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97|回复: 3

[其它]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5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53-104)》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七十九集)  2012/9/15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79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接着上一节课一百五十四句的经句,曾子讲到:

  【君子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

  上一节课讲到『强其所不能』,我们要克服自己这些习气,智慧、德能才能不断提升。所以真正想要利众的心,就得从对治自己这些坏的习性下功夫才行。当然要改掉习气确实不容易,我们看很多圣贤人他们修学的心得,比方一个怒气,喜欢发怒的这个习惯,把它对治都要花二十年的工夫,都还觉得没有完全能克服,才感觉到克己功夫不容易。所以克服习气确确实实「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他当到天子、大将军,几十万大军他毫不畏惧,驰骋沙场,可谓勇猛,但是让他改个脾气,改个欲望,可能比杀了他还痛苦。

  所以在佛家传统的建筑,一进山门,我们看到天王殿,首先看到布袋和尚,五代后梁时代,他是弥勒菩萨转世的,他就提醒我们笑口常开,大肚能容,其实这两点就不好做了。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包容的人,包含人心里面只要有记人家的过失,心里还有怨,那想要笑口常开都很困难。所以心上只记人家的好,念念念人家的恩,这个才能笑脸对人。所以《弟子规》说的,「恩欲报,怨欲忘」,这是处世非常重要的心态。天王殿再往里走是大雄宝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大雄宝殿,代表释迦牟尼佛是真正的大英雄,他真正克服了自己的分别、执着、自己的习气,这是大英雄。所以俗话讲,「战胜别人一千次,不如战胜自己一次」。

  而我们看每一个德目,你要真正把它贯彻,其实并不容易。比方让我们为人着想,所谓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五常,时时以这个五常存心,那是真正学圣贤之德。离了这个五常,那就与善人、与君子的标准相违背了。所以现在社会为什么乱?都是偏离了这个五常,所以自己被习性控制了,然后家道也都乱掉了。所以《左传》当中讲,「弃常则妖兴」,种种家庭社会的乱象出来了,就偏离了做人的常道,具体来讲就偏离了五常。那我们既知五常是做人根本的德行,那我们一定要时时都能落实。那真的落实了吗?

  我们看,「仁」是爱人,爱人就不伤害人,不伤害人再往更细微的地方就是不恼害人,就是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不会让人家生烦恼,这是仁把它贯彻彻底了,所在的地方、有你在的地方都让人家生欢喜心。所以奉行这个仁,有人因为我而生烦恼,都要反省、都要检讨。你说那个人看我不顺眼怎么办?那他在的时候你不要出现就好了,那他就不生烦恼。人能厚道到这样的存心,不简单。尤其在大团体生活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生活的习惯让人家生烦恼,都要把它克服,把它改过来。这个是仁,能讲到不让人生烦恼,这些道理我们都听过了。听过的道理就要有一种志气,这一生就把它做到,那这样才没有白听,才没有白接受古圣先贤、接受师长的教诲。所以我们的学习态度,师公常常讲,「不能玩弄圣教,不能消遣圣教」,听过的、明白的,就要下定决心去依教奉行,这个就是「强其所不能」。

  「义」,合情、合理、合法。义,我们常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决定不取不义之财,包含只要起了占人家便宜的念头,这个其实就是不义了。「义」跟「利」是相对的,你想占人家便宜了,这自私自利的念头起来了,所以奉行义就是不能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起来。比方团体生活当中,我们主动多承担一点,不跟人家计较。所以要学吃亏的人才奉行得了义。

  在《德育故事》当中,有一则故事让我们记忆深刻,叫「少娣感嫂」。崔少娣女士嫁到苏家,结果苏家有五个儿子,前面四个都已经娶妻了。前面四个媳妇脾气都特别大,常常吵架、打架,甚至于都拿起凶器,这么严重的情况,冲突很大。当时候少娣要嫁过去,亲戚朋友非常担心。但是少娣她非常坚信,没有人不能感化的,只怕自己德行不够。所以对传统文化这些教诲有坚定信念的人,他真的能够转他人生的境界。她过去之后,因为她是最小的,所以什么累的工作她都自己主动去承担,甚至于婆婆已经交代其它的嫂子了,看嫂子脸色很难看,不想做了,她去圆场了,「我最小,这个先我来做就好了。」自己有什么好东西,或者回娘家了,娘家拿一些好吃的,这些生活用品,她一回婆家,首先把这些东西先送给嫂嫂,送给这些侄儿,她很慷慨,很喜欢布施。所以人际关系要好,要多请客,先多送礼。

