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1|回复: 10

[其它] 净公上人关于持戒的讲记敬摘点滴2024121205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持戒的讲记敬摘点滴


...

  大众都是菩萨戒弟子,什么是菩萨?菩萨,就是菩提萨埵,翻成中文就是「觉有情」,大道心众生。诸位都是菩萨戒弟子,都是觉悟的众生。觉,就是先从自己开始觉察,返照自心。一般人都向外看,只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看别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自己统统是对的,一切都怪社会、怪大众,这就是没有觉察。觉察,就是检讨自己的烦恼。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社会上很多人贫困、穷贱,只想到:「唉呀!这个社会不好,为富不仁,我的朋友不帮助我,我的亲戚也不帮助我,这个社会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是什么社会?乌烟瘴气的!」这就是一般众生的想法。假使有了觉察,就不会怪人家、不会怪社会、不会怪亲戚、不会怪朋友,知道反省:「这是我自己的努力不够、善心不够、福报不够、智慧不够,所以今生穷困潦倒,要时时刻刻检讨,从现在开始,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这就是觉察。

  再举一个例子,在一个家庭中,小孩不想读书,成绩不好,父母骂他:「你简直是最愚蠢的!」不仅骂孩子,看到家里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什么都看不顺眼,不知道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这就是众生。假使能够觉察,心想:「我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他不好,我也不好,我现在要检讨反省,要有慈悲心,要教导他,从因当中去努力,希望他改过向善、惭愧忏悔,教他走出一条路。」对孩子要有慈悲心、要有爱心,要细心、要忍耐,希望他人格成长、福德成就、智慧成就,帮他找一个好老师、好学校,经常鼓励他。这就是觉察。

  先从自己检讨,就是觉察。觉察了以后,还要觉照。有了烦恼,要赶快把它照破。例如,检讨发现:「我经常骂孩子,口业不清净,容易发脾气。」再度起瞋心时,赶快诵经、持咒念佛、忏悔,把瞋心化掉。这就是觉察、觉照。假使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时时刻刻觉察、觉照,就是佛,这是自性佛。每一尊佛菩萨都是这样修出来的。假使认为丈夫不好,不要怪他,先怪自己:「自己为什么会碰到他呢?这个丈夫这么无赖,喜欢发脾气,也不照顾家庭,这是我过去的业障,不能怪他。」先从自己努力,慢慢改变他。要忍耐、要慈悲、要恭敬、要勤劳,要有善法,依照这个方法不断地努力,一定能够消除我们的业障。

  以修行来说,就是更进一步的了。经常思惟:怎么样办道场?怎么样普度众生?怎么样能够自利?怎么样能够利他?这就是觉察,要时时刻刻返照自心。进一步,觉照,要照破无明、烦恼。如何照破?第一是改过,第二是向善,第三是检讨,第四是观空。要有般若的智慧,要诵《金刚经》。《金刚经》就是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就能更上一层楼。

  现在虽然是刚刚开始,已经是不简单了,每一位是优婆塞、优婆夷,还要受菩萨戒。觉,即是佛。要想成佛、成菩萨,必须要有正因,要有觉悟的心、觉察的心、觉照的心。我们心当中的无明烦恼就像小偷一样,时时刻刻使我们打妄想,偷我们的功德。一发脾气,这就是小偷,偷我们的清净功德,火烧功德林。刚刚准备要发脾气了,「我知道了,不能发脾气!」念一句:「阿弥陀佛」,照到起贪心的那个地方,这个就是真正的修行。


--------------------------------------------------------------------------------
(四)980308
  有些人不懂念佛的道理,执着一句佛号,是没有什么用的。所谓「念佛即是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佛号是用来返照自心,化除我们的无明烦恼。以前有一位居士很用功,每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念几百、几千、上万遍。他是念这句佛号,而不是利用这句佛号返照自己的心。有一天,他的儿子不乖,吵闹起来了,怎么劝也劝不听,这个居士发脾气了,拿起念珠,边念佛、边打小孩。这就是没有觉察、没有觉照。

  我们心当中有八万四千个烦恼,所以用八万四千个法门来对治。八万四千个烦恼又可简化、浓缩成一百零八个烦恼。一百零八个烦恼都破掉了,就身心清净,成道证果。一百零八个烦恼还是太多,记不住,就浓缩为贪、瞋、痴、慢、疑、邪见六个根本烦恼。

  每个人都有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邪见。心当中起了无明烦恼,可以念一句:「阿弥陀佛。」或是用般若智慧照它一下:「是谁在起瞋心?」看看起瞋心的那念心,自然就没有瞋心了。根基好的人,一起烦恼、无明,就把烦恼、无明照破了。根基再好一点的,经常保持正念,自然就不会起烦恼,自然就不会生气。根基差一点的,起了贪心、起了瞋心,心想:「唉呀!我怎么又在发脾气,又在起烦恼?」这样也不错,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根机最下等的人,起了烦恼、骂了人、做了坏事,根本还不知道,别人告诉他,他还不接受。

  凡夫众生由于过去起烦恼习惯了,无始以来的种子都隐藏在八识田中。现在用持戒的方法,清净身业、口业、意业,这是持戒的功德。持了以后,要归于觉性,持而无持。持戒是一个法门,是根本的法门。持一条戒,就破一个烦恼。烦恼破掉了,我们的自性、觉性就现前了。

  所有的法门都是方便,持戒也是方便法门。假使心很散乱,就要打坐;念佛念不下去,就改为诵经;诵经诵不下去,就持咒。法门很多,诵经、打坐、持咒、忏悔、经行,乃至于六波罗蜜、三十七助道品,这些都是修德。修德有了功夫、有了功力,我们的本性才会现前。

  佛性是本具的,假使不修、没有觉察,虽然有佛性,但迷迷糊糊,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乃至造了恶业,葬送了一生,将来就会堕落,随业流转,轮回六道。所以,现在受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这就是修德。每一条戒我们都要尽量去做,假使犯了戒,马上惭愧、忏悔。

   每一个人都有本具的佛性、本具的觉性。所谓「本具」,即是经中所说的「法尔如是」,觉性是无始无终,我们把觉性修成功了,生命就是无始无终,否则就要轮回六道,受苦受难。所以,一切都在于自己,翻过来是手掌、翻过去是手背,都是同一只手;这念心也是如此,起善念也是它,起恶念也是它。

  本具的觉性,即是「本觉」。师父说法,也是本具觉性的作用;大众听法,也是本具觉性的作用。对这个道理要深信不疑,要有信心,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性是本具的,不是上帝给我们的,不是佛祖给我们的,也不是父母给我们的,也不是阎王小鬼给我们的,觉性是本具的。父母给我们色身,而觉性是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都在六道当中轮回。

  假使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遇到好的因缘,佛性虽然本具,但仍是「不觉」的众生。现在大众听闻这个道理觉悟了,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了,就是菩萨。完全觉悟了,烦恼统统漏尽了,就是如来佛,这念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诸位是在家居士,法师是出家众,大众看看这念心有没有在家相和出家相?在座诸位有男众、有女众,这念心有没有男相?有没有女相?这念心是无形无相的,没有男相、没有女相、没有在家相、没有出家相,觉性是无相的。

