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净修捷要报恩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多沙子,而那麼多沙子還要乘上一個由旬(至少四十里地),你說這個佛有多大,報身有多大!咱們的眼睛能看多遠?一個汗毛尖兒咱們都看不著啊,所以你「不可見」。所以往生也見不著,那更不要說「法身」了。所以它這就不矛盾,《金剛經》說得高,「法身境界」;禪宗是「直趨法身」,跟這個就不同之處。但是眾生很難哪!你先修到了「凡聖同居土」,到那去見「法身」哪,這還都是人人有份。

第十拜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十段就是說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啊。我們「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教主」,大家都知道嘛,釋迦牟尼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教主」。「本尊」這是密教的語言,密教修什麼法,那個佛就是你的「本尊」,你之「本」,你之「所尊」。現在淨土宗,大家都在念佛嘛,所以按密教的說法,那這個佛,阿彌陀佛就是大家的「本尊」。所以(是)「教主本尊」,這個「本尊」的說法是按密教的語言。
「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今現在說法,「今」是現在式,不是過去,不是未來,是現在。今現在說法,這是現在進行式,He is speaking;不是was,不是will,都不是;一個(是)未來(will),一個是過去(was)。「現在」、正在說,這個時候正在說法。「教主本尊,今現在彼」,在極樂世界;「為諸有情」,為彼國的一切眾生在宣說「甚深微妙」之法呀,是個「甚深」的法呀!所以我們要知道(這一點)。大家常常有人就說,「淨土法門是愚夫愚婦所行啊」!看不太起呀!如果是愚夫愚婦修這些往生,他就更看不起了,(認為)我是好像遠超過於這個,我應該有更好的方法嘛。這個其實你可以給他說破,「愚夫愚婦也能行」,愚夫愚婦是不是很困難哪?他沒有多少知識啊,文盲啊,他是很困難的;就是說這個病是很重的。這一個大夫能夠治很重的病,那一個大夫只能治感冒,哪個大夫高明?當然治那個重病、治那個絕症的才高明嘛!所以那(個)沒有什麼知識,不懂得什麼道理,沒有什麼學問,他也能把他治好;就這個病入膏肓的人,絕症,這個大夫都能治,只能說大夫高明。不能說,你把要死的人都治好了,我不來(讓你)治了。(念公講到此處幽默地笑起來。)有很多人這個地方(是)顛倒的。就好像那個傻子照相機呀,傻子照相機,傻子都可以用,那個照相機並不傻,是不是?它是很高級的嘛,多少電腦在裡頭嘛,是不是啊!大家能夠使用、能夠「普」,正是這個法本身的高明殊勝!淨土法門是「甚深微妙之法」,底下我們還要把它說明怎麼個「甚深微妙」,都是可以說得通的。就是做不到的事情,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就在這兒,你就是這麼念,你做不到的事情,你「暗合道妙」,你自然合乎「最高的道妙」。這不是碰巧,這個方法本身就具有這樣的「殊勝」。他正在那兒給他的國土說「甚深微妙之法」呀,「極妙之法」稱為「微妙」。「為諸有情」,他那兒不但是本土的有情,十方的世界都到極樂世界去禮拜阿彌陀佛,到了那裡都在聽法呀,所以《無量壽經》有「禮供聽法」這一品。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還都是你要先「了達諸法空、自性空」,你要了達這個之後才能夠「成就」這個佛土啊,你才能夠「授記作佛」呀。所以跟《金剛經》沒有一點兒矛盾,《無量壽經》一來跟《金剛經》就統一了,這是夏老師一個極大的功德!不要就是一個佛教,還要彼此「你說我不行,我說你不行」。所以這種現象就是叫做什麼?就是叫做「鬥諍牢固」。這種現象,現在也是規律,也不足怪。佛在世的時候兒,是「解脫牢固」,很多人都解脫了;再以後佛涅槃了之後,最初的時候是「禪定牢固」,很多人很容易得到禪定,禪定很深哪,那個時候禪定比現在、後頭的禪定深得多;而再過五百年,禪定的人也很少了,「多聞牢固」,還知道很多經典,還知道很多教,研究得還是很深,多聞還是牢固;再五百年,多聞的人也很少了,「塔廟牢固」,到處有塔有廟。(一九)五幾年的時候,我去休養,我跑到莫干山去住了兩個月,從上海坐車到杭州。這沿途看見「倒了的塔」不知道有多少。這個廟,過去我住在這兒,我就在附近這一圈兒,很近的這一圈兒,廣濟寺都算是遠的,離我就是什麽(走路大概七分鐘),這一圈兒十幾個廟。那邊打電話來,這邊一通知,一出門看見那個房子都是廟,十幾個廟,所以「塔廟」很多。都坍塌不存在了嘛,「塔廟牢固」也過去了。剩下來是什麼?「塔廟牢固」都過去了,什麼牢固啊?「鬥諍牢固」。「鬥」是戰鬥的那個鬥;「諍」 是言字旁一個爭,爭多爭少的爭,「鬥諍牢固」。「諍論」,你跟我不同,我跟你不同。就是我修這個法我這個好,你那個不好。兩個法師,就是你也是淨土宗,我也是淨土宗,你那個淨土宗不行、念佛不行,我這個才好。沒有誰互相「讚歎」,都是互相在那兒「鬥」,在那兒你說我不好,這種「諍論」,這個「牢固」。所以這個沒有什麼可怪啊,這就是娑婆世界的這些現象。在極樂世界當然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沒有這些退緣。
