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24|回复: 4

[学佛文档]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30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53-104)》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七十七集)  2012/9/8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77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接着《论语》这一句教诲讲到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之友,护念我们的品德。旁边的臣子也很重要,所以「君无谏臣则失国」,一个国君没有好的谏臣,这个国家就要亡;「士无谏友则失德」,一个读书人身边没有直谅益友,他可能德行就要日损了。

  接着「友谅」,「谅」,宽恕、能体谅,有这种品德。在历史当中又有另外一个朋友相交的例子,就是管子(管仲先生)曾经讲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就是他生命当中最了解他的就是鲍叔牙。他有讲到,说他曾经跟鲍叔牙一起工作做事业,结果赚到的钱管仲都拿比较多,鲍叔牙先生从来没有不高兴。因为他理解我,我家里比较穷,比较贫困。在做生意的过程当中,也要下一些决策抓住一些商机,结果往往都没做好生意,损失也比较大。而且鲍叔牙出的钱比较多,他也没怪我,他说做生意总是有赚有亏,刚好这段时机比较不好(现在叫金融风暴,就是时机不是很好)。他也从没有怪我。后来我去当官,当得也不好,被人家辞退了,鲍叔牙也没有看不起我,他说做官总有时节因缘,时运不济的时候,这个也不可以强求,他也没有瞧不起我。后来我去参与打仗,结果打输了,我都是跑在前面逃命的,人家都觉得我怕死,但是鲍叔牙知道我有老母亲要照顾,这条命可不能随随便便就丧失掉了。

  管仲本来是辅佐公子纠,鲍叔牙是辅佐公子小白。结果后来公子小白登上帝位,公子纠被鲁国处死,公子小白登上国君的位子,那跟着公子纠的召忽就殉职,他跟着公子纠自杀。管仲也是跟公子纠,他就没有自杀,人家就觉得他怕死。「但鲍叔牙没觉得我怕死,鲍叔牙知道我胸怀大志,希望能够让齐国兴盛起来,所以他没有觉得我怕死瞧不起我。」后来还推荐管仲给齐桓公,最后真的创了霸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大家要感谢管仲,不然我们就不是汉民族了,「吾其被发左衽矣」,就真的被外族给灭掉了,我们这些穿着什么都不一样了。所以孔子对这一点是非常佩服管仲,整个汉民族的文化没有亡掉,传下来了。我们读到这一段,很佩服鲍叔牙的「友谅」,时时都是善解人意,为对方着想。有这样的朋友半夜睡觉都会偷笑,所谓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接着「友多闻」,这个朋友很有学问,而且见识非常广博。很多上自治国,下至可能这些天文地理他都熟悉。子夏有一次要到晋国去,过程经过卫国,刚好听到有人在读晋国的历史,这个人就读到历史里面说,「晋师伐秦,三豕涉河」,晋国历史当中,这个人读到晋国的军队去讨伐秦国。子夏一听到这个人念的,就说:晋国伐秦国,跟三只猪过河有什么关系?三豕,豕是指猪,这个一定是读错了。子夏马上说,己亥这一年涉河才对。结果果然查历史,正确的是「己亥涉河」。大家想这些字有没有可能写成这样?有,毛笔字,是吧?有的可能漏了一笔,看到最后记错了,所以是己亥涉河。子夏学问很渊博,魏文侯是战国时候一个也是很有名的国君,他就把子夏当作自己的老师一样恭敬,向他学习。这是「友多闻」。我们看师长在讲课当中,都会举到很多近代科学的发展,近代量子力学最新报导,学问很广博,让人家听了不得不相信,都是最新研究出来的报导。所以这三种朋友是非常有益处。

  接着,三种朋友是有害处的。第一,「友便辟」,便辟就是谄媚、逢迎,就很会讨好人,态度好像很谦恭,其实是带着目的。我曾经让学生读《朱子治家格言》,他们念到一段的时候声音特别大,就是「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其实人年龄愈小,对磁场感觉特别强。文字有没有磁场?奇怪,那段文章这么长,他们怎么刚好读到这段的时候高八度起来?我也很惊讶。你看人确实对这样的人感觉很不舒服,见到富贵有权力的人,那态度好得让人起鸡皮疙瘩,友便辟;见到贫穷的人就瞧不起人,那态度很傲慢,这最让人难受。所以《弟子规》教诲我们,「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总要和气待人,要不能忘恩,不能喜新厌旧。「友善柔」,善柔,你看那个柔都是装出来的,装得很善良,然后就是很谄媚奉承人的态度。第三种,「友便佞」,佞就是口才特别好,口若悬河,讲得人家心花怒放,其实是带有目的的。这三种朋友对人的德行是有损害的。