  《金刚经》云:「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应如是降伏其心。」觉性是本具的、是超然的,没有男相、没有女相、没有众生相,念念分明。大众要在这个地方来返照一番,这就是真正的佛法。《六祖坛经》中提到,地有东西南北,人有男女老幼,觉性没有东西南北、没有男女老幼,是无相。所以,受了菩萨戒之后,除了戒以外,还要看经,要研究《金刚经》、《六祖坛经》、《四十二章经》,这样就是步步高升。修行不是有所得、有所见,得到什么、见到什么,都是错误的,这念心是本具的。打坐也好,看经也好,假使见到什么境界,都不要理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念心无所求、无所得,因为心性本具。

  凡夫众生是不觉。由于不觉,始终在造恶业,将来就是在六道当中轮回受苦。我们现在是始觉,觉悟的众生,觉有情,就是菩萨,菩萨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有深浅、有粗细、有高低,有层次上的差别。虽然是觉,只是刚刚开始找到一条大路,这条路要一步一脚印去走。


--------------------------------------------------------------------------------
(五)980315
  佛经里有「六即佛」,把佛性分成六个层次,现在是第一个层次,将来「修德有功」,心愈来愈清净、愈来愈明了,烦恼就愈来愈稀薄。第一是「理即佛──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这是一般的凡夫众生。

  「动静理全是」,在道理上,每个人都有佛性,和佛祖没有差别,并不减少一丝一毫,并不因为你是众生或是堕落,佛性就不见了;佛性还在,只是迷惑颠倒了。无论是静、无论是动、无论是行住坐卧,佛性始终存在。「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社会上有些人为了自己不择手段,嫉妒、排斥、仇恨、残杀……造作堕落三涂的恶因。我们绝对不做这些,我们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戒、修定、修慧,受持三皈、五戒、菩萨戒,这就完全不一样了。

  「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随物去」,随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境界流转。「杳杳不知归」,做了很多对不起天、对不起地、对不起父母师长、对不起人、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自己还糊里糊涂。

  所谓「始觉」,就是开始觉悟。第二,「名字即佛──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从现在开始,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不生不灭,无始无终,就是名字即佛。在名义上,各位都是菩萨,都受了十方诸佛大戒,有了菩萨的名字,有了诸佛、未来诸佛、十方诸佛的名字。「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过去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佛性、觉性,现在才知道自己六根都不清净,心当中一大堆垃圾,要靠自己来净化、来提升。所以,在名字上,诸位受了菩萨戒,都是菩萨。但是,菩萨有贤位菩萨、登地菩萨、十地菩萨,这些都要靠自己努力。什么是十地菩萨?心已经清净,定慧、慈悲、心量...(●[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上惭愧、忏悔。

   每一个人都有本具的佛性、本具的觉性。所谓「本具」,即是经中所说的「法尔如是」,觉性是无始无终,我们把觉性修成功了,生命就是无始无终,否则就要轮回六道,受苦受难。所以,一切都在于自己,翻过来是手掌、翻过去是手背,都是同一只手;这念心也是如此,起善念也是它,起恶念也是它。

  本具的觉性,即是「本觉」。师父说法,也是本具觉性的作用;大众听法,也是本具觉性的作用。对这个道理要深信不疑,要有信心,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性是本具的,不是上帝给我们的,不是佛祖给我们的,也不是父母给我们的,也不是阎王小鬼给我们的,觉性是本具的。父母给我们色身,而觉性是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都在六道当中轮回。

  假使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遇到好的因缘,佛性虽然本具,但仍是「不觉」的众生。现在大众听闻这个道理觉悟了,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了,就是菩萨。完全觉悟了,烦恼统统漏尽了,就是如来佛,这念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诸位是在家居士,法师是出家众,大众看看这念心有没有在家相和出家相?在座诸位有男众、有女众,这念心有没有男相?有没有女相?这念心是无形无相的,没有男相、没有女相、没有在家相、没有出家相,觉性是无相的。

  《金刚经》云:「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应如是降伏其心。」觉性是本具的、是超然的,没有男相、没有女相、没有众生相,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念分明。大众要在这个地方来返照一番,这就是真正的佛法。《六祖坛经》中提到,地有东西南北,人有男女老幼,觉性没有东西南北、没有男女老幼,是无相。所以,受了菩萨戒之后,除了戒以外,还要看经,要研究《金刚经》、《六祖坛经》、《四十二章经》,这样就是步步高升。修行不是有所得、有所见,得到什么、见到什么,都是错误的,这念心是本具的。打坐也好,看经也好,假使见到什么境界,都不要理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念心无所求、无所得,因为心性本具。

  凡夫众生是不觉。由于不觉,始终在造恶业,将来就是在六道当中轮回受苦。我们现在是始觉,觉悟的众生,觉有情,就是菩萨,菩萨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有深浅、有粗细、有高低,有层次上的差别。虽然是觉,只是刚刚开始找到一条大路,这条路要一步一脚印去走。


--------------------------------------------------------------------------------
(五)980315
  佛经里有「六即佛」,把佛性分成六个层次,现在是第一个层次,将来「修德有功」,心愈来愈清净、愈来愈明了,烦恼就愈来愈稀薄。第一是「理即佛──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这是一般的凡夫众生。

  「动静理全是」,在道理上,每个人都有佛性,和佛祖没有差别,并不减少一丝一毫,并不因为你是众生或是堕落,佛性就不见了;佛性还在,只是迷惑颠倒了。无论是静、无论是动、无论是行住坐卧,佛性始终存在。「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社会上有些人为了自己不择手段,嫉妒、排斥、仇恨、残杀……造作堕落三涂的恶因。我们绝对不做这些,我们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戒、修定、修慧,受持三皈、五戒、菩萨戒,这就完全不一样了。

  「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随物去」,随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境界流转。「杳杳不知归」,做了很多对不起天、对不起地、对不起父母师长、对不起人、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自己还糊里糊涂。

  所谓「始觉」,就是开始觉悟。第二,「名字即佛──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从现在开始,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不生不灭,无始无终,就是名字即佛。在名义上,各位都是菩萨,都受了十方诸佛大戒,有了菩萨的名字,有了诸佛、未来诸佛、十方诸佛的名字。「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过去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佛性、觉性,现在才知道自己六根都不清净,心当中一大堆垃圾,要靠自己来净化、来提升。所以,在名字上,诸位受了菩萨戒,都是菩萨。但是,菩萨有贤位菩萨、登地菩萨、十地菩萨,这些都要靠自己努力。什么是十地菩萨?心已经清净,定慧、慈悲、心量……已经达到第十个等级了。其实都是同样的这一念心,只是层次上的差别。佛菩萨有这念心,我也有这念心,为什么自己不觉察、不觉照、不检讨、不反省,心中的垃圾愈来愈多,不知道把垃圾化掉?现在才知道这个道理,这就是名字即佛。

  第三个阶段,是观行即佛。继续用功修行,念念观照,动静闲忙当中不离开当念,有了过失,觉察、觉照、觉悟,继续用功。这念心本来是一团浑水,其中的渣滓慢慢沉淀了,身心逐渐清净,就是观行用上功了,诵经、持咒、打坐、参禅、持戒……广修一切善法,用善法来转识成智,沉淀自己。

  由于观照得力,有了功夫,又进步了,第四个层次是相似即佛,和佛菩萨的心有一点点像了,称为相似的境界。继续再用功,贪瞋痴等粗的烦恼脱落,就是分证即佛,就是果位上的菩萨了。