  还有一些生活的情境,她都做到只想着对方,没有想自己。有一次她抱着一个侄儿,而且是年节的时候,年节大家都穿新衣服。刚好这个侄儿,襁褓当中的小孩,突然就撒尿了。当下这个嫂嫂看到了,就很不好意思,赶紧要把这个小孩子给接过来,抱过来。结果少娣当下讲了一句话,说:「嫂嫂,慢一点,不要惊动了孩子,惊吓了孩子。」她完全没有痛惜她的衣服,念念只想着不要吓到孩子。嫂嫂本来很不好意思,当下听到小婶这么讲,我想心肠再硬的人当下也会很感动,时时都是在为她的亲生孩子着想。

  相处的过程当中,这些嫂嫂们来讲其它人的坏话,少娣只是听,笑一笑,都没有做回应。其实人假如听到骂别人的话,一响应,这讨论起来就愈批评愈凶了,其实这样就有失自己厚道的心。应该是听到别人批评,提醒对方记人家的好,不然其实他愈批评,他整个心情完全都被情绪给控制住了。可是她笑着不回答,对方看没什么反应,好像愈批评也不来劲,自己讲不下去了就走了。其实人,很多地方你去观察,都是有善根的、有良心的,讲讲讲没回应,讲不下去了,那他良心起作用,不好意思了。羞耻心其实每一个人本有的,从这些地方去观察。你说一个人他再不孝,你骂他「你不孝」,他还不高兴,那他那个不高兴、不欢喜,不都还是有羞耻心吗?所以人确实有本善,看你用什么善巧,
 楼主| 发表于 2021-2-15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循循善诱去唤醒他的羞耻心。少娣就是从生活点滴自己先做,一点一滴就把嫂嫂们的羞耻心唤醒了,不听谗言。

  她的婢女跑来跟她讲嫂嫂们的不好,她会处罚她的婢女,然后带着这个婢女去跟嫂嫂道歉。这么一做,首先嫂嫂们都觉得,这个小婶真的打从心里是尊敬我的。「打从心里尊敬我,那我要值得人家尊敬」,她就自重。而这些婢女被处罚了,毕竟这个主子一路以来都这么疼爱她。所以你要打一个人,还得他信任你,你才能处罚他,不然跟他结怨。所以这些婢女是很忠诚的,这么一打,接受教训了,原来她假如养成这个批评别人、背后讲人家坏话的习惯,她以后出嫁绝对没有好日子过,到时候家族里面因为这些话不和睦了,最后她铁定也不可能有幸福的人生。她能够都能不批评别人,都能看别人的好,尊重别人,她以后出嫁了才能跟人和睦相处。所以她的主人看得很深远。

  而这个故事当中我们看到,人往往都是想着自己要获利,「专利」;辛苦的工作都要推辞,「辞劳」;好讲人家的坏话,「好谗」;喜欢听这些别人的是非长短。但是少娣慷慨,欢喜去承担工作,不听这些谗言,纠正她的婢女不可以去讲人家的坏话,这所有的行为一点一滴都让她的嫂嫂感动。所以一年左右,她四个嫂嫂异口同声都表达了这个意思,说「五婶大贤」,我们第五的这个小婶真的是很贤德;「我等非人」,我们跟她比,真的不算人。你看她讲这样的话,一个这么会跟人家争、吵的人,最后还是被感化了。

  所以在《德育课本》当中,就这个故事讲了一段话,非常值得我们去体会,说「三争三让」,他很爱争,你欢喜的让,「天下无贪人矣」;「三怒三笑」,对方脾气很大,不明就里骂你,你都欢喜接受了,不跟他冲突,「天下无凶人矣」。怎么说?他争,你都欢喜的让他,次数久了,他想,「就你是君子,我都做小人」,慢慢的他也觉得不好意思了。每一次都是他发脾气,人家都包容,不跟他计较,「那也不能每一次都是我做小人」。所以「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你的真诚、你的这种修养还没到位,不能感动对方。

  我们刚刚谈到五常,仁要做到不恼害,义要做到不占一点便宜,不取不义之财。所以这个义,佛家解释「不与取」,你不只不占便宜,你要拿一个东西,没有经过人家的同意,这个都是不义的行为,都是有犯盗戒的行为。所以今天我们在团体当中要用公物,一定要给负责的同仁打过招呼才能拿,不然都是不义的行为。在一起工作,想让人家多做一点,自己少做一点,这个都是不义的行为。

