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64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4-9-11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想所成,全体性空,无有自性为空观。】
你观成之后,睁开眼睛太阳在你面前,闭著眼睛太阳还在你面前,真在你面前。确实有这个现象,这现象从哪来的?是你自己想成的,并不是真有个太阳。真有这个形相,这个形相是你想成的,想念得太深了,结成这个相。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才真正体会到阿赖耶识的三细相。相分从哪来的?相分从见分变现出来的,见分就是观想,这个想真能够变成相分,所以相是假的,相是见分变现出来的。从这上面真正能够悟入《唯识》里面讲的三细相,晓得性相同源,性相不二,你对这个更清楚、更明白了。也真正觉悟到《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它没有自性,没有自体,这就是空观。理上讲,这是空观;事上讲,确实事相是存在的。
演【复有观想因缘,成此日相,则不坏假相为假观。】
这个假相在不在?在。假相是怎么成就?是依照佛所讲的方法,依照这个方法来观想的时候变现出来的。确实有这个假相存在,但是这个假相当体即空。
演【以此二观为方便,次观假处全空,空处全假,非空非假为中观。是乃先空次假后中,为次第三观也。】
这是举出一个例子。如果诸位会用的话,我们在现前,无论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身所接触乃至心里所想像,都可以用这种公式、用这个例子,你把眼前事实的真相就看破了。这是用次第三观的方法把这万象看破,看破之后,相有没有?有!会不会再有执著?没执著了,你的心在一切万象里头得清净了,岂不是帮助你一心不乱?这个方法中等以上的人都可以用,一心三观就比较难,次第三观的确我们统统都能用得上。
演【一心三观者,所观之境,即真即俗即中。】
俗就是假。
演【能观之观,即空即假即中。】
是一而三,三而一,是同时的,不是次第的。
演【以一心三观,观三谛一境,而境外无观,观外无境,境观双忘,唯一妙心。】
这就见性,这个境界就是一真法界。
演【此即以具日之心,观於即心之日,令本性日,显现其前,为一心圆妙之观法也。】
这不是我们现前能学得到的,我们现前要学,可以从次第三观上学。次第三观成就了,能够把身心世界一起放下,清净心现前之后,到那时候自然显现出一心三观。次第三观可以学,一心三观学不得。这是十六观里面的精华,十六种境界都得用这个方法,用次第三观可以得功夫成片,可以得事一心不乱;用一心三观可以得理一心不乱。可是给诸位说,总不如持名念佛。这个东西不会观,天天在打妄想,你把妄想当作观,那就错了。那不是作观,那是在作怪,那个麻烦大了!不但你修不成,处处变成障碍了,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诸位如果修学三止三观,必须研究天台的教义,这个东西出在《摩诃止观》里面,《摩诃止观》线装本二十册,这是天台家修三止三观的方法,有理论有方法,相当之繁琐。下面讲到本经,三经前面两种略说,本经则细讲:
◎【三、特示持名为要】
本经主张的是持名,在净土修行的方法里面,这才是真正的精要、心要。如果我们说《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心要,这是大家公认的,《八识规矩颂》是唯识经论的心要,这也是历代祖师大德公认的,没话说!《八识规矩颂》是玄奘大师作的,实在是了不起。《弥陀经》是整个《大藏经》的心要,蕅益大师说的,也为后来净土宗这些大德们所承认,这才重要!这里面有两段:
【初较论要约,二究明利益。】
我们看第一段:
序【又以愿门广大,贵在知先,观法深玄,尤应守约。知先则务生彼国,守约则惟事持名,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
这几句是比较净土三经,哪一部经扼要、简易、容易修学?我们看《演义》注解,先说「愿门广大,贵在知先」。
演【广以广多广博为义。广多者,如来性中本有妙用,潜兴密应,无有穷尽。】
『如来性中』,从理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具足,如果不具足,哪有十界依正庄严?十界依正庄严是我们自性心中本来具足的,就是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就是这个意思;「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也是这个意思。诸位要晓得,天下奇奇怪怪的事情多,有没有?有!哪里来的?我们自性里面所生的,有什么好奇怪的!现在我们面前第一桩事情,我们要见性,这才是要紧的事情。而我们目前是迷失了自性、自性的德用,当我们不熟悉的,我们就惊奇,其实没有一桩不是自性的德用。
演【广博者,此无尽愿,一一同於觉性,无有分限。】
『博』是无尽,无有穷尽。『分限』是没有分别,没有界限。一有分别,一有界限,就迷了,「分」是分别,就是第六意识;「限」是界限,就是第七识的执著。不执著,哪有界限?没有界限。只要离开分别执著,就与觉性相应,就叫觉。一有分别执著就迷了,与觉性就不相应。觉性没有界限,没有分限,你有分别有界限就是迷了自己的觉性。
演【大以竖穷横遍为义。】
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演【竖穷者,此愿尽未来际无有休息。横遍者,此愿充满十方无有边际。】
这几句话都是形容阿弥陀佛他所发的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如此。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他的本觉性,也就是他的真心全体现前。我们今天发的这个心是有分别有界限的,所以它不是整个觉性,这就是我们不如诸佛菩萨的地方,我们差得太远!所以,我们怎样勤苦的修学都没有办法达到理想的成就,道理就在此地,不能与觉性相应!觉性就是真心,常住真心,就是真如本性,不相应。记住,不相应就在这句话上,他是无有分限,我们是建立分限。本来无有分限,在这里头却偏偏要去建立种种分别、种种执著,这一来就是迷失了觉性。
迷失了觉性,你这个心量就小,小到只有你自己一个人,另外一个人都容纳不下,你说可怜不可怜!原来你这个觉性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所谓「心包太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