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58|回复: 6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共十四集199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3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共十四集1996.10》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共十四集1996.10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一集)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15-012-0001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居士,今天我们再度回到居士林,为诸位同修启讲这部经典,可谓因缘无比的殊胜。有些同修遇到我,向我提出疑问,他说法师,你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专修专弘净宗,为什么这一年多来又讲《金刚经》,又讲《大宝积经》里面的一分,这是不是杂修?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相信可能不只他一个人有问题。至于为什么要讲这两部经,其实以前我们在讲席当中曾经提过,这些年来国内、国外许多地区的同修们,都很认真努力的读诵《无量寿经》、受持《无量寿经》,不能说他不用功,不能说他不勤奋,也不能说他不真诚,可是我们没有见到效果。这个原因出在哪里?我们应当要细心去诊断,把毛病找出来,消除毛病我们念佛的功夫才能够得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效果浅的就是功夫成片,效果深一层的就得一心不乱,这才是我们修学真正有成就。

  因为看不出成绩,于是我们就想到其中必有障碍,障碍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理上的障碍,一个是事上的障碍。我们讲《金刚经》是破除理上的障碍,让我们真正的、透澈的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般若经》上所讲的诸法实相,帮助我们看破、放下,念佛功夫才能得力。今天选讲的这部经,这部经能帮助我们破除事上的障碍,事上就是日常生活工作上、应酬上、处事待人接物,发生了那些弊病,这些弊病也足以障碍我们修行的成绩,所以特别选出这部经来帮助我们除事障。理事二障若能去除,我们读诵、受持,念佛往生的障碍就消除,这一生当中必定能够得到殊胜的成果,这是这次为什么要选讲这部经。从这部经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世尊释迦牟尼佛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经是三千年前所讲的,对谁讲的?就是对现代人所讲的。经中所说全是末法时期后五百年,就是指我们现代这个时代,学佛无论是出家、在家,在生活当中所犯种种的毛病。这个经讲起来是不太好听,好像世尊都在责备我们,都在喝斥我们,但是要晓得,这是真实的教诲,最宝贵的教训。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我们希不希望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希不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成就无上菩提?假如我们真的有这个愿望,那世尊这次的教诲,就给我们很大的帮助。所以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宝典。

  在未讲经文之前,我们先把这部经做个简单的介绍。这部经是《大宝积经》第二十五会。蕅益大师说过,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始从华严」,世尊讲经第一部是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是在定中所说的,经论里面记载是二七日中,也有说三七日中,二七、三七都有依据,我们无须争论。「终大涅盘」,到最后在双树林中入涅盘的时候,一日一夜讲《大涅盘经》。这一生所说的都叫做方等,因为《大宝积经》是属于方等部,「一切菩萨法藏」都叫做方等。方是方便,诸位必须要知道,佛为一切众生说法都是方便说。为什么不真实说?真实是没话好说,真实哪有话好讲,能说得出的都是方便。等是平等,平等就是一真,诸位要知道,一才平等,二就不平等了,平等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由此可知,佛的所有一切方便说,他说的是什么?说的都是如来果地上平等的境界。方等两个字的含义太深太广,无有边际,这两个字也显示佛法当中所讲的大圆满,究竟圆满,这是方等两个字的本意。

  佛法传到中国之后,我们中国的祖师大德将一切经分类,便利于初学。像天台,这是最足以代表的,分为五时八教,古人讲的判教,区分为五时八教,把佛说经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华严,第二个阶段是阿含,第三个阶段是方等,第四个阶段是般若,第五个阶段是法华涅盘,通称为五时判教。这也是祖师的方便说,我们修学大乘,大乘法的精髓是破执着,你看《般若经》上彻始彻终就说破执着。人我执破除了就证得正觉,正觉是阿罗汉果。法执要破除了那就是成佛,这个佛天台家说之为分证位佛,我们一般称之为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叫法身大士,那是破了法执的。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佛法为了方便起见,随顺众生有种种分别,但是决定没有执着,分别即是无分别,要体会这个意思。因为分别好说话、好沟通、表达意见,如果执着在分别上,你就不能契入,你只能懂得佛的言语、经文的文字,你不懂他的真实义。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要是解真实义,必须破执着。我们自己也要平等心现前,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佛在经上所讲的甚深义趣,那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现在就随顺祖师的方便说,在大乘当中别取专门对大乘根性的这一类众生,判是世尊一代时教,这都是属于大乘法的,这一类的称之为华严。华严时当机的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所以这是「独被大机」,大机是法身大士。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断了,无明也破一品,至少破一品他才有能力参与世尊定中的境界,入华严境界。「融通空有者」,融通空有就是破执着,破我执、破法执的这叫般若部,称之为般若。「开权显实」,凡是这一类的教诲都归到法华。「垂灭谈常」,世尊示现入般涅盘,可以说最后对弟子们、对后来的大众们的嘱咐,这都归于涅盘部。除此以外,其它显教、密教,或者是别于小乘的,区别不同于小乘的;或者是泛论菩萨修因证果,乃至于「事理」、「行位」,
 楼主| 发表于 2021-2-13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是讲修行,位是讲果位、「智断」,这些统统都称之为方等。