佛在說這個「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這個淨土法門讓大家都得「法樂」,而淨土這個法是得到一個殊勝的「利益安樂」。十方的菩薩都去瞻禮、都去禮拜、都去聞法,得到阿彌陀佛的授記,都在那兒稱讚、在那兒供養阿彌陀佛。所以這一段就說明,在極樂世界,佛也是經常以「說法」來教導眾生。有的世界就不一定是「說法」,你聞著香味兒都可以前進,種種世界不同啊。我們看極樂世界也還是以「說法」為主,所以極樂世界之樂就是「受用種種大乘法樂」。往生以後聽到這個佛說法,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聽了之後你能夠理解,不然在這世界也可以修。但是到極樂世界就是「一切聞法」,你要想聽,聽到之後,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就能夠「如實」的理解;所以他老是進步啊,聽到了就是理解。我們這裡頭很難啊,還有就是有很多人在「說」,他所說的他都說錯了。剛開始就分辨不了啊,但是一個錯的東西進來以後,要想更正就很難了。所以在這個(地方)修行,困難就在許多方面。所以就是要下最大的決心哪!我們要能夠自度,要能度眾生,唯一的就只有這條路。要使度的一切眾生,能於今生就超脫生死,這是一個「最微妙的法」。到了極樂世界之後,那處處都使得你「增長」,那個進修,那就比我們在這兒快得多了!底下這一段,是一個很關鍵的一段,也是非常難理解的一段。這一段要把它突破了,再看大乘經典哪,就好懂了。(念公講到這裡,暢懷地笑起來。)(底下)這一段很(重要)。

第十一拜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剛才我們講阿彌陀佛是「出家」、多少年「成就」,成了阿彌陀佛了。這個地方一句話說,「佛由心生」。佛是哪兒來的呢?佛就是由你心裡頭生出來的,你呀!(念公指了指面前坐著的聽課的居士們,說,)你心裡生出來的。這一句有好多人聽了之後,他就很難(理解),他就說(要是)這麼說起來,我就失掉了對佛的恭敬心了,佛倒是我生出來的?這個「心」哪,說的是我們的「本心」哪。人人都有一個「本心」哪,「妙明的真心」哪。這個「心」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所說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他都有如來一樣的「智慧」,如來一樣的「功德」。那麼我們這個「功德」在哪兒呢?我們既然是如來的「智慧功德」,那這許多經都是我說的,我還要再想、還要再看?不用啊!那麼這個說的是那個「真我」,也說的是「真心」哪。
所以我們唯一的一個大事,粗淺的說,「了生死」,不要生死輪迴,輪迴太苦了,要救度眾生;進一步說,我們覺得是最大的一件事情,我們「本來是佛」,而我們現在只是局限於這樣兒一個情況,我們這個是不甘心哪!所以要恢復啊,「恢復到自己的本來」呀,這個就更深一層了。能懂得這個意思的人就很少了。我們自個兒的「本心」是什麼功德?「十法界」都是自心所流出的。「十法界」,「六」就是六道,六種了嘛:天、修羅、人、畜生、鬼、地獄,六種;阿羅漢、緣覺(辟支佛),辟支佛就是緣覺,又兩種,就八種了;菩薩就九種了;「十法界」,加上佛就是十種。這十種,這十個法界都「從一心所生」,都從每一位、每一位的這個「心」所生,所以「佛就由心所生」啊。每一位這是從「自心」中流現出十個法界,一切佛也是「自心」中所流出啊。
這個地方兒可以打一個比方,我們以「水」來譬喻這個「真心」,我們這個「真心」也就是「佛的法身」。十方的佛的「法身」不是兩個;就如同是水,我們太平洋、大西洋,種種的洋、種種的海、種種的江河,這不都是水嗎?這個水來譬喻「法身」,也譬喻我們自己的「本心」呀。這個水一動就生了波了,波就有種種不同的情況。水都是一樣的,水都是氫二氧,沒有兩樣兒東西呀;不管你哪兒的水,當中它有雜質,雜質不是水,既然說是雜質,雜質就不是水,水就是氫二氧(H2O),沒有別的東西。但是大風、小風,「水」的用處就不一樣,「相」也不一樣,「用」也不一樣。「吹皺一池春水」 ,這個小波很可愛呀;但是驚濤駭浪很可怕呀。水能夠灌溉,水能洪水為患,所以水的「用和相」就有千差萬別了。所以「十法界」就都是「相」啊,「相」就是水動了生了波嘛。生了波,水能載舟,水能覆舟;「波」是從事相上的不同,波動啊,就千差萬別;但是不管載舟的那個「波」,還是翻舟的那個「波」,它還就是氫二氧呀,還就是那個「水」啊,它沒有差別呀,舉這樣兒一個例子(來説明)。所以我們要知道,這一切一切都是(從)「自心」;都是從「法性」,可以叫做法性;可以叫做「妙明真心」;可以叫做「佛性」;叫做「法身」;這是一件事不同的名字;都是從這個「本體」而出現種種的事相。所以佛也是由這個「心」上生的;佛既然現了相了,也都是「波」,但這個都是由「水」而形成的。這是一句(,「佛由心生」)。
底下一句,「心隨佛現」。你自己的「本心」在哪裡呀?是什麼樣兒啊?最近我們這兒,一個常念佛的人,這就是最近的事兒。這兩天我叫他不要來了,我說:「咱們這兒,你們留在這兒,他(暫時)不要來了。」他這兩天腰疼,昨天送信兒來:「腰疼,我就拼命念咒了。」那疼得難過,這叫逆加持。(就是)孫居士,他念念念念,他沒有「我自己」了,沒有「我」了,找「我」找不到了。找「我」找不著了,所以它都是真實的,「無我的就是無我」!你一定認為有個「我」,那你這是在妄想之中的事情。那麼這樣兒過了之後,腰疼沒有了。不要(說)是腰疼了,再厲害的病都可以好啊!這就是這幾天的事情。所以這一切都是「心」所顯現的哪。
但是「心」拿給我看看,你的「心」是什麼樣兒?達摩來了之後,神光是二祖 。神光是最聰明,懂得很多啊,各方面兒的研究,連外道的東西都研究得很深哪。他聽到達摩來,去求法了。看見達摩在這兒打坐,他不敢驚擾。山洞裡頭很冷,下雪;雪都很深了,腿都埋了,還不敢動,還得恭恭敬敬地站著。其實達摩都知道!後來看見他這麼誠懇麼,就問他:「你這是做什麼呀?」他說:「我求法啊。」達摩說:「求法這樣大事,你這種輕慢可以嗎? 」(他)這兒這麼恭敬站在那兒,雪都沒了這兒,他還說他輕慢!也就是證明「求法真是一件大事啊」!應該有(這樣的恭敬心)。隨著你的恭敬心哪,你所得的會不同啊。這時候,二祖就拔出來帶的刀,一刀把這個胳臂砍斷了,把這胳臂擺在達摩面前,表示我不愛惜我的身命,我只是為法而來呀。可是一個好好的人,自個兒砍了胳臂之後他就疼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還是凡人哪!他疼啊,疼得厲害,心不安。他說:「祖師,我心不安!」達摩就說,「將心來,老僧與汝安」。把心拿給我,我給你安哪。他無法子(可)拿呀,而且他在找心的時候,他才知道這個「心」不可得。這個不是「心」,這個不是代表自己的。現在科學證明你可以移植。比如說是你移植了他的心,那麼再活下來的是你還是他呀?還是你呀!所以跟這個「心」沒關係呀。用塑料的心,那麼他本人並沒變成塑料的呀。不是這個「心」哪!這個心「不可得」呀!我能感覺疼那是我的心,可是你叫我找(心)、拿心來,找不著啊!他說:「覓心了不可得。」你叫我拿心,我找心找不到。達摩說:「與汝安心竟。」我給你安心已經安好了,因為你找不到嘛。(二祖)開悟了!
