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48|回复: 5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9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净公上人讲述

韩瑛记



关于讲经,古来大德们的规矩,在没有讲经文以前,都是依照隋朝智者大师所创立的‘五重玄义’,或者贤首宗的‘十门开启’,先讲解大意。但是,这种讲解的方法,必须要有充分的时间,可是现在一般讲席的时间都不是很多,因此,大家都以讲经因缘与修学这部经的利益,来代替玄义。至于经文的内容,也只能作极简单的、浅显的,消文释义而已。



这部《八大人觉经》,是从修学佛法开始,乃至成就佛果位为止。本经完全是启发我们觉悟世间的一切都是痛苦,而使我们对于佛法能生起信心;并且指示我们要如何去修行,要怎样成就佛道,这是一部对修学佛法,非常重要的经典。而其中的文字很简短,却把修学方法的纲领,说得清清楚楚。像这样简单详明的经典,正契合今日分秒必争的时代,这对于时光宝贵的诸位同修们来说,想要研究佛法,这部经非常适合。所以这部经,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在学习经典以前,必须先要讲解经题。因为经题是一部经的纲领,经文的内容是从经题开展出来的道理,能够了解经题的意义,对于一部经的内容,大致上也就会明了。所以还没有解释经文之前,先要解释经题。



对于经题,依照历来讲经的大德们所解释的,大体分为两大部分,就是通题和别题。‘佛说八大人觉’六个字是别题;‘经’是通题。‘通’和‘同’字相通,是通于一切的意思。就是佛陀在世所说的一切言教,后来经过佛弟子们结集起来,不论小乘的、大乘的、显教的、密教的,都称做经。凡是圣人所说的道理,留传于后世的,也都可以称为经。所以‘经’字,是通于一切经典的,也就是一切经典的通名。



‘别题’,‘别’是别于其他的意思,表示这一部经的经名唯有这一部经可以称呼,其他任何一部经典,都不可以叫做《八大人觉经》。以上是通题与别题的简单介绍。



佛一生所说的经很多,但是所立的经题,不外乎七种方式,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七例选题’。有三单式、三复式和具足式三种。首先介绍三单式:



第一、单人立题:好比《佛说阿弥陀经》,佛说的‘佛’字,是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人,所以叫做单人立题。



第二、单法立题:如《大涅槃经》。‘大涅槃’是法,所以称单法立题。



第三、单喻立题:如《宝积经》。用‘宝’作比喻,所以称单喻立题。以上是三单式的介绍。下面再介绍三复式。



第一、人法立题:如《地藏王本愿功德经》。‘地藏王’是人,‘本愿功德’是法,所以称人法立题。



第二、人喻立题:如《如来说师子吼经》。‘如来’是人,‘师子吼’是比喻,所以称人喻立题。



第三、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所以称法喻立题。



以上是三复式立题。



底下一种是具足式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人法喻都具足,所以称具足式。以上就是佛经的七例选题。



现在,我们要学习的这一部《佛说八大人觉经》是属于人法立题。‘佛’是人,‘八大人觉’是法。下面,我们来介绍本经的经题。



首先把《佛说八大人觉经》七个字,分为五段来解释。先说‘佛’的意义,‘佛’是简称,完全的称呼应当称‘佛陀’。因为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就把‘佛陀’两个字,简略的称为‘佛’。佛的意思,翻译中国话,叫做觉者、智者。



‘觉’是觉悟;‘智’是智慧;‘者’是人的代名词。合起来说,就是有大智慧、大福德,已经彻底觉悟到宇宙人生真理的人,也就称作佛。但是在这里,是专指释迦牟尼佛。



关于‘觉’字,还具备了三个意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常说,世间人总是活在醉生梦死当中,糊里糊涂的过日子。因为愚痴迷惑而不能觉悟,所以叫做凡夫;而佛之所以被称为觉者,就是因为佛彻底觉悟了宇宙万有的真理,证得人生究竟解脱自在,这在佛法里叫‘自觉’。佛把已经证得自在解脱方法,教化广大的众生,使众生也能得到自在解脱。所做的这些事业,在佛法中就是‘觉他’。这一种愿意与众生同甘共苦,普济世间的伟大精神,自觉的功夫和觉他的任务,都做到圆满无缺,在佛法里称作‘觉行圆满’,也就是成佛。



