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49|回复: 4

[学佛文档]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四九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7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讲解修身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育是从婴孩著手。先天,我们要讲善根福德,可以说今古无殊;无殊,就是没有差异、没有两样。现前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后天教育不一样,后天教育可以弥补先天之不足,非常重视。在我们这一生来讲,先天是因,后天是缘,果报的现前,一定是因缘具足,果报才现前。
  我们今天,你仔细观察,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缘比不上古人,古人从小就接受道德教育的薰陶。在中国,教小学的这些教材里面,我们能看到现在大家都在读的《弟子规》。陈弘谋,这是清朝的一位大德,他编辑的《五种遗规》,搜集中国古代教育童子的这些教材,搜集得相当丰富,童蒙教学,你看看中国古人怎样教婴儿、教童子。我们一看之后才晓得,我们这一生这个缘断掉了,所以非常不幸。
  我这样的年龄,小时候沾到一点边缘,受私塾的教育。我受私塾教育,实际上只有四个月,时间太少了,以后就改成小学。我最初上的那个小学,那个小学名字现在大概没有了,历史的名称,「短期小学」。实在讲那个时候年龄太小,只有七、八岁,是在农村里面。城市里面有正规的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乡下叫短期小学,修学期间大概是两年。但是那个时候的小学对於德育还有,不像从前那么严格了。短期小学课程里头,有「修身」这一门课程,以后我正式上小学,修身这个课程改成「公民」。抗战中期之后,又把公民改成「社会」;好像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改成社会,二、三年级的时候还念公民。课程常常改,逐渐的把德行教育舍弃,现在完全没有了。
  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现象,怵目惊心,但是今天潮流如是,这是果报。从果我们观因,今天的果又是将来的因。所以看看现在这个果,你就能够推断到将来,将来不得了!世间无论是东方、西方,我们接触到许许多多古老的预言,现代的也有不少资讯,都给我们提到世界末日,相信的人不少,多半都讲世界末日是一九九九年、两千年。一九九九年、两千年都平安度过了,於是世间许许多多人对这种古老的预言传说置之度外,不值得采信。可是在一九九九年、两千年,确确实实这个世界上,我所晓得许许多多信仰宗教的信徒虔诚的祈祷。这些祈祷产生了力量,把这个劫难,不是化解,而是推迟延后了。现在大家不相信了,以为这些事荒唐,哪里会有这个事实?为所欲为,敢造恶业,只怕这个灾难真的愈来愈接近。
  我们要怎样救自己?一定要记住李老师往生前的一句话:「世界乱了,诸佛菩萨神仙下凡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条生路,念佛求生净土。」所以我劝大家,不能不发心。要发心,在这一生当中,做这个世间第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一一卷)  2002/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11》)


...们点到了,「用遍出兴,体无来往」,遍是周遍,从体起用,自他受用都是周遍法界。我们看经文,应当怎样来学习。『安住佛国土,出兴一切处』,这是菩萨摩诃萨的境界。试问,我们能不能得到?给诸位说,如果我们有诚意,得诸佛威神加持,我们是可以得到的。
  「佛国土」在什么地方?就在此处。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的意思。国土没有迷悟,迷,它是这个样子;觉,它还是这个样子,所以它没有迷悟,迷悟在人。人要是迷了,这个国土就是五浊恶世;人要是觉了,这个国土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全在迷与悟。如果我们现在住的地方是觉而不迷,那我们就安住在佛国土;如果我们的境界是迷而不觉,那我们是住在五浊恶世、六道轮回。凡圣一念之差,不可以不知道;佛在大乘经论里面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
  我们昨天晚上参加居士林的除夕晚宴,非常难得,中国佛协刀述仁会长也光临这个宴会。我们看到他的小孙子,给我们表演背诵《论语》、《老子》,表演武术。从这个地方能看出来刀会长的家教,从这个地方我们深深的感激,中国佛协有这样好的一个领导人,实在是难得。一个人看他有没有作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有没有贡献,从哪里看?看他的家庭。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身不修,他就不能齐家;家不齐,他怎么能把国家的事情、社会的事情办好。我们从「齐家」这一点能看出来刀会长的身修、齐家,今天能够担负起中国佛教弘护的大业,这是我们衷心赞佩的。
  佛法不但在中国,在全世界,这半个世纪以来都大幅度的在衰退。衰退的原因在哪里?佛门四众弟子不住佛国土,去住众生国土。众生国土是什么?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是六道众生国土。佛门四众弟子住在这个国土里面,佛教焉能不衰!不但会衰,恐怕佛教再过五十年会在这个世间灭绝,这是一个非常可悲、可怕的事情。我们作佛弟子的人很幸运,我们清醒过来了。你看看刀会长的孙子才八岁,不看电视,读古书。要知道,现在这个社会新闻媒体有严重的问题。
  二、三十年前,那时台湾政府极力提倡「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当时教育部曾经邀请我在中山堂做过一次讲演,我的讲题是「文化复兴与宗教」。在那段时间,我曾经在方东美老师的家里,遇到教育部三位官员拜访方老师,向方老师请教;政府提倡复兴中华文化,请教方老师指导有什么方法,怎样具体来落实。方生先听了这个话之后,沈默五分钟,面容非常严肃,
 楼主| 发表于 2021-2-27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句话都不说。五分钟之后他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二五卷)  2002/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25》)