所以這個「心」哪,你這是不可得啊。不可得之中,可是怎麼樣呢?你在念佛、你觀佛,想像如黃金山,高出海面,這個佛現出來了。「佛」是你的水所形成的「波」,你看見了這個「波」不就是看見你的「水」了嗎?形成了波,波它的「實體」就都是「水」呀,就都是你的「心」嘛,所以你的心就隨著佛就現出來了。
所以這兩句合在一起讀,「佛由心生,心隨佛現」,這兩句話說明「心佛不二」,我們的「本心」跟我們「所念的佛」不是兩個。所以有人,禪宗的人,有的人不深入理解淨土,他批評淨土,說你們是「心外求法」,你不參你的「本心」,你跑到十萬億佛土去拜一個阿彌陀!他不知道那個阿彌陀正是「本心」,不在心外,「心佛不二」。底下就再說明什麼?「自他也不二」。
「心外無境」,要說哪是「心」?看見什麼水,那就都是水嘛。不管你大波小波,不看波,你只看水,那全是水呀,完全是水呀。波,不颳風,波就沒有了。所以除了心以外就沒有境,「一切境都是心,一切波都是水」。既然外頭沒有境,都是水,就沒有波,都是水,那「佛這個波」也是「水」嘛。佛這個波就是水,那就「全佛是心」,佛全部就是我們的「本心」,這句話就這個意思。所以這樣去念佛,這個功德就增加了。不是(像)有的人說,我這麼一念就好了,沒有起恭敬心;其實(能)這(樣就)是更恭敬了。這個是從「水」這麼看,那沒有波,全是水。佛,既然如此,他也就是「水」,也就是「心」。但是你要從波上看,看到了波;離開了波,你要去找水,找得著嗎?陸地上沒有波。陸地上沒有波哪兒有水呀?所以,你所謂的「境」就是水所生的波,離開了這個「波」就沒有水了。你看見「波」的時候,實際你已經看的就是水。因為你現在(是)在亂動之間,你不了解它是「水」呀,你只覺得(它)是「波」。萬象森羅,其實都是你的「自心」哪!所以「一切皆成佛」。「一切皆是佛」,(就)平等了,就沒有什麼彼此、什麼種種的,一切也皆是自己呀!
「境外無心」。境外無心,所以極樂世界以及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是屬於「自」以外,佛教稱為「他」;除了「自」,跟自個兒相對的是「他」。「全他即自」,整個兒的「他」就都是「自己」呀,這個在佛學上的名稱叫做「自他不二」。上頭是「心跟佛不二」,這個稱「自己和他(不二)」。所以淨土宗稱為「他力派、果教門」,底下還要講,這是跟其他法門不同之處。依靠「他力」,所以他「帶業可以往生」,它是可以依靠「他力」,彌陀的願力、他力,所以(是)「他力派」。「果教門」,是從「果實」上下手的,不是叫你從「地」下手的,是從吃饅頭這兒開始的。你要從選種、開荒,從開荒那兒開始;你要開荒,然後要耕耘、要去選種,要去種種的;要(去)種、施肥、揀苗種種;然後又去割,割了之後要打,打了之後要磨,磨了之後最後蒸饅頭,才能到口邊;你是從開荒那兒開始的,首先(就)得這樣。但是「果教派」他是從吃饅頭這兒開始,饅頭給了你,只要你自個兒要嚼,這個沒人給你代替。(念公講到此處,開懷大笑。)所以「果教派」呀,這是個果教派、他力門哪。所以「全他即自」,他全部也就是自己,「自他也不二」啊。《維摩詰經》整個兒是講「不二法門」,一切都不二。所以有對待,對待就是矛盾。矛盾就是咱們人類世界的事情,種種的都在搞鬥爭啊,矛盾就要鬥爭。矛盾是對立面兒,雖然講統一面兒,統一得很不夠啊。這個是徹底的統一了,對立面就是一個,徹底的統一了。
「洪名正彰自性」,所以你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心外去求一個什麼法,像有(些)別人啊,求個什麼神保佑。你就好好去念這一句佛,或者念本尊的咒,這個(講的)就當然(是)「念佛了,洪名了」;正是彰明你自己的本性啊,叫做「自性」。參禪就是為了要明白自個的「自性」嘛,「參究自性」。現在你念佛正是「顯明自性」啊,這個就把禪和淨也變成「不二」了。
「淨土方顯唯心」,這又加上一句,那兒是說到「名」啊,這是說到「淨土」。講「淨土莊嚴」,要求生淨土,這才真是「唯心」哪,不是從心外去求法呀,純粹是「自心」。底下也有,「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假託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極樂世界的佛菩薩、極樂世界的國土,來顯明自己的本心。不然你自己「本心」到底是什麼樣兒啊?這可以幫助你知道一下「你的自心,如是莊嚴」的嘛。所以淨土也不是像一般的外道,我要升天啊、天宮啊。那是一個好的地方,到那兒去就永恆不死了。「天界」有無始天尊,或者玉皇大帝,他主管一切,自己完全是被主管的,這樣子。我們說,到了極樂世界,這一切一切都是「自家」呀,佛也是自心所現,土也是自心所現。
「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咱們現在還是眾生,我們在「感」哪,佛就在「應」啊。我們在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在這呼,我們在呼叫啊。就(如同是)兩個電台,我們在「呼叫」,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在叫對方啊。但是對方就是自己呀,所以「自念自聽」啊,自己就「接收」了;發報是你自己,收報還是你自己,你自個兒聽到了。所以那個「應」是同時啊!你聽到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彌陀佛一定聽到了!佛的心跟咱們的心沒有一毫一釐的間隔,在下一節裡就要講了;所以沒有毫釐許間隔。這個「叫」和「應」是同時的,「自念自聽」。你說「自聽」,也就是「佛聽」。自己在「念」,這是「呼」,「呼和應同時」,你念的時候不就同時你聽到的時候嗎?不是有前有後。「南無阿彌陀佛」,你念的時候,你就是聽的時候,這是「同時」啊。這個「同時」又是極殊勝的意思的。「呼應」,呼的和答應中間兒不是經過一個過程啊。
奇哉!你呼的時候就是答應的時候!所以「因果同時」 用蓮花來表示,老用蓮花。「蓮花」不僅僅是「出污泥而不染」哪,「蓮花」還有更殊勝的意思,它是「花和果是同時的」。很多在開花的時候不(能)看見果子,(比如)桃子、梨,花瓣兒都掉了,很小的一(個)東西長出來,然後長出果子來了;正開花時一般沒有果子。蓮花只要一開,你看那個小蓮蓬就在那兒了,那個果子就在那兒了。還有,有的是「有花無果」;有的「有果無花」,無花果。這個(蓮花)有花有果,而且是花也多、果也多,花有很多瓣兒,果子有很多粒蓮子;更要緊的是花和果同時。花和果同時,「花」就代表這是「因」,「果」就代表你修得的「果」,你種的「因」和你得「果」是「同時」的,你種因就是得果。所以你不要再懷疑:「我會不會得到好報?會不會得到好果?」那是絕對的啊!那個「果子」已經出現了。所以這個法門就是「因果同時」的;「呼應同時」表達了「因果同時」。
「十萬億程」,十萬億佛土,這說的是「事」,事相,所以極樂世界離我們有十萬億個佛土。十萬億個佛土,可是「去此不遠」哪,這是《觀經》裡的話。「十萬億佛土」,這麼遠,它說「去此不遠」。「去此不遠」,這談的是「理」了,因為它不在心外哪,所以「去此不遠」,這就是「事理也不二」。說它是「事」,事也就是有「十萬億佛土以外」;說到「理」,「去此不遠」;理事就圓融了。