由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佛之所以成佛,是因为具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三种功德而来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称作佛的。像这样具有三种觉的圣人,是通于十方三世的。所以平常我们在经典里常看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我们如果也能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做到自利利他,功德圆满的时候,也就成为今世的佛。



‘说’,就是讲话的意思。有‘能说’和‘所说’两种意思。‘能说’是指能说法的人,但是在这里是专指释迦牟尼佛;‘所说’是指佛所说的道理教法,也就是这部《八大人觉经》的义理。把‘佛说’两个字合起来讲,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亲口为我们宣说的,是佛证得无上菩提所说的。真实言语,不是天人、二乘、权教菩萨所说的。



在这里,我们应该知道,不单是这部《八大人觉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就是现存在藏经里面的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为这个世上的众生所说的。在这个世间,如果没有佛的出现,不但没有这部《八大人觉经》,其他任何经典也不会有。因此,我们今天能够学习佛法,完全是佛陀伟大慈悲的赐予,我们必需要好好学习,要上报佛恩,下济众苦,弘法利生,
 楼主| 发表于 2021-2-9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阐扬佛法。



‘八’是数目,就是经中所讲的八条道理,也就是八种法门。



‘大人觉’,这里所说的‘大人’,是拣别天人、二乘圣者,是指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大人。‘觉’是觉悟的意思。合起来说,本经所说的八项事理,不是天人、二乘圣者所能圆满觉悟的,乃是诸佛菩萨大人才能觉悟的,所以叫‘大人觉’。



刚才说天人、二乘,不能称作大人的原因,就是因为天人慧浅福薄,还没有了生死;二乘人虽然证得圣人果位,但是没有发起利益众生的大菩提心,所以不能称大人;而大菩萨具有大智慧、大福德、大善根,已经觉悟了诸佛所证的无上菩提,所以称之为大人,也就是大菩萨。‘大’字也是叹德的意思。本经的体、相、用都大,我们把体、相、用三大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体大:就是我们自心中的真如理体,这个理体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切平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也是众生人人本来具有的佛性,所以叫‘体大’。



第二、相大:‘相’,就是德相。我们自性里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妙相,而这一切功德妙相,都是由性体中显发出来的,所以叫做‘相大’。本性所具的功德妙相,是尽虚空、遍法界,就在众生的一念心中,只要能彻底觉悟真如理体,功德妙相,当下就现前,这是显示自性相大的意义。



第三、用大:‘用’,就是妙用。我们的清净本性,能生起一切世出世间妙用;而这个妙用,是无所不通,无所不达的,也就是称性而起的大用。因为佛具足了万德万能的功德智慧,所以称‘大’;如果众生能够证自性中的体、相、用,也就可以称作佛。但是众生迷失了本性具有的三大,妄认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为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就是众生不能称‘大人’的缘故。既然不能称大人,又怎么能听闻八大人觉经?我们应该知道,众生虽然迷惑,但是本性中,本来具有的体、相、用三大永远存在,从来没有减少一丝一毫,不过就是终日糊里糊涂,随著境界流转,暂时的迷失而已。



众生与诸佛菩萨,只是迷惑与觉悟的差别而已。而佛所说的八项事理,就是要我们众生各个都能觉悟,能够觉悟,就是‘自觉’。再依照本经里面的八项道理,劝导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觉悟,就是‘觉他’。自觉和觉他都做到圆满的时候,自然见性而证入佛的果位,这就可以称为‘大人’。如果各位同修们,对于本经所说的八项事理,也有所觉悟的话,诸位就有资格称为‘大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要成佛的话,非觉悟这八种法门不可。



但是,要觉悟这一切事理,必须先求得智慧;有智慧,才能提得起、放得下。求智慧一定要从闻、思、修著手。所谓‘闻、思、修’三慧,就是我们听闻佛法时,在内心思惟,然后脚踏实地的依教奉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对于佛法的道理,才能彻底的觉悟。



‘经’字是通题。经也称作‘契经’,印度文称作‘修多罗’,翻译成中国话,意思就是说‘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



下面介绍‘人题’:



‘人题’就是记载翻译这部经的年代,和翻译人以及他的身分等等。



佛教发源地在印度。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他以印度语言宣讲佛法,经典当然是印度文字,如果要在中国普遍的流通,必须要经过翻译——把印度文翻成中文,才能在中国流通。本经是‘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后汉’,是说明翻译这部经的年代。后汉是中国朝代的名称。我国汉朝,就是汉高祖刘邦所开创的天下。刘邦统领中国以后,代代相续,传到一百一十二年的时候,王莽篡位,再经过十五年,刘秀起兵灭了王莽,恢复汉朝。因此,就把王莽篡位以前称作‘前汉’,前汉建都在西面的长安,又称西汉。刘秀中兴汉室以后,建都在东面的洛阳,称为东汉,又称‘后汉’。而这一部《八大人觉经》就是后汉时候翻译的。



‘沙门’,是标示翻译者的身分。翻译人是一位出家的沙门,而不是居士。‘沙门’是印度出家人的通称,译成中国话叫做‘勤息’。‘勤’是精勤、勇猛的意思;‘息’是止恶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精勤修习佛法,灭除一切烦恼;也就是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的意思。



‘安世高’是翻译人的德号,姓‘安’,名叫‘清’,真实的姓名叫‘安清’。这位法师,不是中国人,他是安息国人,以国为姓,是尊重他的人格,和他的国家,所以姓‘安’。



安息国是在汉朝时代的称呼,唐朝时叫波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



安世高法师的出身不是普通人,他是安息国的王子。当父亲做国王的时候,在宫廷中曾经读过很多书籍,没有出家以前,对世间学问——天文、地理、术数,都有相当深的修养。在他读书的时候,曾经读过一部佛经,受了很大的感动,又有宿世的善根,所以很想出家。但是他是个孝子,父亲生病的时候,因为侍奉父亲,就暂时把出家的念头丢开,一方面侍奉父王,一方面协理国家政治;等到他父王去世后,王子应当继承王位,并且还要守孝三年。在这段期间,感觉到世间的无常,更增加安世高出家的决心。所以等到三年守孝期满,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而出家修道。



出家以后,研究佛法,博通三藏;同时,还通达好多国家的语言。根据传记记载,天空飞的鸟类所叫的音声,他也能够听懂。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在路上行走,听到空中飞鸟的叫声,立刻对他的同学说:‘刚才从我们头顶上飞过去的鸟告诉我们,马上会有人送饭来给我们吃。’这位同学听了,以为他是开玩笑,并没有把他讲的话放在心里,走了没有多久,果然有人送饭来给他们吃,这才使那位同学相信,他的确能听懂飞鸟的语言。



后来安世高法师,发愿要把佛法传播到中国,就在我国后汉桓帝建和元年(民国前一七六五年即西历一四七年)来到中国洛阳城。从那时开始,一直到后汉灵帝建宁年间,圆寂于会稽,就是现在的浙江。在中国二十多年,他常游化于江浙淮一带,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他所翻译的经典有二十九部,共计一百七十六卷,
 楼主| 发表于 2021-2-9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本经也是其中的一部。



‘译’是翻译。在这里就是将印度的梵文译成我们中国的文字。



在还没有正式开始讲经文以前,先简略的介绍关于这一部经的结构。依照我们晋朝道安法师讲经的规矩,把每部经分为三大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第一、序分:是叙述发起讲这一部经的因缘。



第二、正宗分:是真正显示这部经的宗旨要义,最精粹的部分。



第三、流通分:是说明如何能使一部经能流传后世,通达十方。



现在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部《八大人觉经》,与普通所讲的经典稍微有点不同。大部分的经典,开头都有‘如是我闻’,最后以‘信受奉行’来做结束。而本经前面既没有‘如是我闻’,后面又没有‘信受奉行’,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完备,但实际上也具备三分。开始的几句经文:‘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就是序分,因为这是本经的总标。从‘第一觉悟到第八觉悟’,是这部经的正宗分,也是本经的重点。最后‘如此八事......到常住快乐’,是本经的流通分。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为佛弟子’的‘为’,用白话来说,是‘做’的意思。‘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弟子’两个字,指凡是归依三宝,修学佛法,无论在家、出家,都称为佛弟子。所谓‘为佛弟子’就是说,做为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佛有四众弟子,也可以说是二众弟子,这一句经文,进一步讲,是无论在家或者出家学佛的弟子。