  其实这三个特质,跟孔子曾经讲到「巧言令色足恭」。巧言是便佞,佞就是死的可以讲成活的,就是很会狡辩;令色是善柔;足恭,态度装得很恭敬,这个是便辟,谄媚奉承。孔子觉得这样的人生态度,他是感觉这样的态度很羞耻,「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些特质都会把人单纯、良善的心给污染了。而这个口才太好,最后变成狡辩。

  孔子有一次遇到子路,子路让他的同学子羔去当县的长官,县长,孔子就说:「你要害人家的孩子?你怎么安排他去当县长?」子路就讲,老师,有一个地方,又有老百姓,他边做官边学习,当官也是学习。「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他就好好去当官,边学边做不是很好吗?子路讲的有没有道理?Hello?孔子接着说,最讨厌的人就是那个会狡辩的,「是故恶夫佞者」,就是用这个字,这就会狡辩。子路跟着孔子一段时间,道理懂得多不多?很多了,怎么讲都有一套。大家相不相信今天我们听师长讲一段教诲,十个人讲十个都不一样?好像都很有见地。你讲出来跟经典相应,那叫契理。但是讲话不只要契理,还要什么?契机,你所讲的道理适不适合他的客观状态?请问大家,谁最了解子羔?是子路还是孔子?学生是孔子带的,你这个同学乱出主意,也没给老师say hello一下,你要负责任吗?他假如最后学不好出事了,你要不要负责任?告诉大家,给人建议,最后要负责任,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牠下次生病我还是帮牠医。」

  当许浚在那里提醒自己不能后悔,结果那些被他医治的人知道了这个情况,全部赶到衙门去了。那个县太爷觉得不可思议,这个时代有这种人?为了救那么多人,连自己的功名都不要了。他不相信,去了解,原来真的是这样。结果这一批老百姓全部到衙门聚集,刚好许浚出来了,县太爷说:「把他松绑!」结果老百姓跪下来,「我们觉得很羞耻,你这么无私的医生,居然被我们害成这个样子,我们无地自容。我们打算没把你救出来,要把监狱给拆了。」你看以前古代的人,他那种情义,他管不了那么多,「假如不能把你救出来,我们觉得我们不能做人了。」所以后来那个县太爷也很佩服他,因为他治的都是他县里面的老百姓,然后就借他一匹马,就赶过去了。结果,太多天没睡觉,骑马骑到睡着了,没赶上。

  戏演到这里,你看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印证真理。没考上好不好?好啦。考上了就不是他韩国的医圣了,他就是因为累到最后没考上,那个县太爷写一封信给他师父(他师父已经把他赶出去了),说:「你的学生,当今的义士!」他看了很感动,又把他收回来,最后得到他的真传。还没得真传就去当官了,怎么得真传?所以该睡着的时候还是会睡着,上天自有安排。不要看眼前的这些顺逆、好坏,不要罣碍,吉人自有天相。所以他师父当时候护念他,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最后他能成就他在医的事业。他命终的时候,自己也得病,他本来有药,看到那些孩子没有药了,他把他能活命的药给他们,自己也在生病,又继续去医,最后是拿着这个针去世了。所以这个片子,他老师怎么教导他,他怎么时时不忘他老师的教诲,这部戏让人在看了,感受这个师生关系,很令人动容。

  好,所以跟大家谈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这是交友最后一句。而这个交友当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原则,我们可以从《延寿药言》当中得到一些启示。比方「交浅而言深者,愚也」,这个是《汉书》上写的,交浅不可言深。比方说尤其在官场当中,你跟他还不是很熟,假如他有一些目的,甚至有一些私党,你可能讲了以后,你很刚正不阿,但是他们有带目的,你交浅言深,可能造成人家起了邪念歹念了就不好;或者不甚熟悉的,可能对方就是喜欢传这些八卦的事情。大家知不知道八卦的事情?其实这个词不应该用,八卦是我们中华文化伏羲画八卦。我修正一下,不能用这些流俗的名词,这么好的文化的意义都被扭曲掉了。就是喜欢挖人家隐私那些事情,「他就是这个性格,你都不知道」,讲了以后反而让他造罪业,就不好。