「心作心是」,心作心是這個是《觀經》的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觀經》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這一段話它全部是這樣的,《觀經》裡頭,「諸佛如來是法界身」,(是)法身哪。「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佛的身都入到一切眾生的心中的想念,所以是你的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所以不像別的,如來就在一切眾生的心想裡頭,你的思想裡頭,他都可以「遍」,他遍一切處嘛,遍到一切眾生的心想裡頭。你心之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啊!所以你要為善,要做什麼什麼,這一切、這些功德如來都知道啊,如來就加被呀!所以這一點要放心哪!你說「我想了做壞事,我有罪業」,那不要緊,佛都原諒啊!佛他要不原諒,那還行了?所以佛才救度啊,就是憐憫大家呀。你有一點點善,佛就加被、護持、攝受、幫助你呀。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你們大家在心裡想佛的時候,這個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你們想到佛的時候,你們自個兒這個「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都具足了。「是心作佛」,在你這個心在作這個佛;你想佛嘛,你就是心在作這個佛。你這個「心」本身呢,「是心」,這個心呢?這個心就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裡頭就產生了。所以我們起心在念佛,我們的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這個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我們剛才說過,我們自己「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八字雖然很簡短,但是非常重要、非常深刻。「是心作佛」就是修持,所以我們不能離開修持。這個修持為什麼能成功?因為你本來就是啊。「是心是佛」代表你的本性,「是心作佛」是你的修持;你本性本來就是,你又從這個心起來來修,焉得不恢復你的「本來」呀?所以這個就是咱們序文裡頭所說的「性修不二」,你的「修」和你的「本性」是一回事。作佛的是這個「心」,而這個心它本來就是佛。所作的,所作的什麼?所作的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在作,作的什麼?是「佛」,「佛就是心」。這個「心就是性」,「性」在那兒「作佛」,就在那兒「修」,「性跟修」不是兩件事兒。
「境智一如」,也是在這一段裡也回答了。這一切境也就是心,心就是智慧嘛。所以「心」,本來這個「境界」是頑冥不靈的東西,大地、山河嘛,死東西呀;「心是智慧」,是活的東西,這不是兩回事。所以「自性、法性」不是兩回事,有時候就是咱們在用詞上把這個「法性」偏於無情物,把「自性」偏於有情,這是用詞的一點分別而已,實際上,「自性和法性互含互攝」。這一段就說明「一切都不二」,「心跟佛」不是二;「自和他」,我們這每個眾生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不是兩個;「事跟理」也不是兩個,彼此是無礙的,十萬億程就在眼前哪,從「事」上說是十萬億程,從「理」上說就是在目前,去此不遠哪,事和理也就圓融了,「事和理」也就不二啊;而且「性跟修」不二;這一切不二!在這一段上同時也顯出來,剛才我們說,「淨土就是唯心」,「洪名就是顯的本性」,也表示了「禪淨不二」。所以這一段主要來說明禪宗和淨土,來破這個(說法):「(有人說)你們這個淨土宗是心外求法,是淺哪。」在這個地方說,就和佛法最高深的道理完全是一致的,和禪宗也不是兩個。

第十二拜
「一心觀禮,顯密一體,身土不二,稱名無異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豎窮三際,橫遍十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這一段是「密淨不二」。「一心觀禮,顯密一體」,「顯教」和「密教」是一體 。目前大家好像有點分別,好像「顯教」就是和尚,「密教」就是喇嘛 ,所以稱為「喇嘛教」。確實有好些個風俗、習慣、表現,喇嘛和僧人不一樣。服裝也不一樣,用的法器也不一樣,念經也不一樣。他們用西藏話、蒙古話念經,我們都變成漢語。服裝他也是,但是他保留還是印度的原(樣),冬天這臂還是袒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經上說(的)偏袒右肩,《金剛經》上(長老須菩提)問的時候(偏袒右肩) ,(右肩)這邊兒是袒的,(因為)印度熱。中國的和尚大袍子一穿,「袈裟」還是露出來(右肩)這個地方的;但是一露,大棉袍子在裡頭了,不「袒露」了。這個袍是中國古代的、俗人的袍,這個不是僧袍,不是僧人的(服裝),「袈裟」才是僧人的服裝。「袈裟」還是露著的,(右肩)還是露在外頭,但是(裡面)加了一件袍子。也許有些不同,但是實際說來,現在也有人好像是要保持啊、顯出這個不同來,有的人就互相輕視。這顯密之間的輕視,目前超過禪淨。顯教說「密宗都是邪魔」,密宗就說你們這個「顯教是小乘」,互相看不起呀,其實都是錯誤。我常說,「顯密」就是這個拳頭,(念公做了一個手勢,高高舉起攥著的拳頭,轉動手腕,手背、手心都讓人可以看到,然後說:)「這都顯現在外頭,這就叫『顯』。」「密」是什麼?(念公又做了一個手勢,放下剛剛高舉的拳頭,人們就不容易看到了,然後說:)「這是『密』,不是老顯在外頭。」我這樣(放下拳頭)你看不見了。這樣(又舉起來)你還是看得見,這是「顯」。(念公又重新將攥著的拳頭舉起讓大家看見,然後說:)「你現在有緣你看見了,這是『密』。」但是它是兩件事兒,(同時又)是一體啊!手背就是手心的背,手心就是手背的心。所以,「密」就是「顯」的「密」,「顯」就是「密」的「顯」,(而又)是一體,都是法嘛,佛法嘛,怎麼能變成兩個呢?變成了兩個,那不就變成兩回事了?
可以有一些特色,那是都可以的嘛,顯教都還有各種不同的許多特色嘛。日本把一個「淨土宗」分了十幾宗,它各有特色啊。他們合掌也不一樣,念佛也不一樣,念佛珠也不一樣。最特別的念佛珠,是多少人共修,多少人合一個念佛珠。大家圍著坐一圈兒,這個大念佛珠,每個珠子這麼大個兒,每個人管一個,就好像流水作業;面前有個珠子(一來就)推一個,「南無阿彌陀佛」;珠子又來了,別人他推過來的呀,到了你這兒,「南無阿彌陀佛」,再推一個;每個人就這麼推,這麼念的。所以它這是特色,這個特色並不能說這是兩個,是吧。「顯」和「密」是一體,「顯」和「密」呀。
再有,這個地方還有一個大家弄得很亂,真正(密宗所指的顯教是什麽),我問過貢噶活佛 ,他說,「密宗所指的顯教,不是指著整個兒咱們大陸的全部的佛教;所謂顯教,是《中論》以下的佛教經典,稱為『顯教』」。而且在西藏,學密的人先要學十二年的「顯教」作為基礎,脫產學習十二年。像《三論》哪,學到「中觀見」;《成實論》、《俱舍論》、《中論》等等的,這一些教典很多的,這些書是很好的,這個稱為「顯教」。再往上,到了我們的《般若》、《法華》、《涅槃》什麼的,這個不在密宗所謂的「顯教」範圍之內,這是顯密共的,顯密共同的。密宗說「顯教低」,是「小乘」,是指著《三論》以下的,那跟我們的說法是一樣兒。佛教分十宗,「成實宗、俱舍宗」這都是「小乘教」,那就是「低」的嘛。《三論》就是大小乘交界的地方,它是小乘的最高,而還不夠大乘,所以這個以下稱為「顯教」,而且稱為「顯教低」;不是批評整個兒的、大陸的原有的佛教。但是學密的人沒有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加上他自個兒的意思,就是說「像你們原來的、漢地所有的這些個都低,因此只有西藏那兒去學的東西才是高的」。這個是錯誤,不是這個意思,這是一種謬解!這個需要慢慢的來澄清。現在就是說澄清不完哪!現在許多問題比這個還嚴重的,還在那兒錯,像這樣些問題暫都等一等吧!
