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9|回复: 2

[其它话题] 凡出言南无阿弥陀佛2024081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12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凡出言,信为先』。所以我们要言而有信,对自己讲出来的话绝对要放在心上去实践、去履行。在春秋时代有一个人叫季札,吴国的季札,有一次君王派他出使到鲁国去,季札在旅途当中经过徐国。我们说春秋时代是非常多的国家,所谓八百诸侯,所以路途过程也经过一些国家,来到了徐国。徐国国君就请他吃饭,宴请他。坐下来吃饭的时候,徐国国君都没看他的脸,都一直盯着他身上背着那一把宝剑。因为那一把宝剑非常庄严,所以徐国国君掩饰不住他对那一把宝剑的喜爱之情。季札心里就想,他是很欢喜我这一把宝剑,但是以前宝剑是代表什么?身分。所以出使其它国家,这个配剑是必要的礼仪,所以现在不能送给他,要等办完事以后才可以送给他。所以季札心里面就起了这个念头。后来顺利出使鲁国,回来又经过徐国,他就去拜访徐国国君,要把宝剑送给他。

结果不巧,徐国国君在这一段时间之内去世,所以季札知道以后,就前往他的坟前给他祭拜。祭拜完了,随手就把宝剑吊在坟旁的树上,就要走了。他的随从就叫住了:主人,你这样做会不会太过?因为你从来就没有亲口答应要把这把剑送给徐国国君,而且纵使你答应他,他也已经死了。季札就对他的下人说:我的心早就已经答应要给他了,怎么可以因为他死了,而违背我的心?所以就讲出了一句很感人的话,「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怎么可以用死来违背我的心、违背我的承诺?所以古代人的信不只在言语上,连一个念头他都不愿违背,不愿违背别人也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所以我们看到古代人,我们要好好向他们学习。

刚好前年我在杨老师家住了半年,有一天早上老师就说:昨天她做梦,梦到到了一个很深的地窖,地窖都是怎么样?一片漆黑。结果走进有很多的书柜,把这个书柜打开,每本书上面都有厚厚一层灰尘。把灰尘拍一拍一看,四书五经。所以杨老师做了这个梦,她就起了一个念头,一定要尽自己这一生弘传文化。所以就是因为有这一念心,她不愿意自己违背了这个心,所以后来有机会到海口去发展,她就带着我一起去。又因为上了山东曲阜,更体会到文化的退丧太严重,所以又在北京创办了大方广文化公益网。所以老师她所守的信用不是白纸黑字,也不是对任何一个人的言语,而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承诺。

这些书有很多尘埃,要靠我们每一个子孙用真诚去把它拍干净。不只要拍干净,还要怎么样?把它打开来好好读。再来?好好做。不能只有读,要做。我们回想一下,当初文言文会被废掉,原因在没有人读文言文吗?是不是?不是。反而是读很多文言文的人起头把它废了。所以书读多不见得有用。所以《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些中文硕士、中文博士是拿来长浮华,拿来得他的名闻利养。当他没有力行,他对那些道理解得就是空的、是虚的,所以久而久之,言语跟行为渐行渐远。而当他去教中国文化的时候,受教的人心里是什么感受?说一套做一套,这就不是弘扬文化,而是什么?毁谤文化。

所以确确实实整个文言文会有这样的浩劫,问题不在那些废除文言文的人。那些废除的人只是导火线,真正的原因在哪?真正的原因我们要找出来,不要再把责任往外推。真正的原因在读书人没有言行一致。假如读书人都把《大学》、把《中庸》、把《弟子规》演出来,所有接触他的人会不会把文化毁掉?不可能。甚至于会跟你一起怎么样?起而效法。所以我们看看几千年来,这些奉行圣贤教诲的人都是得到万民的拥戴。像在海口出了一个名臣,明朝的海瑞,我们都听过「海瑞罢官」。我到一个地区去,很习惯去参访当地的一些名人,历史上留名青史的人。因为都有他用他的心写下的历史,都有他用心对国家社会的奉献。我们可以去「见人善,即思齐」,也可以了解到他在这一个地区所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一进到海瑞墓,看到了两行字非常震撼。海瑞说到「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诸位朋友您从他这两段话可以感受到他是什么样的德行?非常地清廉。

所以当我看到海瑞这样的气节,又看到他一生的介绍。看完了很感动。因为海瑞只要到一个地区去当官,所有当地的贪官污吏还有恶霸,他还没有到,这些人都赶快溜之大吉,因为他知道海瑞是刚正不阿。所以只要他到的地方,人民都是普天同庆。所以一个真正把圣贤教诲做出来的人,有没有可能被反对?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海瑞最后在南京任职,后来去世。去世以后,中国人非常强调落叶归根,要把海瑞从南京移回海南。当要灵柩在南京城移动的时候,所有的人民都自己穿著孝服,如丧考妣,就好象失去了父母一样悲伤。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得道者多助。真正力行正道的人一定会赢得民心。所以为什么我们的文化文言文会被废,不要怪别人,怪所有我们读圣贤书的人没有好好把它演出来。所以只要我们现在学一句做一句,相信一定可以扭转世人对于文化的误解,而且会更进一步起而落实,起而学习效法。所以当我们心上已经起了一个要替家庭、要替社会、要替祖宗付出的心,我们就要时时信守我们的承诺。