  礼、智、信。「礼」,「礼者,敬而已矣」。我们对人有不恭敬的态度,就是无礼了。从根本上下功夫很不容易的,要学就要真干,学真的。所以《礼记》教我们如何真正做到礼,《礼记》开篇「曲礼」第一句话就点出来,「毋不敬」。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面对所有的人事物,这颗恭敬心不可以失去,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你这个恭敬心没有了,就不在道中了,你的学问、你的功夫就断了,不能相续了。

  首先对人,对人要恭敬,那得要克服傲慢才行,这个不容易。都觉得他做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好,那我们这个指责的态度就出来了,还觉得自己做得好,别人做得差。所以要打从内心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你的恭敬心就起来了。每个人都有明德,都能成圣贤,他本觉是本有,一定可以恢复,你尊重他的本性。可是他行为不对,他是「苟不教,性乃迁」,那是后天染上的习气。本来没有的一定可以去掉,本来有的一定可以恢复。本来没有的一定可以去掉,那你看到他了,你就不会着他的这些习性,你甚至于会提起什么?帮助他去掉,因为你坚信他可以恢复。

  就好像说,明明这一个人他家是亿万富翁,他可以过很好的日子,结果他现在不知道,他去当乞丐,每天有一餐没一餐饿得要死,你会怎么做?你会说「饿死他算了」,太没有仁慈心了。你会赶紧让他明白他本来就这么富有的,那你真的体会到这个真理了。你会尽力的提醒每一个人,他本来就有本善,他本来就有无量的智慧、德能、相好,可以恢复的。所以傲慢可以从相信真理,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圣贤,恢复他的本性,你就不容易傲慢。包含常常想想,我们比起古圣先王,比起这些正人君子,比起古圣先贤,我们差远了,差得太远了,那还有什么好傲慢的?我们看孔子温、良、恭、俭、让,我们就很难做到。

  对人恭敬,对事要恭敬,在应对事情当中很慎重,这个就是恭敬的落实。「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这对事情的恭敬;「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是恭敬。你不能答应人家的事情忘了,答应人家的事情拖延了,这个恭敬心就失掉了。我们现在这个五常不能时时提起来了。上司交代的工作忘了,拖延了,然后还得上司打电话来问、来追,到底谁是秘书都搞不清楚了,你让上司来问你,上司变秘书了。所以《弟子规》教我们,「出必告,反必面」,晨昏定省这个习惯转移到工作上来,就变成你要让领导安心,交代的事已经做了,赶紧发个email通知一下,还是用skype通知一下。一个人有责任感,还没有办完,他心里会有一个负担,马上通知他已经办好了,他这个负担就放下了。所以这个都要善体亲心,善体领导的心,这个是对自己的工作非常尽力去做。

  对物品也要恭敬,要节俭,不能糟蹋物品。包含东西都把它放好,《弟子规》上讲的,「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个是对物的礼敬。古人他的功夫都用在这些很小的地方,「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之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这个都是启示我们,心性的功夫在每个念头上慎独,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一切皆恭敬,一切皆谨慎对待。古人就提到了,放任何一个东西都不放歪,他心正,他一看东西歪,他就觉得不妥当。我们假如不注意了,急躁了,常常东西放歪了,尤其这个书可能都放一边、都已经漏在桌子外面都不知道。经书是圣贤之母亲,
 楼主| 发表于 2021-2-15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受益,毫无益处;『不如学也』,不如去学经典。夫子讲到的他这个体会很宝贵,夫子整天没吃,整天没睡,就一直在思惟、思考,这也是很用功,但是他这样去思考,到底想得对不对,他没有依据,所以也是怀疑,不能有所正确的判断。所以修学圣教一定是依经典为依归,「依法不依人」,不能说某某人怎么说的你就相信了,要依法,依经典。这个人讲的都跟经典相应了,那你可以相信;他又做到了,那你可以向他学习。

  其实我们看孔子就给我们表演得好了,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夫子在传授《孝经》给曾子,他所阐述的每一个道理都是依据经典,所以每一段的后面都引一句经典来做印证。比方「诸侯章」讲,「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最后以《诗经》结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一个诸侯为国君者你应该有的态度,你要治理好国家,你不能放纵自己。所以夫子他体会到这个,他最后全部都是依止经典,所以「不如学也」。所以没有根据,那就怀疑,不能判断、决定。而且这么去用功,我想一天不吃饭,一天不睡觉,可能精神耗损得也很厉害,很累,最后还是没有所得。

