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3097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4-12-28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定慧就在其中,这个重要。
你看这个文里头接下来说,念念不停,剎那变异。每个念头不一样,所以在水实验里头,没有两个图案是相同的。江本博士问过我,那时候他做了十几万次的实验,他说为什么没有两个相同的?我就告诉他,念头不相同,前念后念是一个念头,程度也不相同。你写个爱字给水看,前念的心跟后念的心不一样,所以它结晶出来的图案不一样。你细心看大同小异,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整个宇宙是如是,我们要知道,剎那变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等诸识种子,各各亦复如是,是为剎那灭义」。剎那生灭,前念灭后念生,相似相续。
第二「果俱有义」,果是什么?「果即识与根」。「谓识与根同时俱起」,才会起作用,举个例子,「如眼根照色境时,眼识随即同缘。耳根照声境时,耳识随即同缘,于诸实境分明显了」,举两个例子。譬如眼见色,眼叫照见,像照相机一样照见。能见是根中之识,我们有眼根,眼识跟眼根同时起作用。根跟识都有生灭,只是阿赖耶不跟身同时生灭。前面五根,眼耳鼻舌身是跟身同时生灭,身要是死亡,灭了,前五识就没有了。什么东西存在?第六、第七、第八存在,六识的分别,七识的执着,八识的种子,这个东西存在。八识以阿赖耶为体,其它的都是从阿赖耶生的,因为第六、第七它不是物质现象,所以物质灭了它不灭;前面五根是物质现象,五根灭了它不起作用,它必须要有根。眼见耳闻,识与根同缘,所以于外面境界照了分明,「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为果俱有义」。
第三个,「恒随转义:谓诸识起时,种子随转。如眼根照境时,眼识种子随即相续,无有间隔」。因为眼识种子是能见的因,眼根是物质现象,物质现象剎那生灭,它也剎那生灭。它的生灭跟眼识是同时,眼根、眼识同时,没有间隔的,这叫恒随转。「耳鼻舌身意等诸识,各各起时,亦复如是,恒随相续,是为恒随转义」,它们生灭是同时的。
第四个,「性决定义:谓诸识各各所缘善恶无记三性,无有间杂也。如眼识缘恶境则成恶法,不能成善法。如缘善境,则成善法,不能成恶法。若缘无记,则不能成善恶二法。诸识起时,亦复如是,是为性决定义」。三性,善、恶、无记,无记是不善不恶。善恶的因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这个种子很复杂,十法界的种子统统具足,有佛种子,有菩萨种子,也有饿鬼、畜生的种子,也有地狱的种子,无间地狱的种子统统有,一样都不缺。临命终时,人在断气之后,这些种子统统现行,好像出来竞选一样,哪个力量最前,哪个就先受报,果就现前。自己不能做主,业力做主,就是善恶业力,无记业不起什么作用,决定你到三善道,还是到三恶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诸佛菩萨、古圣先贤为什么教给我们断恶修善。让我们的善因相续,恶因虽然有,恶的力量总比不上善的力量,这就好。善要怎么修?必须真的起心动念为他着想,不要为自己,一定要知道为自己,自私自利决定是恶,为别人决定是善。多替别人着想决定有好处,多为自己想一分决定是害处,这个道理一定要晓得。
所以诸佛菩萨,我们说法身菩萨,完全没有自私的念头,他无我了。不但无我,也无法,人无我、法无我统统证得。证得人无我的,声闻、缘觉、阿罗汉跟辟支佛,他们不造恶业了。证得法无我的,菩萨、诸佛如来,他们不但恶业不造,善业也不造,为什么?全是假的。所以他住哪里?他住常寂光,常寂光里头没有染净,没有善恶,他住那里去了。法身菩萨住实报土,但是他就是起心动念习气还有,有这个习气,其它的任何妨碍都没有,只有一个妨碍,妨碍他入常寂光,其它妨碍全没有。智能德能相好、神通道力、教化众生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就是诸佛如来住常寂光,他没办法住常寂光,他住实报庄严土,差别在此地。
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修法?断恶不着断恶的相,修善不着修善的相。我们再说一句粗一点大家好懂的,就是断恶不把断恶的事情放在心上,修善也不把修善的事放在心上。心是什么样?心是清净平等,这就完全正确了,这就叫大乘佛法。我们要明白,我们既然有个身体在这个世间,就不能不做事,总得要穿衣吃饭。做什么事?要做对众生有利益的事,而且不着相。你在修大乘,你在修学大般涅盘法,大智慧、大禅定,别人还看不出来。穿衣吃饭里头修大禅定、修大智慧,什么禅定?不着相。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挑我喜欢吃什么,你们给我做什么,没有,平等的。
平等里头有不平等,佛经上有个例子,诸天饮食,这个诸天是欲界天,色界天不要饮食了。欲界六层天同样在这一个桌吃饭,每个人福报不一样,他们在一起吃的饭,放在口里的时候味道不一样。这是什么?境随心转,功夫愈高的人心愈清净,味道愈美,同样一种食物,不一样。再粗一点说,我们在一桌吃饭,酸甜苦辣咸,每个人也不一样。你说什么味道,你尝一口,你尝一口是你的味道,不是我的味道,也不是他的味道。所以,喝一杯水冷暖自知,没有定法,一切法皆是佛法,没有定法。所以佛所证得的,大圆满、大自在。
第五「待众缘义」,一定要有缘,没有缘不能起现行,「谓识非一因而生,必假众缘而后成就」。这里举个例子,譬如眼,眼能看,但是有很多的缘,唯识里头讲九缘生识。这里略举四个,第一个要「空」,眼跟见的东西当中一定要空,如果靠近看不见,没有空隙看不见,一定要有一定的距离,他才能看见,所以要空。还要「明」,要有亮,没有光、没有亮看不见。第三个要有「根」,眼睛没有毛病。第四个是境界,你所看到的东西,眼识才能起作用,才把这个境界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耳鼻舌身意等诸识种子,亦待众缘而得成就,是为待众缘义」。每个识缘境,缘它的境界,都需要条件,我们现在讲条件,佛家讲缘。唯识是佛教的心理学,代表的大德、大师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唯识专家,用现在话说,心理学专家。那我们就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