  这种判法是祖师大德们的方便,蕅益大师特别交代我们,这个意思要清楚,这才是祖师、大德方便的正意,而不同于流俗所传的八年方等。通常我们讲华严二七日中说,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般若二十二年,把它讲得那么死,这就是一种执着。古人这个分法是大致上的分法,其实每个时期这五种都有,只是分量有多寡不同。在某一个时代佛说某一种比较多,我们就称它为方等时,或者是般若时,并不是方等里面不讲般若,般若里头不讲方等,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要很冷静的仔细去观察,才晓得世尊说法应机而说,才能令一切众生普遍得真实的利益。这是把佛祖讲经判教的大意略为介绍。

  《大宝积经》在现在中文经典里面,也是一部大部经,总共有四十九会有七十七品,这是现在的《大宝积经》里面所收的。七十七品,有这么多的经,四十九会就是四十九部经,里头收了四十九部经。由此可知,《大宝积经》用现代的话来说,它是一部丛书,里面收集的东西很多。这些经并不是一个人翻译的,许多人翻译的。为什么我们现在称《大宝积经》都称菩提流志翻译的?是菩提流志法师把它收编在一起。从前每个法师翻的一部经都单独流通,他把所有的经归纳在一起,把它编成一部丛书,称为《大宝积经》。前后诸师有翻译一会的,有翻译两、三会的,很多人翻译的。我们净宗的《无量寿经》,唐译本就是《大宝积经》第五会,这部经里头也有。唐朝菩提流志到中国来之后,也感到这部经典非常重要。诸师翻的已经翻了不少,还有三十六会三十九卷没有翻出来,于是乎他就把这三十六会三十九卷统统翻出来,《大宝积经》就圆满了。把从前那些法师翻译的把它合在一起,从前译的一共有二十三会八十一卷,把它合起来,总共现在是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这是《大宝积经》的全本,现在我们《大藏经》里面收着有。最近这几年,好像在台湾也印的有单行本流通,大概是精装本很厚的好像是八册的样子,《大宝积经》一套。

  为什么称之为「宝积」?「大」跟大方广的「大」意思是一样,是赞叹之词。「宝积」就是法宝的总积。「大乘深妙之法」,所以称之为宝。世间人对于宝看得很重,因为你有宝你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在物质生活问题,乃至于精神生活的问题,你有宝一切都得解决,所以对宝非常重视,一个人一生拼命去期求,期求得财宝。但是佛告诉我们,世间的财宝只能解决我们生活上的某些问题,能解决的实在讲都是些小问题,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重要的问题,财宝没有法子解决。譬如说烦恼是个重要问题,世间大富大贵之人,在过去帝王,现在做总统的、做部长的,发大财的企业、商业巨子们,他们一天到晚烦恼重重,这个没有办法解决。另外一个比这个还重要的,生死问题不能解决。再富有,寿命到了,还是一样都带不去。谚语里头常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业随身麻烦,这不能解决。

  还有比这个更严重的问题,是轮回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些人他不相信,不是不相信就没有,不相信就没有,问题就好解决;不相信还是有,不管你信不信,这是事实。现在在西方有不少学科学的人,用科学的方法证实佛家所讲的轮回真有,他们得到证明。这是不相信佛法的人,不相信轮回学说的人,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这个问题不能解决。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就是因为世间人想解决这些问题而没有法子解决,这才感应他们示现在世间,教导我们、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他教给我们,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经典,这些是真正的宝物,能解决世间其它的学术、科学、宗教、财富、权位都不能解决的问题,佛法能帮助我们解决。所以佛法称之为宝,这个意思就在此地。这四十九会,就是四十九部大乘经,里面含藏无量法门都收集在其中,这是「积」的意思。积是积聚,积聚无量法门,在这四十九部经中,所以称之为宝积。

  「经」是三藏之一,佛所说的一切经,古大德把它分为三类,经藏、律藏、论藏,这三大类也就是说的三学,这是同修们必须要清楚的。世尊,或者说整个佛法,它教的是什么?讲的是什么?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三条就把所有一切佛法的内容都说尽了;经说的是定学,律说的是戒学,论说的是慧学。虽然这个说法,也不能执着,为什么?经里面也有戒学,也有论学;律里面也有经学,也有论学;论里面也有戒学,也有经学。为什么要把它分别说?分别说也是方便法,便于说法。怎么个分法?这部经里面,如果讲定的分量多、成分多,我们就把它编成经部。它里面有讲戒律,但是讲的分量少,用百分比来衡量,它在这部经上占多大的篇幅,我们把它分类。所以每部经可以说,或者是显说,或者是虽不显说,意思里面都包含,决定是戒定慧三学都圆满。所以经律论的分法,我们也要明了。