而且「密戒」裡頭,「軒輊 顯密」是一個「根本戒」呀 。(「密宗十四根本戒」中,第六條為「詆毀自他宗派」詳見註釋。)你看不起「顯」,為什麼(密宗)他要學十二年「顯」哪?必須要有這個基礎啊!所以真正的學密是很艱辛的一個修持啊,需要學十二年的「顯教」,然後修「四加行」:十萬個大頭啊,渾身倒下去的,這個頭磕十萬個。不光是磕頭,要一邊「觀想」、要「念」,這麼磕;要供十萬個曼達;又念十萬遍「百字明」,《金剛百字明》一百個字,(以及上師相應法,)四樣兒的「四加行」。「四加行」就是什麼都不幹,脫產,快的也要三年。這就十五年了。要傳一個普通的法去修,又修幾年,然後給你「開頂」,這樣兒又三、四年;才開始給你「傳戒」、「傳大法」,還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傳的,還要看根器。得了大法的人,完後就「閉關」了,一個關是十二年;這個「閉關」是真正不出來的 。所以他這「密宗修持」 成就快,他是修持得認真,緊(指不鬆懈)。
至於「密教」的高,也是有根據的。日本到中國留學,他們從中國回去之後,他們判、列這個教的等級,列「十住心」。把這個人的情況分為十個等類,叫「十住心」。最初就是「異生羝羊心」,就好像動物似的,這種人說的很愚昧無知啊,說的不信佛的人。一點點上來,小孩似的一點點上來,說到上頭就是這樣子。第八,他列的是「禪宗」,第九是「華嚴」,第十是「密宗」。密宗稱為「祕密莊嚴心」,「三身」、「四曼」哪!當時(日本)華嚴(宗),相當於中國唐朝,跑(到)天皇那兒去,不服啊,說他們怎麼說比我們「華嚴」還高,從來都是「華嚴」最高啊,怎麼他們比我們高啊?天皇就把他們都詔到御前,就問他,(天皇)他説,「你這是怎麼回事啊」?(他)就回答,他說是,「我學了密,學了這個法,總之我就是從自身就放光」。說的時候他就放光了,放光就把整個兒日本的皇宮全照亮了。當時就是所有的參加辯論的、告狀的人都磕頭了,皇后也頂禮獻袈裟。這樣兒他這個「判教」就成立了,沒有人敢否定了。
所以我們這個「密」之高,它是「諸佛的境界」,諸佛的「自受用境界」 。所以它確實是毘盧遮那所說,在天宮上所說的。《華嚴》也是,毘盧遮那在天宮所說,一般說(這是)顯現。其實釋迦牟尼也就是毘盧遮那的應化,一般都在地球上說的。那麽,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密教、「祕密莊嚴」,這個就是佛教裡頭最深入,「祕密莊嚴心所流露」。
「淨土宗是密教顯說」 ,所以密教的所有……(在這裡面)我都是平等的,你說我修什麼都可以——「你讚歎密宗的時候,也是讚歎我的念佛、讚歎我的禪宗;你讚歎禪宗的時候,也是讚歎我的密宗,讚歎我的淨土;你讚歎淨土的時候,也是讚歎我的密宗、讚歎我的禪宗;我這裡頭,我確確實實平等了」。但在平等之中,「密宗」確確實實是「十住心」,這個說法是成立的;「淨土是密教的顯說」;「禪宗」就是密宗的最高的心地法門的最上的『澈卻』(藏音:khregs-chod,又譯且卻),叫做「立斷」,「澈卻」翻「立斷」。那麼,立斷之外還有一個「頓超」,和禪宗還是略有不同。就是這樣,所以這就是整個兒的教的情況,「顯密是一體」的。所以我們說到密宗的殊勝,密宗的「十住心」最高。(夏老師)他說,「密宗不但跟淨土宗是一體,跟顯教整個兒也是一體」,那跟淨土更是一體了。
「身土不二」,我們這個「身」跟這個「土」不是兩個,都是「從心所流現」,心流現出來身,心流現了土。所以你看看,法身居常寂光土,報身居實報莊嚴土,破了見思惑就是方便有餘土,我們還是凡夫,我們就是在凡聖同居土。這個「土」跟我們這個「身」不是兩個,都是由於你現在「斷惑的水平」,(決定)而是什麼「身」,而是什麼「土」嘛,直接是一回事。
「稱名無異持咒」,你稱名,念這個名號,「南無阿彌陀佛」,而且確實我在「稱名」裡頭,我確實得到了「密宗」的、很特殊的感應嘛。「密宗」是有最高的佛,比毘盧遮那還要高,「紅密」,稱為「阿達爾瑪如來」;阿達爾瑪如來的「心印」,在「持名」的時候就顯現了。當時我還覺得,「我這個念佛怎麼出了阿達爾瑪佛的心印」?後來才知道同時就是「阿彌陀的心印」,我當時並不知道這個事兒。所以你在念佛的時候,「心印」是密宗的事情嘍,淨土宗從來沒有談「心印」哪。密宗有「心印」,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的心印是?????字(梵文),有的佛像寫了那個字;有的佛堂,像夏老師的佛堂,大的梵文的?????字在那兒,「印這個心」哪。「無異持咒」,而且這個「南無阿彌陀佛」用印度話來念「Namo Amitabha」。這一句佛號就出現在《往生咒》、《大悲咒》裡頭。但是我們注音注錯了,「南無」也就變成「那摩」了,「阿」字變成「哦」字了。現在寫的文字是「多婆夜」,夜晚的「夜」,南方很多地方「夜」就讀「亞」,亞的音。所以你是要把這「音」要念準了,還是跟那個印度文一樣的,「Namo Amitabha」,「南無阿彌陀佛」印度音的讀法。因此我們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字很重要(音:ā,ㄚ;同,啊,第一聲)。現在大家初修,要念就念南無(Namo)阿(ā,ㄚ)彌陀佛。有的人老年了,老太婆了,都念幾十年了,你就不要叫她改。但是她不要說,我念「哦」,把別人念「阿」的再把它改過來,就改錯了。
「稱名無異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剛才已經說過了,我們的教主阿彌陀佛。你念佛,「教主就是本尊」;你又「持咒」,你又是「本尊」,那還不就是「密」嗎?「大日遮那,同歸光壽」,大日如來,毘盧遮那佛。「華嚴」是毘盧遮那佛,「密宗」是大日如來,這都是歸於「無量光、無量壽」啊,都是「阿彌陀」呀。這個有根據嗎?這個有啊!我們拿密宗的東密興教大師 ,他的著作裡頭就說了,「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說無量光、無量壽就是大日如來,所以夏老師說這些話都是有根有據呀!那「毘盧遮那」呢?興教大師他又說了,「毘盧彌陀」,毘盧遮那跟阿彌陀佛是「同體異名」,同一個本體,不同的名字。所以這樣就是,「極樂、華藏」,阿彌陀佛的世界是極樂世界,毘盧遮那的世界是華藏世界,這兩個世界是怎麼樣呢?是「名異一處」。那個佛號是「同體異名」,這個國土是「名異」,名字上不同了,是在「一處」。所以這個就是說,「華藏」就沒有離開「極樂」呀,在一處啊。
底下還要說「密嚴」,密嚴怎麼回事兒啊?密嚴有《密嚴經》;《密嚴經》也是密宗的經典,說:「佛已超過彼,而依密嚴住。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密嚴國土」就是「極樂國土」,它那兒的佛就叫「無量壽」嘛。它又說:「密嚴淨土,超諸佛國,」超過一切佛國呀。它是怎麼樣超過?它是「無為性」,是由於「無為為性」(以無為為性)而成的;它是不同於「微塵」哪!許多世界,「世界散為微塵,微塵聚為世界」,不是《金剛經》講的嗎?很多世界都是「微塵聚合而成」。現在,「微塵」不要說是土,就是說這些電子、什麼什麼這都是微塵聚會(成)的。所以這個世界將來要壞的,將來要大崩潰,大爆炸;全世界,整個兒銀河系都完了,這個「大」是大得不得了!但是這個「密嚴國」不同,它是「無為性」啊,它不是「微塵」所成啊。所以這個密嚴也不離極樂。「而依密嚴住」,「密嚴住」就是「極樂莊嚴國」,而這個佛就是「無量壽」。而「密嚴世界不同於諸佛國」,這種「清淨莊嚴」,也就是讚歎極樂世界,所以這兩句話就有了。