  「学记」里面也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交朋友重要。曾国藩先生也说,凡人都需要找几个好的良师益友、好的榜样来效法。我们今天能遇到好的良师益友,要进一步要珍惜缘分,他们身上的哪些优点我有效法的?不然很可惜这个缘就当面错过了。比方我们有缘跟着师长学习,他老人家的德行风范我们一定要用心去效法,他的教诲我们要依教去奉行,不要糟蹋这个这么殊胜的缘分。

  而在跟朋友相处当中,我们刚刚也有提到,一开始的时候都看对方的好跟善,慢慢的容易形成成见,见他的过了。其实对方可能德行是在提升,但是因为我们已经有成见,看他就都看那些不好的。所以范文正公的第二个儿子范纯仁,有提到一段处世的态度,好像上次有跟大家谈过,「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则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一个人要能契入仁爱的境界,一定要守仁恕,尤其是这个宽恕。孔子也给子贡一句勉励,子贡说,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的?夫子讲,「其恕乎」,就是这个恕字。「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人家觉得你很厚道,很欢喜跟你交朋友。「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我们看我们一天宽恕了自己无数次,可是别人跟我们相处这么久才犯一次错,我们就斤斤计较,念念不忘,那这个就是度量太小了,所以要宽恕、包容,甚至于要如其心,设身处地,就能体会人家的难处。以责人之心,我们很容易苛责别人,反回来要求自己,这样就能寡过知非。其实这一句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

  我们接着看第十个纲领,「贵德」的「十、学问」。我们一看到这个「学问」,就想到「好学近乎知」,你真正认真学习古圣先贤的经典、教诲,就会愈来愈有智慧。不只智慧要学,能力也要学,所谓一技之长,都要下苦功才能学得好。智慧、能力要学,德行要不要学?要。要见贤思齐,要格除物欲,真下功夫德行才能够提升,不然还是变成习气、欲望的奴隶,不能进步了。首先,求学,学贵立志。师长这次跟教育界的这些同道,包含我看我们古文班的学长也去了不少人。师长的讲题,「学习《群书治要》,承担救世使命」。这个世间确实有危难,七O年代汤恩比教授说的,「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其实就是中华文化的儒释道。所以我们这个民族拥有救世的宝典,看到这个世间乱了,不能袖手旁观,要承担起这个历史的责任,这就是立志了。人生数十寒暑很短暂,总不能白来一趟。所以《五种遗规》的编者陈弘谋先生说到,「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一定要做这个世间不能少的人,最重要的人。

  其实这个世间这么乱,原因是什么?人心坏了。人心为什么坏?因为没有人教他伦理道德。西方忽略了宗教教育,东方忽略了古圣先贤的教育,这个是最根本灾难的根源在这儿。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了,这些背离良心的行为就出来了。那我们理解到人心要靠教化才能改变、才能扭转,这个世间最重要的就是缺做教育的人。所以孔子一生做教育,释迦牟尼佛一生都做教育,包含西方耶稣基督,还有包含伊斯兰教穆罕默德,他们都是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所以我们很冷静的来看,世间现在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除了教育没办法解决。现在这些问题愈来愈严重,你不用教育没其它的方法。所以「安身立命,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为先」。我们自身就可以感觉到了,假如没有遇到经典、师长的教诲,我还在随波逐流,我怎么安身?现在人很忙,追名逐利,最后会得忧郁症,最后会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你看马上打雷了,那个头就像「嗡嗡嗡」。我们没有遇到师长老人家教诲,我们的路跟世间的人不会差太多,所以「安身立命,教学为先」。

  「创业齐家,教学为先」。每一个行业要成功,在商业要有商道,在医生要有医道,当老师要有师道,不然他也会失败。所以创业齐家,你这个家道能不能传下去?我们冷静想想,都当爸当妈了,我们家的家道是什么?有一本书叫《养正遗规》,收集很多非常优秀的家道。《弟子规》是所有家道的集大成,很多不同行业的家道会加他们不同行业的这些特性的教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义之邦,教学为先」。