...学习,这里面有圆满的智慧启发我们,有精细的方法,无论是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都妙不可言,令人叹为观止!又何况到末后,还以善财童子五十三位善友表演给我们看。
  所以我读《华严》之后,我就想到中国儒家有一部《四书》,《四书》是宋朝朱熹编的,朱熹跟佛法缘分也很深,我想他编《四书》的灵感,很可能是得自於《华严经》。为什么?它很像《华严经》。《华严经》有理论,《四书》有理论,《中庸》是讲道理的;《华严》有方法,《四书》里也有方法,《大学》是讲方法的;《华严》有表演,《四书》也有表演,《论语》是孔子表演,也就是说,怎样把理论、方法落实在自己生活上,孔夫子做到了。孔夫子一生所行的那个道理,没有离开《中庸》,我们佛法讲中道,儒家讲《中庸》。夫子一生表现出来的这个方法,没有离开《大学》,三纲八目。三纲就是明德、亲民、止於至善,实在讲就是佛家讲的三学:戒、定、慧。
  你们想想看,明德是定学,亲民是慧学,止於至善是戒学。戒律是定慧的落实,儒家讲的八目。「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这是讲功夫的造诣,然后再讲到这八目。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夫子做到了。这些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华严经》上称「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释迦牟尼佛做给我们看。所以,孟子是贤人,做个榜样给我们看;夫子是圣人,做个榜样,两个人都表演,举这两个例子。所以他那个编辑跟《华严经》可以说是一模一样,所以我很怀疑是朱夫子从《华严经》上得到的灵感、得到的启示,编这一部《四书》,这是儒家的精华。《华严》是佛法的精华,《四书》是儒家的精华,不能不重视,不能不在这下功夫。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三八卷)  2002/3/9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38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精进力菩萨偈第九首:
  【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
  这还是赞叹佛神变自在的德能,前面第八首讲的是「毛孔广容」,这一首讲的是「愿能普遍」。毗卢遮那是法身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的理体,像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一般世人对於宇宙的观察,我们常常讲宇宙观跟人生观,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把人生跟宇宙分开了,所以实际的这个真相很不容易明了。人生的问题、...(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三七卷)  2002/03/09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37》)


