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611|回复: 17

关于读经态度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请问诸位师兄老师,读经时的态度要如何? 既然读我认为不能囫囵吞枣,要理解透彻,但是这样很缓慢,而且很多术语涉及太多知识。如果去看解释很容易中断半天才继续回来读。

而且去看很多法师的讲解,感觉不是太清楚,感觉很多的法师讲经是当机讲的,是对人来的,有没有及其权威的讲解,一个字都不漏的那种。
比如这句: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
真爱所乐的意思是什么,对阿难说,还是直接照顾到所有能读到经文的人。我记得有一句“初入闻中,入流亡所”,这里也有个所,对照来说这“所”的意思应该是确定的地方,地点的意思。

主要还是以什么心态来读经的问题,我想问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2-1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文有文字颠倒,有点马虎,是“真所爱乐“
发表于 2021-2-1 23:3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是阐述生命和人以及宇宙真相的道理,读起来难是正常的。解经的人这方面我觉得每个解经人的能力和切入角度会有所不同,所以只评论哪一个人是权威我觉得不太好,是应该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版本,比如说宣化上人讲的楞严经比较白话,王志平居士讲的楞严经比较精简,等等。这要看该书与自己的适合度来选择。读经的态度一是认真,二是客观。认真方面,一般人都认同。但客观方面有些人就不加重视了,其实客观也是很重要的。我个人觉得有不少人读经之后的思考都忽视了客观,而很多都是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这样会让自己陷入一个迷茫的思路中而自己却不自知。经文的意思则须要自己反复读颂并且去体会,这样才能逐步有一点感觉,并不一定你看了某个解经人的解释就会明白,经文没有那么简单,它的内涵是很深的。

补充内容 (2021-2-2 07:40):
陷入一个迷茫的思路,应改为:陷入执着于主观我见的思路中。

点评

经,是阐述生命和人以及宇宙真相的道理,~~ 那么 请问 :那么多假经冒充佛经 怎么能让人接受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6 12:50
发表于 2021-2-2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往往太瞧得起自己。

读经,当然是认真,严肃,安静等等要求为好;你做不到,能读就很好。一开始,不要给自己门槛太高。

楞严经,推荐圆瑛法师的讲解。可惜的是法师是半文言,一开始有点难度。

真所爱乐,这里表面意思是指阿难看见佛的三十二相,心生向往;实际包括我们所有人,众生,看见喜欢的,心里面动心渴求。

入流亡所,的所字,不用太复杂。比如,你眼睛看书,你的眼睛是能看,那本书是所看。就是所看的所。

那么。楞严经里的这个入流亡所,就是指的声音(声尘)。耳朵听见声音,是产生了耳识。

耳识产生的条件是:1.耳根不坏(净色根和浮尘根)2.声在耳前(能听到的地方)3.能生作意。

前两个,你控制不了,就控制这个能生作意。普通话说,就是你注意力放在耳根的那个能闻上,不去注意那些声音,久了,就听不到声音了。

这只是第一步,去除声尘的动相。

点评

  你这是在教人做聋子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2 12:37
发表于 2021-2-2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象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解决生存问题,是读书的最基本态度。人不读点书学点习,是会没命的。

  所以读经是啥态度呢?如果你有一个必须、迫切、不妥善解决你就会难受的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你读经的态度就出来了。
  否则,任你读多少经也是白瞎,因为没有问题要解决。


发表于 2021-2-2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法光 发表于 2021-2-2 06:28
我们往往太瞧得起自己。

读经,当然是认真,严肃,安静等等要求为好;你做不到,能读就很好。一开始,不 ...
,不去注意那些声音,久了,就听不到声音了。

  你这是在教人做聋子吧?!
发表于 2021-2-6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剑心灯 发表于 2021-2-1 23:30
经,是阐述生命和人以及宇宙真相的道理,读起来难是正常的。解经的人这方面我觉得每个解经人的能力和切入角 ...

经,是阐述生命和人以及宇宙真相的道理,~~      那么 请问 :那么多假经冒充佛经 怎么能让人接受呢??