  「稳定和谐,教学为先」。大家有没有留心到,最近全世界的灾难太多太多了,吓死人,很多地方干旱,美国今年干旱造成很多粮食减缩超过百分之五十,粮食危机很可能在今年就要爆发了。那密西西比河都见底了,没水了。很多地方是水灾,很多地方是火灾,很多地方是干旱,南非八月下雪,这异象很多。这几个月的我都看了,我没有看到一条马来西亚的报导。这么多国家地区都这么多灾难,马来西亚的灾难这么低。为什么?伊斯兰教马来人每天祈祷五次。我每一次看到女孩子包这样,我都觉得very beautiful,那叫庄严。你看女孩子愈妖艳的,穿得愈少的,那个社会愈乱。以前的女子为天下着想,这种存心,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跟古代没法比,根本没法想象人家的心境。我们现在就「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大家都只考虑自己,不考虑自己给社会的影响,真的会很乱。所以孔子讲「冶容诲淫」,你画得很妖艳,穿得很暴露,几个男人受得了,是不是?我的感觉是受不了,他都没有定功了,你还这样子。而且你看电视、网络,他只要张开眼睛都看到,那么多刺激,男人也不好当,是吧?所以各自都要自爱,才能化解很多整个社会的危机。所以「稳定和谐,教学为先」。

  「国丰民安,教学为先」。其实国家有福报都跟人心有关。马来西亚伊斯兰教教导孝道,这个很可贵。你看他们的经文里面讲「天园在母亲的脚下」。而我们华人,马来西亚华人特别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一念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承传着想,福报很大。再来,马来西亚的华人很用心修忍辱,因为你们是被人家管,是吧?观德于忍,观福于量。你能忍,你能包容,你就有福报,不是坏事。你看没被人管的地方都把文化给砍了,大家看到没有?他狂妄起来,连自己的祖先的文化他都要破坏。所以我想到孟子有一段话很有意思,孟子讲,「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孤臣就是忠臣没有被皇帝信任还被贬官,可是他「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孽子就是不是大老婆生的孩子,是妾生的孩子,他在一个家庭里面没有地位,从小要看人家的脸色,不敢乱来,很能忍辱。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他考虑事情要非常深远,方方面面,不然他可能就很难立足,可能就有生命的危险,所以他道德学问能通达,他的福报会很好。所以上天是公平的,其实福田还是都靠自己的心去耕。所以「国丰民安,教学为先」

  「太平盛世,教学为先」。师长有讲到这《群书治要》可以救全世界,所以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要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不只用华文讲《群书治要》,还要用英文讲《群书治要》。我们见到这些友邦,见到这些大使,他们看到《群书治要》这些经典很欢喜。包含首相都讲,照《群书治要》这些道理,这些为官者都知道他怎么去尽他的本分,怎么去办好政治了。确实中华文化是世界的瑰宝,不是只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而已。所以大家放心,老天爷、各个宗教的圣贤都会保佑。谁发愿,谁就得古圣先贤还有所有世界的各个民族祖先的保佑了。我讲到这里都有点起鸡皮疙瘩。教学为先。

  所以很多教育界的同仁,我们应该很欢喜,我们做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就像沈慕羽老先生讲的,教师是传文化最重要的事,文化不传,可能二、三十年这人都不像人了。这个文化这么重要。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一、二代人不传,现在伤害父母的例子都愈来愈多,祖先看了真的是心痛。我们尽一分孝心,扭转整个民族的命运。所以陈弘谋先生讲的,「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必为世人不能做之事」。人现在都想赶快看到效果,赶快获得利益,但是教育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接力棒得传好几代,甚至于在我们眼前都不见得能看到很明显的效果,而且还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跟困难。我们做不做?你们没什么反应。当别人都没反应的时候,你做不做?对,还是要做。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该做的事,「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讲的,义之所在,哪怕有九死一生的困难,都义无反顾去做。

  那我们接着,立了这个志向,我们具体的来看,什么才是修学真实的学问。大家冷静,现在学历很高的人很多,但不一定有学问。很多学历高都离婚的不少,他连怎么跟另一半相处、怎么跟人相处他不一定懂。所以学历并不代表学问。而且现在的教育,注重知识技能比较多,没有注重悟性,没有注重智慧的提升。因为孩子在读书,好像都是为了考试,那会无形当中变成考试的机器,机器那当然悟性会往下降。大家看一看,五岁的孩子眼睛比较有神,还是二十五岁的人?我们不要问这么远了,您现在眼睛比较有神,还是三年前?三年前?这样要冷静了,我们应该愈学眼睛愈明亮,愈有智慧,愈没有烦恼。你看师长老人家八十六岁了,那眼睛像婴儿的眼睛,炯炯有神,笑起来像婴儿一样。这个都跟经典相应,我们努力也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能返璞归真。