...》里面所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在讲席里面也常常提到,真正能够救这个世界众生的人有两种人,一个是国家的领导人,一个是电视广播的主持人,这两种人有能力挽救世界,也有能力毁灭世界,都在他一念之间。为什么?「缘」操纵在他手上。我们佛法讲缘,世间人讲权,大权操在他手上,吉凶祸福那就看他念头怎么转了。他的念头要是转成念念为整个地球村著想,天下太平,人民幸福;如果念念为自己家里著想,不考量到别人,灾祸临头,当然要起冲突。冲突的根本原因我们要知道,国际之间的冲突,起因在哪里?起因在家庭。夫妻冲突、父子冲突、兄弟冲突、族人冲突,再发展到社会的冲突、国家的冲突,这还得了吗?这是从形迹上来看。如果更深入一层的观察,冲突的起因根源在哪里?根源在自己。真正的根就是自己本性与习性的冲突,这才是根源。《三字经》上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性是至善纯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习性,习性跟本性的冲突,这个麻烦大了!
  儒跟佛知道这个病根,孔老夫子跟释迦牟尼佛就像一个高明的大夫一样,为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治病,他把病根找到了,知道这个根源是本性跟习性的冲突。所以他们教导的这个方法,是从诚意、正心、修身,从这个地方下手。但是要怎样诚意?必须要把烦恼断掉。格物是断烦恼障,致知是断所知障。格物是什么?物是物欲,你对於一切物质享受的欲望,你要懂得控制,不能放纵,一放纵很难收回来。所以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你要能断,你要有能力控制住,不让它泛滥,这是格物。致知是求真实智慧,破所知障,换句话说,致知里面它教学的内容,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你要明了。烦恼断了或者是完全控制住,智慧现前,你的意才诚,心定了。那个诚意就是这个地方讲的三昧,诚意达到极处就是普贤三昧。正心是什么?我们现在念这一段就是正心,正心是诚意的起用。
  佛法讲菩提心,菩提心有体有用,体是什么?佛在经上讲至诚心,你看看跟孔老夫子讲的诚意是一样的!儒讲正心,佛法里面讲菩提心的自受用,深心;他受用,大悲心,深心跟大悲心儒家讲一个正心。自受用好德好善,利己利人,这是正心。然后才谈到身修,自身的冲突没有了,换句话说,本性跟习性通了,没有障碍了。本性是善的,习性也善,善恶的善跟本善的善能相应。我们本身,现在讲是心里面的矛盾没有了,身心安乐,你在生活里面自自然然就是自在随缘。我们今天总结佛法的教诲,里面有「看破、放下、自在、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五八卷)  2002/3/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58》)


...我们看到一篇论文,后面他都列出他的参考书目,他参考多少种书,完成他这一份著作。
  我们再看看古人,大家最熟悉的叫《四书》,《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你们看看,他后面有没有附什么参考书目?没有。你再看看,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经典,哪部经典后头他列入了参考书目?也没有。再看看,古大德他们学习的心得报告,他们一些著作,
 楼主| 发表于 2021-2-27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法里头都说论注,所谓「论」是离开经文,论述其中的微言大义;「注」则是注解,依照经文一句一段来加以解说。他们也没有参考书目。
  由此可知,古人用的是真功夫,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是真正的自己心得报告。现在的注疏不是从心得,这是你修学心有所得。此地讲的得,你看看,「一一各得」。现在所写的论文报告,它不是心得,是搜集别人的资料重新加以组合,搞一样东西出来。那就看他组合的漂不漂亮,组合的技巧与自己的性德不相干,与自己的悟处也不相干,这就不是真学问。所以儒佛,这是圣贤人,他们的学问才是实学,真真实实的学问,这样才得无碍辩才。末后一句:
  【世界海微尘数修行海云。】
  前头也是这样贯,「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修行海云」。这个地方的「修行」,就是儒家讲的修身。「修行」这两个字,我们要认识清楚。行是说的行为,行为与性体、性德相应的,这个行为是正确的;与性体、性德相违背的,这个行为是错误。
  这个「行」怎么修?与性德相应的要怎样保持,发扬光大?与性德相违背的要如何把它改正?所谓修是修正。哪些是性德本有的?儒家跟我们讲,「伦常」是性德本有的;佛法里面给我们讲,「十善」是性德本有的。因此,我们起心动念与十善相应的,这是善的、是好的。我们要怎样保持?怎样把它发扬光大?与十善相违背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这是与性德相违背的,如何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所以行为无量无边,包括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性德不相应的,你发现了,就叫做觉悟。知道错了,这是觉悟。把错误改正过来就叫修行,所谓悟后起修。你根本不知道你自己的错在哪里,你怎么修法?所以修行一定要自己知道错在哪里,把它修正过来。
  善恶、邪正的标准在哪里?儒家所讲的「礼」,是儒家修行的标准;佛法所说的「戒」,是佛家修行的标准。佛经里头所以分为三藏,「经、律、论」三藏,「律藏」就是标准。我们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对人对事对物,...(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二卷)  2002/4/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62》)