  「经」这个字的意思有很多种说法,《华严经》里面讲十个意思,《华严》是用十表法,十代表圆满。通常我们省略来说,一般讲席里面,我们只讲四个意思,贯、摄、常、法,有这四个意思,可以称之为经。「贯」是自始至终言语、文字都能够贯穿,现代人说它有组织、有条理、有层次,有条不紊,这好文章,这个贯字,好的言语、好的文章一定能够做到这个贯字。如果文字自始至终能够做到一贯,我们佛门里面一切经有科判,科判就是从第一个字,「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整个贯穿下来。要不是好的文章,不是好的言语,你用科判这个方法一看,那漏洞就百出。到某个地方中断了、没有了,哪些地方添枝添叶不必要的添得太多。贯之一字,少一个字它就断了,多一个字就累赘,做到不增不减。不但字不增不减,段落也是不增不减。

  这个标准除了佛经之外,世间的文学也有,诸位看古人的文章,中国的四书、五经,一般在学校读的国文,现在大概也很少选了,《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一千多年,古代的这些文学家他们的作品精选出来的,一共有三百多篇,
 楼主| 发表于 2021-2-13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三百多篇每一篇都可以用科判的方法把它贯穿,真正是令人叹为观止,所以称为「古文观止」。文章真的做到不能少一段,不能加一段,不能少一个字,不能加一个字,称得上第一流的文章。所以,世间的文学作品有。

  「摄」之一字就难了,摄用现在的话来说,它有一股引力,叫你读了之后欲罢不能,读了还想读,看了还想看,这就是摄受的力量。这个力量有浅、有深,譬如普通文字,诸位看报纸、看杂志,你看一遍会不会再去看第二遍?很多人不会看第二遍,没有摄受的力量。好的文学作品,这个世界中国、外国著名的这些小说,你可能看一遍不过瘾,还可以看个两遍、三遍,看个五、六遍就不想再看,它的摄受力很浅。真正好的作品,我想你要是看个十遍就很难了,二十遍恐怕都没有了,找不到了。中国著名的小说,像《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你们哪位有看过二十遍的?二十遍的摄受力就没有了。大概这些名小说,看十遍的有,看十遍的确实有,二十遍的就没有了。像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看个一百遍、两百遍的都有,都很正常,由此可知,它的摄受力就强了。佛经的摄受力不可思议,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念不厌,愈念愈有味道,为什么?遍遍都有悟处,它就有味了;如果每一遍没有悟处,它的摄受力就没有。佛经是遍遍都有悟处,到你自己入了境界,你才晓得,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含无量义,那你是真正尝到法味。所以讲到「摄」这个字,佛的经典是真正到大圆满,永无止境,有这么大的摄受力。

  第三个意思是「常」,常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谓的真理,永恒不变,这叫常,永远不会变的。你看学校里面的教科书,过了多少年要修订一次,为什么?不适用了。时代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在改变,所以它必须要修订。佛经则不然,三千年前佛对印度那些人说,他们得受用,三千年后对我们中国人说,还得受用,这就是它能够永恒的不变,超越时空。三千年前、三千年后还一样有用,不会改变,超越时间;它对印度人跟对中国人,或者对其他国家的人都有用,这是超越了空间。所以佛法是超越时空的真理,是超越时空的真实教诲,不是世间圣贤人能够做得到的,这称之为经。

  第四个字是「法」。法是方法,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无论什么人你要想修学你一定要遵守。我们初学的人要遵守,阿罗汉也要遵守,等觉菩萨还是要遵守,决定不能改变,这称之为法,古今同遵,要遵守。

  具足这四个意思,贯、摄、常、法,才能称之为经。这是经这个字简单给诸位介绍出来。这部经是《大宝积经》,大乘无量珍宝积集在这部经中,称《大宝积经》。刚才说过《大宝积经》有四十九会,这一部是第二十五会,它只有二卷。经题简单介绍到此地,下面跟诸位介绍翻译的人。诸位掀开经本。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这是人题,翻译的人,说明经典之来源,它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决定不是人伪造的。「唐」这个字在人题里面它的意思是代表时间,唐代时候的人,代表时代。「三藏法师」是代表他的学历,通达经、律、论三藏,就称之为三藏法师。这样的法师才有资格翻经,如果不能通达三藏,他是没有资格译经的,译经一定要通达三藏的法师,这是学历。「菩提流志」是他的名字,他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奉诏译」,诏是皇帝的圣旨,他到中国来的时候,正是武则天执政,中国少有的女皇帝,奉武则天命令翻译《大宝积经》。

  「菩提流志」是梵语音译,翻成中国意思叫觉爱,菩提翻作觉,这个大家都很熟悉,觉悟的觉;流志翻作爱,叫觉爱,意思就是爱觉悟。他是南天竺人,在唐朝那个时代,我们中国人称现代的印度,不称印度,称天竺。天竺分为五个区域,我们称它作五天竺,北天竺、南天竺、中天竺,还有东、西,这五个部分。菩提流志是南天竺人,就是现在的南印度,印度南方。他到中国来,奉武则天的命令翻译三藏经典,在《开元释教录》里面有他的记载。《开元释教录》是开元年间所编的佛经目录,就像总目录一样,那个时候还没有编《大藏经》,但是佛经有个总目录,这里面译经的人有简单的介绍。里面记载着说「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也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种修行人都称沙门。沙门不分出家在家,在家人也干「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他也称沙门。所以沙门是四众同修的通称。可是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只有出家人才称沙门,在家人都不称沙门。可是诸位要记住,在印度,在家人他也称沙门,在中国,在家人不称沙门,提到沙门一定是出家人。

