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75|回复: 4

[其它] 黄念祖老居士: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3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黄念祖老居士:首楞严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以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观音道场,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议功德。先师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我们的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有所信,有所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一点都不明白的人,你修啊,修一劫。你要真能入了观音耳根法门,那就是圆修啊。你修一天等于不明白的人修一劫,所以日劫相倍,大家实修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还须读诵大乘,希望能解第一义谛。要能解悟的话,你就成为圆人,你圆修一天等于其他的人修一劫。这也就是我愿意来作一些供养的基本原因。

   观音耳根圆通章在《首楞严经》,这个经的全名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家称《楞严》过简了。应该称《首楞严》。《首楞严》是一个名辞,不能拆开的。)《首楞严经》是经中之王,我国隋代最突出的大德智者大师,他听到印度有此经,他就在天台山国清寺,修建一座拜经台(圆瑛法师说此台仍在),每天向西拜求共十八年,仍是没有见到。可见此经多么难遇。此经题深奥,古德解释不一。今依明代大德憨山大师《楞严通议》。大师证入首楞严三昧,所议均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大师自叙云:“一夕于海湛空澄,雪月交光之际,恍惚大悟。忽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是夜秉烛述《楞严悬镜》一卷。”后因弟子请益,直笔成书,名为《通议》。近代三大高僧之首,谛闲老法师说:当听到有此书后“铭心五内,从斯历十余年莫不念念于是书也。”可见此书是何等希有的法宝

   《通议》说:“此题虽十九字,而独重在首楞严三字而已。……‘首楞严’此云‘一切事究竟坚固’(在《涅槃经》中,佛自释如是)大定之总名也。乃一心之异称。”首楞严之义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乃世尊金口所宣,不容疑惑。大师又曰此即一心之异称。所以首楞严即一心,一心生万法,而“一切无如心真实”(布袋和尚禅语),于是一切事即一切法,即是一心,自然就究竟坚固矣。古德谓为“彻法底源,无动无摇”,也正是此义。

   又《通议》解释其余十六字曰:“此一心具有体相用三大义故。一者体大,二者相大,三者用大。”什么叫做大?“大者,谓此心体,广博包含,极法界量,大而无外,体绝名言,强名大也。”就是说心的本体,广大无边,包含全法界,除了本身,不更有外部,无法安名,不能描述,勉强叫做大。“佛顶”,约喻“以明相大也”。佛卅二相之第一相名为无见顶相。佛初生时,乳母捧佛注视,看不见佛顶。又佛成道后,东方应持菩萨,欲见到佛顶,他上升了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佛土,仍然看不到佛顶。为什么看不到?《通议》说得好:“以此至极无相之顶,以喻广大无外之心,无相而不可以见见,故为相大也。”佛是至极之圣,顶是人身最尊无上之部。但此顶相不可见,乃以此最尊最上无相之顶相来比喻广大无外的一心。有相则可见,但此心无相,故不可以见来见到。所以是“相大”。

 

  此外从“如来……万行”都表用大。“一切诸佛乘此一心以跻(达到)极果,究竟无余,故云了义。一切菩萨乘此一心到如来地,故云万行。以此一心具上三义(体大相大用大)故为大定之总名。”

 

  首楞严即一心。以一心为乘,到如来地,圆证极果。“若以此一心而照万法,则法法全真。故云一切事究竟坚固。若了一题则全经之旨,思过半矣。”

 