...
  这个「行」怎么修?与性德相应的要怎样保持,发扬光大?与性德相违背的要如何把它改正?所谓修是修正。哪些是性德本有的?儒家跟我们讲,「伦常」是性德本有的;佛法里面给我们讲,「十善」是性德本有的。因此,我们起心动念与十善相应的,这是善的、是好的。我们要怎样保持?怎样把它发扬光大?与十善相违背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这是与性德相违背的,如何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所以行为无量无边,包括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性德不相应的,你发现了,就叫做觉悟。知道错了,这是觉悟。把错误改正过来就叫修行,所谓悟后起修。你根本不知道你自己的错在哪里,你怎么修法?所以修行一定要自己知道错在哪里,把它修正过来。
  善恶、邪正的标准在哪里?儒家所讲的「礼」,是儒家修行的标准;佛法所说的「戒」,是佛家修行的标准。佛经里头所以分为三藏,「经、律、论」三藏,「律藏」就是标准。我们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对人对事对物,善恶、邪正的标准都要依戒律。佛弟子一般也分为两大类,在家弟子一般随顺佛陀教诲,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也同儒家一样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是平等对待;平等对待,果就是全世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佛亦如是。
  佛另外一类弟子是出家的,出家弟子是传法的弟子,出家弟子的使命就是两句话,「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出家人。因此,「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要求的标准,就比在家弟子要高得多。为什么?因为你要为社会大众做表率、做模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佛菩萨教化众生,慈悲到极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同时两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佛,维摩居士示现的是在家佛,两个都是佛,一个是做出家人的榜样,一个是做在家人的榜样,我们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大方广佛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维摩诘所说经》称为小不思议经。你们看看,古大德对於这位在家佛的尊重。由这些称谓上,我们可以能够体会得到,都是入不思议境界。
  佛法是师道,尊师重道。今天有许许多多同修常常在一起谈到「怎样振兴佛法」,许多人从办学这个方向来走,这是正确的。但是办学如果办像现在社会一般的学校,这不能振兴佛法。要怎样才能振兴佛法?要依教修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广修供养」,法供养里头第一句就是说「如教修行供养」。如教是遵著佛陀的教诲,依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二卷)  2002/4/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62》)


...假、去旅游,没有过。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到处教化众生,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不疲不厌,经上常讲「无有疲厌」。所以释迦牟尼佛被人尊称为「天人师」,天上人间的好老师,我们跟他学的人自称为弟子。
  你从这个称呼上,你就能体会众生跟佛是什么关系?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只有在教育里头,所以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诸位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跟佛是师生关系。我们称释迦牟尼佛称作「本师」,这是佛教。佛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教是教学、是教育;如果用现代的话白话来翻译,佛教是觉悟的教育、觉悟的教学。这种觉悟的教育,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称他为根本的老师,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宗教里头没有这种称呼,学校里面才有这个称呼,他是我们的本师,我们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我们千万不能把释迦牟尼佛、把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弥勒菩萨当作神明去看待,那就错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2-27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变成宗教。我们弟子供奉老师的形像,这是纪念,念念不忘老师的教诲,我们供奉是这个意思。看到形像,听到名号,就想到老师对我们的教训。你看这个意思多好多深,我们不能不知道。如果连这些都搞不清楚,谈不上修行。「修行」这两个字,比儒家讲的「修身」意思要广要深;因为行包括身心各个方面,讲修身不能包括心理,讲修行全部都包括到了。
  在我们现前这个世间,现前这个社会,我们一定要知道现在社会大众得的是什么病,得应病与药,药到病除,才能见到功效。现在社会大众的病非常严重,史无前例,在历史上找不到。过去中国、外国的历史,没有记载过这么严重的病。这个病况,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能想得出一套治病的方法。但是这里头也有陀罗尼,就是总纲领、总原则。总纲领、总原则是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内容一定要针对现前的根机,现前的人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模糊不清楚,误会尤其最严重,这里头的因素非常复杂,都要清楚,都要明了,你的善巧方便才能产生效果。
  目前社会上学校很多,谈到教育,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教育很发达,各种科系人才辈出,怎么能说没有教育?是没错,教育是办得很好,但是这里面缺乏人文的教育。他受过高等教育,拿到博士学位、硕士学位,不会做人;不知道孝养父母,不知道尊师重道,不懂得伦常的大道,不懂得什么叫道德,这个问题严重!他学了一些高等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虽然能带给大众一些利益。但是我们仔细想想,社会大众付出多少代价才得到这一点享受?细心去思惟,得不偿失!
  科技是发达,我们得来的是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二卷)  2002/4/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62》)