  「本名达磨流支」,他的本名,达磨翻成中国意思是法。佛陀、达磨、僧伽这都是梵语,达磨翻作法,佛陀翻作佛,僧伽我们现在翻作僧,佛法僧三宝。他原来的名字是达磨流支,「流支」是稀有的意思,达磨流支翻成中国意思是「法希」,就是法稀有,本名是这个。菩提流志这个名字是武则天给他改的,大概武则天嫌他的名字不好,所以给他重新起个名字,叫「菩提流志」,这是武则天干的事情。这个事情我们也要清楚,他是南天竺人。在《宋高僧传》,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高僧传》第三集。《大藏经》里面现在《高僧传》总共有四集,第三集《宋高僧传》,第三卷里面有他的传记。如果诸位要想多知道一点,可以找这个做参考数据。传记里面讲他是婆罗门种,印度四种阶级,婆罗门是最高的,菩提流志是婆罗门族,「姓迦叶氏」。这是人题,简单介绍到此地,下面要把这部经的内容做个概略的介绍。

  这部经我们晓得它是《大宝积经》里面的一部分。《大宝积经》总共有一百二十卷,这部经是第九十一、九十二两卷,我们这边用卷上跟卷下。在《大宝积经》里面是第九十一卷是卷上,九十二卷是卷下,它的名称叫「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里将全经分做十五段,做个简介,
 楼主| 发表于 2021-2-13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就依循蕅益大师的分法。第一段、第二段是属于序分。「佛在鹿野苑」,就是世尊当年度五比丘的处所,在鹿野苑,「与千比丘,五百菩萨俱」,这是第一段通序。第二段,「有诸菩萨业障深重」,对大乘法疑惑退转,弥勒菩萨看到了,非常慈悲去慰问他们、去安慰他们,这是第二段。这段是本经的发起,它还是序分,是发起序。

  第三段以后一直到第十五段,都是属于正宗分,正宗分里头总共有十三段。这五百菩萨里有六十位随顺弥勒菩萨的教导,去见世尊。见到世尊之后,他们也很难过,知道自己退转了,知道自己愚痴。佛也很慈悲安慰他们,为他们说明过去世的业因。世出世间法,诸位要晓得,总不出业因果报,真正是因缘果报丝毫不爽。退转也有退转的因缘,精进成就,成就也有他的因缘,我们不知道,愚痴,佛知道,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他们过去生中所造的业、所受的果报,以及这一生当中修学所受到的影响,把这些事实都告诉他们。他们听了之后,那当然是造的恶业,这一定的道理,发惭愧之心,忏悔之心。佛说了,将来你们还是会往生极乐世界的,过去生中曾经听过阿弥陀佛的名号,那真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业障消除,这个善根就现前。正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善根现前。这是佛对他们的教诲、安慰、授记,告诉他将来要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授记。这些菩萨听了佛说法之后,非常感动,当时在佛面前就忏悔、发愿,发十三大愿,佛看到之后也非常欢喜赞叹,给他们作证明。

  第五段,弥勒菩萨实在讲是专门为我们现代这个时代,我们现代这个时代在家、出家的菩萨所犯的过失,跟这些菩萨没有两样。实在讲我们感觉到,这些菩萨是大慈大悲故意装这个样子来替我们请法,他们哪里是真的有过失,都在那里演戏、表演,让我们后人来看,这一问一答,我们得利益。所以我们要晓得诸佛菩萨怎样慈悲,以大智慧来教化一切众生。弥勒菩萨就问,末世菩萨,这说我们现代,现代人,要成就几种法,才能够平平安安脱离六道轮回,了生死出三界,怎么样你才不受阻扰,安安稳稳的能达到这个目的。世尊就告诉弥勒菩萨,当然也就是告诉我们,有四种法。佛说四种法之后,又说四种法。

  第一个四种法非常重要,「不求他人过,亦不举人罪」,这两条列在第一。我们想想,仔细想想,太有道理了,幸亏佛说出。我们今天无论修学什么法门,无论修学那个宗派都不能成就,找不到原因,不晓得原因在哪里,佛这给我们一语道破。你天天看别人的过失,天天看别人的麻烦,心不清净;要了生死出三界,要想修学法门功夫得力,总而言之你的心要清净,你心不清净,怎么能成就?佛这一句话点破了。我们天天看别人的毛病,天天说别人的是非,一看这两句恍然大悟,真的没错。所以我们修行要想功夫得力,从那里修起?从今天起我不看人家的毛病,我也不说别人是非。你看看《六祖坛经》,六祖大师也是这样说的,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要是真正修道的,你就绝对不会看到世间过。我们天天看人过,这怎么行!再看《无量寿经》,世尊教给我们修学的纲领,身、口、意三业清净,这是诸佛菩萨示现教导我们的。你看佛像,塑造的佛像没有,画的佛像都有,画的佛像很多佛像上有画个圆光,圆光上面写了三个字,多半是梵文,这三个字念「唵、阿、吽」。三个字什么意思?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清净就是佛,三业不清净就是凡夫,佛跟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无量寿经》世尊告诉我们修行的总纲领,身口意三业,他把口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们想想看,是不是这个经上所讲的「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可见得世尊教诲,都把这个列在第一条,我们粗心大意,没有认真去留意。不但没去做,连世尊的意思都没有体会到,我们的修学怎么能成就?这四法里头,这两法重要。第三叫我们「离粗语」,就是说话要柔和,不要粗暴。第四个是「悭吝」,就是吝啬,舍不得。佛说了这四法,具足这个四法,无论修学那个法门都会成就。

