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404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4-11-30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排列跟摆起来有什么差别?材料的本身来说没有差别。你给它堆在一堆,你给它摆起来,它本身没有差别,砖头还是砖头,砖头并没有变成房子,钢筋也没有变成房子,水泥也没有变成房子。是法,每一法还是在它自己的地位上,没有起变化。这个相看到之后,你就晓得世间相常住,没有生灭。这个意思很深,诸位要细细的去体会,见到这个相也就是见到实相,见到此地所讲的非有非无。一法如是,一切法莫不如是。诸位果然入了这个境界,就像《心经》里面讲的「度一切苦厄」,白衣神咒里面所说的「一切灾殃化为尘」,都没有了。入不了,我们再从经典里面细心的去参究。参究不得,我就劝诸位老实念佛求生西方,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去请高明的老师阿弥陀佛来指导你,你一定会开悟。悟的时候还是悟这个道理,换句话说,现在在这个地方讲非有非无我们不明白,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去研究这个问题。现在要是把这个问题搞通,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当老师,不是当学生。
末后一句,『慧明普照微尘剎』,这一句是综合前面报身、法身、应身,三就是一,一就是三。意思就是讲以中道法身为主,报身是智身,智能身,应身是众生的受用身。可以说报身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应身没有自受用,只有他受用,是为了利益一切中下根性众生,是度众生的工具而已。三身就是一身,一身就是三身。智慧光明普照微尘剎土,「普照」,普是普遍,照就是教化的意思,佛是以三身在恒沙世界里面教化众生。三身虽说身,身里面就包括法,也就是有一体三宝的意思在。一体三宝,向下我们还会说到。这是大师为了要说明空假中三谛三观的道理,所以要求报身、法身、应身如来的加持。再看第二首偈子:
【稽首湛然真妙觉。甚深十二修多罗。非文非字非言诠。一音随类皆明了。】
这四句一首偈是皈依法宝,前面是佛,这是皈依法。说到法,法里面有能诠之法,有所诠之法。法这个字,梵语称为达摩耶,我们翻作法。简单的解释,宇宙人生一切的理论,一切的物相,一切事、一切方法都包括在里面,这个字是总代名词。总代名词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翻作法?因为法它有一定的程序,一定方法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条不紊,有这个意思在。确确实实,宇宙人生一切事理、一切现象都是有条不紊,所以它有轨持之义,法,单单解释,轨持而不失去的意思,所以有轨持之义在里头。第一句就是讲所诠之法,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法,所说的这个法是没有形相,也就是讲的法性,也就是说明一切万法的理体,只能用几个字很抽象的来形容它。
第一个『湛然』,湛然是很干净的意思,像水很清,一点染污都没有,从上面一看就看到底下,看得清清楚楚,湛然。『真妙觉』,「真」者不妄,「妙」者就是前面所讲的非有非无,这才叫妙,「觉」就是智觉。这个觉,湛然真妙觉也是一切众生人人本具的,佛一切言说都是发明湛然真妙觉,这是十方如来言说一切经论、一切言教之理体,就是发明这个道理。这一句通常我们讲,在有情众生上说叫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湛然真妙觉就是佛性;在植物、在矿物方面来说,我们就称之为法性。诸位要晓得,佛性跟法性没有两样,是一样的,皆是湛然真妙觉。这是第一句,是佛所说之法,千经万论统统是说的这个,无论是深说是浅说、是长说是短说,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换句话说,凡是说湛然真妙觉的这些言语、这些注疏统统是大乘经典,这句也可以说是大乘经典的法印。
第二句说,『甚深十二修多罗』,这是讲能诠之法。能诠,佛陀在世的时候是以音声为佛事,佛灭之后,弟子们将世尊一代的言说记录下来就成为经典。「修多罗」是印度话,翻译成契经,就是我们现在的经典。为什么用个契?契是契合的意思,第一,必须要契合湛然真妙觉,湛然真妙觉是理,要契理,如果违背这个道理,这不叫佛经,所以一定要合这个理;第二,要契合现前大众的程度,叫契机。如果契理不契机,虽然说了没用处,大家不懂。不懂,古人叫闲言语,我们现在话就是废话,你说来说去一大篇大道理,我没听懂,不得受用,这叫废话。如果是契机而不契理,这叫魔说,不是佛说,也就是说,他所讲的不契合湛然真妙觉,这是违背了理,决定是魔说。魔是障道的,障什么?障碍你湛然真妙觉,这就是魔说。
「十二」是佛说经的体裁,好像我们现在作文章的体裁,有长行、有散文、有诗歌,特别的还有密咒,一共分作十二种。这十二种,诸位可以查佛学辞典,查《教乘法数》。十二种体裁,在从前称为十二部经,以后怕人家发生误会,以为佛教经典只有十二部,就改称为十二分教,如果在现在讲就是十二种体裁,那是更容易明白了。我们汉文经典,就是从印度翻成我们中国文的经典,大概有三千多部,三千多部的经典要照体裁上来说,不外这十二类。一部经这十二种体裁统统都有的只有《华严经》,《华严经》是十二种体裁统统都有,《法华经》里面有九种,也就不算少了。《心经》里面就两种,一种长行,一个是密咒。《弥陀经》只有一种,虽然是一种,细分的话它有两种情形,它属于长行,属于无问自说。「甚深」两个字,就是因为它契合甚深之理,契合湛然真妙觉的理体。
下面这一句我们要特别重视它,你要是明了,刚才讲要在教理上着眼,万万不可以死在音声文句之下,那就错了。特别告诉我们,『非文非字非言诠』。文字言语是指引湛然真妙觉的工具而已,好像我们走路,那是个指路碑,指路碑不是路,指路碑也不是你想到达的地方。我们山下有很多指路牌子「圆觉寺」,你要到那个牌子一看,圆觉寺就在那里,好,你就到那里去听经吧!那是个牌子,既不是到圆觉寺的路,也不是圆觉寺。佛说的一切经典,给诸位说,不是道,不是菩提道,也不是佛果,就像那个指路牌一样,你可不要看到那个牌子就死在牌子底下。所以告诉你,真正的道,真正的理,不是文字,也不是言说。可是指路牌有没有用?有用。聪明的人有用,聪明人一看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