:般若所在之处,佛即在那里,尊重佛弟子的高僧大德也在那里。或者说,般若所在之处,佛陀在那里,诸天非人也会尊重佛的弟子。


附:《金刚经》释题与经义开讲部分节录

    《金刚经》又名《般若三百颂》,此经在汉地影响极广,自鸠摩罗什法师翻译出来后,修行人依靠它明心见性的公案不胜枚举,普通人依靠它消灾免难的感应也比比皆是。不仅如此,在藏传佛教中,它的地位也举足轻重,根本不同于其他般若法门。很多地方有这样一种传统:人死之后,若能在七七四十九天内,为亡人念满100遍《金刚经》和1000遍《解脱经》,此人便可得到解脱。而且,在一些长寿祈福的仪式上,人们也经常念诵此经。有关此经的缮写,拉萨大昭寺及内蒙古的古代文库中,收藏了大量用黄金、白银抄写的版本。

   《金刚经》的讲义,藏地以前没有,印度只有一本,而在汉地,学习报告、注疏等各种讲义数不胜数,这一点,凡对《金刚经》有兴趣的人,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由于没有藏文讲义可作参考,所以这一次的传讲,我只有凭借自己的能力,依靠对藏文经文的理解给大家讲述。同时,希望你们好好参考汉地的相关讲义,通过两个月左右的学习,真正明白《金刚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

    以前有种现象:某人学藏传佛教回来,就开始诽谤《金刚经》,说这部经如何如何不好。这种情况非常可怕。所以这次我传讲,一方面是让你们知道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圆融一味,根本没有任何抵触;另一方面,也为你们日后弘法提供一个很好的条件。《金刚经》的功德不可思议,大家若有机会讲法,应当尽力弘扬《金刚经》,这对汉地众生将有很大的利益!

    在汉地,不管是学禅宗、华严宗还是净土宗,每个宗派都对这部经典非常重视。我们五明佛学院的四众弟子,若回去给人讲《上师心滴》,别人可能不一定接受,但是开讲《金刚经》的话,也许人人都十分欢喜。再加上许多人每天的课诵就是《金刚经》,若能了知其中涵义,这是相当有意义的。

    这次讲解《金刚经》,有人建议以大圆满的方式讲,有人说以大手印的方式讲,但就我而言,一方面相续中没有这么高的智慧,另一方面,我想讲解《金刚经》的关键是让大家明白它的真正涵义,若连显宗的说法都不懂,一下子就想高攀大圆满,可能有点不太现实。

    汉地很多法师和居士都讲过《金刚经》,以前我也看过一些,觉得有个别讲义不太圆满,一些理论和实修方面的内容,似乎没有真正提及。所以这次学习《金刚经》,我们先要把显宗的说法弄清楚,《金刚经》诠释的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有了这个基础,大圆满、大手印的境界也就很容易得到了。

    释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在藏文和部分梵文译本中,本经的全名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朝的玄奘大师和义净法师都是这样翻译的。

    〖金刚〗:以比喻的方式,将般若空性喻为金刚。为什么用金刚为喻呢?《摧魔仪轨》中说,金刚有不摧、不坏、不变等七种特征;佛教的公案中也说,帝释天持的金刚有能力摧毁一座大山,但任何东西也无法毁坏它;《大智度论》四十五卷中云:“一切结使烦恼所不能动,譬如金刚山不为风所倾摇……诸虫来啮,无所亏损,是名金刚心。”故而,金刚有个不共的特点: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般若空性也是如此,它能摧毁各种各样的邪见执著,却不为任何一种邪见所毁,从这个角度来讲,二者具有相同之处。

    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认为:“汉地法师讲得不好,只有我们上师讲得最好。”要知道,汉地很多人一生致力于研究《金刚经》,他们对这部经的造诣非常深,且在一些讲义当中,确实有不可思议的意传加持。而我以前没有讲过,没有学过,也没有深入研究过,若认为其他法师都讲得不好,这种想法有很大的过失!所以,大家在闻法时心态一定要摆正,切忌轻毁其他的高僧大德!