  这四法说完了,到第七个大段,世尊又补充四法,又说了四法,教给我们第一个要「舍懈怠」。懈怠懒惰也是障道的,懒惰的人不精进,学什么也不能成功。第二要离开热闹的场所,要「离愦闹」,愦闹就是没有利益的热闹场所。第三要能够「安住寂静」。第四要「知足常乐」。这四法也非常重要,佛说具足这四法,这个人这一生当中就有可能了生死出三界。这是把重要修行的纲领教给我们。

  弥勒菩萨再问,第八段再问。因为佛曾经说过「无希望心修法布施」,现代人修法布施都是有目的、有希求的,这是错误,这个不能出三界。无希望心修法布施有多少的好处,佛说有二十种利益,说完之后又说二十种利益,说了四十种利益。这一条很重要,说了四十条利益。可是我们要记住,不要看到佛说的无希望心利益这么多,那我们赶快修,那你就变成又有希望,那又错了。不能贪图「佛说有这么多好处,我们赶快修」,你就又错了。你只要修,这个利益是自然的,不求自己会得到的,不必要求,不必要作意。

  第九段世尊为我们说明,末法时期,就是现在这个世间,四众弟子种种的过失、种种的恶作,这个事情很麻烦。这是我们中国佛教古人常讲的「地狱门前僧道多」。谁堕地狱?都是出家人、道士,修道的人修到最后都堕地狱。什么原因?过失太多。现在不但是出家人,在家人犯的过失也不少,也是我们常常见到的。

  第十段,佛为我们说明慧行菩萨跟初业菩萨修学不同的形相,不一样的。初业菩萨是指我们,我们初学,烦恼没断,初业菩萨。慧行的菩萨是已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大士的修行跟我们不一样,他那种修行我们学不得,我们要学他就坏了,我们对他要尊重、要敬仰,决定不可以学他。譬如大家都知道的,宋朝时候有个济公活佛,他那个你能学吗?天天吃狗肉、喝烧酒,你可以学他吗?疯疯颠颠的,不能学。他是高僧,
 楼主| 发表于 2021-2-13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是慧行菩萨,这个我们学不得。我们对他尊重、恭敬、供养,接受他的教训,他的行持学不得。再譬如民国初年,江苏镇江金山寺有位妙善法师,他的德号跟现在普陀山的老和尚名号相同,就是那两个字,妙善法师,人家称他作金山活佛,他的行持很像济公,那也学不得的。我记得上一次我们讲经,此地印的《金山活佛神异录》,是乐观法师写的。乐观法师曾经跟他在一起相处一段时期,对他了解很深,他写了这本书要纪念他。这是我们非常尊敬的,真正的高僧大德,那个生活、行为不能学。慧行菩萨跟初业菩萨不同,他们是没有烦恼、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心地真正清净。《金刚经》上讲的标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做到了。我们今天不行,我们起心动念人我是非,那怎么可以学他,学不到的!我们学他,造罪业,他干那些事情是无量功德,决定不相同。

  第十一段是说明初业菩萨应当观察利养的过失,佛在这个经上也是很大的篇幅来说明。确实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由于科技的发达,给不少人带来了财富。财富多了,也就是说生活环境优裕,于是在这些地区,出家的这些出家人福报就大,名闻利养丰足,这个东西实在讲不是好事情。如果沾著名闻利养,没有不堕落的,你的享受只是很短的时间,可是你要是堕落了之后,麻烦就太大了,时间就太长了。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决定不能为名闻利养所害,这个要知道。今日之下,受名闻利养之害的太多了,不要看他眼前大福报现前,你仔细观察,将来都是三途果报。世尊在此地给我们提高警觉,让我们认识清楚,不要在这个地方堕落。

  第十二段,这个文很长,里面包括要我们观察喜欢热闹场所的过失,佛说了二十种。喜欢世间这些言语、世间的学术,也有二十种过。又给我们说睡眠二十种过。众务二十种过,众是众多,务是事务。过去唐朝时候,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马祖、百丈两位大师,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改革者,他们两位提倡丛林制度。在他们以前没有丛林,没有丛林那个时候的修学,世尊在世也是一样,只有讲经说法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在一起来听经,研究讨论。修行是各人修各人的,没有共修,没有大家在一起早晚课的,没有,各人修各人的。团体在一起共修,是马祖、百丈两位提倡的,所以丛林制度的兴起,他们两个创始,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的确成就了许多人。丛林就像办大学一样,把它制度化,丛林就是现在所讲的佛教大学,过去的教学好像是私塾,把它制度化、正规化,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这是很值得赞叹的。