  经中佛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故于经中,二十五圣各各宣说悟入三摩提之法门。观音自述耳根圆通法门,居二十五人之末,但文殊评选则居二十五圣之首。至于“三摩地”我们翻“三昧”、“正定”等等。但此经的三摩地,不是普通所说的正定。一般打坐,修观,如果是正法修行,正的知见,都可以入正定。也叫三摩地。但是楞严的三摩地超出这些。称为首楞严大定。大定就没有什么叫出定,没有什么叫入定。大定无出入。这个大定有两个殊胜之义。一、圆定。不是一般只是自心不动,而是统摄万法,成一定体。“日月经天而不动,江河竞注而不流”乃成“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大定。成与坏,生与灭,无不究竟坚固才是圆定。二、妙定。本性自具,不假修成。纵在迷位,其体如故。故称妙定。所以于心性外,另用工夫所得之定,都不是妙定。如合以上圆妙两义,就是首楞严王三昧,也称首楞严大定。也即是经中所说的“三摩地”。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经文中“尔时观世音菩萨”,就在大势至菩萨说完之后,“即从座起”,观世音菩萨就站起来。“顶礼佛足”,恭敬向佛礼拜,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明本来心地的原有风光,这才是修慧。所以这个闻思修三慧是比一般的大大地深入了一步。由此闻思修三慧入三摩地,即入首楞严大定。但是这个定和慧是不二的。这个三摩地从修到证,最后寂灭现前,证入圆通,即是“入三摩地”了。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以上是观音依古佛之教,从浅入深的全部修习过程。也即是从三慧入大定的经过。“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正是从闻性下手。“初”指最初下手之处,“闻中”就是在闻性之中。“入流”,驰求声音叫作出流,不听外声返闻自耳的能闻之性叫作入流。“亡所”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关键。眼睛看见红花绿叶,这些花叶就是所见,耳朵听到钟鸣鼓响,这音声是所闻,肉味是舌根所尝,孔子听了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忘了舌根的所。声音无动于衷,是观音最初步的忘所。因为耳根能听就叫能闻,能闻的本性叫作闻性。这是单从耳根说,实际闻性也就是全体自性的作用。可见一下手用功,就是从本体上,从自性上用功。这是一个很深入的法门。有的人把它讲浅了。佛经涵义,你深入发挥是好的。如果本是很深的,你讲浅了,就不甚如法了。观音大士在闻性之中“入流亡所”,就是入了闻性的流,绵密相续没有间断,默照在闻性之中了。入了这个法性的流,就叫做“入流”。忘记了所闻的声,就叫做“亡所”。参究自心,在心光内,注在闻性中,入了流,忘记了所听到声音的尘,故称“入流亡所”了。

 

  这个地方是非常重要。“所”字呀,是修行的一个关键。在本章之前,佛弟子富楼那问佛:“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佛就指出,其关键应在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能所对立,扰乱生尘,引成尘劳烦恼,于是“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可见清净本然之中,只因“立”了个“所”,于是出现山河大地,出现种种众生。问题都由于立了所。本经又说:“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所一立,心就不能再照了,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但众生一立了所,有了所见、所闻、所知,都有对待,一切成二,在这以后就不能照而只能想了。所以立了这个“所”就是众生入迷的根本。现在我们要回头,要觉悟,就必须从忘掉这个“所”开始。后头更有许多层次的“所”,一层一层地把这个“所”忘掉。第一步是什么呢?先忘掉我们所闻的声音这个尘,把这个“所”忘了。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听见音声,就分别呀,这个音声是美呀?是丑哇?是噪音哪?是乐音哪?爱听不爱听啊?这是顺我的,是称赞我的。这是批评我的,毁谤我的。于是许多烦恼都来了。由于所闻的声音,增加你很多烦恼。这个是什么呢?这就是背觉合尘哪!你本来是佛,本来平等,一切事究竟坚固。现在你就完全违背了,你就被这个声尘所迷惑,而生出无边烦恼,生出无量是非分别。这不正是背觉合尘哪!那么如果你返闻哪,自心不在这一切音声上头,自心所向者,不是向外,你回呀,回转来,不去听那个声音,而是去用耳根听我的能闻的本性,这就是返闻了嘛!返回来了。能闻者是谁?这个谁那就是你的闻性,你的主人翁,你的本来面目,就是你的本来的觉性,就是你的本来的妙明真心。因此这就是背尘合觉的开始。这是两条道路:你到底是背着觉悟向着外尘,还是背开外尘向着觉悟呢?观世音菩萨就是从耳根闻性之中下手起修,念念内照,于是入于返闻照性之流。于是自己自然离开声尘,也即是忘记了所闻,而“亡所”。这只是初步功夫的相应,因智光内照,而显定力,这是功夫。声尘自亡,这是效验。永嘉禅师说:“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也即是,不能亡所就不能入流,不能入流也就不能亡所。可见“入流亡所”是修证圆通的总诀。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楞严说通》解释为:“前之亡所,且唯亡动。今之既寂,乃是动结已除,静结方显也。既寂之后,加功进力,反闻功夫,展转深切,以至寂静亦亡,则动静二尘,迥然双脱矣。”这就是说:亡掉了声音,这是亡掉声尘的动相,动相不能妨碍自己,于是解了声尘的动结,但动相一除,马上显出声尘的静相,这是声尘的静结。仍是外尘的结缚,必须继续入流,返观闻性,来解除掉。所以我们在修行道路的任何地方,都不能停步不前。当动相消除不能为碍之后,自然出现静相,若留恋这个静相,还是有所着,所以需要更进一步。不住于静尘,仍是返究能闻静尘者是谁(也即知静的人是谁)?若心住静尘,即是闻静尘,是出流,而不是入流了。若能返闻自己能闻静尘的闻性,于是静尘也不能为碍。声尘的动静二结,一齐解除。故云“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憨山大师在《通议》中,有极精妙的解释。如下:“六根顺流(出流)奔境,故随情造业。今于耳根思修,则不缘外境矣。入流者,返流也。谓逆彼业流(业流即指顺流(出流),谓驰向外境声尘,随情动念,造种种业,所以叫做业流),返观闻性,则不由前尘(当前外境的声尘)所起知见(不为声尘起心动念)而闻性现前,尘境遂空,故曰亡所。”这又说明了非入流不能亡所,非亡所不能入流。