所以「大日」是大日如來,「遮那」是毘盧遮那,是華嚴的佛。「大日」,是「東密」,管毘盧遮那稱為「大日如來」。所以日本他很尊重,它「日」啊,「日」本哪,這是「大日」啊,大日如來,(都有一個「日」字)。「大日遮那,同歸光壽」,都是「無量光、無量壽」。「華藏世界和密嚴世界」沒有離開極樂世界 ,「教主」沒有離開極樂的教主,「國土」也沒有離開極樂的國土。所以這樣的極樂世界,「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這「三際」,豎著來說的嘛,這是「窮盡」哪,找不到頭兒呀。「橫遍十虛」,橫著是空間,是遍滿十方虛空;東南西北,四方;加上四個角,八方;加上上下,就是十方,這「遍於十方」。「阿彌陀佛」!一拜「阿彌陀佛」。
所以剛才我們說,這句佛號要把「阿(ā,ㄚ)」字念準哪!「東密」興教大師說,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讚歎念佛法門哪:「從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一切咒就從一個『阿』字出生。」當時我在念佛的時候,心中就出現這個「阿」字——那次「念佛七」很好,那剛解放,「密教」打了一個基礎,「顯教」也再打(了)一個基礎;解放以後前途是如何,完全不知道;那時心是很誠懇啊、很「孤」 啊。這是「阿」字,「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一切諸佛都從咒出生」。
所以現在還有,就是說這個「密」,顯教淨土宗沒有絕對的不念一點咒的;你看《阿彌陀經》經本兒上,後頭都有「往生咒」,很難得有一本《阿彌陀經》後頭不帶「往生咒」的。其他的念「大悲咒」、念「準提咒」。和尚成天上殿就是「大悲、十小咒」。你說他是「密宗」是「顯教」?那不就是「唐密」漢化了嗎?也就是「字音走了的密」,就是這樣兒。
但是現在「密宗」我們為什麼不提倡?確實危險萬分的!許多人都在這兒冒充,這些魔啊!就跟這些「假藥」一樣。中國的茅台買的不好,那不知是什麼壞東西呀!他就買這個瓶子,茅台一個酒瓶子就可以買一瓶酒呀,空瓶子可以買一瓶酒,裝來之後它就是「假貨」。拿這個瓶裝換上(假酒),,假東西呀!所以(有)很多「自稱密宗的人」(是冒充的啊)。只有「淨土」,就是「密教的顯說」,最安全哪!它不要叫你去依止一個「人」哪!這個「人」他萬惡 !這個偽善哪,那更可怕呀!他可以做種種的形相在欺騙人。所以不能隨便去拜師父,你不管他有名無名,或者什麼什麼,有名有時候那個「名」來得很不正派呀!別人不要說,(他)這有這麼大的名聲,有這麼多人的信仰,看來不會錯。「看來」!我說是很危險哪!(念公講到此處,超然而笑)。確實是如此,很多很有名的人,李炳南說的(那)是「大魔王」,這不是我說的。李炳南的話沒有錯呀!他一個老學佛的人,與人無爭,與世無忤 (音 wǔ,ㄨˇ ),他何必得罪人呢?他就是這樣說。他也知道妄語(的罪業和果報)。而且這種話說錯了,責任很大呀!障人慧命啊!人家是「善知識」,你說是「魔」,這總是自己起碼是要有八分把握、要九分把握才敢這麼說,不然(的話)自然也要含蓄一點呀。
所以那個陳健民,那是肯定又肯定啊,他死了之後的情形很不好,大家還給他擦粉,給他宣揚如何如何。有的人要愚痴起來,他很聰明的人,可以做很蠢的事,他(這是)「感情」!所以我們現在不注重感情,我們說,我們不要這麼建立一些感情的關係呀,我們都(要)是「理智」啊!理智這就是要正確。都是為了佛法呀!建立在這樣兒一個崇高的基礎上。這個「密」,一方面我們要讚歎,一方面是要敲警鐘。目前有兩個和尚到了美國,也是讓人家發現有一些不妥當的行為,我們就不說誰是誰了,種種的。所以這一種就是很難哪。「密宗」是「殊勝」,但是很難學呀!
我是從抗戰期間,跑到南方去了 ,跟我同船的就是葉曼 ,(是)新娘子那時候 。日本投降,我從重慶回來之後,弘揚以「密宗」為主。解放了之後,分配到山西。山西後來又調整到天津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後來回到郵電學院,從天津回來,這就是(主要弘揚)「禪宗」。文化大革命當了牛鬼蛇神,進了幹校、到了河南,這一段是一生最苦、最艱苦的一段,不能想像!我就說分成八份兒,每個人分我的八分之一,八個人恐怕都得死!然而所幸還沒有死,回來了啊。回來之後,再弘就是「淨土」了,「以淨土為主了」。所以,確確實實把這幾個方面……我自己這三個還是「平等」的。這就是從實際的情況來看,種種的因緣來看,只有這個「淨土」,底下也稱讚,是「最穩當」。所以「華藏、密嚴也不離極樂,豎窮三際,橫遍十虛,阿彌陀佛」。這一段,拜這個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尊」,極樂就是華藏密嚴,這個教主就是大日毘盧遮那,「顯密一體」,所以這一段「顯密不二」。這個「阿」字,「一個『阿』字就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阿彌陀佛」中就這個「阿」字。現在(大家)恰恰把這個阿(ā,ㄚ)字念得不正確,這個就差一些。所以我們要按正確念,要告訴大家好好念這個「阿」(ā,ㄚ)字。

第十三拜
「一心觀禮,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剛才都是說「不二」。這裡頭一上來,就一句「六字統攝萬法」,這六個字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只有簡簡單單六個字,但是這六個字統攝萬法呀!萬法,八萬四千法門,萬法就超過一個數量,極言其多,就是一切呀!所以這六個字就是「統攝一切法」。「一門即是普門」 ,你念佛是「一門深入」;你念佛,(如)《普門品》普門示現,佛現種種、阿彌陀佛現種種身來救度哪,這一個法門就是普救、普度、普現,這個「普門」哪。這個理由、理論就是《華嚴》,「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一和多,在《大經解》裡頭,特別把「十玄」,《華嚴》裡頭有「十玄」,一裡頭有多;小裡頭包括大呀,須彌山包括很多芥子,而這個芥子能包括須彌山,小中包括大;短時間包括長時間,一秒包括一年,不但一年有若干秒,一秒就包括一年哪!這些道理,「延促是同時」,都把咱們這個情和見(破除了)。我們這些見解,我們認為的這些常識,這些客觀的,好像是「唯常識論」,以為這個常識就是真理;其實常識是你三度空間、你可憐的生物,你所接觸到的這一點點,那怎麼是真理呢?