  百丈清规里头第一条就说「丛林以无事为兴盛」,大家要记住,佛门中常告诉我们「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你的心才真清净、才真平等,喜欢众务,没事还去找事,这个错了。佛在这里说的过失,虽然说的二十种,说得很重!现在我们出家、在家学佛,都喜欢做这些世间的事业,世间事业与了生死,换句话说,与你的清净心、平等心不相干。《无量寿经》在经题上,佛为我们提出三大纲领,修行的三个大原则,「清净、平等、觉」。这三大纲领贯穿一切佛法,不是说只有我们念佛人要修清净平等觉,其它的法门就不修了,其它法门还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三宝,觉是佛宝,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三宝具足,也就是三学,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在家、出家四众弟子学佛,学什么?你要知道,我们所修的、所学的是清净平等觉;换句话说,妨害清净心、妨害平等心、妨害觉心,那是世间法。世间法有时候不能不做,总是愈少愈好,不要没事去找事,那就错了,叫大错特错。世尊在此地详细给我们说明这些过失。

  第十三段说明「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非出家者」。这一段文字不多,只有几行,是世尊教诫出家弟子的;换句话说,对出家弟子抱着有厚望,是责备也是勉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第十四段,由于弥勒菩萨的启请,佛又给我们略说了戏论二十种过失。

  正宗分到最后,就是第十五段,这段非常重要,常常古大德批注经书在文章里面所引的「弥勒十心」就出在此地,就是弥勒所讲的发十种心,一定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十种心是什么?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发菩提心」的详细说明。《无量寿经》只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没有细讲,这个地方发菩提心讲得非常详细,具足这十种心就是圆满的菩提心。所以,这十种心就是菩提心的落实,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上,非常重要。到这里正宗分就圆满了,后面还有几行经文,是本经的流通分。这是简单将这部经的大意先说出来,诸位同修没有看经之前,先对这部经有个概略的认识,这样子你读诵、听讲就能够提起兴趣。

  好,现在我们就可以开始讲经文,诸位翻开经本。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离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中。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复有五百诸菩萨众。】

  这是第一段,蕅益大师所分的段落,这第一段。这是本经的通序,六种成就。同修们在这个道场,这个道场可以说在现代我们地球上,已经是属于稀有的道场。现在在全世界,还能够像这样讲经,大概只有新加坡这个地方,台湾,可能中国大陆还有,其它国家地区已经不可能。因为时代已经趋向工业时代,高科技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每个人必须全心全力去求新的知识,你要不求新的知识,真是很容易就被时代淘汰掉。因此他们分秒必争,没有多余的时间说是来听听佛法,不可能。在美国,最长的假期只有五天,所以在美国你要是讲经天天讲,遇到最长的假期讲五天,他可以天天来听。你说我这个经讲十天,他就一半没有法子来听,他就听不到。如果你说这个经要讲两、三个月,他一次都不会来,我不可能那么长的时间来。所以现在在外国讲经,最好的方式是讲三次,三天就圆满,最受欢迎。我们要了解时代,要认识众生的根机,佛说法契理要契机,现在无论在那个地方讲东西要精简,要短不要长,
 楼主| 发表于 2021-2-13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应该做的你去做。佛菩萨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佛希望他的学生,我们作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也要做世间人的好样子。佛法这么好,大家常常赞叹,又常常感慨佛法为什么这样衰微?佛法好没错,为什么衰微到现在这个地步?就是我们没有做好样子给社会人看,我们如果都有个好样子给社会人看,这社会上谁不尊敬佛法,谁不修学佛法!我们口口声声要弘法利生,做的样子是坏样子,人家一看「佛不能学,你看学佛,学佛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做错了。这胡里胡涂在学佛,学成个胡涂佛,没人敢接近,错在这个地方。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九:

  【妄失正念。】

  妄是妄想太多,妄想多,正念就失掉,正念是清净心。第十:

  【修习邪慧。】

  不是真智慧。邪慧是什么?世智辩聪。邪慧与正智差别在哪里?我们要很清楚的把界限划出来。从清净平等心里面生的智慧是正慧,正智慧,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生的那个慧就是邪慧,这就很好区分。所以佛第一个教我们断烦恼,烦恼不断你的智慧都不是真智慧,都是属于邪慧,佛家叫做世智辩聪。假如你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了,那就不叫你世智辩聪,叫你正觉。你那是真的智慧,不是假的,智慧现前。正智跟邪慧差别就在此地,一个是烦恼断了,一个是烦恼没断。第十一句是:

  【下劣精勤。】

  精进好难得,但是他精进的事情错了。什么事情精进?搞贪瞋痴精进,搞是非人我精进,搞经营世间事业精进,这种精进。下,下就不是上,下是什么?六道,十法界里头六道在下,上面是什么?上面是声闻、缘觉、菩萨、佛。下就是你在六道精进。六道精进还罢了,劣,劣是三恶道,你往三恶道去精进,这还得了!下已经就错了,劣就更糟糕了,多少人干这个事情。第十二句:

  【行迷惑行。】

  无论你修的是出世行或者是入世行都是迷惑颠倒,没有智能,照应前面「业障深重诸根闇钝」,行的是这些。一开端,这个不是佛说的,也不是弥勒菩萨说的,这些事就是五百菩萨众里面有些菩萨表现出来的。这一段经文叫「发起」,密意的发起,没有言说,没说,这些菩萨在日常生活上表现这些现象。这些现象显露出来,世尊不能不教诲,不能不把他纠正。这些现象实在说,就是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佛门里面在家、出家四众弟子的现象。他们在当时表演这个样子,故意让释迦牟尼佛看,让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这讲给我们听的,让我们明了,知道忏悔改过自新。

  刚才我说过,我们都是善根、福德深厚之人,只是遇缘有差别。这个遇缘差别是善导大师讲的,讲的真好,我们听了之后,真的是心服口服。他在《观无量寿经》讲到,往生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他讲这是我们遇缘不同,所以成就不一样。不干大小圣,就是你或者菩萨往生、罗汉往生,我们人天往生,这种程度不相干,与这个不相干,是遇缘不同;换句话说,我们凡夫遇到殊胜的因缘,也能够上上品往生。菩萨要遇不到好的缘,他往生可能品位还在我们下面。遇缘不同,话说得有道理,增长了我们的信心。我们看这段经文,密意的启请,下面引起弥勒菩萨就有动作了。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二集)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15-012-0002

  请掀开经本第一面,倒数第四行: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于会中见诸菩萨具足如是不善诸行。作是念言。此诸菩萨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皆已退转。我今当令是诸菩萨。觉悟开晓生欢喜心。】

  我们从这一段看起。经文一开端,昨天向诸位做了个简报,在这个大会当中,大比丘与菩萨众都是慈悲大权示现。也就是故意做出这个样子,让弥勒菩萨来发起这次的法会,这就是佛法当中常讲的密意,其目的都是为了利益末法时期的众生。特别是末法时期善根福德深厚的众生,遇缘不同,往往犯了许多的过失而堕落,因此才有这些大悲菩萨示现来利益教诲我们。弥勒菩萨看到这些情形,在大会当中看到这些菩萨,这些菩萨就是说我们初学的菩萨。『具足如是不善诸行』,上面说了十二条,这个十二条如果有一条、两条,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何况具足!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应当深深的反省,自己有没有具足这些过失。若有过失,那真是像弥勒菩萨所说的,『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无上菩提是大菩提,圆满道分是大涅盘;换句话说,于菩提涅盘就退转了。弥勒菩萨看到这个情形,他说『我今当令是诸菩萨,觉悟开晓生欢喜心』,弥勒菩萨来帮忙,让这些初学的菩萨能够觉悟、能够回头、能生欢喜心。

  【作是念已。即于晡时从禅定起。往到其所共相慰问。复以种种柔软言词。为说法要令其欢喜。】

  这个地方我们要记住、要学习。你看弥勒菩萨的确显示的是大慈大悲,见到这么多小菩萨犯这个严重的过失,他并没有责备,你看他的态度多温和,言语也很柔和。『晡时』就是午后,在一般就是吃过午饭以后这个时候。他『从禅定起』,就是出定,到这些菩萨所在之处,去安慰他们、慰问他们。又『以种种柔软言词』,可见得没有显示出丝毫责备的这种言语、颜色,没有,表现得非常柔和。『为说法要令其欢喜』,这是很重要的教学的善巧。如果这些小菩萨不生欢喜心,那弥勒菩萨教导,他们掉头就去了,睬也不睬你,这就失败了。必须叫这些人生欢喜心,对弥勒菩萨又尊敬、又爱护,这才喜欢听他的话,这些地方我们要学习。

  【因告之曰。】

  安慰完了之后,再说些佛法让他们欢喜,然后才转入正题。

  【诸仁者。】

  『仁者』是我们佛门对菩萨的敬称,仁慈之人。

  【云何汝等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而得增长不退转耶。】

  这个言词就说得好,为什么你们对于大菩提、大涅盘要有进步,天天修学,天天有进步,如何能不退步?实在讲他们已经退到谷底。弥勒菩萨你看看他的口吻,这一种辞令就是与人对话的方式,不但是佛门教学我们要注意,
 楼主| 发表于 2021-2-13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在家居士日常生活当中交际应酬也应该要懂得。你能够懂得这一套,凡是与你接触的人,没有一个不欢喜你、尊重你,然后你劝他念佛、劝他学佛,就很容易接受。世尊教给我们的四摄法,四摄的摄就是接引的意思,四种接引众生的方法,第一个是布施,第二是爱语,你看看弥勒菩萨表现的爱语。布施是给人结缘,爱语是让人家生欢喜心,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是诸菩萨同声白言。尊者。我等今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无复增长唯有退转。】

  这些菩萨倒还不错,很老实,说真话,这就是可教可度,能承认自己的过失。他们异口同声都说『尊者』,是对弥勒菩萨的尊称。弥勒虽然是菩萨,菩萨是我们的学长,但是他的资格很老,足以作我们的老师,学长兼老师,所以我们对他称为尊者,这对他尊敬的称呼。说我们现在对无上菩提,对大涅盘道真的没有进步,不但没进步,天天还在退步。下面说出原因,这个原因一说出来,实在讲,我们现前真的都有,都犯这个毛病。