只要是佛弟子应该‘常于昼夜’:‘常’是恒常不断的意思;‘昼夜’的‘昼’是白天,‘夜’是晚上。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印度当时分为六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四个小时。此即印度所谓的昼三时、夜三时,昼夜六时的分法。



‘至心诵念’的‘至心’,就是至诚心。依佛法来说,对于修学佛法要发恒常心,至诚恳切,恒常不断的修行,才能得到真实的法益。‘诵’是口诵,离开经本,能够一字一句不含糊的背出来叫‘背诵’。‘念’,普通说口念,比如念佛、念经,都是用口念。但是这里的‘诵念’,重在心念,就是内心要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信受奉行。



如果我们每个佛弟子,能够发起真诚恭敬心来学习‘八大人觉’,和修持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条事理,我们也就可以称为‘大人’。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前面已经把经题、人题、和序分的经文介绍过了。现在要入正宗分的经文,在此再把序分大概的意思做个交代。序分所讲的是要我们学佛的弟子们,在二六时中,以最至诚、恳切、恭敬,而没有一丝一毫虚伪的心理,对佛法信受奉行,也就是信守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条道理。



这一段经文,在科判中叫做‘无常无我觉’。能够觉悟到宇宙人生的一切法,不论是有为法、无为法,都是无我的;也就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心中的想法、行为的造作,都是属于无常而又变异不定的,所以叫‘无常无我觉’。



第一觉悟所讲的道理很微细、深刻而又彻底,是启示我们要觉悟世间的一切是无常的、苦空、不净而又无我的。这是佛菩萨大人用四念处的道理,劝导我们应该趣向于出世间——常、乐、我、净的境界。



‘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就是第一条所要觉悟的道理。因此,必须先知道这四种观行是对治四种颠倒的方法,也是入道初步下手的方法。能依四念处观察修行,就能得到常、乐、我、净——佛的境界。所以这是修学佛法首先要觉悟的法门。



现在分句来解释。



‘第一觉悟’:这个法门,在本经八种法门当中排在第一;也是诸佛菩大人所觉悟的第一条道理。‘觉’是觉醒;‘悟’是了悟。所谓‘觉悟’,就是以理智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得到正确而圆满的了解,就是觉悟的意思。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两句经文是观心无常的无常观。‘世’就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不停的意思。‘间’是指十方,间隔的意思。在每一个三世,各有十方;每个十方世间,也各有三世。‘世间’是对竖与横说的。佛经有云:‘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横竖交罗,互相组织而成,就叫‘世间’。现在所说的世间,也可以说是我们依止地球生活的世间。



依佛法来说,世间有三种:



第一、有情世间:就是指六道众生,生活在大地上的一切动物类。因为这些动物类都有情识,所以称‘有情世间’。



第二、器世间:就是我们所依止的国土,大自然界一切环境。因为大自然界是运载人类,供给人类使用的,使人类得以守住的器具,所以称‘器世间’。



第三、智正觉世间:就是诸佛菩萨,出世圣人的境界。以佛法来说,不论有情世界还是器世界,都属于梦幻泡影,演变幻化无常,很不实在的。世间无常的‘常’,是常住的意思。假定说,一种东西今天是这样,明天也是这样,永远不变化,才叫做‘常’。譬如说佛法,在三千年前,佛所说的道理是这样的,至今还是这样的,一丝一毫也未改变,所以叫做‘常法’。



‘无常’就是说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时时刻刻在迁流变化的。以我们生命体来说,也是时时刻刻,刹那不停的产生变化——早晨的生命,绝不是现在的生命。不过这种变化,在我们凡夫来看,是不容易发现。如果人没有变迁的话,为什么会有年轻与年老呢?只是我们看不到时光的迁流而已。



