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3|回复: 1

[学佛文档] 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2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净公上人讲述
刘承符居士记

  按佛教修学方法,号称“八万四千法门”;博大精微,千头万绪,洵非博地凡夫,所能把握肯綮。弥陀要解系阐释阿弥陀经之要典,阿弥陀经乃开示“持名念佛,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之经法。此一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功高。但备“三资粮”,便得“三不退”。诚属“方便中之方便,捷径中之捷径”。是以古德有云:“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今净公法师运其睿智辩才,宣说要解真义,又承刘承符长者笔录成书;印施流布,普利群机。用心弥善,功德无量!云稗饭如来,一无是处;惶恐赘文,随喜赞叹!(释祥云)

  过去无量寿经尚未普遍流通时,修学净宗所依据的典籍即阿弥陀经、蕅益大师之弥陀要解、与莲池大师之弥陀经疏钞。近一千年中净宗修学能有成就者即靠这两部注解,尤其弥陀要解,特具权威。过去印光大师对弥陀要解推崇备至。他说:即使阿弥陀佛降世为阿弥陀经作注解,亦不能超出其上。甚至于肯定这个注解就是阿弥陀佛的全意,一点也没有错误。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化身,蕅益大师的身份没有泄露,一定也是再来人。印光大师对要解如此推崇,则蕅益大师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必定是观世音菩萨之流,否则当不起大势至菩萨如此之赞叹。(净公上人)


    序言
    壹、前言
    贰、著解序文
    参、解经玄义
      一、释名
      二、辨体
      三、明宗
      四、明力用
      五、明教相
    肆、正释经解
      序分
      正宗分
       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
       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流通分
序言

  净公上人于一九九三年六月二日起,在美国加州德安乍(DEANZA)学院讲弥陀要解为期两月,有录音带四十八卷。兹将其作成笔录,供养读者。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序

  时德净公上人:俗姓徐,字业鸿,安徽望族。早年负笈南京,壮岁从戎报国。神州易帜,渡海来台。师慧根宿具,心向佛乘;悟世无常,厌离生死。披剃前后:曾投章嘉大师、白圣长老、李炳南诸尊宿求法,旋入台北中国佛教三藏学院研习。潜心圣典,博览经论;行解兼深,成就卓越。

  时逢末法,众苦交煎;五浊恶世,三毒炽盛。师悲心殷切,矢志度生。权衡教运,专弘净土。三十余年,往来台港星马美加等地,弘宗演教,倡导念佛。为法忘躯,席不暇暖;鞠躬尽瘁,舌敝唇焦。

  日前佛陀教育基金会总干事,携来师之弥陀要解讲记原稿一卷,嘱云撰序。云展读一过,深觉陈述得旨,章法井然,堪称契理契机之作。

  按佛教修学方法,号称‘八万四千法门’;博大精微,千头万绪,洵非博地凡夫,所能把握肯綮。弥陀要解系阐释阿弥陀经之要典,阿弥陀经乃开示‘持名念佛,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之经法。此一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功高。但备‘三资粮’,便得‘三不退’。诚属‘方便中之方便,捷径中之捷径’。是以古德有云:‘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今净公法师运其睿智辩才,宣说要解真义,又承刘承符长者笔录成书;印施流布,普利群机。用心弥善,功德无量!云稗饭如来,一无是处;惶恐赘文,随喜赞叹!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下旬释祥云序于台湾

壹、前言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净公上人讲述

  各位同学:

  去年六月在此教室讲了一部无量寿经,今年同一月份也与各位共同研究净宗另外一部重要典籍,这是蕅益大师所作的弥陀要解。过去无量寿经尚未普遍流通时,修学净宗所依据的典籍即阿弥陀经、蕅益大师之弥陀要解、与莲池大师之弥陀经疏钞。近一千年中净宗修学能有成就者即靠这两部注解,尤其弥陀要解,特具权威。过去印光大师对弥陀要解推崇备至。他说:即使阿弥陀佛降世为阿弥陀经作注解,亦不能超出其上。甚至于肯定这个注解就是阿弥陀佛的全意,一点也没有错误。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化身,蕅益大师的身份没有泄露,一定也是再来人。印光大师对要解如此推崇,则蕅益大师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必定是观世音菩萨之流,否则当不起大势至菩萨如此之赞叹。

  末法时期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人类烦恼重,苦难多,如想在一生当中能得到真实利益,解决现前问题,无论个人、家庭、事业,更进一步能解决我们的永恒问题,即佛门中所说的生死大事,确实有效,确实可以做到者,在所有一切法门中,唯独净土法门可以承当。古德说这个法门简单、容易、快速、稳当,具无比的殊胜。祖师大德异口同声都说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自古以来对于净土法门真能修持有成就者,只有两种人:第一种是善根深厚之人,根性很利,特别聪明,一听此中道理与事实即能深信不疑,竭诚接受。第二种是有福之人,非世间五欲六尘之福。世间的荣华富贵全是假的,真正福报是听此经后,虽不懂道理却能深信,至诚遵行。最难的是中间分子,为数甚多。历代高僧大德善知识,苦口婆心讲解介绍,也是为了这些中等人。