  【何以故,我心常为疑惑所覆。】

  常常生疑虑、迷惑,相宗里面讲的烦恼心所,根本烦恼有六个心所,贪、瞋、痴、慢、疑,这是大烦恼,对圣教怀疑。他为什么会对圣教怀疑?他的智慧没有开,对佛所说的经教没有能够理解,因此不能不怀疑。所以他底下讲了。

  【于无上菩提不能解了。】

  佛所说的一切经教,归纳起来总不出戒定慧三学,总不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人虽然常年跟随世尊听经、闻法,但是没开悟,听是听了,没有悟处,不能够了解,于是疑惑就生了。

  【云何我等当作佛耶不作佛耶。】

  这个疑问在我们今天佛门,在家、出家非常普遍。我们学了佛,我们要不要作佛?是要作佛,还是不要作佛?真正学佛想作佛的人不多,而真正学佛想得人天福报的人占很大的比例。求人天福报,他就不作佛耶!出家人,我还遇到一位法师,这个法师不久之前圆寂了,我们很熟,很年轻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他曾经告诉我,因为我念佛,常常讲往生极乐世界。他说他不要生极乐世界。我说那你打算干什么?「来世还当法师!」他不想到西方世界去作佛,他想来生还当法师,大概当法师不错,名闻利养很多。这真的叫迷惑颠倒,比这些菩萨们不如,这些菩萨们遇到弥勒,有这殊胜的因缘,回头了。我遇到这个法师,我不是弥勒菩萨,没有办法帮助他回头。所以这是个大的疑问,是根本烦恼。

  【于堕落法亦不能了。】

  佛经上常讲的,你造作种种罪恶将来要堕三恶道,对佛这些说法,他也不清楚、也不明白,常怀疑真的有地狱吗?真的做恶事有恶报吗?问号打了一大堆,不相信。大概佛经上讲的因果报应是吓唬人的,希望人不要做坏事,吓唬别人的,吓不了我!这个糟了,这问题严重。像这样的问题确实普遍存在佛门当中,我们稍稍注意、留意一下,在谈话当中就能发现。所以这部经,我觉得这是世尊为我们末世这些遇缘不善的同修们一服特效药,救命的特效药,非常重要。一定要细心深入去研究、去讨论,细心检点自己有没有违犯。下面经文说:

  【云何我等当堕落耶不堕落耶。】

  他有这些问题:我们这些人是真的会堕落,还是不会堕落?

  【以是因缘善法欲生,常为疑惑之所缠覆。】

  这些人,实在讲包括我们在座的同修,都是多生多劫的修行,绝不偶然。许多大乘经上佛都为我们授记了,《无量寿经》上佛给我们授记,《金刚经》上佛也给我们授记。我们决定不是在过去生中,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过去生中都曾经经历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大家的善根都非常深厚。为什么今天还搞成这个样子?遇缘不善,善导大师讲得好,遇缘不同,我们受的果报就不一样。今天这个缘非常殊胜,这经题上「殊胜志乐」,我们遇到好缘,无比殊胜的因缘,难得而稀有,如果能够掌握住、抓住,我们这一生决定成就。再看下面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而告之曰。诸仁者。可共往诣如来应供正遍知所。而彼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以方便力。善知一切众生所行。当为汝等随其根性种种说法。】

  你看弥勒菩萨教导的善巧,弥勒菩萨不自己说,为什么?自己份量不够,虽然说的跟世尊没有两样,但是人家不服,未必能够完全接受,所以不说,邀他们一同去见佛。见佛了,大家都没话说,所以邀这些人一同到世尊这个地方。『如来应供正遍知』是佛十种称号里面的三种,通常一般经里面都会把十种称号统统列出来,此地虽然列了三种,要知道三种就是十种的省略。文字上虽然只有三种,它意思上是具足的,圆满具足,这是我们必定要晓得。如果在一个不常讲经的道场,这个称号要作简单的介绍,像我们这个地方是长期的道场,同学们对于这些名相都很熟悉,就可以省略,不必再累赘。但是也得要略说一说「如来」的意思。《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意思说得非常圆满。另外,从事上讲也有个意思,也说得很好,「今佛如古佛之再来」,这个意思也很好。佛佛道同,今佛无异于古佛,这个说法是从事上讲,意思讲得很好。「应供」,应是应当,接受人天的供养。佛是无上福田,我们有幸能供养佛,这是种大福报,所以他有应供这个德号。「正遍知」这是说如来圆满的智慧,我们常讲一切种智,圆满智慧,正是正确,决定没有错误、没有偏差;遍是圆满,无所不知。十号都是显示自性本具的德能,实在讲自性的德能无量无边,说之不尽,佛用归纳的方法,归纳成这十条,便于解说。

  弥勒菩萨讲,『而彼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彼如来」就是称世尊,他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无障碍智」就是讲的实智,「解脱知见」是讲权智。《般若经》上常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障碍就是无知,就是《般若经》上讲的无知是无障碍智,解脱知见是无所不知。这样一个圆满大智慧之人很难遭遇,有缘遇到这是大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19: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