人的一生太快了。如果说,人生几十年在感觉上还是蛮长的,但是仔细的算起来,只有短短的两万五千多天,实在太短了!有句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可以用平均七十岁来乘一下。经上说:‘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这句话,佛说的一点也不错,人的生命实在太短暂!有的好朋友或者亲戚,几天不见,突然间听说死了!人的生命,就在呼吸间;如果只呼不吸,或者只吸不呼,生命即刻不能存在,
 楼主| 发表于 2021-2-9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思是说: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对以上所说的五欲贪求无厌,为了满足物欲的渴求,为了自己的喜爱,就对物欲生起无限的追求,永无止境;得到这个,又想那个;得一千,又想一万,殊不知欲望多,其苦恼也多!因为在求取满足欲望的过程中,不一定能称心如意,一旦遭到阻碍,而求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种种的苦恼。所以说‘多欲为苦’。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这是说,由贪欲而感受到无穷尽的痛苦。这些痛苦,都是由于追求五欲而造种种罪业,使我们在生死苦海中,生生死死,相继不断的奔波,没有停止过。众生所以会在生死道上疲劳奔波,简单的说,就是由于贪求五欲而来的。佛在经典上也曾经告诉我们说:‘贪欲为生死的根本。’贪欲就是使我们众生有生死疲劳的原因,如果我们要想了生死,一定要远离贪欲,无作无为。在生活的环境上,随遇而安,不要贪得无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自在。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是教导我们对治多欲的方法。‘少欲’就是对世间的五欲之乐,不要过多的追求,最好不再去追求。‘无为’就是无作无为的意思。这是自然的道理,拿六尘与六根来说,既然不贪著六尘,六根自然脱离六尘,远离六尘,所以自然有‘无为’之乐,没有苦恼。再简单的说,‘少欲’就是外无所贪;‘无为’就是内无所求。内外既然都不贪求,无所作为,自然得到逍遥自在,再也不会被五欲牵扯在生死苦海里。



‘身心自在’是说自在之乐。身能进退没有障碍,叫身自在;心能离开烦恼的系缚,叫心自在。也就是说,能离开生、老、病、死叫身自在;如果能除掉生、住、异、灭就是心自在。



经里面说:‘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少欲既能生诸功德,无欲更能受无尽利益。简单的说,九法界众生都是有作有为,唯有佛一人,才是无所作无所为,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解脱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这一条是‘知足守道觉’。佛说过常修少欲的法门之后,再继续宣讲‘知足守道’的道理。因为贪欲的心没有厌足,必然就有痛苦,而受生死轮回的果报。因此,要我们觉悟‘贪欲是生死的根本’,而修学‘知足守道’的法门,以对治贪欲的增长。这个法门所要觉悟的,不外乎知足与不知足的差别。前三句是指凡夫不知满足;后四句是指菩萨能知足。



‘心无厌足’的‘心’,是指一般凡夫欲望的心理;也就是说,贪欲没有止境,必然造作无量无边的罪恶。有了罪业,一定要受生死轮回的痛苦。所以一心贪求无厌,那只有走上罪恶的途径,种下地狱的种子。



‘惟得多求’:我们应该知道,贪求无厌是众生受苦的根本。众生误认缘虑心为自己的真心,把苦当作快乐,好像秋天的飞蛾盲目的向灯火飞扑,从苦入苦而不自知,颠倒之至!众生多求不止,增长罪恶,贪求之心,好像大海一样没有边际。所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的人,后果是使自己陷在罪恶的深渊里,愈陷愈深,永远不能自拔。



‘增长罪恶’:世间的贫穷和富贵,虽然在物质上有好坏的差别,但是富有的人,也只能吃一分,住一分,其余的就没有办法消受。可是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止境,才会造成种种罪业,到临命终时,生前辛辛苦苦所求的一切,一点儿也带不去,只有所造的罪业,非常坚固的藏在八识田中,由业力牵引,受生死的果报。所以佛法有句话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学佛的人应该要谨慎。



以上说明众生不知足的过患,诸位对于这些过患,要时时警惕,不要受它的害,我们应该学习菩萨的行业,以菩萨的行业做榜样来修学。



‘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这就是菩萨的行业。



‘菩萨不尔’:‘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凡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能发菩提心而行菩萨行的人,就称为菩萨。这里说,发心的菩萨,不像贪得无厌的凡夫。因为菩萨是以利他为宗旨,而时常要以自己所有的布施给别人;对于世间一切东西,视为身外之物,根本就不看重,当然不会去多求而造罪业,所以菩萨也就不会像凡夫那样的增长一切罪恶。