...习性跟自己的本性愈来愈远了,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我的习性跟你的习性不一样,跟他的习性也不一样,愈来愈远。这个愈远是愈来愈自私,愈来愈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这还得了!用什么方法回归到自性,回归到性德?教学。「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你不教,习性愈来愈远,到最后没有法子收拾。一定要教。
  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出现在这个世间,就为一桩事情,《法华经》上讲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只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教化众生。四弘誓愿头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就为这么一桩事情而来的。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那都是度众生的手段、方式,离开这三个重要的方式、手段,你就没有法子度众生。所以他们的示现都是教学。你看孔老夫子示现的,教学!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教学!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天天教。教你怎样跟别人相处,这属於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怎样与自然环境相处,我们讲与一切动物相处,与一切植物相处,与山河大地相处;怎样与天地鬼神相处,教我们这些东西。我们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宇宙和平!宇宙和平了,我们地球当然安定,还会有事情吗?
  你看看,他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理念,从哪个地方落实?从修身。儒家讲修身,佛法也讲修身。你看看,佛家讲的「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从修身;儒家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世界,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你仔细去观察,他们的古圣先贤教化众生,目标相同,理念相同,方法那些原理原则也相同。不同的是因为他所教学的对象文化不相同、嗜好不相同、习染不相同,因此他教学的手段、方法不一样,教学的内容不一样。不一样里头,有一个相同的,「平等、慈悲」是相同的。
  你看看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我说他们三个教是一家人。一家人里头分了三个派,犹太教遵从上帝,我们讲皇上那一派;天主教遵奉玛丽亚,圣母玛丽亚,皇后那一派;基督教遵奉耶稣,太子那一派的。他们一家分这三派。他们的经典,犹太教所依的经典是《旧约全书》,天主教新旧约都学,基督教专门修《新约全书》;但是这三教里头共同的「神爱世人」,这是共同的。如果我们能把「神爱世人」这一句参透了,神怎么爱世人?神如何爱世人?神爱世人一定要神的信徒、神的子民,也就是讲教徒,信教的教徒,把「神爱世人」落实在自己的身上,发扬光大。我是个基督徒,我要爱世人;我是个天主教徒,我要爱世人;我是一个犹太教徒,我要爱世人,代表上帝爱世人。
  同样道理,在佛教里面,佛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爱。佛菩萨慈悲如何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七卷)  2002/4/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67》)


...觉,了解这个私心,念念私心为自己,这是害了自己,绝对不是利益自己。明白这个道理是觉悟,把自私自利放下、舍弃,这叫功夫。智慧现前了,得自在安乐,法喜充满,这是得,功德。功德前面一定是觉,那个觉是智慧。你要不觉,你决定不肯放下。放下是功,放下之后有德(得),你得自在安乐,你得法喜充满,你得智慧明了。你不修功,哪来的德?所以世间人学佛,绝大多数学佛的,他修福德,他不修功德。修福德就是他自私自利没有放下。修功德,自私自利完全放下了。放下自私自利是功德,没有我,不再为我了。还有丝毫为我,都是福德,都不是功德。
  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讲得好,佛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个善法是功德。如果还有「毫分不善夹杂」,他所修的是福德,福德是六道里面我们常讲世间有漏福报。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讲的生死大事,了生死出轮回的大事,再大的福报都没有用,没有办法帮助你了生死出轮回。什么有用?功德有用。功德跟福德一定要辨别清楚,功德生智慧!
  下面讲,『功德智海光明』,「光明」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是讲的影响力。你看看你有道德,你有智慧,无论你自己修身养性或者教化众生,你都产生影响力,你的德愈高,你的智愈大,
 楼主| 发表于 2021-2-27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影响的面就愈广,你影响的程度就愈深,这是「光明遍照」之意,这是真的。德行、智慧,实在讲佛菩萨都做榜样给我们看,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读印光大师的传记,这是我们净土宗最近的一代祖师,现在很多人知道,他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来的,完全是示现,表演给我们看。年轻初学佛跟我们一样,好像凡夫,他一生就是做积功累德的事情,持戒念佛,到七十岁,这个效果做出来了,一般人看到了。
  你看看他的光明,老人住的房子,在从前老的寺院里头有跳蚤、有苍蝇蚊子,生虱子。他的侍者要把这些东西赶掉,老和尚说不必,我的德行不够,我的德行够会感化它。到印光大师七十岁的时候,他这个房间你们去找,一个也找不到,真的,它搬家了、搬走了,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的。道德之光感动这些小动物,这个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小动物,印光大师住的地方统统搬家搬走了,不可思议。我们今天还有这些东西来找我们麻烦,我们的德行不够!我们要加紧努力来修,到我们德行有一定的程度了、有那么大了,小动物全部感动,所以蚊虫蚂蚁可以跟我们共同生活,互不干扰。我们照顾它,它也会照顾我们,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七四卷)  2002/4/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74》)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3 18: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