  我们看经句,慢慢去理解什么才是真实学问。一百五十一句讲到的,我们一起念一下: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

  我们看这里讲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勤学不厌倦,所以能够对治自己的习气。首先最直接的,学习能够不厌倦,他就会不懈怠。懈怠就是一个习气。所以学习一定要有恒心。恒心的动力也来自于要发愿、要立志。所以教育下一代很重要的,一定要让他立志,让他追随古圣先贤,甚至于是现代非常有德行、很有成就的人,成为他的榜样,他很积极的去效法。包含这个学习得不断熏习,不可以间断。古人留了一句话提醒我们,叫「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其实我们现在这个话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实事求是,不是三天,一天不读书,烦恼就伏不住了,这是我们客观的情况,那就不能开玩笑,每天一定要持续熏习。而且不只要不断的读经、听经,还要虚心的请身边的人,只要发觉我们有过失了,一定要提醒我们,劝告我们。这个恒心的部分我们放到下一个纲目,就是「有恒」,再来探讨。

  所以这个『治己』就是对治习气,其实就是《大学》里讲的格物的功夫,格除欲望、物欲,格除财、色、名、食、睡,格除贪、瞋、痴、慢、疑。所以一个人在求真实学问,他的欲望会愈来愈淡,他不会贪财,不会贪求世间的东西,那这个就要有放下的功夫。

  我们看历史当中范仲淹先生,范公,他身世也是很可怜,两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了,结果他母亲带着他,孤儿寡母流浪。人生遇到这么悲惨的情况,可是他的母亲不简单,没有埋怨任何一个人,反而转悲愤为力量,教育了他的孩子时时要对亲戚朋友有道义。最后范公的整个家道传下来,都是为整个亲人、为整个社会尽一分道义。在《古文观止》里面有钱公辅写的一篇「义田记」。范公那时候的义田有一千亩,传到清朝的时候他的后代发扬光大到四千亩。他死的时候连棺材都没有,他没留任何的财富给他的后代。留了什么?就是这个义,「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孙」,留给他的子孙,帮助贫穷的人,照顾整个家族的人,这样的道义传下去。这是真会给子孙造福的好榜样,所以家道九百年都不衰。现在任何一个范公的后代走到哪里都赢得他人对他们的尊重。

  那我们知道对治习气要从念头上,所以「贪」,还有没有贪求的东西?还有没有舍不得的东西?「瞋」,接触到一切人、事、物,我们会不会情绪有起伏?「痴」,我们能不能时时保持理智,不义气用事,不讲沮丧的话、不讲这些丧气话?有恒为成功之本,不能轻言退缩放弃。「慢」,这个傲慢也很细微,只要我们的念头里有高下见,「我厉害,他差;我高,他低」,这个傲慢慢慢就浮起来了。「我漂亮,他难看」,这些都是傲慢的念头。「我学得久,他学得少;我会背经典,他背不了几句」,这一不小心它就开始起作用了。「疑」,这个疑心也是很容易来,人往往都会往坏处想,这个疑心就出来了。要坚信「人之初,性本善」。最怕的就是怀疑自己,遇到事情很容易就沮丧、退缩,伤害自己的身心,这个疑心要去掉。

  所以在《菜根谭》当中有讲到,「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论」。我们学习的功夫表现在哪?对自己来讲,能够消融我们内心里面这个偏心、私心,这是真实的学问。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进步多少,其实就看我们放下多少习气。我自己最近也在想这个问题,就觉得自己小时候的坏习惯现在都还有,所以感觉自己退步得很厉害,不知不觉会迷失在掌声跟肯定、赞叹当中。

  刚好二OO三年九月五号,那一年我三十岁,好快,九年过去了,刚好有个机会到海口去,其实我去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要干什么,就刚好因缘就跟大家交流传统文化《弟子规》。当时候什么所求也没有,就觉得有这个缘分,能做多少尽力去做。走在路上看到垃圾很自然就把它捡起来了。我记得有一次捡的时候,旁边还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这个人是不是乞丐还是什么,怎么都在捡地下的东西?还有一次是有个人跑过来跟我一起捡,结果他一捡他才知道是捡垃圾,他还以为我在捡什么好东西,他还跟我蹲下来一起捡,然后很失望的看着我就走了。