  这一切都需要靠自己现在用功,不要向外东求西找。最后,达到究竟即佛了,还是这念心。我们现在的这念心就像初一的月亮,只有一点点光明;究竟成佛了,是十五的满月,放大光明。这是佛法的无上真理。

  诸位这次来受戒,从三皈到五戒,从八关斋戒到菩萨戒,是很完整的一个系统,就等于坐在莲花台上了,我们的心就是莲花。莲花是一个譬喻,明白这念心了,由于觉察、觉照,六根慢慢清净了,这念心就是白莲花。所谓「白莲台上观世音」,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念心不染尘,每一位都坐在莲花台上,每一位都是观世音。不要向外祈求,一求,心就跑掉了。如《中庸》所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假使不坚住正念,不随顺觉性,不觉察、不觉照,心就跑掉了。

  想要把这念心收回来,就要持戒。人人心中有一个小偷,在心当中住了几大阿僧祇劫,我们现在才看到小偷。现在,不是不要这个小偷,而是用持戒的方法,把小偷绑起来。虽然绑起来,还是个小偷,所以进一步要净化他、改变他,这就要靠自己转识成智。

  王阳明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山中有很多土匪、盗贼,我们知道他在哪一座山,派一个军队、几万个士兵,把他围起来,很快就能剿除。心当中的贼时时刻刻跟着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要「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时时刻刻都要注意自己心当中的小偷。假使他跑掉了,经常来来去去,偷取我们的自性功德,我们就要用持戒的方法,把他抓起来、绑起来、关起来。关起来之后,还要进一步改变他,就是用诵经、持咒、打坐、参禅,觉察、觉照、觉悟,化敌为友,以前他是敌人,现在他就是我自己;以前它是垃圾,我们现在化腐朽为神奇。修行就是如此,假使违背这个原则,绝对修不成功。


--------------------------------------------------------------------------------
(六)980322
  道在哪里?道不是修出来的。修出来的就是有成,既然有成,就会有坏。例如,不管这个道场修得多坚固、多庄严,经过几百年以后,就会坏掉,世间的一切有成就有坏。许多人不了解,刻意观想出一尊佛,天天坐在这里打妄想:「观佛、观佛,我要成佛、我要成佛,我要见菩萨……」真的见得到菩萨吗?见得到佛吗?所见到的,都是自己的妄想心想出来的。

  「佛者,觉也。」觉即是佛。经云:「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影现中。」菩萨是什么?「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每个人都有一潭心水,但是众生的心水是浑浊的,照不出月影,不能起照,没有作用。如果用觉察、觉照的功夫,把心当中的垃圾化掉,像江水这般清净,就能「汉来汉现,胡来胡现」。

  神秀大师曾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的心当中有一片镜子,但是镜面上都是灰尘,把所有的光明都遮住了,称为「宝镜蒙尘」。现在要把我们的妄想、烦恼擦掉。怎么擦?没有别的,就是用惭愧忏悔、觉察觉照、检讨反省、用持戒的方法,把心当中的烦恼、垃圾化掉。

  庄子也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至人」就是智慧最高的人,我们则称佛为觉者、智者。「用心若镜」,佛的心如明镜,能映现万物,所以有通达世间、出世间万法的智慧。什么是「不将不迎」?看到好的东西、好的境界,不欢喜、不起贪爱;看到坏的东西、不好的境界,也不讨厌、不排斥,这念心就像镜子一样,经常保持明净,这就是「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藏,就是藏到心中。众生的心就像厕所、就像垃圾堆一样,所有的垃圾、废物都在里面。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带着一个徒弟在外行化,看到一位女众掉到河里去了,老和尚赶快把她从河里拉起来,救了她一命。过了一段时间,徒弟就问:「师父,上次您摸了那个妇人的手,犯了戒喔。」老和尚说:「这件事我心当中一点影子都没有了,老早就放下了,你怎么还记在心里?」所以,「应而不藏」,无论是好的境界、坏的境界现前,这念心像一片明镜,过去了就算了。但是,「过去了就算了」也不是糊涂。像这个老和尚知道自己在救人,救了人以后心当中了无一物,「不藏」,并不会想:「唉呀,我的功德好大啊!」「我看看这个妇人长得漂不漂亮,穿什么衣服?」「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我们这念心必须要像《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心得自在,心得解脱,心超越物外,这就是至人、圣者,就是菩萨。

  大众已经是登堂了,登了堂以后,还要入室;入了室以后,还要步步高升,一直爬到最顶端。做多少算多少,这一生做不完,来世再继续。诸位已经得到优婆塞、优婆夷的果位了,等于拿到最安稳、最实在的一张飞机票了,胜券在握。进一步,要靠自己去努力。佛法就是心法,是心地法门,这是过去佛、现在佛所传授的心法。诸位能够了解这个心法,是人生最大的福报。

  《六祖坛经》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心就是我们的觉性,就是我们的佛性。菩提自性,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这么简单。虽然人人都有这念心,但是由于不觉,六根颠倒、攀缘,天天都在造杀盗淫种种恶业,将来仍然在六道轮回,有什么用呢?因此,虽然人人都有觉性,都有本觉,但还要始觉。有了始觉之后,还要继续不断地努力,从观行觉、相似觉、分证觉,一直到正觉,一直到妙觉。这样子这一生才能了,不是知道就了了。


--------------------------------------------------------------------------------
(七)980329
  释迦牟尼佛上半夜悟到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证阿罗汉果;中半夜悟到十二因缘;下半夜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悟到什么?悟到看天上明星的这念心,能看的这个心是本具的,也就是刚才所说,大众的觉性是本具的。虽然是本具,由于现在才知道,所以还要用功返照,觉察、觉照,把心当中的烦恼、垃圾化掉、漏尽才有用,否则只是虚度一生。

  今日大众在此受戒,藉这个机会、藉这个因缘祝福大众、勉励大众,从三皈到五戒,从五戒到八关斋戒,从八关斋戒到菩萨戒,大众就登堂入室了。最后,还要了解佛性的道理,知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就像爬楼梯一样,步步高升。

  凡夫众生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眼睛要看好的,例如,每个家庭都有电视,无论大人、小孩,都习惯看电视,看个不停,不看就难过,好象是吃鸦片上了瘾一样。这就是众生,不知道内照,不知道把眼光收回来。耳朵要听好的,不但要听好的,还要听靡靡之音、要听赞叹之声,这样耳根就不清净,这就是众生。两耳内听,两眼内照,检讨反省,才是菩萨行。

  「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嘴巴以酸甜苦辣为食,一般人都是尽量找好吃的东西来吃。「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身体以触尘为食,意根以法尘为食,这些都属于众生境界。菩萨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受菩萨戒、听闻佛法,充满了欢喜,这就是法喜充满,所以你们也是菩萨。什么是「禅悦为食」?打坐时心清净了,一念相应成正觉。与什么相应?不是与外面的境界相应,而是与清净心相应。这念清净心现前了,一念相应,就成正觉了。这就是菩萨「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所以,我们要尽量使六根清净。许多人都是念观音菩萨、拜观音菩萨,认为这就是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其实,念观音、拜观音,只是个方便法门,而不是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观音菩萨是以耳根圆通法门成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离开了外面的声尘,自性始终是存在的。用闻性慢慢观照,慢慢向内收,收到六根归一了,最后达到「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就成道了。