 

  下云:“且未观闻性之前后,以境(指外境)有动静,则听不出声矣。今观闻性寂然。则境(指返观所缘之内境,即闻性)无动静之相。故曰‘了然不生’。”大师所说的妙谛,一时不易领悟,所以再引证一段唐代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中禅语,来辅助发明。禅师开示:“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门,令汝还源。汝还闻鸦鸣鹊噪之声么?”曰:“闻。”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曰:“奇哉!奇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我更问你,你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既不可得,当伊么时(彼时),莫是虚空么?”曰:“原来不空,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能空的这个空也灭。这就是“空所空灭”。打个比方:就像拿木头钻木头来取火,木头钻木头,钻来钻去,一下火出来了,钻的木和被钻的木都烧完了。空所空灭就是这样。能空的和所空的都灭,两个同时都没有了,“空所空灭”。这就解了空结证了法空。“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以上由于“空所空灭”,破了空结,证了人空与法空,但其中末后的一个“灭”字,仍是一结。动、静、根、觉、空、灭是六个结,都是生灭法。解结次第:第一步动结灭了(破了声尘的动相),静结就出生了。再破了静结,声尘的动静二相都消,只显能闻耳根,于是静灭根生。耳根之外没有了可作对待的声尘,于是根结也不存在了。根结也破了,此时根尘全脱,唯有照境的觉智,这是根灭觉生。所觉之境既离根尘,能觉之智仍在,若常对待,仍有能所,此智亦须放舍。于是能觉与所觉俱空,觉结灭而空结生。“空所空灭”则空结灭而灭结生矣。到此若常住灭相之中,被灭相所障,是一种顶堕,正在百尺竿头,更须进步,到此也必须着力去灭除,但不存执着之心,以俟一刹那顷,灭相迥脱本理现前,六结俱解,顿证一心。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所以这就跟《涅槃》:“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完全是一致的。在寂灭中不是空无所有,而是寂灭为乐。“寂灭”二字,其中“寂”字,不是与动互相对待的寂,而是从无始来,本自不动的寂。其中“灭”字,不是与生互相对待的灭,而是从无始来,本自无生的灭。故此“寂灭”,即本觉理体,即是如来藏,真如实际,一乘寂灭场,大光明藏,实即真心全体,无边妙用,皆在其中,以上解除六结,是观音大士“从闻思修”,“寂灭现前”,“入三摩地”,证入圆通。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忽然”指从闻思修,一刹那间,证入圆通,发挥全体大用的时候。《通议》说:“一念顿证,故曰忽然。”“超越”是解脱无碍之义。《通议》曰:“十界依正,皆寂灭一心所现影像,故曰超越。”(十界中,六凡是世间,四圣是出世间)如古德所云,十方所有诸法,无非自性光明,当然就解脱无碍了。自性光明,圆满十方,洞然无碍,故曰“十方圆明”。