点评

没让你接受啊,你看真的不就完了,这么简单的问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6 13:20
发表于 2021-2-6 13: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瑛护卫06 发表于 2021-2-6 12:50
经,是阐述生命和人以及宇宙真相的道理,~~      那么 请问 :那么多假经冒充佛经 怎么能让人接受呢??

没让你接受啊,你看真的不就完了,这么简单的问题。

点评

可是 那么多假佛经,辱骂佛的故事,在宗教中普通人冒充"祖师大德"的,却没多少佛学友人和佛弟子出来除假,是无能不为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7 22:17
发表于 2021-2-7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剑心灯 发表于 2021-2-6 13:20
没让你接受啊,你看真的不就完了,这么简单的问题。

可是 那么多假佛经,辱骂佛的故事,在宗教中普通人冒充"祖师大德"的,却没多少佛学友人和佛弟子出来除假,是无能不为呀!

点评

做好自己就好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7 23:20
发表于 2021-2-7 22: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多看公认的大师相关开示吧,有难度的。我开悟后苦参多年,还是有难度
发表于 2021-2-7 22: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大师和虚云大师,释太虚大师,来果大师,比较接近现代的公认的大师,文字上面没有什么难度
发表于 2021-2-7 23: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瑛护卫06 发表于 2021-2-7 22:17
可是 那么多假佛经,辱骂佛的故事,在宗教中普通人冒充"祖师大德"的,却没多少佛学友人和佛弟子出来除假,是 ...

做好自己就好了。
发表于 2021-2-8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跟上学一样, 基础要打牢, 看到太多学了20年的人,连心经的五蕴皆空,金刚经的无住生心都是错的

因为什么?

没有阿含经的基础


所以, 先看阿含经,特别是杂阿含经, 等融会贯通, 看其他经, 一目十行
发表于 2021-2-8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难度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十年八年很难搞明白的。这与个人的信心,决心,时间有很大关系。发心读楞严经的人都应该赞叹,随喜。楞严经是大经。相当于大学专业课。没有较高的佛学基础确实不容易懂。从通俗易懂角度宣化上人的讲解比较好。讲严谨海仁法师楞严经讲记被称为楞严王。http://www.shixiu.org/thread-350256-1-1.html


http://www.shixiu.org/thread-63201-1-1.html


补充内容 (2021-2-8 17:27):
一般晃晃悠悠的学佛者都是望而生畏,佛教徒读楞严经的百分之十也不到。
发表于 2021-2-8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癸二依教修证分三。子初总叙圆修
  ‘闻’谓闻性,亦即击钟所验,具圆通常三真实之闻性。观音如来,教观音菩萨,徒闻思修,入三摩地。菩萨即依教起行,最初从闻性中,下手修习,以耳根中闻性之本觉理,而起如幻之始觉智,为能观之观智;以能闻音声之闻性为所观境。内不依妄识分别,外不随声尘流转,旋闻与声脱,反出流为入流,观智为能入,耳门为所入,即下文所谓:‘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以耳根闻性为观境,外遗声尘动荡静粗细之相;故曰入流亡所。佛顶文句云:‘此圆通常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故名为流。若随染缘,则流为九界;若随净缘,则流为佛界。九界名生死流,佛界名涅槃流。正随流时,水性不变;十界俱非十界,名真谛法流;惟一水性,随十界流,十界俱即十界,名俗谛法流;流外无水,水外无流;非水非流,即流即水,十界俱离即离非,是即是非,名中谛法流。真谛即圆真实;俗谛即通真实;中谛即常真实。又三谛俱圆,量周遍故;三谛皆通,具胜用故;三谛皆常,体不变故。’又云:‘入之一字,一心三止三观,止观不二,是般若德;流之一字,一境三谛,三非定三,是法身德;亡所二字,即解脱德。所无实体,则亡无可亡,所是幻妄,则不亡而亡;所非有无,则非亡非不亡,而论于亡也。’读此,入流亡所之义明矣。