  无论是动静闲忙、明暗、远近、高低,一切境界都是虚妄的,只要保持这个觉性。不过,这个层次有深有浅,要站得住、...(●[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药都是甘露法雨,要亲自去吃,病才会好,业障才会消除,才会悟到本心,才知道什么是三惑漏尽、二死双亡。

  禅七就是净心、定心、明心。悟到这念心,动静闲忙、二六时中要保养这念觉性。如何保养?佛经上说:「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什么叫不染污?一起心动念,就是无明、烦恼、妄想,这就是染污。眼睛一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见到好的就欢喜,见到不好的就起烦恼。无论是财、色、名、食、睡,喜欢的就想要占有;占有不到,就用种种方法巧取豪夺,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造恶业了,这些都是众生境界。佛菩萨见到好的,心里不取着、不生贪爱,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到坏的境界,心里不生排斥、不起烦恼。

  众生就是有众多的生灭,无论是好的生灭、坏的生灭,都是一个梦。善业是好梦;恶业是恶梦。作梦就属于众生境界,佛菩萨是不作梦。所以,塑一尊菩萨像,称作菩萨,就落入境界了。什么是文殊菩萨?智慧才是文殊。什么智慧?空的智慧,就是《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这念无住心,就见到如来,就是文殊菩萨。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当下就是普贤菩萨。起大慈悲心,戒杀放生,能所俱空,愿代众生受苦,好事给他人,坏事自己承担,惭愧忏悔,现在就是观音菩萨。人家不愿意做的事,自己承担起来,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不舍一众生,就是地藏菩萨。社会上的邪见很多,有些人自称是如来转世、菩萨转世、济公转世……,告诉你三世因果,说你前世是什么人,若被这些说法迷得团团转,就堕落了。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听到这个法,自己要吃这个药,要舍除过去的邪见、执着,否则左耳进右耳出,跟自己毫无关系。大众平时都很忙碌,自利利他,「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这是自己的菩萨愿行。在禅堂里,无众生可度、无佛道可求、无法门可修,能所俱空。为什么?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佛经云:「修无修修,念无念念」,因此,求而无求。但是,我们还是要修行,假使不修,心当中的烦恼没有办法转过来,所以一定要修。修了以后,执着善法、功德,又落入妄想、法执,所以要修无修修──修了以后,没有能修、所修,最后归于当下不生不灭这念心。不生不灭这念心就是道、就是佛,所以说无佛道可成。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悟道。悟到这个道理,安住在这个地方,在动静闲忙中保养,就称为修道。修道圆满了,就是成佛。修,只是把妄想、无明、昏沉修掉,不是有什么可得,因为有得就有失,有生就有灭。完全没有妄想、昏沉,完全能够作主,达到寂灭,一切都是现成的。





●[惟觉法师]九十七年住持精进禅修导师开示
九十七年住持精进禅修导师开示


(一)971109
  所谓「禅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禅,就在我们这一念清净心当中。要彻底认识这一念心、承担这一念心,才能够讲出微妙法、方便法,才能普度众生,所以称为教。如果认识了这一念心,就要在日常生活上磨炼,把烦恼、习气、执着化掉,行住坐卧始终不离开这念心。这一念心落实了,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符合四威仪,就称为律。学佛必须从清净身口意三业这三方面来学,方能将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上。

  佛法的道理虽然很广泛,归纳起来,有两个最重要的大纲──第一是因果,第二是心性。

  所有一切都离不开因果,过去因感现在果,现在因感未来果,有因必定有果。了解因果的道理,就不会造恶业。因果是非常科学的,一切都在因果当中,这是从事上来讲。例如,由于现在努力用功,所以将来学业、事业、道业一定很有成就。此外,因果通三世,不仅是现在。

  一般人认为因是因,果是果,把因果分开了。以顿悟法门来说,因即是果。在这一念因心上用功,这一念心圆成了,果也圆成了。《法华经》里讲,若人入于塔庙中,一举手,一低头,是人早已圆成佛道。这是大乘的因果,属于理。一般人不了解这个理,所以就说有三世因果。菩萨因,得菩萨果;声闻因,得声闻果;缘觉因,得缘觉果;十善因,得升天果;五戒因,得人间果,这些就是因果。相反地,造了五逆十恶,就是地狱因、地狱果,畜生因、畜生果,饿鬼因、饿鬼果。

  虽说一切法皆有因有果,但一切法也都要归于体,体就是心性,也就是诸法的根本。释迦如来夜睹明星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智慧德相,就是人人本具的妙明真心,《楞严经》里称为「知」,我们当下这一念知,知而无知就是觉。

  因此,觉,就是指我们这一念心。如果没有契悟这念心,这一生修行就不容易得到好处。所以,打坐就是要保持觉性的存在。

  觉,分成很多层次,如自觉、觉他、觉满。觉他,就是利益众生。什么是自觉?除了修善、持戒、忍辱、弘法以外,自己还要觉察、返照,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有没有过失?觉察到了以后,要觉照,把烦恼照破。经过觉察、觉照的功夫,就能达到觉悟,也就是悟明本心。

  悟也有深浅,有证悟和了悟。了悟,是指明白道理。一般人在道理上虽能契悟,但在日常生活上,身口意三业仍然颠倒、迷惑。证悟不但是悟,而且是完完全全通达,一了百了,这个心经常都有正知正见,不邪见、不颠倒,始终一如,这念心不再贪爱,看到什么都不贪,无论白天、晚上都不起贪爱,无论顺境、逆境,也不贪着,这就是「证悟」。一般人不容易做到,所以我们就要慢慢去契悟道理、实践道理。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要时时照顾话头,念念分明,处处作主,不要得少为足,才能到达真正开悟的境界。

  有些人听到「心即是佛」,心是指听法这个心,就认为自己悟了。悟是悟了,但还有很多问题。凡夫的这念心如初一的月亮,佛心则如十五的月亮,虽然是同一个月亮,但二者的光明却有天壤之别。初一月亮只有一点光明,十五的月亮才能大放光明。

  所以,佛法的道理归纳起来,因果是事,心性是理,在因果和心性上面,就是一个「觉」字。归纳成一个系统,就不会杂乱无章,否则,修行到最后不但没有信心,甚至还会退失道心、退失菩提。


--------------------------------------------------------------------------------
(二)971116
  佛法的道理必须会通,假使不会通,就会杂乱无章、无所适从,看到这部经讲空、那部经讲有,又说「宁可执有如须弥,不可执空如芥子」,还有非空、非有的道理,又讲无住心……,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有会通就会觉得杂乱无章,心生矛盾。其实,佛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只是应机施教。

  什么是应机施教?假使对方听不懂深的道理,就从最浅的道理讲起。例如,对幼稚园的小朋友解释「天」的意义:「看到上面没有?上面就是天空。」「今天过一个晚上就是明天,再过一个晚上就是后天。」他马上就知道了。对中学生、高中生,就讲有先天、后天,天文地理、天地良心这些名词。假使对宗教人士讲这些,引不起他的兴趣,但是,谈到升天,天上有七宝宫殿,到处是琉璃、黄金,他马上就相信了。根机好一点的人,认为天福享尽了,还是要受轮回,还是不好,就跟他说生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寿命很长。想生到天上,要修六行观──下厌苦、粗、障,上欣净、妙、离。