‘常念知足’:菩萨对于现前的生活,常常思念知足;纵然过著淡泊的生活,感到非常的满足。遗教经说:‘不知足的人,虽然很富有,而仍然以为贫;知道满足的人,虽然很贫穷,而以为是很富有。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也是非常安乐;不知足的人,虽处天堂,还是感到不称意。’这就是菩萨和凡夫不同的道理。



‘安贫守道’:一个行菩萨道的人,绝对没有贪欲,而且在贫穷困苦中过生活,也绝不怨天尤人,不因为贫穷而妨碍自己的修道,甚至于愈在困苦中,愈是守道清净,真正能做到‘人穷志不穷’,这才是真正的安贫守道,人格不穷,就非常的高尚而富有。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安于贫穷而不为贫穷所困,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一个好榜样。颜回虽然住在最简陋的小巷子,一箪食、一瓢饮,别人看见,感觉他太苦了,但是颜回却感觉很快乐。因为他内心充实、满足,一心向道。所以他的生活过得很有乐趣,这才是真正的富有。佛法说:‘有道德,有智慧,才是无价之宝;道不穷,才是真正的不穷。’这一切都是知足的利益,值得我们效法。



‘惟慧是业’:常念知足的菩萨,为求取无上清净的智慧和度化一切众生的事业,他能于淡泊中,过著清贫的生活,依靠‘智慧’修习一切道业。‘智慧’对于一个学佛的人的确很重要。无论在断烦恼、证菩提的过程中,自利利他的道路上,只要有智慧作先导,绝对没有阻碍,可以勇往前进。有了智慧,对于事理能够获得正确的认识,就是化导众生,也能做到圆满与成功,同时更能够破除无始劫以来深厚的烦恼习气。由此可见,不论自证化他,都需要智慧才能做到究竟圆满的功德。若具足圆满的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21-2-9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以上就是第六‘布施平等觉’。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七觉悟叫‘出家梵行觉’。说明真正发心出家的利益。



‘五欲过患’的‘五欲’,除了财、色、名、食、睡而外,还有色、声、香、味、触五尘。‘尘’就是尘俗,五尘的本身就是恶法;其中的‘触’比起财、色、名、食、睡,更要不得。五尘如果没有五根的话,五尘就不能发生任何作用。因为五尘之中,各有滋味,能令众生生起贪爱之心,而这五尘之欲,比财、色、名、食、睡更能诱惑人,并且没有满足的时候。如果被五尘之欲牵著走,那真是没有止境,会造作罪业,惹种种的灾祸,而受生死轮回的果报。‘五欲’是障碍我们修道的根本,假若不赶快的觉悟,而积极的消灭它,绝对没有办法证得圣果的。这一句最主要的是叫我们觉醒贪求五欲是烦恼生死的过患。所以佛陀教诫我们,应该要清心寡欲;如果贪著五欲的享受,是会招来痛苦的果报。



‘虽为俗人。不染世乐’:‘世乐’就是世间的欲乐。这是说,五欲不但是学佛的人应该远离不染著,就是世俗的在家人,亦不可以过分贪染欲乐。因为众生沉沦在生死苦海中,就是由于五欲的过患而引起的。五欲之乐,确实含有毒素,过分贪染,一定被它所毒害。我们可以看看社会上,有些沉迷在五欲中的人,没有一个有好后果的。我们应该知道,学佛的人,对于五欲之乐,如果贪恋不舍,都是不合乎佛法的,况且所谓的世乐,实在不是真乐。因为世间的五欲之乐是苦乐,只有迷惑的人,才会把苦因当作快乐。学佛的人,虽然身体居在尘劳之中,要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著,心地恒常保持清净不染。因为居家学佛的居士,能修学佛法,并且要护持三宝,绝不是等闲之辈。所以更不能贪著世间的五欲快乐,伤害了清净心。