  确实我们要依照经典来修学,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程度比不上古人,差得很远。我们看孟子,他以孔子为老师,当然当时候还有孔子的弟子,可能孔子直接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这个离孔子还不算太远,有一些不明白还是向他们请教,诚心诚意的来领受夫子的教诲。虽然不能直接听夫子的教诲,最后有大成就,成为「亚圣」。整个世界都称「孔孟」,孟子学的那是受到举世的肯定。所以又有一句话讲,「圣教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所以不只要有经书,还要跟着好老师把这些经句开显给我们,我们才能理解这些教诲。所以传统文化是什么?是师道,它很重视传承。

  今天你要向一个人学习,你一定要先观察他有没有老师。他没有老师,他怎么可能会明白这些经典的道理?我们观察到,现在所谓的「邪师」,好像都没有在说他有什么老师,都很夸耀自己很厉害,那个都绝对不是有正知正见的人。一定是重视师道,有师承,藉由好老师的引领能够深入经藏。而这个好老师,他所讲的一切,他一定会引经据典来证明,他不会乱讲,而且会时时提醒我们要依法不依人来修行。这一句经文也提醒我们,每一天不要自己胡思乱想,一有空多听经,多读经典,多明理,明理之后赶紧下功夫去依教奉行。

  接着我们看一百五十六句,经文讲到:

  【见善。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必以自省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经文一开始讲到,『见善,必以自存也』,看到善行,观察到别人的优点,马上把它记在心上,进而去效法,进而去对照自己,一丝不苟的自我对照、自我要求,进而学习效法,这是很懂得下功夫的人。历史当中舜王做得非常好,孟子赞叹舜王,他就是这么做的。孟子讲到,舜王当时候住在山林当中,他也是个农夫,走在这个森林里面,跟一般人差不多,可能走着走着旁边还有一只母猪,都是跟他们为伍。可是为什么他后来他不平凡,成就智慧德行,成为天子?因为他的差别就在,舜王「闻一善言」,听到一个好的教诲,「见一善行」,看到别人一个好的行为,他就全心全意去做到,「若决江河」,他那个力行的态度、力量就好像江河溃堤一样,谁都不能阻止他依教奉行。所以他能有这么高的成就。我们也以舜王为榜样,从当下看的每一句教诲,转自己的心念、态度,要把它做到。

  刚好师长有一个墨宝,「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这一生真正要跟人相处,让人生欢喜心,不让人怨恨自己,如何做到?师长在墨宝里面讲,引了这些圣王的榜样,「汤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庄子曰:以得为在人,以失为在己。」发生任何事情,「是我不对」;有好事了,成就好的功业了,都说:「是别人的功劳」;团体里有做错误了,马上,「还是我做得不够」。都是让功于他人,然后一有事情都是自己先反省,这样的人人家不可能埋怨他,他又没有去指责、要求别人,「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自己还不正,就求于人,就不可能人家不埋怨他。

  接着经文讲,『见不善,必以自省也』,《弟子规》讲的,「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见到人家的不善,一定戒慎恐惧的反省、检讨,警惕自己不要跟他一样。确实人要反省自己不容易,当局者迷。往往从看到别人过失,他能随时反观自省,就能很好的洞察自己的缺点、不足。

  接着说道,『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所以批评指正我非常恰当的人,是我的好老师,是我的贵人。因为我们不知道过失,这一天就蹉跎了,就浪费掉了,「一日无过可改,一日无步可进」。而且这个过不改,下一代被我们教坏了,身边的人受我们不良影响。所以真的人家指出我们的问题、过失,感恩戴德。『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这个「是」就是肯定、赞叹、赞同我很恰当的人,是我的好朋友、益友。因为称赞得当,我们受到鼓励,更有信心去提升自己,去把事情做好。这个尤其信心不够的人,常常能得到身边人的鼓励,这对他来讲也是很重要的。

  接着经文讲,『谄谀我者,吾贼也』,谄媚、奉承我,只会讲好听话给我听的,是贼害、祸害我的人。因为听好听话听多了,真话听不进了,正直的话听不进了,那麻烦了,德行就会出大问题。春秋时候有一个人叫高缭子,他在晏子的底下做事,结果经过几年,晏子请他离开。身边的人就说到:「晏子,你这样太过分了,这么多年下来,你并没有推荐他去当官,他在你底下这么久了,你怎么这么无情?」晏子就说了:「他在我身边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指出过我的过失,从来没有说我哪件事做得不妥当,那他根本就没有尽道义,那很可能其实都是讲些好听话,不是真正要为国家、为自己所跟随的人尽一分道义。」所以他对我很好,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这个好歹得要分得出来。他都巴结、谄媚你,
 楼主| 发表于 2021-2-15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02: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