  大乘根机、修菩萨行的人不是为了自己离苦得乐,而是修菩萨行普度众生,所以对升天没有兴趣。这时就告诉他,要悟到这一念心,苏东坡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天中天」就是本具心性,这是理天,心的本体。大乘菩萨一听,觉得这个道理实在太好了!声闻、缘觉根机的人发不出这个心,就先证罗汉果、缘觉果,这就是修行的次第。声闻果、缘觉果和菩萨果有什么差别?其实到最后都是没有差别的。菩萨是发了长远心,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声闻、缘觉看到众生苦,却觉众生难度,于是自己先入涅槃,然而在涅槃里住了一段时间,终究还是要出来再发菩提心,度化众生,方能真正解脱自在,所以是殊途同归。

  不论是小乘、大乘、缘觉乘、菩萨乘,都不离开我们这一念心。离开了这念心,就是外道,就不是佛法;离开了这念心,即便可以生天,天福享尽又受轮回,到头来还是一无所得。出家修行,除了度众生,还要了生死,要三觉圆满──自觉、觉他、觉满。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以大慈悲心说法四十九年,就是自觉、觉他。自觉、觉他,达到究竟圆满,即是觉满。许多外道骗财、骗色,不但无法得解脱,更不可能觉满。

  修行学佛必须要把这些道理落实在生活上,先要自觉;在禅堂里静坐用功,就完全是自觉的工夫。自觉当中,第一是觉察,先省察自己的烦恼。省察之后,要把烦恼照破,这时必须用许多方便法来对治。要知道这些方便法,必须研究经教、听经闻法;假使不听经闻法、不研究经教,道听涂说,就容易走远路、走错路。

  儒家也讲自觉、觉他、觉满,《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三觉圆满的道理。「德」,就是当下不生不灭的觉性。「明明德」,就是要明白本具的佛性、本具的觉性、本具的性德,明白这念心具足无量的智慧、功德。「在亲民」,自己明白了,也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了解,这就是觉他。「在止于至善」,要达到一个最圆满的境界,那就是觉满。佛法与儒家所说的道理是相通的,而佛法讲的更彻底。


--------------------------------------------------------------------------------
(三)971123
  佛法讲三身──法...(●[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经常都有正知正见,不邪见、不颠倒,始终一如,这念心不再贪爱,看到什么都不贪,无论白天、晚上都不起贪爱,无论顺境、逆境,也不贪着,这就是「证悟」。一般人不容易做到,所以我们就要慢慢去契悟道理、实践道理。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要时时照顾话头,念念分明,处处作主,不要得少为足,才能到达真正开悟的境界。

  有些人听到「心即是佛」,心是指听法这个心,就认为自己悟了。悟是悟了,但还有很多问题。凡夫的这念心如初一的月亮,佛心则如十五的月亮,虽然是同一个月亮,但二者的光明却有天壤之别。初一月亮只有一点光明,十五的月亮才能大放光明。

  所以,佛法的道理归纳起来,因果是事,心性是理,在因果和心性上面,就是一个「觉」字。归纳成一个系统,就不会杂乱无章,否则,修行到最后不但没有信心,甚至还会退失道心、退失菩提。


--------------------------------------------------------------------------------
(二)971116
  佛法的道理必须会通,假使不会通,就会杂乱无章、无所适从,看到这部经讲空、那部经讲有,又说「宁可执有如须弥,不可执空如芥子」,还有非空、非有的道理,又讲无住心……,如果没有会通就会觉得杂乱无章,心生矛盾。其实,佛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只是应机施教。

  什么是应机施教?假使对方听不懂深的道理,就从最浅的道理讲起。例如,对幼稚园的小朋友解释「天」的意义:「看到上面没有?上面就是天空。」「今天过一个晚上就是明天,再过一个晚上就是后天。」他马上就知道了。对中学生、高中生,就讲有先天、后天,天文地理、天地良心这些名词。假使对宗教人士讲这些,引不起他的兴趣,但是,谈到升天,天上有七宝宫殿,到处是琉璃、黄金,他马上就相信了。根机好一点的人,认为天福享尽了,还是要受轮回,还是不好,就跟他说生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寿命很长。想生到天上,要修六行观──下厌苦、粗、障,上欣净、妙、离。

  大乘根机、修菩萨行的人不是为了自己离苦得乐,而是修菩萨行普度众生,所以对升天没有兴趣。这时就告诉他,要悟到这一念心,苏东坡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天中天」就是本具心性,这是理天,心的本体。大乘菩萨一听,觉得这个道理实在太好了!声闻、缘觉根机的人发不出这个心,就先证罗汉果、缘觉果,这就是修行的次第。声闻果、缘觉果和菩萨果有什么差别?其实到最后都是没有差别的。菩萨是发了长远心,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声闻、缘觉看到众生苦,却觉众生难度,于是自己先入涅槃,然而在涅槃里住了一段时间,终究还是要出来再发菩提心,度化众生,方能真正解脱自在,所以是殊途同归。

  不论是小乘、大乘、缘觉乘、菩萨乘,都不离开我们这一念心。离开了这念心,就是外道,就不是佛法;离开了这念心,即便可以生天,天福享尽又受轮回,到头来还是一无所得。出家修行,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度众生,还要了生死,要三觉圆满──自觉、觉他、觉满。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以大慈悲心说法四十九年,就是自觉、觉他。自觉、觉他,达到究竟圆满,即是觉满。许多外道骗财、骗色,不但无法得解脱,更不可能觉满。

  修行学佛必须要把这些道理落实在生活上,先要自觉;在禅堂里静坐用功,就完全是自觉的工夫。自觉当中,第一是觉察,先省察自己的烦恼。省察之后,要把烦恼照破,这时必须用许多方便法来对治。要知道这些方便法,必须研究经教、听经闻法;假使不听经闻法、不研究经教,道听涂说,就容易走远路、走错路。

  儒家也讲自觉、觉他、觉满,《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三觉圆满的道理。「德」,就是当下不生不灭的觉性。「明明德」,就是要明白本具的佛性、本具的觉性、本具的性德,明白这念心具足无量的智慧、功德。「在亲民」,自己明白了,也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了解,这就是觉他。「在止于至善」,要达到一个最圆满的境界,那就是觉满。佛法与儒家所说的道理是相通的,而佛法讲的更彻底。


--------------------------------------------------------------------------------
(三)971123
  佛法讲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六祖坛经》云:「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法身是「汝之性」德,本性空寂,不生不灭,不去不来,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觉性是真空,离相绝相,超越一切。什么是报身?就是「汝之智」。化身,是「汝之行」,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化身,口说无量无边的善法,身做无量无边的善行,我们的善法和行为就是化身,如持戒清净,每一条戒就是一个化身。所以,不需要到外面去找法、报、化三身。

  有人说:「我不要念释迦牟尼佛、也不要念阿弥陀佛、也不要念观音菩萨,我要念最高的法身佛。」这个观念也不对,因为有念就是生灭,哪里是法身?《六祖坛经》云:「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法身是真空妙有的这念心,也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一切的法门都是方便,达到无念、无为、无住、无愿、无相,心不染着,这就是法身,也就是指我们的这一念心。

  法身、报身、化身,是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讲,其实都是一体的。儒家讲三身,虽然没有佛法讲得这么清楚,但是已经有了基本的架构。《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就是法身,指我们的本性;「率性之谓道」,就是报身;「修道之谓教」,就是我们的化身。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

  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与佛法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有些相同。佛法讲心,讲觉察、觉照,讲中道、实相,要念念分明,处处作主,反观自心;《尚书》也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所以,道通古今,是不会变的。过去佛也是这么说,未来佛、现在佛都是这么说。

  佛经里讲「觉」,一个是本觉,一个是始觉。什么是本觉?觉性不是上帝、父母给我们的,也不是佛菩萨给我们的,而是本具的。佛经里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小孩一出生就会哭、会笑,饿了就要吃,这就是本具的觉性。所谓「法尔如是」,从过去到现在,本觉无始无终,就是指这念心,也就是道。假使道是修出来的,修出来就是生,有生就有灭,有得就必有失。

  每个人都有本觉,但是天天在造恶业,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堕落,成了不觉的众生。明白什么是本具的觉性,就是始觉。始觉,就是开始觉悟,等于找到了路头。不要认为找到路头,就得道、成道了,虽然找到了路头,这条路还是很辛苦的。从始觉开始,还要看看相信到什么程度?假使迷迷糊糊,要信不信,心存疑惑,怎么成道呢?