 

  《心经》大家熟,正好互相印证。经中一切皆无,无智无得,故云“无所得故”,但最后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嘛!这里也是如此。生灭灭了之后,是“寂灭现前”。是“超越世出世间”,得到两个“殊胜”。一个“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向上说,和诸佛本来明妙的大觉之心相合,与佛同体。又“与佛如来同一慈力”,跟佛如来同样的大慈大悲的力量。与佛同用,大士所证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理体,故本心上合诸佛下合众生,所以我跟六道一切众生也是同心同体。“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悲者悲哀,仰者仰望,众生在苦难之中,哀求佛菩萨求度,菩萨就和同体的一切苦难众生同样悲仰。为什么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因为观世音菩萨跟我们同体嘛,你悲仰,观世音菩萨跟你同样的悲仰,但菩萨同时具有佛的慈力,所以众生马上得到救度。

 

  观世音菩萨成道的经过,一层一层,消除能所,连断六结,才证入圆通,所以我们也须直入宝山,不可在途中贪图小利,得少为足,甚至堕入魔途。当前往往有人认为自己怎么样怎么样,自己悟了证了。其实也并不是想骗人,在众生分上,很自然。不知不觉就落到自欺欺人的份上,甚至于破大妄语戒。破大妄语戒是地狱业。这实在可怕,这个事我们要知道。所以我常打比方,你要去颐和园,有的人一走到动物园,出的是西直门,我这方向对了,看见个园子了,那个是颐和园?不对!再往前走,到了紫竹院,这个更像了,这个是颐和园?还不对!再走走到海淀,看见又是山又是水,这是颐和园?还不对!这个譬喻大家记住。你千万不要把紫竹院等当成颐和园;你把紫竹院当成颐和园,你自己到不了颐和园事小,你耽误别人。你说颐和园就在紫竹院,耽误别人的慧命。

 

  【世尊!由我供养观世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世尊”是观音于会称呼本土导师释尊。“如幻”是喻,因无修而修,修而无修,所以用幻事来比方。也正是永明大师“大作梦中佛事”之意。“闻熏”指本觉闻性自内熏起始觉智。“闻修”指始觉智反闻入流,照性而修。解除六结,澈法源底,究竟坚固,入首楞严大定,证入圆通,名曰“金刚三昧”。得佛之体,同佛之用,故“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随机感赴,普门示现,“入诸国土”。

 