《華嚴》它就是「十玄」,不但是「事跟理」沒有牴觸,「事跟事」也沒有牴觸。小跟大,大的包括小的,小的就可以包括大的呀。一個留學生,數學一個問題他說,我現在想不通啊,科學也證明了,客觀上也有事例。他說是:「全體包括局部,這個我當然懂了,」底下他證明了,你所包括的項目,你所集的項目到了無窮多的時候,你其中每一個項目是一個局部,就包括全體,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這一切一切都是幫助來顯明我們自己的「本心」哪。
「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我老念佛,我這不就是叫「始覺」了嗎?我所念的是什麼呢?念的「南無阿彌陀佛」,那就是「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啊,我所念的就是「本覺」呀。因此,我始覺所念的就是本覺,我始覺不就是沒有離開本覺嗎?這不就是「始覺合本」嘛!所以產生始覺,還得要始覺要合於這個本覺,這樣兒才「直趨覺路」,直捷走上究竟覺的覺路。所以佛是「三覺圓滿」,本覺、始覺、究竟覺都圓滿了就是佛。咱們現在很榮幸的,是在本覺出生始覺,「要念佛了,這個是始覺」。你只要始覺不離開你這個本覺,老念,就直趨覺悟之路。那麼假定是最殊勝的(情況),即生就「證無生法忍」。有這樣兒的,晉朝有一個窮人,生活很苦,知道這個法門,他就拼命念佛,發了大菩提心。結果佛就現身給他說法,他就現生證了「無生法忍」,就成菩薩了 。他後來往生之後,七次到世界來,世界上人都不知道。直到清朝的時候兒,在乩壇 上才把這個事兒說出來,說了很多開示。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韋提希夫人,《觀經》,兒子太壞了,兒子要殺父親,她要去救丈夫。不許給他東西吃啊,餓死他啊。她把果醬什麼之類的東西塗在身上;塗在身上去見丈夫,丈夫就吃她這些東西就活命。後來兒子說,「這個老東西怎麼這麼些天不死啊」?別人說,「皇太后來看他,帶東西」。(他)就要殺母親哪。大宰相說,「我不幹了,自古有殺父之國王,還沒有殺母的國王,我不給這樣兒的皇帝當宰相了」。他才沒有殺。皇太后很苦啊,就求佛呀。佛就來了,給她說法,於是她見到極樂世界,她當時「證無生法忍」。兒子太壞了。所以就是我們這個念佛,不是說只有在往生、臨終,不過絕大多數是如此,在臨終才能顯現的。極特殊的,你可以證到「事一心」,那就把見思惑就斷了;證到「理一心」就破無明了。破無明有四十幾個層次啊,所以《華嚴》是從十住、十行、十(回)向,每一個都是十,三十個位次這是「三賢」。(從)初住起就開始破無明,裡頭再有三十個位次,到初地那又十個位次,然後等覺、妙覺,最後一分無明破盡才成佛啊。所以「破無明」也不是一下子,破了無明的人就應該都是一樣兒?那很不一樣!還有四十多個不同的情況,一層一層的。就好像我們一個銅東西(把它擦一)擦,露出一點本來的銅的光,那你可以高興啊,你認為你是擦得出來的;但是這擦的過程那還要慢慢的、慢慢的,還有四十多個位次。所以我們只要是「究竟覺」,那全部擦乾淨了,全部「無明破盡」了。
「始本不離」就「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暫爾」,這麼很短的時間,你這個始覺和本覺分家了,相違就是分家了,彼此相悖,沒有去合本覺,就馬上墮落在無明裡頭了。無明就是不覺了,就是迷了。所以我們要成就的話,就要破這四十多品無明。在修行過程之中,所以無明(就是要破除),我們修行就是「行和解要並重」。「解而不行,是增長邪見」,我只是去研究,看了很多書,懂得很多東西,我到處給人講,而並沒有按佛所說的去做,這叫做「解而不行」。「解而不行」,你所進步、你所增長的是什麼?只是一些「邪見」哪!那並不是「正見」哪。「行而不解」,有的人就只知道念,什麼也不懂,這個什麼都不懂很危險呀 !很多人他念佛,他說我念一句佛,死後多個元寶。他的願就是死後多元寶,因此他就不能往生啊,將來就是滿他的願,他就元寶多一些呀。佛都不勉強你,你的心願,除非他放棄了,他不放棄,(就)老是這個樣子。我曾在居士林碰見一個人,他說,「我沒有什麼,我的心願就是我念這一切,他(就要)什麼誰死了,讓他能得到好處」。所以我這個大妹她說,「我只要求我死的時候好一點」,因為她看見我母親和我岳母死得很平安 ,而她自己的婆母和公公死得很痛苦,所以她說我就是求這個。她說,「往生那我還有希望?沒有希望」。這種人很多啊。所以就是「行而不解,增長無明」啊。我們要破無明,你只是去修,你不理解,你長的是無明。所以這些事情我們要「行解相資」是很重要的。所以《淨修捷要》就是這個好處,我們很快的能夠深入了解佛教一個「綱領」,有了綱領就好辦了。然後以這個為核心,再進一步的隨緣去「行解相資」哪,相互促進哪。
「故知正遍知海,雖入眾生心想」。《觀經》上有這個話呀,諸佛的法性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後來又說是,「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我們都知道「正遍知」,正遍知是佛的十號之一;「遍」無所不知,正知;這個正遍知,所知者如海呀,這個「正遍知海」就進入到一切眾生的起心動念。不但是佛,觀世音菩薩都是如此啊。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一步一步的打破「能所」,最後都沒有,就是要滅。滅也要滅掉,「生滅滅已」,生滅這個滅,連滅也滅了,就寂滅了,「寂滅」現前。寂滅現前不是斷滅,忽然得兩種殊勝,生滅滅了之後得兩種殊勝:「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跟一切佛同一的慈力,可以去救度;「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和一切眾生同一個心,在那兒求佛加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嘛,觀世音菩薩發心就發了這個心,證的果也是如此,(就是)「(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所以眾生如果求救,觀世音菩薩馬上就可以解決,感應了,馬上就知道了,「同你的悲仰」。但是他又「同一慈力」,有如來的慈力,慈力就到你身上了。所以這個「尋聲救苦」,念觀音靈驗得救的人多到不可說,現在還是多得很哪!