--------------------------------------------------------------------------------

(四)971130
  佛经里讲「六即佛」,其中,「六」显因果之事相,「即」显佛性之理体。因此「六即佛」表现了从凡夫到成佛的位次。

  第一是理即佛──「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在道理上每个人都有本具的佛性,行住坐卧都不离开这一念心,称为理即。虽然在道理上是佛,可是行为一点都不像佛,起了贪心就像饿鬼,起了瞋心就像修罗,造了恶业就堕入地狱、畜生。「动静理全是」,无论是动、是静,佛性始终存在,但「行藏事尽非」,所作所为完全与「觉」相背,与善法不相应,而与恶法相应。「冥冥随物去」,「物」,就是外面的尘境,色、声、香、味、触等境界。理上来说,每个人都有觉性,但是六根攀缘六尘,心就迷失掉了,这是属于不觉的众生。

  觉悟了,就是名字即佛──「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知道听法的这念心就是佛性、觉性,要坚住正念,随顺觉性,有了烦恼,赶快用法门来对治。现在知道,是在名字上知道,还做不到。

  所以,从现在开始,要念念分明、处处作主,行住坐卧不离当念,在这念心上用功,这就是观行即佛──「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常理」就是本具的觉性,清楚明白、念念分明。「念念照常理」,不论是坐香、行香、跑香,觉性都要存在。「心心息幻尘」,过去所想的一切都是幻化不实的,和作梦一样。《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例如,哪个人对你好,哪个人对你不好,哪个人说你是非,这些都是在考验你。别人赞叹你,自己是不是落入欢喜魔?说你不好,起了无明烦恼,就变成修罗。所以,别人赞叹我,我也不欢喜,心想:「他是在勉励我,我根本就做不到,谢谢,阿弥陀佛!」人家说你不好,要想:「谢谢!你是在鼓励我、勉励我、指导我,我非常感谢你。」就如古德所说的:「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为什么呢?如果像世间人一样,听到赞叹,高兴得不得了;听到毁谤,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成了冤家、成了仇敌,这些都不是修行。所以,这念心要无住。

  「遍观诸法性」,什么是法性?法性是空性,一切万法都是空,都是虚妄不实的,所谓「善恶如幻化,三界如空花」。遍观诸法之性,没有一样东西是实在的,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永明延寿禅师说:「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化人问幻士」,没有大彻大悟的人、没有三惑永断的人,都是在说梦话。修善断恶,是作好梦;起贪...(●[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实验室,自己是不是坐到一支好香?自己的烦恼究竟减少到什么程度?这念心究竟清净到什么程度?这念心有没有染着?要检讨自己、面对自己。

  总而言之,禅堂功夫没有别的,就是一个「歇」字,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惟觉法师]九十七年新春团拜导师开示
九十七年新春团拜导师开示


(一)970330


「新年新景新希望 春风送暖福满堂
  共祝新春开新运 无上佛果莫思量」

  中台禅寺从过去到现在,每年都会举办新春团拜,出家、在家弟子四众和合,一起庆祝新春。在新年的开始,要有新的希望。有了新的希望,才有新的愿景,才不会迷失方向。

  昨天晚上是除夕,今天是新春。除夕就是去旧迎新,所以是一个跨年度的活动。一年的开始很重要,有新的愿景、新的希望,才会有新的成就。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一年有新的希望、新的计画,就是春。从现在起,就要有一个很好的规画,家庭有家庭计画,公司有公司的计画,国家也有国家的计画,计画这一年要朝哪个方向努力、要做哪些事情?「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间法做得很好,就是福报、就是佛法。中台禅寺也有新的方向、新的计画,除了遵照往例之外,还有一个新建的大工程──普台高中,预计明年二月完工,九月开始招收学生,这就是第一个新的计画。

  第二个新的愿景,是中台佛教文物馆的建设,预计于今年底落成揭幕。藉由佛教文物的展出,使佛法提升,使佛法生活化。古德云:「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今年除了这两个新计画之外,还有新精舍的成立。这些规画就是新的愿景、新的希望、新的功德、新的福报,所以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人生就是要有新的规画,不是懵懵懂懂、糊里糊涂地过一生。「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天当中应该做什么事,也要有计画,而且要提早计画。「一生之计在于勤」,佛法的勤就是精进,世间的勤就是勤劳。所谓「勤能补拙」,无论是勤劳或精进,都能对治懈怠的习气。

  今天是一个新的开始,要达到「新年新景新希望」,要从现在开始,给自己一个期许,有好的开始,这一年、这一生就不会虚度。要如何期许自己,才是一个好的开始?儒家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一个努力的方向。「见贤思齐」,见到他人的好处、优点,要向他看齐,不要嫉妒、排斥。「见不贤而内自省」见到别人的习气、毛病,也不要排斥或看不起对方;看到别人懈怠、偷懒,检讨自己有没有懈怠、偷懒?这些都是很实在的。修行就是要在当下,禅宗祖师说要「脚跟点地」,走路要落实,脚跟要点地;脚跟不点地,走路就会跌倒。如果做人不实在,修行就很难有所成就,甚至走错路,起邪见。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最真实的道理。

  「新年新景新希望」,无论是道场或是个人的修行,在新年的开始,有新的希望、新的规画、新的工程之外,还要作一个全盘的检讨。好的要保留、发扬光大,坏的要检讨、改进。检讨后,订定一个新的方向。

  昨天晚上是除夕,除夕,就是把心当中的垃圾除得干干净净,去除了以后,心当中就焕然一新。《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就是检讨反省。所谓「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想沉淀心当中的垃圾,就要打坐,「不动」就能把心当中的尘劳、妄想、渣滓沉淀下去。如果只是静坐,不知道检讨、对治,沉淀下去的渣滓、垃圾,就不容易化掉。因此,一方面要禅坐,二方面要返照,要觉察、觉照。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要清净,如果三业不清净,就要返照、对治、看破,所以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对治法门。

  觉察,就是要找出自己的烦恼、无明。佛经里讲「三惑漏尽」,要把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找出来,这些都是心当中的贼人。贼人,即烦恼无明、妄想颠倒。除旧布新,就是要把贼人变成好人。如何感化心当中的贼人?就是用善法将恶法化掉。首先,心要起善念,口要说佛法、讲好话,身体要做善事、做佛事,这就是转化,这是第一步。当善法通通成就了,最后,善法也要放下,所以说:「先以善舍恶,后以舍舍善」,这就是一个次第。


