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64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4-11-3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他与我们这个结就解开了。为什么他只破坏我,不破坏别人?大概是从前他做事情我破坏他,这是因果报应。现在他来破坏我,我接受了,那个结就解开了。我对他没有恶意,以后就是好朋友,以后我做事情,他不但不破坏,还来帮忙。确实是如此,所以不能以怨恨心对待恶人。
古德教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跟一切人有怨,我们要懂得怎样化解,不要打结,这个就对了,这就完全正确了。所以业因果报是定律,任何人都没有能力推翻,没有能力改变,包括诸佛菩萨都不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就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做了。「随喜」,我们就很乐意,很欢喜的去做了。「随喜」是要尽心尽力帮助他,成人之美!他做了一桩好事情,我们尽心尽力帮助他,这一个好事的功德、福报多大,他得到,我也得到,随喜的人所得到的跟他完全相等。不会说他是第一等,我们得到的是第二等;完全相等,所以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协助。
如果我们没有力量,发欢喜心也是相等的。譬如他做这个事情需要钱财的,我没有钱,不能帮他忙,但是我见到真的欢喜,真的赞叹,这个随喜跟出钱出力帮助他也是相等的。我们有能力,应当要帮助他;没有能力要生欢喜心,这是随喜功德。随喜的对象是一切人,诸佛、菩萨、声闻、辟支佛,有学、无学,乃至于一切众生,只要是善事,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统统要随喜,要尽心尽力的来协助,使它圆满。因为圆满了,是大家得利益,不是他个人,是社会大众、一切众生都得利益,这是我们一定要去做的。
【十一、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这几句很重要,我们应当把它背下来。全经不能背,这几句《行愿品》的经文一定要背下来,牢牢的记住。我们今天发心学作菩萨,是个初发心的菩萨,要随顺众生。这个就是十愿里面第九愿,「恒顺众生」。
现代这个社会,我们大家都感到忧虑,社会动荡不安,危机重重,原因在哪里?就是彼此都不肯随顺,每一个人都执着自己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就会发生冲突,这是不安定的根源。佛弟子在这个社会环境里面,应该做一个表率、做一个榜样,别人不能随顺,我们要修随顺。随顺里面一定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那个毛病就大了。我们佛家常讲,佛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我们佛门标榜的;可是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矛盾?就是不晓得这个随喜跟随顺,都要以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的随顺,那就是祸害,就是下流。理性的随顺,也就是说合理的我们随顺,不合理的我们沉默,用这种态度就对了。慢慢的能够诱导他、感化他,让他觉悟,诱导他走向正知正见,诱导他趋向正行;利益一切大众之行,这个叫正行。所以这个随喜跟恒顺众生,都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我们佛法讲智慧,没有智慧是不行的,不是感情用事,而是有真实的智慧。
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念念都是利益众生,念念成全众生,念念帮助一切众生,我们要想供养佛,得到佛的欢喜,得到佛的加持,怎么作法?帮助众生。帮助众生就得到佛法三宝的帮助,把众生抛弃在一边,天天巴结佛菩萨,那个没有用处的,佛菩萨绝对不会受你谄媚巴结的。如果我念念都在众生,都在利益众生、帮助众生,佛菩萨这边冷淡他,不理他,佛菩萨一样帮助你、加持你,佛菩萨绝对不会怪你,这个一定要知道。为什么?他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
就以课诵来说,有人以前不知道净土法门,修了很多法门,譬如念经,念《普门品》、念《地藏经》、念《药师经》,念了好多好多。现在听说净土好,想要一门专修,又不敢舍弃,「我不念《药师经》,会得罪药师佛,我已经念了好多年,这下不念了,他会责怪我」,「我念了好多年《地藏经》,不念地藏菩萨,大概地藏菩萨会惩罚我」,都起这些念头。这些念头就是深重的罪过,你把佛菩萨看成小人,你看看你罪过不罪过。如果佛菩萨说你今天念了,明天不念,他就怪罪你,岂不是小人!世间正人君子都不会怪罪,那佛菩萨岂不连个正人君子都不如了。你用什么眼光看佛菩萨?你的罪过大了!所以这个一定要知道,你能够专修阿弥陀佛的法门,不但诸佛菩萨不怪你,诸佛菩萨都欢喜、都拥护你,你今天才算修对了,才真的成就了。所以一切诸佛菩萨赞叹,一切诸佛菩萨欢喜,不会怪罪,这个一定要知道,所以这是真正供养诸佛。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我们敬佛敬众生,就是真正敬佛;敬佛不敬众生,是对佛大不敬。你从这个地方才看到真正的佛法,看到最高的行法。菩萨修行的方法,一切都是以众生为第一,众生就是诸佛如来,要我们尊重,要我们承事。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我们让众生欢喜,佛就欢喜。我们让众生心不欢喜,佛就不欢喜。诸位想想,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应该怎么作法?所以菩萨所在之处,常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就是根据这个经文来的。那个人讨厌我,见到我就恨我,怎么办?我一看到他赶快躲起来,赶快溜掉,他欢喜了。他欢喜,佛就欢喜了,这是普贤行。会有这种情形是业因果报,是因为我们过去有过节;躲过几次之后,某人想「你看,他怕我,看到我他就躲起来了」。慢慢之后,他渐渐觉悟,他这个念头就转了,「那个人很可敬、很难得、不容易」,会叫他回心转意,改过自新。他原来最讨厌你,到以后他对你最尊敬。这些都是事实,就看我们自己怎样去做。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嗡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