「正遍知海,雖入眾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啊,常寂光土啊,是真實的淨土,它不牽涉一點點的、咱們這個情和計呀。眾生是情想啊,都是一些考慮呀、計算哪。不牽涉一絲一毫的情計。《楞嚴經》說,情和想,人類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畜生、鬼;「想要多」就是天界。「想」,理想,所以我常常說,感情要符合「理想」啊!佛法就是說,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頂首楞嚴經》:「純情即沈。入阿鼻獄。」)純情則墮,純情就墮落了,情越多就往下走了。「純想」,這個想就離開情和情的對面,說理想還不大夠,(是)「純想即飛」 ,就是不牽涉這些情啊。所以這一切追求物欲、追求名利、眷屬兒女,種種的感情,都在這「情」字裡頭啊。因為你這個就有所私,有所私就不可能是大公啊,就沒有那個普遍的心啊,你只是在這個「有」,所謂「有緣慈」呀。佛是「無緣慈,同體悲」呀!「有緣慈」,你跟我有緣,我們是這個因緣,所以我對你好,我願意幫助你。而這個善心就不算十分偉大呀,但總之還是好事,是「有緣慈」。佛是「無緣慈」,不是靠這個因緣的,我同等都要救度。「同體悲」,任何一個眾生就都是我身上的,本體呀,他的病就是我的病啊!所以佛菩薩是偉大的,不涉一切情計。這些情計,眾生,這些屬於「情計」,就比「情」還要什麼,(就)總是要考慮:(比如)我修法,修得怎麼樣,這麼好不好?今天修的殊勝不殊勝?總是在那兒計算,總在那兒有所求、有所等待,這就陷於「有為」了。只有到了寂光真實淨土,這個法身的境界,不牽涉一切情計呀。佛是雖然入到眾生心想,可是佛並不是牽涉到我們這些東西,他都囉囉嗦嗦都帶到他佛的「正遍知海」裡頭,他一點都不牽涉這些呀,是真實的清淨。因此我們如果要成就「正遍知海」,同樣的也是應該「不涉一切情計」。所以這個老實念就是這樣兒,在念的時候,一切不考慮,就是這一句,就是這麼一句跟一句的念哪。我常常說,咱們這麼念的時候,一切都不換哪,比如說見佛、見光,都不能拿我這一句清清淨淨在念,來跟他做交易去換哪!這(要)堅持啊,「不涉一切情計」。
「微妙難思」,這個事情是非常「微妙」的,妙到了更加深入、更加細緻。所以有的時候我們(用)這個顯微鏡(下的世界來形容),,它太小了,你看不見,它很「微」呀,然而它這個裡頭還是許多的事情啊,拿這個來形容這個「妙」。這個妙不是你(肉眼所觀察到的)很粗(的結構),你能發覺的(很有限),(微妙就好比)你要藉助儀器才能知道啊。所以這樣的「始覺合本,託彼依正,顯我自心」,這一切都是「微妙」。「難思」,是「難思之法」,不是我們很簡單的用我們現在這個頭腦去思考能把它想通啊。那現在我們要求什麼呢?我們先要求能夠理解是更好,首先去「仰信」。因為剛才說的,有的(文句)是哪部經裡頭的話;哪部經的話,(那就)都是佛所說的嘛。我們這塊兒(,這些經文都)是佛所說的,我們就應當知道它必然是正確的。但現在有的我已經接受了,有的還不能接受,但是我可以讓大家放心,今天不能接受不要緊,你只要老念老念,你都會一天比一天明白的;自然自然就會,不要一定要請人家講,你只要老反覆的看來看去,或是念來念去,你就變了。所以這是佛恩哪!這是佛法的殊勝就在此。
「絕待圓融」啊,這一切是沒有對待的;一有對待就是「二」啊,就是矛盾哪,就是我們世間了。這是離開對待了,不是對待的法。所以沒有對待法,你還比較什麼?本來是絕待的,是圓融的,是彼此沒有妨礙的。對於「圓融」和「不圓融」,我們可以做一個比方嘛,水你可以往什麼樣的容器倒進去,它都是恰當的,都很合適。同樣的水,電冰箱裡頭凍成一塊冰,你這塊冰你擱在什麼容器裡頭它都不合適,有的擱不進去,有的擱得進去也不恰好。那麼這個水它就是「圓融」啊,這個冰它就「不圓融」啊。那麼這個冰和水的差別在哪兒啊?它就是多一點「寒氣」 ,它凝結了,去掉了這個使它凝結的這點兒寒,它就是水了。所以這就是這樣。這一些是「絕待的圓融」。

第十五拜
「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臨命終時,聖眾現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華開得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十五條,「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這個名號是萬德所莊嚴的,所以稱為「萬德洪名」啊。「名具萬德」,這個名字裡頭就具有了萬德。名字也可以「召喚萬德」,所以名具萬德,名召萬德。你叫誰的名字嘛,叫誰就誰來嘛。這個名字是萬德所成的,裡頭包括萬德,所以叫這個名字,你就把萬德都叫來了 。所以就是說,你念佛就全攝佛的功德成自己的功德,這是蕅益大師的話,這話好啊!你念佛的時候兒,這一句佛號,也是蕅益大師說的呀,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呀,就全給我們了。這就全攝佛的功德成自功德,阿彌陀佛的功德,你念這一句話,就把阿彌陀佛的功德全變成你自己的功德了,所以這一句功效有這麼大呀!「能滅眾罪」,各種罪都可以消滅呀。
「果能一向專念」,你果然能夠一向專念,「一向專念」這裡頭提出來了,這「一向專念」是個重要的、修持的關鍵。一個是《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不管你是上輩、中輩、下輩,共同的都需要的一個條件是什麼呢?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就是我一向就是如此,就是一貫的;「專念」,是專一的念,不是什麼都念,不是很雜呀;或者我雖然念的是佛號,可是心裡總不安,總是想將來我有機會學點別的我才滿意呀,這都不夠專哪,(要)真正的「專念」哪!你果然能夠「一向專念」,它不問你是不是達到「一心」了,這個就跟《阿彌陀經》不同在這兒。《阿彌陀經》是打一個突擊,剋期取證,規定一個時期之內,專心的修,修到如果能夠達到了「事一心」或「理一心」,這樣兒,最後一定能往生,這是一個解釋。那麼,再進一步,就是比這個還可以放鬆一點,就是「一向」、「一心不亂,專持名號」 ,不需要達到「事一心、理一心」;達到「事一心、理一心」你當然是好啊,那就可以你生到了方便有餘土啊,可以生到實報莊嚴土啊。不過咱們一般的都是到凡聖同居土,那不需要達到「事一心,理一心」。你只要一心不亂的,不是想這想那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04: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