--------------------------------------------------------------------------------
(二)970406
  万丈高楼从地起,一切都要脚踏实地。地,就是因地,就是心地。如果不从因地上努力,建立完整的人格,要想超凡入圣,是不容易的。所有的佛、菩萨、缘觉、声闻,一切贤圣都是从因地开始修行。有因才有果,不要好高骛远,无论禅、净、密、律,都必须要先建立完整的人格。如修建高楼大厦,地基要先打好。地基就是做人做事;以修行来说,就是持戒清净。持戒有心戒、口戒、身戒。简单来说,只起善念,不起恶念,是心戒;只讲好话,不说坏话,是口戒;只做善事,不做坏事,是身戒。除了消极的不做坏事以外,更要积极地去做善事,就是真正的菩萨行,就是万丈高楼从地起。先要老老实实做人做事,人格完成了,再进一步──无念、无住、无为、无相,这就是第二步。

  除了在因地上努力之外,同时,修行的目标也要远大。如果目标在成佛,向佛的方向去努力,即使成不了佛,还可以成菩萨。发了菩萨愿行,菩萨位做不到,最低限度还可以证罗汉果。发了证罗汉果的愿行而做不到,最低限度还可以保持人身。假使连这些愿都没有,只想老老实实做人、保持人格完整就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目光短浅。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懈怠,都会原谅自己,如果只想做人,却做不到五戒的要求,人格也建立不起来,最后可能还要堕入三涂恶道。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如果取法乎下,就什么也得不到了。因此,我们的目标要远大。

  目标虽然远大,却不能自高、自大,因为自大就会狂妄、就会落空,修行学佛就无法成就。但也不能妄自菲薄,对自己的努力没有一点信心,每个人都有佛性,不要看轻自己。人人都有佛性,乃至于一切蜎飞蠕动,都有佛性,这就是本具的资粮。每个人都有个自性佛,这个佛能不能住世,要靠自己努力。有了这种信心、知见,就能不卑不亢。

  每个人都想做大事、成大功、立大业,都想证无上菩提,这是一个很远大的目标,但是要能从日常生活上开始做起,才能步步光明。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是在人间成佛的,没有一尊佛是在天上成佛的,一切都有因有果。经上说:「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凡事要靠自己努力,无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都要从因当中来努力,绝不能坐在这里等待。天下没有什么事是侥幸成功的,也没有一件事是靠奇迹来成就的,都是由于过去的努力所成就,这就是正知正见。

  禅宗祖师说:「只贵汝知见,不贵汝行履。」知见就是一条大路。知见不正,则南辕北辙,要向南方走,却向北方前进,始终没有办法到达目的地。所以,知见很重要。什么才是正知见?相信人人皆有佛性,并在因地上觉察、觉照,最后就能达到觉悟的境界。这是自己的事,谁也帮不上忙,完全要靠自己努力。

  所谓「明明白白一条路,千千万万不肯修」,明明白白,就是诸位听法这念心。觉性,就是一条路,六祖大师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自性,就是我们本具的觉性。过去起惑造业,现在知道要觉悟,修戒、修定、修慧,面对自己的问题、烦恼,予以检讨、反省、改进、破除。

  古德说:「药无贵贱,治病者良」,不要认为最贵的药才是好药,便宜的药就不是好药,只要能治好病的药,就是好药。佛法也是药,我们心当中有种种病,要以佛法来对治。佛法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用来对治我们的烦恼。所谓「法无高下,应机者妙」,能对治自己毛病的法,就是无上法。把所有的毛病除得干干净净,道自然就现前了。

  修习种种佛法,诵经、持咒、打坐、参禅……是加功用行,不属于修道,见道之后才是修道。什么是见道?明白、契悟听法这念心,这念清净心、无为心、无染着心、大慈悲心、平等心、真空妙有心、菩提心、涅槃心,就是道。这一念心不打妄想、不起无明,广大无有边际。这些都要靠自己努力,没有从因上努力,等待一千劫、一万劫,仍旧无法成道。

  因此,现在正是最好的开始,不要有丝毫的犹豫,不要再等待。如果想要等待来世再修行,就是走了远路。要直下承担,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个心,没有妄想,即是由相对达到绝对。想知道修行有没有进步,就是检讨自己心当中的烦恼有没有减少?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对于善法是不是有排斥、懈怠的心?如果对善法有排斥、懈怠的心,就是退步,退失了菩提心。依此反省检讨,就能找出自己的毛病,也能检视自己有没有进步。因此,并不是开悟才是进步,也不是得了神通、感应才是进步,三业清净,烦恼减少,才是真正的进步。

  开悟,是指这念心清净了,契悟凡夫心原来就是无上菩提心,相信了这个道理,就是理上开悟了。理上悟了,还要时时刻刻与这个理相应,这就是修。相应,并不是修一个清净心、无为心出来,而是时时刻刻检讨、反省、改过,这念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清净。


--------------------------------------------------------------------------------
(三)970413

  今天是新的开始,要作全盘的检讨。「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从今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追也追不回来,不要再去烦恼,从现在开始约束自己、提升自己就好了,发大惭愧心、发精进心。佛经中说:「一念净心成正觉」,...(●[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力,护法护教,这些都是修福德、修慈悲,我们现在打坐,就是要修当下这一念心,这才是最究竟的。

   佛经里讲:「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十方诸佛所修所证都不离菩提心、涅槃心,在禅宗而言,即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净土宗所说的「常寂光净土」,还是我们当下的菩提心、涅槃心;密宗讲「即身成佛」,即身,也是指我们当下这一念心。认识了这一念心,在这一念心来用功,菩提、涅槃就会现前,除此之外,其他的法门都是方便。修行不但要知道方便法,更要知道究竟的法门;否则,执着于方便法门,离无上菩提道就非常遥远。

   有些人听到「心即是佛」,就以为可以不用修了,这是不了解「心即是佛」是从最高的境界来讲。万丈高楼从地起,尚未达到这个境界,心中还有烦恼、妄想,就要修方便法,修了方便还要不执着所修之法,最后才能契悟究竟。因此世尊教导弟子:「修而无修,言而无言,行而无行」,就是要大众修了以后不执着福报、功德,将一切功德回向净土,回因向果,回事向理,所以最后还是归于菩提、涅槃。

   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这一念清净的菩提心是很重要的。有了清净心,还要修寂静涅槃,达到这个境界,就能超越时间、空间,心中没有妄想、颠倒、愚痴,这一念心就由相对的心变成绝对的心,由染污的心变成清净的心。

   一般人看到外面的六尘境界,心容易攀缘,要想达到无住心,必须要触物起照。看到外面的境界时,知道是好、是坏,心不随境转,如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报纸报导社会上的人为了买个环保袋,或为了一个歌星,挤得头破血流,为了追求外境,迷失了自我,就是颠倒。因此,不因外面有好的境界,就随波逐流,拚命地去追求;也不要认为自己很渺小,因为人人都有佛性,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具足无量的智慧和功德,所以我们自己就有一座宝山!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定心静坐,回光返照,灵山就会现前。



--------------------------------------------------------------------------------
(二)961216