  其实告诉大家,捡垃圾是真的捡黄金。一个小孩假如从小就懂得为小区的整洁,为整个社会的整洁,这个孩子心量很大,他爱护地球,他怎么可能会没有福报?所以捡垃圾是捡黄金,捡黄金是捡垃圾。你捡了黄金,他的贪念一直长,他心里面的垃圾愈来愈多。所以以前有个读书人,他还没考上功名,在路上捡个黄金回来很高兴,兴高采烈拿给他太太,他太太理都不理他,觉得他的志向太小。最后他觉得很丢脸,又把那个金子丢掉。这个太太不简单!这个太太假如说,「哇,好棒,捡黄金」,她先生以后走路都是(低头探看),那个贪念增长根本就没有正气。

  范仲淹先生这些都考过关了,当时候有个道士看他那么穷,教他冶金的方法,还留了黄金给他。他如如不动。后来那个人的孩子来了,他把方法跟黄金统统还给他。然后有一次,有个同学他们家庭经济比较好,看他吃什么,熬粥干了以后切成四块,就是一天吃的,没有配任何东西。人家看不下去了,办了一桌好菜请他去吃,他没有去。结果那个人就觉得很失望,「你是不是瞧不起我们?」他非常抱歉的说:「不是我不愿意领你这个情,但是我假如吃了你那一桌,我还能回来吃这一锅吗?」那个朋友跟他家里人听了很感动,很佩服他,那格物的功夫。又有一次,还没考上功名还在准备,皇帝来巡视了,这些读书人心都动了,「赶快去看看皇帝」,全部都跑去了。范仲淹如如不动,人家说:「你怎么不去看看皇帝?」「不急,改天就见到了,他日就会相见。」你看人家那种定力跟那种志气。所以他本来答应他母亲的时间,他提早考上了,就把母亲给接回去了。

  所以从范公可以感觉得到他这个「治己」的功夫,而且道德、学问不敢懈怠。他有一天觉得自己为国家做得不够,他当天整夜不睡觉,他觉得有愧,隔天很早就赶快去为民服务,心里安了才敢睡觉。

  接着我们看,『教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不学就没有智慧,你不教,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就不明理。所以我们学习的人都有义务把传统文化介绍给他人。你说我不大会讲,那你表演给他看,效果更好,身教大过言教。大家想一想,我们中国的道德模范,有一个老人家叫白方礼老先生,他老人家七十几岁又重操旧业踩三轮车,踩了十五年左右,绕赤道十八圈,积攒了三十几万帮助没钱读书的孩子,你说他讲过一句道理吗?可是他却是道德模范的灵魂,这个给社会的教化力量太大了,身教。还有不厌其烦苦口婆心的言教,夫子一生教学,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都是仁爱慈悲的榜样。他教人不厌倦,所以能够真正感化他人。孔子一生教学,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个诲人不倦的榜样影响了我们民族两千多年。

  而这个「教不厌」,这个不厌烦、不厌倦,代表父母教孩子、老师教学生、领导带下属都要很有耐心。「都教好几次了,还不会!」「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他从小就没学,你现在要一下子马上让他改掉几十年的习性,容不容易?那是强人所难,是吧?一个人把身体搞坏了,二十年把身体搞坏了,请问要多久把他身体调养过来?那最起码也要半年一年,哪有可能吃一副药下去就好了?可是我们现在看身边的亲朋好友,他也几十岁了,怎么可能我们讲一次他就听?他也要慢慢慢慢明理。所以我们要很有耐性。一个人听一个道理,要记住,就要二十一次。所以大家好好拿个本子,一次、二次,记住,要二十一次。再来,记住以后还要悟到。请问大家,我们《弟子规》读过几遍了?不少遍了,有没有每一句都悟到了?这个每一句里面有深度、有广度。那悟到,这个太重要了。那又有一段,记住了要一段,悟到了要一段,悟到以后要修行,那还要一段。悟后起修,理有顿悟,事要渐修。比方我很容易着急,这个下了很多功夫,感觉自己原地打转还有点退步。所以自己体会治己不容易,就不可能去苛刻要求别人。