  佛教是佛陀对一切众生最好的教育,绝不可视为宗教。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说的法后人把它整理出来,传到中国,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经古德翻译整理分类,编成大丛书,名之为大藏经,其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述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今天讲此要解,也是研究宇宙人生之真相。

贰、著解序文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净公上人讲述

  《序》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土。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经题是佛说阿弥陀经。有些经题冠上‘佛说’二字,有不加者,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皆未加佛说,而此二经确是佛说。在一般惯例上,经典从正宗分开始,第一句是佛说的即加‘佛说’二字,如非佛说则免加。

  佛所讲的经,从内容性质将其分类称为十二分教,其中有一种是无问自说。佛看众生机缘成熟,可以接受某一层次的教化即无问自说。阿弥陀佛是梵语,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阿弥陀佛即‘无量觉’。佛本来是一切无量,惟经中特别说出两个意思,即‘无量寿’与‘无量光’。寿指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光指无量空间,十方世界。时空包括一切,光寿虽代表时空,而光寿二字远比时空二字来得活泼,意义深远。在一切无量中寿命是最重要的,如果寿命有限,则一切智慧才艺德能财富均落空。

  符按:前面所提十二分教又称为十二部,就是按经典体栽分为十二类别。有偈云: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1)长行、就是一行一行的长文。

  (2)重颂、将长行的义理,用偈颂方式重新说一遍。

  (3)孤起、单独的偈颂,与前后经文无关。

  (4)譬喻、用比方来说明经文的义理。

  (5)因缘、叙述某种事发生的因缘。

  (6)自说、平时有人请法,佛才说法。唯独阿弥陀经,无人请法而佛自说。

  (7)本生、佛说过去弘法利生的经历。

  (8)本事、菩萨罗汉在因地所行的事迹。

  (9)未曾有、从来没有见过的神通变化。

  (10)方广、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有圆融无碍的境界。

  (11)叫论议、佛弟子研究经律的报告,或者佛与弟子讨论的纪录。

  (12)授记、佛给菩萨授记何时成佛,在何净土等等的预言。

  中国古代圣贤,对宇宙人生真相有相当的认识。例如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其一开端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知道名是假的,佛菩萨的名号是由其教化众生的宗旨而定,用现代话说就是口号。如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其教学的方针,须对症下药。这个世界众生毛病太多,第一是缺乏慈悲心,第二是妄想执著太重,所以佛取名‘释迦牟尼’。‘释迦’是‘仁慈’义,‘牟尼’是‘寂灭’义。化导众生以慈悲为怀,心地清净。如阿弥陀佛来此世界作佛也要用‘释迦牟尼’尊号,才能医治我们的毛病。若释迦佛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即不能用‘释迦牟尼’,因西方人都仁慈,每人心地清净,不需要仁慈寂灭之药。佛无固定名号,亦无永久名号,乃是应机说法,亦无定法可说。佛教化众生,随类现身,无一定相貌,随各民族之相貌而示现。如楞严经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符按:前面提到老子道德经,其第一章开端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几句话实为全部道德经之纲领,殊不易解。兹为便于初机,略作补充。第一个道字是指‘真常’之道,即是道体。第二个道字即‘说’的意思。就是说真常之道,无相无名,一说便错,动念即乖。也就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真如,其言曰:‘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老子所说的‘道’即佛家所说的‘真如’。哲学家称之为‘本体’,这个本体在佛经中随处可见,但其名称变化多端。在下平日读书,将此真如同类异名之词汇登记有七十二个之多,尚不齐全。老子又说:‘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道本无名,如勉强给它一个道的名字,乃是一分假名而已,并不能完全代表道之体。他又想到,道既是无相无名,然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变化出来的,所以他又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是体,有名是用。无名是性,有名是相。相非性而不融,性非相而不彰。老子深观至此,其哲学思想在我国古籍中首推第一。在下有一分不成熟的想法,总认为老子孔子都是大菩萨再来。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先遣部队,佛叫他们来中国,给华人先打好一个哲学底子,然后才能接受博大精深的佛家思想。但是老子虽然观察到本体的轮廓而究竟没有登堂入室,常谓吾有大患,为吾有身。颇似二乘,虚无自然,又似外道,究其实,他是人天乘兼修梵行者,而终不能彻一心之源。假使他能有机缘受教于佛陀,可能经佛一指点,即成为有修有证之法身大士。

  佛经万古常新,适用于各时代,三千年前在印度所讲的经典对当时的印度人有受用。三千年后这些经典对今天的众生一样有受用,无有差别。然而人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古今大不相同,如何能普遍适用于各时代,就要有注解。注解就是将佛经现代化、本土化。此要解是蕅益大师在明朝所作,距今已有五百年。今天讲此要解又要以现代化的方式以解释之。至于何人能译、能讲、能解,皆是严肃问题。翻译经典如不能明白佛的真实,义,可能翻译错了。古人说:‘依文解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5 05: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