楞严经讲记海仁法师

发表于 2021-2-8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L2次第解结修证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这个“闻”,是闻的智慧。从什么闻呢?本来鼻子闻香味也叫闻,这个闻是“耳根”。耳根,这种闻的智慧要怎么样闻呢?要向内闻,不要向外闻,不要跟着声尘跑,就是“不随”。前边那个地方不是说不随着六根去转?这就是反闻闻自性。反闻,不是向外闻,要回来;这个“闻”,是闻自己的自性。就是收摄身心,把身心都收回来,不要向外驰求,不要向外去找东西。要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返回来闻自己的性。所以最初在这个闻中,“入流亡所”,什么叫“入流”呢?就是向里回来闻这自性,闻这圣人的法性流。“亡所”,把所有外边的尘,这六根、六尘的境界都忘了,这叫“亡所”。
所入既寂:那么“亡所”和“入”,这六根、六尘的来源已没有了,断了,就入自己自性的流。入自己自性流,自己的自性也就寂静了,非常之静。在这寂静到了极点,怎么样?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有动相,静有静相;但是现在动、静这两种相,很明了的它不生了!静也没有了,动也没有了;这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像这种静的清净境界渐增,一天比一天就增加,一天比一天就圆满。闻所闻尽:乃至于闻自性这种闻的能力尽了,也没有了!这“能闻”和“所闻”都没有了,也没有一个能闻的,也没有个所闻的。能闻的是“耳根”,所闻的是“自性”;能闻和所闻都尽了,都没有了。尽闻不住:这个时候闻性既然尽了,也不着住了,无所住了。这个时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任何地方也没有所著住了。觉所觉空:就连有所感觉这个觉悟的心都空了,都没有了。空觉极圆:这个空和觉性,都到最极最圆满的境界上。空所空灭:这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灭了,没有了,就连一个空也没有了!你有一个空的存在,你还执着空呢!但是现在空也没有了。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生灭这种的心既然灭了,这时候真正的寂灭之乐就现前了。那时候,哦,那种境界真是乐不可言的!

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

发表于 2021-2-8 17: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看过印光大师和虚云大师开示,楞严经耳根圆通就是参禅
发表于 2021-2-8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寅二 次第解结修证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此是妙三摩,从根解结之正行,一门深入之次第。前佛令选择圆根,已密示耳门,于解结次第中,但列三空,意含六结,故观世音,陈述圆通,具示从浅至深,层次分明;解六结、破五阴,以彰修证了义。上发菩提心是愿,此是依愿所起之行;上秉受法门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也。
  初于闻中者:即最初乃于耳根闻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以闻性为所照之理境。从根中本觉妙理,起如幻始觉妙智;以智照理,闻熏闻修也。 此闻中二字,首宜拣别分明,不可错用因心。一非肉耳之中,以肉耳浮尘色法,不合决定义门。二非耳识之中,以耳识随念分别,固非菩提正因。三非意识之中,以意识生死根本,正是圆通障碍。故阿难请求佛定,佛即三番破识,欲令舍而去之;十番显见,欲令取而用之。眼耳虽别,其性则同。今此闻中,即佛所显之见中也;又即如来,广会四科,遍融七大,所显三如来藏性之中也;又即如来所显,圆湛不生灭性,朗照万法,不偏空有,中道之中也。若能于此体察分明,依之为本修因,自可圆成果地修证。