    〖般若波罗蜜〗:梵语为“巴(读音ra,拼音)玛达”,意思是智慧到彼岸,或者智慧度。

    在藏文的《金刚经》之前,本来还有“顶礼一切佛菩萨!”这是遵循藏王赤热巴巾的钦定,可了知《金刚经》属于三藏中的经藏

    以上是题目的简单介绍。

    汉地的《金刚经》有几种译本:最早的是姚秦鸠摩罗什翻译的,后来北魏菩提流支、南朝真谛法师、隋朝达摩笈多、唐朝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也译过此经。

    其中,义净法师的译本与藏文对照最为接近。鸠摩罗什的在某些地方有一定出入,究其原因,我认为可能有两个因素:一是当时印度佛教非常兴盛,梵文的版本不同所致;另一个是因为鸠摩罗什翻译时译经场面十分庞大,约有四百多人,鸠摩罗什一边口译,旁边的人一边记录,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纰漏。但不管怎么样,鸠摩罗什的译本是大成就者以谛实语加持过的,受持读诵的功德不可思议,古往今来无数人依此译本开悟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至于藏文版的《金刚经》,只有一种译本。我以前对照过拉萨、青海等处的版本,发现与《甘珠尔》般若部中收藏的一模一样。

    正式宣讲经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我闻:一时〗:这是结集者所加之文字,意思是说“我在当时听到这样一个金刚语”。听到了什么呢?就是下面所讲的《金刚经》。

    释迦牟尼佛在涅槃之前,曾开许阿难等弟子结集三藏,为使后人生起信心,经首可加“如是我闻,一时”,经尾可加“天龙人非人等欢喜信受,作礼而去”等赞叹,中间可加“世尊问”、“文殊答”等连接文。大家都知道,佛经分为三种:佛陀亲口宣说的、佛陀加持宣说的、佛陀开许宣说的。“如是我闻”虽然不是佛陀亲口宣说的,但属于佛陀开许宣说的部分。

    佛的教法共有三次结集:第一次是佛涅槃后第二年;第二次是涅槃后一百一十年;第三次有两种说法,一是涅槃后一百八十年,一是涅槃后三百年。经过这三次结集,三藏全部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至于三藏的结集者,一般都认为,多闻第一的阿难结集经藏,持戒第一的优婆离结集律藏,头陀第一的大迦叶结集论藏。由于《金刚经》属于经藏,故“如是我闻”中的“我”是指阿难尊者。有人认为是大迦叶,但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可靠。

    “一时”有两种意思:1、指佛在某地说法的时间。佛教对释迦牟尼佛的说法时间历来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49年,有人认为是45年,但这部《金刚经》是在哪一年哪一天宣讲的,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一时”可解释为某一天;2、凡夫说法需要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固定的听众、固定的法门,而佛陀讲法却不必如此,佛可于过去、现在、未来当中,于无量世界为不同众生宣讲不同的法门,这种境界甚深难测、不可思议,所以,这里的“一时”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按藏传佛教的讲经方式,《金刚经》分为初善题目、中善经义、后善结尾。昨天讲了初善部分,今天接着讲中善经义。

    提到“三善”,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个笑话:有位炉霍县的干部,经常喜欢看一些经论,有一次他在开统战会议时说:“同志们,今天我们要开一个会。初善我先发言,中善我要讲一些政治问题,后善祝大家吉祥如意……”(众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依照密宗的讲法,此处是说五种圆满:1、环境圆满: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2、时间圆满:释迦牟尼佛成佛后的一时;3、眷属圆满: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4、法圆满:《金刚经》所诠的甚深意义;5、本师圆满: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

    〖舍卫国〗:据《现观庄严论释》记载,舍卫国是印度六大城市之一(其余的还有广严城、鹿野苑等),佛陀在世时由孟光王(波斯匿王)统治。

    〖祇树给孤独园〗:它的来历有一段典故:给孤独长者皈依佛陀后,祈请佛陀来舍卫国传法,并欲觅地为佛建造精舍。他发现祇陀太子的林苑清净闲旷、适合静修,所以打算购买。太子非常不舍得,为了打消他的念头,对他开玩笑道:“你若能把这里用黄金铺满,我就答应你的要求。”给孤独长者回家后打开宝库,用大象把黄金驮到那里铺地。由于给孤独长者前世供养过六佛,今生能够看到地下的宝藏,并可加持土石变成黄金,具有极为殊胜的福报。最后祇陀太子为其诚心所动,对他说:“以前我们商量卖地时,并没有说这里的树也要卖,现在这块地属于你,但这些树仍属于我,让我们一起供养佛陀吧。”以此原因,该地名“祇树给孤独园”。后来,给孤独长者迎请天人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经堂,佛陀常在此地讲经说法。