  “三十二应”是现十法界(六凡四圣)种种身相,普应群机,广作救度,一一各随其类而现身(从佛身、人身,直到药叉、阿修罗,人非人等),各应其机以说法,令其成就。以上三十二亦只是略言而已,实则应化无量。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无作妙力”者,不是由于造作,也即不是“有为”之法,叫作“无作”。任运显现不可思议微妙之力,叫做妙力。观音大士以金刚无作妙力,证得同体大悲。大士身心与诸众生,并无二相,众生悲仰即是大士悲仰,大士妙力即是众生妙力。故可令一切众生于苦难中,生悲仰心,即可于观音身心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众生遭难,正在怖畏之中,若蒙救得脱,即不复畏惧矣。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这个地方有人误会为,众生在受苦受难时,自己观音声而得到解脱。《正脉》批评说:众生在苦难中,谁还能静心作观,这是不可能的。《正脉》与《贯珠》等都主张,在“观其音声”之前,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利用耳根,大家容易入门,有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人在清静地呆着,十方,不管是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各方同时都打鼓,这一切声音你都听见。现在我从在这儿,我只能看见前头,我就看不见后头是什么。你们也一样。你们只能看见我,你后排是谁你不知道嘛。后头有人说话听见听不见?耳根利呀。耳根不但是利,它圆哪!你要是到了过去的戏园子里头,什么声音都有哇。唱戏的,说话的,小孩哭,卖东西的,你都听见,而且都能分别。这是在唱,那是人在说话,这是卖东西的,那是小孩哭。一一清楚嘛。你这个闻性非常圆哪,不分方所遍一切处,只有从这儿你容易体会,所以为什么赞观音?他有道理。他这个就是说十处一时闻,这是第一个,是为圆真实。我们的性是真实的圆哪!底下就是“目非观障外”。咱们在大殿之中,大殿外头有什么,咱们不知道。口鼻也一样。你吃东西,东西不到嘴里怎么知道是什么味!鼻子也一样,包装里的香水,鼻子闻不见香味。身的触觉,触身才有触觉。铁棍在空中飞舞,不打到自己身上就没有感觉。风,风吹到我才有触觉。这就是“身以合方知”。接触到了才有感觉嘛。可是隔着墙听声音呢?大殿外头机器声,听见了吗?隔着墙呢。耳根之利,其它的根不能比呀!是通的,墙壁这些东西它不能为碍。这就是“通真实”。不但圆真实,通真实,而且是常啊。这个能闻之性,是不生不灭的。不是因为有声音他就生出来了,没有声音他就灭了。所以拍掌时这个声音来了,你听见拍掌,这是声音。拍过以后声音没有了。可是再拍呢?又听见了。可见你能听的那个性能在两次拍掌中间没有灭。要是灭了,我再拍时你得重新生起这个能力,才能再听得见。可是不用嘛,你马上听见了。这就证明你能闻的这个性能,是不灭的嘛,无生无灭的。所以这是“常真实”。所以从这耳根,从我们生活中,这是最容易体会到我们自性圆、通、常。从这个地方信入,所以对于我们是最方便,最重要哇。精妙的内容太多,时间来不及,只能选择最紧要的了,最后文殊就告诉大众还有阿难,你们应该:

 

  【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在会的大众,阿难当机。阿难是初果的圣人,能记住十二部大经。遇见摩登伽女,到这个时候,他全不行了。所以对他及大众说法,“旋汝倒闻机”。我们能闻的闻机,即指闻性,浅说也即你能闻的机能。但是他颠倒了。你不去闻自己的本性,只去听外头声音。所以是倒闻了,倒闻的这个机,你把他转过来,不再去追逐那个声尘了,旋转汝这颠倒的闻机。你返闻,返回来,闻你的自性。关键就在这儿。旋汝颠倒的闻机,你返回来。闻,闻什么?闻自性。到底我这个能听的是谁呀?!我这个能觉的是谁呀?!能空的是谁?!能灭的是谁呀?!把这些个“谁”都打破了他。要彻底呀,闻自性嘛。“性成无上道”。《通议》解释“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两句经文,最为精妙,内云:“谓此耳根圆通,并无别法,但旋汝等倒妄之闻机,返自己之闻性。若闻性圆明,则顿成无上道矣。”盖返闻自己本有的闻性,以此性为自己在因地之心,实为成佛的真因。“性成无上道”的“性”字,以这个“性”为因。也就是说我们刚才说以发菩提心为因是一样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菩提得菩提。你要成就菩提就得发菩提心哪。菩提心里头就是大智慧呀。正念真如法。你不明自性怎么能正念真如哇?所以这是一句一样的话嘛。返闻闻自性,就是以自性为因,你就毕竟成就无上之道。“圆通实如是”。圆通真实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就是要颠倒一下。我们在迷,成为众生,是背觉合尘了,把它颠倒一下,背尘合觉。是个方向的问题。譬如咱们被地拌了一跤倒下去了,摔在地上。这是因地而倒,你还是要按着地才起得来。但是方向不一样。倒下去是往地倒,起来是离开地。可是倒在地上,你不按地起不来,这就是因地而起。都是地,但方向不一样了。“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这个微尘,现在知道了,就是中微子。初步吧,这个比电子小到多少多少万倍,遍满虚空的这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微尘。多少万里厚的金属板都能穿透。因为它太小。虚空中常常发现有很多这样的微尘,微尘多的佛,十方微尘数的佛,是一路涅槃门哪。进入涅槃是一条门路。都是相同的。“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过去佛这个法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现在诸菩萨也因此法,而各各入于圆明。“未来修学人”,咱们都包括在内,咱们这些修行人,“当依如是法”,应当依止这样的法。“我亦从中证”,我文殊也是这样证入的。“非唯观世音”,不仅仅是观世音大士。这是总赞。