  灵山,就是指我们的觉性、佛性。《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契悟本具的佛性。不但自己要明明德,而且「在亲民」,把这些道理传播给大众,使所有的人都认识自己,不迷失本心。除此之外,还要「止于至善」,自己烦恼漏尽,菩提、涅槃现前,也要引导一切众生认识自己,契入菩提、涅槃。所以,儒家的思想和我们所说的菩提、涅槃是殊途同归,只不过有深浅之别,这条道路就是菩提心。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几句话大众都知道,可是要做到却不简单。「天命之谓性」,性,就是我们的本性,人人本自具足。虽然每个人都有佛性,如果不去照顾、关心,本具的佛性就会被无明、烦恼所覆盖,因此要修道。「率性之谓道」,率性,就是经上所说的「随顺觉性」,行住坐卧念念分明,使自己本具的佛性、本具的心性时时存在,这就是率性。「修道之谓教」,要达到完全没有疑惑,必须学习教理,进一步了解道理。儒家的这些典籍很有意义,除了讲伦理道德、为人处世的道理,还包含心性之理,亦即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指这一念心要清净、明白,不能有渣滓,不能有烦恼存在,心就像一潭止水、就如一面明镜,时时刻刻都要安住在觉性上面,这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要保任这个觉性,就要去研究这当中的道理,增长信根。信心十足,道业才会成就;如果没有信心,则谈不上修行,出了禅堂就把这些道理忘得干干净净。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十分重要。佛法所讲的信是正信、是智慧的信,落实这些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会很欢喜、很有力量。信什么?信佛法经、律、论三藏的言教,信菩提、信涅槃,信人人本具的佛性,相信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是依据这个道理来修行,乃至证到贤位、成道证果、达到不退转,我们现在依照这个方法来修道,一样可以达到不退转。

  其次,要信菩提、涅槃。大家要了解,不是死了以后才入涅槃,如果这个清净心现在没办法现前,死了以后也不可能现前。无论是往生西方、东方或生兜率天,都是如此。要想往生真正的净土,首先要净化这念心、沉淀这念心,否则,修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都只是在皮毛上熏修,无法登堂入室。

  菩提,就是我们的觉性,是智慧佛,每个人都有能思能想的这个觉性。一般人所想的多是名利财色、功名富贵,求不到就起烦恼;想久了,头脑就变得昏昏沉沉、迷迷糊糊。我们静坐思惟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回光返照,觉察、觉照,检讨六根是否清净。想要让菩提心、清净心现前,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想达到涅槃、寂然不动,就要修习禅坐。

  佛法最究竟的就是菩提、涅槃。如果做不到,最低限度要建立信心,至少明白有这一条路的存在,有一点点相应,就种下了清净种子、般若种子,即使今生未能成无上道,有了这个清净的因,将来一定可以成就。



--------------------------------------------------------------------------------
(三)961230

  佛法中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最究竟的就是菩提和涅槃。诸佛菩萨以禅悦为食,我们打坐时心清净了,由相对的境界达到绝对,自然禅堂不存在了,身体也不存在,只有这一念心了了分明、寂然不动,这就是佛法的究竟处。

  朝着这个方向去做,一定可以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契入菩提、涅槃。涅槃就是寂静无为,菩提就是觉性时时存在。修行要定慧等持,假使有定无慧,定散掉之后烦恼、业障仍会现前。有定无慧就如石头压草,定修成功了,只是暂时将烦恼降伏,等到石头碎了,杂草又会长出来。所以除了修定,还要修智慧,以智慧照破烦恼,杂草才能连根拔除。智慧从何而来?就是要时时观照自心,直下承担,反省检讨自己的烦恼,有了贪心、瞋心、痴心……就要对治,把心中的烦恼根拔掉,使这念心达到绝对的寂静无为、绝对的清净。同样都是这只手,翻过来是手掌,翻过去是手背,所以,一切都在这念心。

  古人说:「明明白白一条路,千千万万不肯修」,听法的这念心每个人都有,如果不能反省检讨、直下承担,不承认自己的过失,始终认为:「我现在穷困潦倒,是父母没有留钱给我,是整个社会制度不好。」把一切归咎于他人或外在环境,如此一来,所走的就是众生的红尘道;若要将红尘道转过来,就必须反省检讨,将功德归三宝、好事给大众,坏事自己来承担,这就是菩萨行。

  对于菩提和涅槃有正确的认识,信心达到百分之百,这念心马上就清净了。菩提、涅槃不在未来,菩提是我们检讨反省的这个觉性,如果现在这念心无法寂静,不能沉淀下来,死了以后就随业流转,哪里还有菩提、涅槃?不管未来往生到哪里去,有生就必定有灭,真正证到菩提心和涅槃心,才能超越生死。如果往生到净土,还是得继续用功,将来还是要证涅槃,所以要把握现在,不要走远路。

  心净佛土净,当下这念心清净,心就是净土,不需要另外去求净土。现在心清净了,晚上会作好梦;心当中起烦恼、生愚痴,就会作恶梦。从这个观念来看,真正是「心净佛土净」、「心平世界平」,佛所说的一切法都归于心地,称之为心地法门。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现在要朝菩提和涅槃的方向来努力,就是修福德、修智慧。



--------------------------------------------------------------------------------

(四)970106

  《六祖坛经》讲:「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虽然「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可是为什么众生的心不清净?这是由于过去身口意三业不净,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颠倒、妄想、造诸恶业,所以心如同一潭浑水;打坐就是要沉淀这念心,把心中的渣滓通通去掉。「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观照、保养这念心。菩提本具,不是修出来的,因为有成必有坏、有生必有死,例如我们修建的道场,经过几百年、几千年以后就会坏掉,人也是难免生老病死,有生就一定有死。然而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是本具的,不是母亲怀胎所生,也不是佛、上帝给我们的,诸位听法的这个觉性是本具的,如佛经所说「法尔如是」。
  
  无生,即是生。心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就属于无为法,与菩提、涅槃相应。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益」就是增加,「损」就是去掉。世间人作学问,从小学到博士都是一个加号,天天都要学习,多读、多看、多写、多记,增长自己的知识;我们修道则是要天天检讨反省,使心当中没有过失,把心当中的垃圾化得干干净净。用什么方法化除这些烦恼?检讨反省、禅修,坚住正念,随顺觉性,使这念清净心时时存在,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菩萨修行,一直到金刚喻定现前,永断世间烦恼、所知二障,异熟识种已弃舍,无复生起,亦名无间道,此时向前跨一步,便入解脱道,成无上正等正觉。

  一般人的心都是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念念都在生灭当中,这是有间断的,念头一再地生、灭、生、灭……始终无法连贯;打坐到达最高的禅定,这念心就像供佛的香一样,烟袅袅上升,没有空隙、没有间断,无始以来的烦恼才会化得干干净净。每一个人都有烦恼,我...(●[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净公上人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净公上人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学习《弟子规》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传统文化老师讲座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國學治要  http://www.amtb.cn/pdf/EB35-06-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一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2-02.pdf
群書治要360第二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3-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  http://www.amtb.cn/pdf/EB35-18-01.pdf
群書治要360第四冊  http://www.amtb.cn/pdf/HZ35-015-01.pdf
《群書治要360》中英對照版本  http://www.amtb.cn/pdf/EB50-01-01.pdf
學佛日誦   http://www.amtb.cn/pdf/CH25-12-01.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難字注音】  http://www.amtb.cn/pdf/CH02-06-03.pdf
電子書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 ... B%E5%AD%90%E6%9B%B8
從FTP站台下載 ftp://ftpa.amtb.cn/  ftp://ftp8.amtb.cn/  ftp://ftp2.amtb.cn/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2 01: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