  接着我们来看下一句: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这里有讲到学习的态度,一个人真正学了以后付诸实行,是怎么样去处世待人。君子,他的学问怎么积累?他非常勤奋的学习,所以能厚积薄发,把学问积累起来。而且这个积累要靠毅力、要靠恒心,不能半途而废,甚至要勤能补拙。《中庸》里有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下这个决心了,一定可以提升智慧。之前有跟大家分享过曾国藩先生,他是近代最成功的儒者,他把学问都用到整个爱民还有政治上去,这不简单。我们虽然读了很多经文,你真正去当官,一个头两个大,不见得能解决得了问题。他小时候背一段经文,他根性比较钝,背不下来,结果他们家有一个小偷躲在上面,等他这段背完要赶紧下来偷东西,等了老半天他都背不起来,最后受不了,跳下来背给他听,「你怎么这么笨」,就走了。大家看,曾国藩先生不简单。接下来「有恒」这个学习态度,有很多句都是他的学习心得,所以看到这个句子,就不可以半途而废。「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就很可惜了。

  接着『问以辨之』,要懂得审问,懂得请教,「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康熙皇帝他治学很严谨,他有一个字没搞明白,一定用心查数据给它搞清楚、把它想通。

  接着『宽以居之』,用宽恕厚道的存心来待人接物。所以人首先一定从厚道开始学习,处处替人想,不给人难堪。在《德育古鉴》当中有讲到,有一位沈心松先生,是袁了凡先生的姑丈,他姑姑的丈夫。了凡先生小时候常到他姑丈家里,受到他们夫妻很好的影响,觉得他们这对长辈特别厚道、宽恕人。这里就有讲到,他的姑丈跟人相处非常平易近人,从来没有讲过人家的过失,而且跟人讲话就让人家觉得很温暖,很害怕自己的话去伤到人,而且从来不会用强势的言语跟发怒的表情去对待他的仆人。

  有一次他的姑丈出外的时候夜已经深了,结果他的仆人喝醉了,他自己划船回来了,他没指责这些仆人。然后上岸以后,赶紧去通知这些仆人的太太去做善后工作,赶紧把他们扶回家去睡觉。结果隔天,他姑丈睡得很晚没起来,他太太就觉得,你从来不晚起的,怎么今天睡这么晚?他太太去催促他:「你怎么今天这么特别,睡这么晚?」他说:「我太早起来,这些仆人看到我,他会觉得很惭愧,很不好意思,昨天喝醉了又晚起来。所以我睡晚一点不要让他们难堪,待会他们都出去干活了我再起来。」就不忍心让人家难受,这个非常柔软厚道。

  而且他的姑姑也很厚道,也是从来没有对下属发脾气。结果有一次他的姑姑刚好盛了一碗酒,可能要做药用的,结果仆人进来以后以为那是一杯水,就把它倒掉了。她没有生气,她就问他:「你怎么把那个倒掉呢?」他说:「我以为是白开水,我以为是茶。」她说:「你不知道,那你是不清楚,所以没有过失。但是从今天以后,什么事情要谨慎,一千粒米才能做成一滴酒,你现在倒了一碗酒,那是多少米了。」她不只没骂他,是提醒他,当事人觉得很惭愧,会记一辈子。所以其实很恳切的几句话,远远超过去打那个仆人。然后又看到一个小孩,也是仆人,持着盘子结果打翻了,他的母亲马上就要打他。他的姑姑看到了马上阻止她,「他又不是故意的,不要这样子,赶紧那个碎片捡好,不要伤到人家的脚就好,不要生气。」

  有一个给他们租田的人来,刚好他们家里的人生病,来探望他家人的病。结果他姑姑就煮了很好的菜接待这个农民,然后还给了他一笔钱,看他送的东西,又加更多送还给他。结果就对着袁了凡先生说:「这个贫穷的人来探望我们的病,他很好心,可是他很穷,不能造成他家庭的压力。」对每个人都考虑得非常周到。后来他姑姑生的孩子科,孙子道原,都考上进士。所以厚道的人一定有后福。所以这里讲到的「宽以居之」,对待每个人都是很宽厚。

  最后『仁以行之』,用仁慈博爱的精神来广行于天下。这个世界的灾难根源来自于自私自利,我们能够不自私,一切仁慈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14: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