言语也不能挑对象,守信用一定要童叟无欺。不是做生意才童叟无欺,应该是对待一切人,只要言出都要必行,不然你就要先考虑清楚再答应。所谓「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只要考虑清楚,答应了,就不可以后悔。在汉朝时候有一位太守叫郭伋,刚好他路过他管辖的区域,到了这个地区,很多的小朋友,几十个小朋友围过来跟他问好。小孩子很天真说:太守,你下一次什么时候还到我们这里来?郭伋对孩子也很恭敬,孩子的话他也没有怠慢。他开始算可能几个月之后的某一天我又会到这里来巡视。所以就跟孩子讲了那个日期,结果孩子欢送完他就散了。

结果后来等到下一次他到这地区来巡视,
 楼主| 发表于 2024-8-12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好比他讲的那个日子早了一天。所以他的随从很自然地要进去。他就说:不行,我已经跟孩子有约在先,所以今天我们就在郊外的野亭子下住一晚。然后等到约定的那个时间到了,郭伋才进去。结果,果不其然这些孩子也在那里等他。所以汉光武帝对郭伋非常地尊敬,还称赞他「贤良太守信之至」,他的信用已经到了极至,没有缺陷。郭伋最后活到八十六岁,无疾而终。所以我们的信用也要不分年龄,甚至于不分长幼贵贱。对任何一个行业的人我们也都不轻慢,都信守我们的承诺。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假如我们不守信,还要找一些借口,诈是欺骗,妄是花言巧语,来掩饰自己的失信,那可能就造成「倘掩饰,增一辜」。到最后人家又了解到你不愿意去承受你的失信,那你的名声可能就会愈来愈差。当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很有可能你确实很想守信,刚好生命当中出现一些状况让你无法实现诺言,这个时候怎么办?世间的事一个字可以解决,「诚」。我们坦诚布公,因为今天他真正了解你的情况,又了解你的诚意,他也会退一步。因为再怎么逼你也怎么样?没有用。可是你假如继续掩盖,他就会愈来愈愤怒,愈来愈不悦,到时候就很难收拾。

所以与别人的信诺绝不可以拖延,愈拖愈难解决。我有一个朋友,是他的亲人揽了很多债务。他也很有责任要去偿还,他自己也很紧张,怕对方态度很不好。后来他的朋友建议他,你就坦坦诚诚跟他们谈:我就是这样,你们现在在做其它,比方说更恶劣的报复,那你们没得好处,我也没得好处。我现在是诚诚恳恳要来还钱,我一个月还你们多少,都跟他们很坦诚地讲出来,后来结果也很顺利。所以世间处事做人的方法,我们不要把它想得太复杂,应该是用诚信去对待。

下一句『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所谓言多必失,话确实不可以滔滔不绝。因为你滔滔不绝,很多话还没有思考清楚就怎么样?可能就说出去了。结果一出去就怎么样?收不回来。所以夫子才说「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所以言语也要谨慎。在《易经》里面有提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众」。吉祥的人言语怎么样?少,急躁的人言语很多,因为你看一个人滔滔不绝,他的心安不安?不安,很急躁,很没安全感。当一个人处于这样的心境就很容易说错话、很容易得罪人。那你心乱,俗话说「祸不单行」,那都是心没有主宰,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犯过失,所以心要能静得下来。当言语少的时候心就比较平和,人心一平和,对于所处的环境、所发生的事就可以明白清楚去观察、去观照,就不容易出差错。

诸位朋友,不要听完这一段之后,回去都不讲话。该讲的时候还是要讲。像我从小就很热心,然后后面再加两个字「过头」。所以一看到别人不用功念书,我就霹雳啪喇在旁边跟他讲,他已经听了头都快怎么样?都快晕了,我们又没有敏感度,要适可而止。在念高中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有交女朋友,我都没有交女朋友。为什么?因为那些同学都不喜欢讲话,然后脸看起来就很酷。很酷,好象就容易交到女朋友。所以我就开始装酷也不讲话,一天都不要讲。结果我想说要坚持一段时间,后来坚持一天以后,我说:还是算了罢!人还是要当自己好。

当别人真正需要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引导他、去规劝他,但是时机不成熟的时候,确实也不要讲太多,可能会让人生烦恼。所以这个进退之间,缘分的成熟与否,这也不是用讲可以讲清楚,还要诸位朋友自己去累积经验。那可以用孟夫子一个方法,叫「观其眸子」,比方说你跟他谈《弟子规》很重要,然后举了几句经文「置冠服,有定位」,这对你孩子做事的能力有直接相关。你这么一讲,他的眼睛就放光、发亮了。那你要不要说:好,今天就讲五分钟就好,我回去了。这样好不好?这样就没有随缘。当缘分成熟,我们可以顺势而为。另外一个人你跟他讲了,讲了五分钟,他眼光呆滞,你要不要再讲两个小时?要不要?那就太攀缘。所以时时刻刻观察缘分的状态,缘分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假如我们学经文都学成静态,那就学呆了。