    1990年我随上师如意宝前往印度,在日薄西山的某一天,朝拜了这座闻名遐迩的“祇树给孤独园”。如今那里唯有一片废墟,既没有寺院,也没有城市,只剩下了遗址的大概界限。当年,佛陀在此示现神变降伏外道六师,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每年神变月(藏历一月)的一日至十五日,拉萨都会举行隆重的法会,我们学院也在这十五天中举办“持明大法会”。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藏文译本和义净法师的译本中,除了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外,还有“大菩萨众”。此译本之所以没有提及,应该是梵文版本的不同所致。就像《入菩萨行论》的颂词,克什米尔的班智达说有一千多颂,东印度的班智达说有七百颂,中印度的班智达说有一千颂,最后问寂天菩萨时,才知道一千颂是正确的。印度的经文经常在文字内容等方面有所不同,故大家不要一见到不同版本,就妄加断言“这是真的”、“那是假的”!

    我个人认为,在梵文版本方面,藏传佛教与义净法师用的应该是一个,鸠摩罗什与唐玄奘用的可能是一个。你们在研究经典时,倘若发现不同之处,千万不要随便取舍。要知道,经典是具不忘陀罗尼的班智达结集而成,但他们的不忘陀罗尼就像现在的录音机一样,也有不同层次的差别,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金刚经》的听众有小乘比丘,也有大乘菩萨,因此本经属于大乘的范畴,《经庄严论》的意义可以尽摄其中。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诸眷属聚在一起时,世尊于正午之前,着衣托钵到舍卫城中乞食化缘。

    〖著衣〗:世尊出门之前都要先整理衣服,我们弟子就更不用说了。不管大家穿藏装还是汉装,如果下山到城市里去,一定要看看自己的衣著是否整齐。有些汉喇嘛的衣服穿得很难看,每次见到他们时,就像见到了藏族的“济公和尚”。作为一名出家人,不管穿什么样的僧衣,都应让人看起来顺眼。当然,这不是叫你们去学打扮,而是应有的威仪必须具足,否则会令世人对佛法产生邪见!

    〖乞食〗:有人会问:“佛陀为什么也像我们一样,中午肚子特别饿,要出去化缘呢?”其实,佛陀并不是肚子饿,而是要给众生一个积累资粮的机会,并借机为他们传讲佛法。《秘密不可思议经》中云:“佛陀体内没有内脏,犹如金丸。”《金光经》中也说:“释迦牟尼佛显现上是在化缘,但并没有享用这些食物,因为佛陀从来没有饥饿。”

    退一步说,即使释迦牟尼佛的肚子饿,他也可依神通加持土木、石头变成食物,而不需要向人乞讨。依靠佛陀的加持力,一个东西能变化无量之多,就算是不好吃的食物,也会成为醍醐美味,诚如《现观庄严论》中言:“在佛陀口中,低劣的饮食也能变成无上胜味。”以前释迦牟尼佛在阿耆达国安居时遇到灾荒,佛陀担心阿难因出生王族而受不了这种苦,所以给他吃一粒青稞,致使他七天中没有饥饿,以此因缘,阿难对佛陀的加持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和稀有感。不仅如此,佛陀还具有虚空藏等持,圆满世间上的一切财富。因此,佛陀并不需要真正去化缘。

    现在世间上有些人说:“释迦牟尼佛是乞丐王。”这其实是一种毁谤,有极大的过失!尽管佛陀确实带比丘到城中乞食,但这完全是一种示现,就像佛陀虽已灭尽我执,显现上还要说“我的弟子”、“我的施主”一样。根据刚才的那些教证,足以说明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到了中午就饿得受不了,拿一个大碗跑到城市里去,不是这样的!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陀于舍卫城次第乞食后,回到祇园精舍享用斋饭。吃完饭,收拾钵盂,洗净双足,在法座上跏趺而坐,身体端直,安住于正念之中。

    〖乞〗:现在的泰国也是如此,早上七、八点钟天还没有亮的时候,比丘们就托着钵,在马路上赤足而行。此时施主们早已在十字路口拿着食物等候,看到比丘来了,就高兴地排在路边,对他们一一献供。供养物除了食品以外,有时还有洗脸用具、衣服等。比丘的钵非常大,每次回来都满满的,早饭用完后,还剩下足够的食物留待中午享用。