‘常念三衣。瓦钵法器’:‘三衣’就是出家人身上所披的五衣、七衣和九衣。九衣以上通称大衣,也可以说是大礼服。‘瓦钵’是出家人所用的食器,梵语叫‘钵多罗’,中国话叫做‘应量器’。质料不能华丽、名贵,只限于用铁或是泥瓦制造的,容量随各人的食量,所以也叫‘应量器’。‘法器’就是礼佛所用的器具,凡是放置在道场中的一切器具,都称作法器,所谓‘法器’,是表法的意思,‘以事即理’。好比寺院,早晨击钟,就是为了破醒昏睡长眠的众生,警醒我们提起道心,用功拜佛、修行;晚上打鼓,就是为了启示无明闇昧的众生,叫我们不要昏沉,虽然应该休息,但是心要安住在道上。佛门中‘暮鼓晨钟’,击钟打鼓是事相,由事相显发所包含的道理,以这一切道理,来破除我们的迷惑,能够开智慧;有了智慧,就能断烦恼、了生死、证菩提。这就是这些法器所包含的深奥义理。所以凡是设在寺院里佛殿上的每一件器具,都是礼佛、拜忏、作佛事用的,钟、鼓、大磬、木鱼等这些都叫法器,它的抑扬顿挫,都有定律,使人听了生起深思,帮助启发道心。在台湾没有大丛林,只有在传戒或者道场中上午供的时候,能听到大佛殿上悠扬高唱赞颂,佛门称作梵呗。往往有人会被这些梵呗音声感动得掉眼泪,所以我们唱颂时,一定要唱好,因为这是唱给外人听的,同时也是度众生的法门之一。‘三衣、瓦钵、法器’,本来都是出家人所用的东西,世间人也要知道思念,因为众生心境,好像猕猴爬树,念头刹那不停的转动,不是念恶就是念善,而且念善的时候比较少,念恶的时候比较多,这样日积月累,罪恶自然多。所以世尊叫我们常念‘三衣、瓦钵、法器’,久而久之,自然生长道心,道心一发,自然发愿出家。



‘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志愿出家’:就是牺牲爱欲,辞别父母,剃发出家,过著淡泊清净的生活,名为出家。出家有四种:一是心出身不出,二是身出心不出,三是身心都出,四是身心都不出。



‘守道清白’:在家学佛的人,不可以染著世间的五欲之乐,出家人能绝欲断爱,的确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如果不是宿根深厚,绝对做不到的。所以世尊常常赞叹说:‘出家是大丈夫的事业,绝不是普通人或者王侯将相所能做得到的。’既然出家,就要遵守清净的律行,并且研习世尊所说的一切教法、经典,先求自利,而后作利他的菩萨事业。



‘梵行高远’:‘梵’是清净无染的意思;‘行’是精进修行的意思;‘高远’就是自己所修的是清高远大的清净梵行。这里是说,出家后勤修身、口、意三业清净的梵行,所以说‘梵行高远’。等自己修道有了相当的成就,再去教化一切众生,也就是说‘自利而后利他’。‘慈悲一切’,‘慈’能给众生快乐;‘悲’能拔除众生的痛苦。平常说拔苦与乐,是说对待一切众生,不可以分界限,要平等对待,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华严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悲大愿,才是菩萨舍己救人的精神。‘慈悲’是佛法的根本宗旨,是大乘法的主体,一切佛法也可以说,都是从大慈悲心发挥出来的。如果没有佛法,就没有诸佛菩萨;如果没有慈悲心,诸佛菩萨绝对不会应化世间度众生的。所以佛法中说:‘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由此可见,佛法也就是慈悲清凉法。



诸佛菩萨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以慈悲心为前导,服务一切众生,为众生而努力,从来不为自己想。所以有‘慈悲’才能真正的利益众生。我们学佛的人,既然都想成佛,应该发起慈悲心,随一切缘,尽一切能力服务他人。



总而言之,‘五欲’是生死的过患,虽然是在家学佛,也不可以染著世间的五欲之乐,应该常常思念出家人,日常生活上所用的三衣、瓦钵、法器,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立志发愿出家。出家以后,更要遵守佛陀所说的出家正道法,依法实地修行,过著三业清净的生活。自己修行成就而后作人天师,以不著相的慈悲平等心,度化一切众生,这是志愿出家,
 楼主| 发表于 2021-2-9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s://edu.hwadzan.tv/live/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s://edu.hwadzan.tv/live/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s://edu.hwadzan.tv/live/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s://edu.hwadzan.tv/live/amtb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因果教育弘化网 http://www.ganyingpian.com/
澳洲淨宗學院 http://new.jingzong.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22: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