「话说多,不如少」。所以多话不如少话,但是一讲话就一定要是好话,都是可以利益别人。所谓讲利益语、讲柔软语,让人家听了很舒服;要讲诚实语,要讲智慧语,成就别人。有一次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接到的时候哭哭啼啼,就听到她说她先生有诸多的不是,一一把十大罪状都列出来。等她讲完,情绪稍微比较缓和,我就跟她说:我说你都已经有小孩了,家庭要好好把它经营好。在家庭生活当中,你要抓住一个态度,所有的人怎么做那是他的事,你要先拉回来,他对不对那是他的事,我对不对那最重要。所以先不要去看先生的不是,要先看自己,我当太太有没有当好?我当妈妈有没有当好?我当媳妇有没有尽力?假如我们都没做好,还去说别人,那跟别人是一般见识,那我们哪有资格还在这里生气骂他?我们不是跟他一样?那骂他不就是骂自己,对不对?你骂他就是因为他没尽责任,可是我们也没尽。

所以当一个人能够回到先从自己检讨起,心就平息许多。由于那一分平息,由于那一分尽责,慢慢就会让先生生起惭愧之心。所以人,现在往往很多家庭情况都愈来愈复杂、愈严重,往往都是遇到情况意气用事,他这样,我也敢,都用那种报复,结果家庭毁了,孩子也遭殃,所以我们要理智应事。我讲完以后,我这个朋友她就说:蔡老师,我打电话给你以前,已经打给我好几个朋友(我这个同事也都是打给女的朋友),她们的答案都跟你不一样,她们都说非常的时期一定要用非常的手段。她们都不了解,我们古语说「宁拆十座桥,不破一桩婚」,桥断了还可以建,婚姻假如破裂了,破镜怎么样?很难重圆,那碎片捡起来都合不回去。所以言语要谨慎。到时候你给她建议这样的男人跟他离婚。到时候她意气用事离完了,后悔了,她三不五时打电话来:都是你害的!我看你这一辈子都会觉得很难受,又看到她的小孩,
 楼主| 发表于 2024-8-12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她的小孩说:都是你害的。你可能每天睡觉都睡不好。

所以我们与人交谈,一定要抓住一个原则,你抓住这个原则,你的朋友一定会把你当知己看。什么原则?只要跟朋友谈天,谈到家庭工作的事,一定让他自我反省。当你都引导他往自己身上找问题,那才能真正化解。而往往他在反省当中,情绪就能够平和下来。所以不管他有没有照你的话做,假如他没有照你的话做,一段时间之后他会说你讲得很对。假如他真正有照你的话去做,他会到你面前来谢谢你,让我没有意气用事。甚至于他的太太也来谢谢你,都有可能。

所以我们抓住这个原则,因为人与人在言谈,往往很容易受情绪感染,情绪影响。但是可要切记,不可听片面之词,不可听一面之词。你相不相信夫妻吵架讲出来的版本几乎是什么?完全两边,那谁对?一定有一个事实真相。人往往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所以你不能听先生这么讲,你就被先生的话、言语给你影响,就对他的太太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这样就失去客观。所以你听归听,也要从中去分辨哪些话是对的,哪些话是错的。然后在叙述当中,你就告诉他,你太太这样是结果,原因在哪里?这句话好不好用?他才会冷静。他太太今天发脾气,可能只是导火线,那一股怨气已经积累了多久他都不知道,他只在那里气半天:她怎么可以骂我?他不了解这一口气背后已经凝聚了多久的能量,所以你这么引导他原因在哪?他才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所以以和为贵,与人交谈绝对不可再制造纷争、制造纠纷。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所以事实如此,我们就直接讲出来,绝对不可以再去找借口,绝对不可以再去掩过饰非。比方说,我们答应爸爸,答应妈妈买什么东西。结果一进门,妈妈说:酱油?我们一定要马上怎么样?对不起,我错了。那个「我错了」好不好讲?好讲。你久没讲就很难讲。所以只要我们有过失,没有守信,一定要当场道歉,对方也会觉得比较能接受。假如这个时候你又说,我最近很忙,又忙什么、忙什么,还解释一大堆,愈解释人家心里愈不舒服。所以「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言语是人与人之间互动频繁最多的。所以言谈假如能够非常文雅,那在无形当中,交谈当中,都会提升一个人的气质修养。诸位朋友有没有感觉,我们这几天的气质特别好。所以磁场很重要,环境很重要。所以我们要把家庭言语的气氛经营成什么样,自己要很清楚。当为人长者,为人父母,甚至于你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你在言谈当中不急不徐,你在言谈当中都是给人鼓励,给人称赞,给人利益,给人智慧。那相信你这个家跟你这个团体、这个企业一定会收到上行下效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要太担忧,常常都说外面污染这么多。你只要把大本营先守好,情况就不至于太糟。那往后又可以在家里面,常常放杨淑芬老师讲的《弟子规》,放这些圣贤人讲经的《弟子规》,这样就会潜移默化。这节课先上到这边,谢谢!


--------------------------------------------------------------------------------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集)

2005/2/21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30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6 07: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