  入流亡所者:古观世音佛,教示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观世音菩萨,依教起修,初从闻中下手,即闻慧。此句至生灭既灭,即思、修二慧;寂灭现前,即入三摩地。入流是对出流为言,耳根顺闻出流奔声,即结缚之元,反闻入流照性,即解脱之本。故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观世音秉教所修之法门,正合本师释迦,十方诸佛之意旨。 入流:以观智为能入,耳门为所入,入即旋反闻机,不出流缘声,而入流照性也。又即逆彼无始织妄业流,随顺耳根闻性真流,入流即是思慧,更兼修慧。用观智思惟修非识心分别思惟,能闻世间音声者是谁?亦即参究工夫,同前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而断三缘。但提起一段疑情,蓦直参去,参闻者是谁,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声动时,参闻声者是谁?声静时,参闻静者是谁?即同宗门下,参看话头,一切时,一切处,不离一句话头。但彼多用意根,此专用耳根,为稍异耳。同是智光内照,如佛所言,汝但不循动静等尘,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则智光不外泄,所有声尘,不期亡而自亡耳,故曰:入流亡所。入流、即是合觉,亡所、即是背尘,背尘合觉,为本经妙修行路,至简要、至巧妙之修法也。
  亡所:但于六结中,先解声尘之动结有声为动,祗是初步工夫,而得相应。此之亡所,并非声尘销灭,惟定功得力,而得离尘工夫,则声尘不亡而自亡矣!入流,是修证圆通总诀,亡所、是但得初步效验;如永嘉禅师所云: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凡修禅功者,贵在入流耳。 余二十一岁,由闽航海来苏,参常州天宁开和尚学习禅功,参‘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一句话头,放下一切思想,提起一段疑情,连参三年,誓见自己本来面目,了明生死大事。至二十四岁冬,在禅七之中,专切参究,乃至饮食不知其味,一切时处,心光皆照一句话头,至第十日下午,二板香止静后,参究得力,身心忽空,内外虚融,定境法乐,非言语所能形容,一动喜心,定境即失。后于别枝香,欲求定境再现,皆不可得。禅七考功时,将是事陈白冶公和尚。则曰:‘汝自后有求定境复现否?’答曰:‘有’。乃警之曰:‘切不可求,若求则魔得其便,汝将为魔眷矣!’复问:‘如是境界好否?’公曰:‘不作圣证之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不过用心得力,暂得轻安,从此进修,不著不求,悟证有望。’后阅本经,五十种阴魔所述,知善知识,不可不亲近也。至二十八岁,参浙江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亦在冬月禅七之中,勇猛精进,生死心切,于第八日晚,定境复现,较胜于前,其乐亦胜。自此深信,宗门中自有奇特事在,后阅楞严经,于向所未通者,无不明了,又信本经为禅门关钥,更复悉心研究,定能发慧,其语亦有征矣!余惜后为丛林供职,重兴道场,办理慈善,主持佛教会务,以致自误禅功,未明本分上事,虽承缁素群推,楞严独步,何异说食不饱,数宝常贫也。

  又入流亡所,实非闻性断灭,但以专切反闻,回光返照,心光内注,所有动尘,一一皆亡,闻性不灭。前佛有云: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也。然动尘已灭,诤尘方现,终日惟闻静尘之境,当知静尘亦是结,亦宜解除,仍旧不舍思、修二慧,不缘所闻静尘,参究能闻静尘者是谁?静尘是境,闻性是心,若闻静尘,还是出流,反闻能闻是谁?方是旋闻与声脱也。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者:上亡所,是解‘动结’,此三句乃解‘静结’,动相不过并言而已。首句所字,即牒上亡所;入字,即仍旧入流。谓所有动尘虽亡,仍是反闻入流,不舍本修,不住静境;此静境即是色阴区宇,如明目人,处大暗室。既寂之寂,非是境静之寂,乃是动静二尘,到此俱寂之境。然所入既寂,则动结与静结俱解,声尘全泯,故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了然不生,即动、静二种尘相,了不可得也;此二句亦即既寂之注脚也。而工夫到此,声尘动静二结俱解,则色阴破矣!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者:此解‘根结’。如是、指法之词,指上反闻离尘,思修二慧,尘中二结已解,根结斯现,此根乃聚闻于耳,结滞为根之根,亦复是结,亦当解除。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渐次增进,加功用行,定力转深,所闻动静二尘,既已了然不生,能闻之根,亦随所闻以俱尽。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到此则根结亦解,无有能受所受,则受阴破矣!根尘既销,识无从生,则想阴亦于此破矣!即佛前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正齐于此;以尘亡根尽识泯,人无所依故。此中三结,亦即佛示,六结生起次第中所云,劳见发尘,今粗三结已解,则尘不复发,见不复劳矣!

圆瑛大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7: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