    在印度,化缘的时间一般是上午。而在部分佛经中,有时候也会看到比丘中午出去化缘,但这种现象在泰国是没有的。

    〖洗足〗:吃完饭后洗脚,泰国也有这种习俗。以前喜饶嘉措格西去泰国时,国王亲自为他端水洗脚。上次我们去虽然没有这种待遇,但也是居士帮忙倒水的。

    〖敷座而坐〗:洗完脚后,佛陀在法座上端身正坐。值得注意的是,讲法、听法、修行时,身体的端直非常重要。有些人在家里看书念经,经常喜欢斜靠着,这种姿势相当不好。要知道,身不正则气脉不正,气脉不正,记忆力和修行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藏传佛教历来重视身体的姿势,不管是念经也好、修行也好,都要求身体必须端直,跏趺而坐。说实在的,我的习惯也不好,平时喜欢靠着看书,今后一定要改过来!

    表面上看,佛陀吃完饭后,洗了个脚,在垫子上休息一下,安住于正念当中,马上就要讲《金刚经》了。

    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分三十二品,你们在理解的时候,若按这种方式划分,意思会一层一层比较好懂。

    经典与论典不相同:经典里有很多重复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定是一个;而论典很有层次性,可以依靠科判来划分,且论典还能使经文不明显的意思明显,散于各章节的内容归纳在一起。以前大家一直是学习论典,现在初学经典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在藏传佛教中,《上师心滴》是非常了不起的法。而在汉传佛教中,最殊胜的非《金刚经》莫属。这次法王如意宝传讲《上师心滴》的同时,我也给你们传授汉地最殊胜的如意宝——《金刚经》,希望大家珍惜!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在玄奘法师的译文中,前面还有“时诸比丘来诸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意思是说,佛陀应供完后,身体端直,于正念中安住,此时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和大菩萨,亲自来到佛前,在佛足下恭敬顶礼,右绕三匝,然后退到一边安坐。

    〖顶礼〗: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是证悟顶礼,中等者是修行顶礼,下等者是五体投地、以三门恭敬顶礼。此处从显现上讲,是指平时的三门顶礼。

    具体如何顶礼呢?众弟子一一来到佛前,恭敬地跪在地上,用自己的头顶触碰佛的双足。这种顶礼方式,根登群佩说,沿袭于古印度的宫廷,眷属大臣为了表示对国王的尊敬,就请国王坐在高高的宝座上,自己用头顶接触王足。同样,为了表达内心的恭敬,佛弟子也用这种方式顶礼世尊。在密宗的《时轮金刚》中,有时上师给弟子的灌顶,也要求弟子如此顶礼。

    〖右绕三匝〗:现在很多佛教徒对右绕、左绕不太懂。一般而言,左绕有毁坏的过失,右绕有兴建的功德。在藏地,只有苯波教转神山、绕佛塔、转经轮是左绕,除此以外,藏族人一看到左绕就害怕,担心功德会毁坏。以前我去汉地五台山时,常发现有信徒左绕白塔,当时随行有位老喇嘛,看了以后特别心痛,由于不会说汉语,于是一直站在路上挡着,示意人们不要这么绕。经藏中有《右绕佛塔经》,其中就讲了右绕的功德。作为佛教徒,这些基本的常识一定要懂!

    回到鸠摩罗什的译本上:此时,长老须菩提从大众中站起,袒露右肩,右膝着地,双手合掌恭敬地陈白世尊。

    〖须菩提〗是请问者,也是《金刚经》的关键人物,他显现上是小乘声闻,实际是文殊菩萨的化现。《般若经》中经常出现他的名字,由于他完全精通般若方面的密意,所以世尊宣讲完大乘佛法之后,须菩提是第一个被开许传讲般若法门的人。

    〖偏袒右肩〗:将袈裟搭在左肩上,右肩袒露于外。不是像有些人那样理解的——把袈裟搭在右肩上。

    〖右膝著地〗:一般来说,弟子在上师面前祈请时,都是左脚掌着地,右膝盖着地,这样的姿势比较如法……


附注:念《金刚经》请下载这个版本念:http://www.foxue.org/chat/ggg.htm(从香赞开始,到回向念完)


发表于 2011-6-29 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9-11 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9-11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即为有上师”。
  与大藏经内容不符。

念金刚经的建议出自宗萨仁波切。

缺乏依据。
发表于 2011-9-12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句偈?请问指哪四句
发表于 2011-9-17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3: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