 

  今天这个观音道场。所以介绍了观音成就的经过,观音所得的殊胜的功德。三十二应,十四个无畏,四个不思议,这都是观音成就。也是赐给我们的果实。大家如果能够返闻自性,成无上道,当然很好。不然就是这个果实,我们好好享受,依止这个法门。观音大士绝无妄语。而且文殊菩萨作的证明嘛。这一切都是真实。因此修行的道路是如此,果实的功效也是如此。

 

  底下稍微再说一点这个法门和念佛的关系。大家一听观音法门最殊胜,大势至菩萨念佛法门,没有得到文殊这样的称赞,大家可能生出一点分别心来。这个问题我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佛问的问题是入三摩地,入的是首楞严的三摩地,这个境界就等于即身成佛,这是最殊胜的成就,究竟的成就。这就是密宗的即身成就,密教的大圆满,大手印。中国的禅宗,都与观音法门完全是一味的。所以文殊大士评为第一。至于净土法门,并不以这个世界成佛为主。如果当时佛所提的问题是:让一切众生在即生之中就了生死,出轮回,往生极乐国土而成佛,那文殊大士必然评定大势至念佛圆通第一。评比的是什么,这是关键。即身成佛什么最为第一?那就是这个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你要问:甚至于五逆十恶,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甚至于动物都念佛往生,必定成佛,那就是念佛法门。夏老师闭关念佛的时候,他是坐着念一段,然后经行绕佛念一段。坐下就脱鞋趺坐,起时就穿鞋绕佛。后来他看见一只老鼠,随着自己行动。从下时两只鞋当中有点空地,老鼠就坐在两只鞋当中。夏老师起来绕佛,老鼠跟在后头行走,天天如是。这也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都是真事,学佛人不许妄语。有一天起来了穿上鞋要走之后,老鼠没动,夏老师以为老鼠忘记了,轻轻地跺跺脚,惊动惊动它,它也不动。再一看,老鼠已经坐化了。古今这类事例很多,所以说这个法门连动物都可以救度。要说如何能够三根普被,即生不再堕入生死苦海轮回六道之中,那就以净土法门最为殊胜,最为第一了。我们也不要多分别了。总之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二)大家注意,我们念佛,讲究自念自听。自听很重要。自己念,自己听,自听就利用了耳根了。你自听什么?听你自己所念的,这不是闻自了吗?返闻闻自,这不就返闻了吗?算不算是闻自性呢?我也再下个补充,大家念咒,佛号就是咒。东密教祖兴教大师说,一个阿字具足一切陀罗尼。陀罗尼即是咒。所以咒跟佛号是一样的。慧明大师说,这个六字大明咒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本心。观世音菩萨和我们众生是一个心哪。我们就在念观世音菩萨这个咒,观世音菩萨的心就和我们众生的心同体呀。我们正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心,他的心和我们的心同体。那么我们在念咒时,不就是念本心吗?我们念了我们的本心,并且在自听,不就听了自己的本心吗?你返闻的呢?不就闻的自己的本心吗?本心不就是自性吗?至于念佛法门呢?首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皆真如实相,皆是法身,也即是自性,这句佛号不就是自性嘛?《净修捷要》:“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可见所念的佛,即是本觉,即是自性。这样一来嘛,咱们这个念佛法门也是“返闻闻自性”。称赞“返闻闻自性”,也就是称赞念佛法门。这一点我们是应当坚定的。不要一听称赞这部经,那个法,就动摇不定。我们必须一门深入。

 

本文初稿,乃北京善信,根据余数年前在北京广济寺,观音道场讲话录音带整理而成。兹收入本录,乃重新校订修改。(一)补足经文,所引尽量皆是原句。(二)采撷憨山大师《楞严通议》文句与精义,增入文中。(三)全篇修校一过。现虽较原稿有所提高,但蛇足之诮仍所难免,勉强付梓,或可稍作欲习本章者,入门之助。

 

九○年十二月黄念祖志于北京莲舍

黄念祖老居士: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08: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