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404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1-2-14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却依然颠倒迷惑,反而被先前所认为的愚人所取笑。这不就是愚中之愚吗?
预了
无常迅速,虽老少无别。然年少人犹处未定之天,妄冀长寿;若老年人,则定然光景无多矣!须把身世事处分了当,从他无常朝到暮到,撒手便行,无所系累。此晚境大要紧处,不可忽!不可忽!
【译文】
世间一切有为法,剎那生灭而不常住,不论老年、少年,一样都会面临无常。然而年轻人毕竟还不知何时会面临无常,总是妄想能寿命长久;若是老年人,则必定来日无多了,必须把生死大事先妥当处理、预先准备;如此一来,任凭无常随时来临,都可安心的放手离世,没有任何束缚、挂念。这是晚年最要紧的事,千万不可轻忽,不可疏忽!
广览
看经须是周遍广博,方得融贯,不致偏执。盖经有此处建立,彼处扫荡;此处扫荡,彼处建立;随时逐机,无定法故。假使只看楞严,见势至不入圆通,而不广览称赞净土诸经,便谓念佛法门不足尚矣。只看达磨对梁帝语,见功德不在作福,而不广览六度万行诸经,便谓有为福德皆可废矣!反而观之,执净土非禅宗,执有为非无为,亦复如是。喻如读医书不广者,但见治寒用桂附而斥芩连,治虚用参耆而斥枳朴,不知芩连枳朴亦有时当用,而桂附参耆亦有时当斥也。是故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予尝谓六祖坛经不可使无智人观之,正虑其执此而废彼也。
【译文】
看佛经必须周遍广博,才能融会贯通而不致于偏执一方。因为,在不同的佛经中,有的肯定一切差别法相,以普利一切众生,能各自安住;有的则否定一切差别法相,以除去众生的执着。这原是佛陀随众生得度的时节因缘,教化不同根机的众生,而施设的善巧方便,所以没有固定不变的说法。
假使有人只看《楞严经》,在此经文中,文殊菩萨为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众生选择的法门,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而不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若不广览诸佛赞叹净土法门的经典,就以为念佛法门不值得尊崇学习!
假使有人只看达磨祖师对梁武帝的开示,就以为功德不在作福,广修福法未必有功德;若不广览六度万行的各种经典,就会以为「有为福法」都可以不必修。
反过来说,若有人执持净土法门而去批评禅宗,执持有为法而去批评无为法,这都是犯了偏执的毛病。
譬如学医的人,医书读得不够广博,只知治寒症要用桂皮、附子,而不用黄芩、黄连;只知治虚症要用人参、黄耆,而不用枳实、厚朴。不知黄芩、黄连、枳实、厚朴也有当用的时候,而桂皮、附子、人参、黄耆也有不宜用的时候。
所以,学医的人如果不知对症下药,执持一种药方而不知变通,必将误人生命;学佛的人如果不知一切法皆不可得,执持经中的某个义理而谤斥其它,必将误人慧命。我曾说过,《六祖坛经》不能随便拿给没有智慧的人看,就是担心浅见的人会执着《坛经》中的某些话,而不学其它经教。
求人过
见人饬躬立德,名称颇闻,便多方求觅其过,此忌心也,薄道也。或见人有所著述,其求过也亦然。不知闻一善行,览一好书,皆当随喜赞叹;而反掩之灭之,是诚何心哉?若果行系伪行,书系邪书,自应正言公论,明斥其非,又不当半褒半讥,依阿进退。
【译文】
看见别人因谨言慎行、修养品德而名声远播,便用各种方法、多种途径来寻求他的缺点和过失,这完全是忌妒心的表现,是刻薄不厚道的作法。或者看见别人有所著述,也同样百般挑剔寻找他的过失,这也是忌妒心、不厚道的表现。
殊不知,听到一件善行,或看到一本好书,都应该随喜赞叹。不但不赞叹,反而设法加以隐藏、毁灭,这是存什么心呢?倘若此人的行为果然是伪装的,或者此人的著述确实是邪书,自应提出公正的言论,严正地指出其错误处;不应该边褒扬边非议,曲从他人的行为而有谄谀的态度出现。
谋断
古称玄龄善谋,如晦善断。盖谋与断当兼备而不可一缺者。予于事,多有见之极明,而持之不武,以此致误,常悔之恨之。故禅门贵悲智双足。而谋与断,俱智所摄。谋而乏断,正能见而不能持也,此终是智浅而不深,偏而不全耳。大宜勉旃!
【译文】
古人称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善于决断,其实谋略与决断应当兼备而缺一不可。我对于事物都能观察得极为明白,但在处理时,却不能果断地作出决定,因此常耽误事情,为此心里常常觉得懊悔。
所以禅门中注重悲智双具;而谋略与决断,都是属于智慧所含摄。有谋略而缺乏决断,就像我虽有见识而不能把事情处理好,这终究是由于智慧浅而不深、偏而不全的缘故!因此,我必须更加努力修学以证得圆满的智慧。
禅佛相争
二僧遇诸途,一参禅,一念佛。参禅者谓本来无佛,无可念者,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念佛者谓西方有佛,号阿弥陀,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执有执无,争论不已。有少年过而听焉,曰:「两君所言,皆徐六担板耳。」二僧叱曰:「尔俗士也,安知佛法?」少年曰:「吾诚俗士,然以俗士为喻而知佛法也。吾,梨园子也。于戏场中, 或为君,或为臣,或为男,或为女,或为善人,或为恶人。而求其所谓君臣男女善恶者,以为有,则实无;以为无,则实有。盖有是即无而有,无是即有而无,有无俱非真,而我则湛然常住也。知我常住,何以争为?」二僧无对。
【译文】
有两位僧人在路上相遇,一位是参禅的,一位是念佛的。参禅的僧人说:「本来无佛,有什么可念?佛这个字,我不喜欢听。」念佛的僧人说:「经上明明说『西方有佛,号阿弥陀。』又说『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怎能说无佛呢?」一位说有佛,一位说无佛,争论不休。
此时刚好有位少年经过,听到他们的争辩,便说:「二位法师所言,都像徐六担板汉,仅见前方,而没看见全体。」两位僧人听了,同声呵责少年:「你这个凡夫俗子,哪懂得佛法?」
少年说:「我的确是凡夫俗子,但就以凡夫俗子生活经验所认知的,多少也能体会一点佛法。我是戏曲演员,在戏场中,有时扮演君王,有时扮演臣子,有时扮男,有时扮女,有时扮善人,有时扮恶人。这些君臣、男女、善恶等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