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15|回复: 5

[其它]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0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05-126)》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O九集)  2013/3/2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109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上一节课讲到两百一十一句:

  【上为下效。然后谓之教。】

  从二O一O年连续三年,在云南省,他们连续办了三届的道德论坛,而且参与的老百姓的人数,每一期应该都有一、二千人,而且又把这三年录下来的光盘,要在全省每个县去播放给老百姓学习。云南省好像有四千多万人,省的官员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结果他们办了之后,老百姓非常认同,老百姓都拿着钱到政府那里去,说:「你们一定要继续办,这些钱要支持政府办道德论坛。」所以『上为下效』确实是风行草偃,上位者带头做,老百姓起而效法,起而整个响应。

  另外在浙江温州市,当地的政府也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学习。他们去年就有办一届的道德论坛,结果在好像市民的公园这样的场地,都有公告了政府要办这几天的道德论坛。当时候有一个老奶奶,九十多岁了,她的外孙女还怀孕,牵着这个老太太就在市民的广场在那里散步。九十多岁老太太不识字,所以政府打出来的电视墙她也看不懂,老太太只是问,上面是写什么?外孙女就说是政府他们要办道德论坛。老太太说,这些课程是讲什么?外孙女讲,是讲孝道,讲这些五伦八德。老太太当下就跪下来,这个外孙女还以为老太太跌倒了,很紧张、很担心。其实是老太太她听到温州市政府办这样的论坛,非常感动,她就马上跪下来,然后叫她的外孙女说,「妳一定要带我去见一把手(温州的书记),妳一定要带我去,我一定要给他跪下来感谢他,办这个对老百姓利益太大了。」

  结果外孙女觉得老太太年纪这么大了,不是很方便。然后就对着那个政府的大楼,刚好就在附近,老太太就跪着对着政府的大楼感谢。结果这件事,因为她外孙女当时候就有打电话,因为以为老太太跌倒了,就打电话在联系事情。后来老太太强调她不是跌倒,是太感激政府办这样的活动。这个消息就传出去了。所以当时候在筹办这个事情的政府官员,跟所有投入的义工,统统非常的振奋,觉得这个老太太真的是好像菩萨来唤醒每个人的使命感。

  您看上位者才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老百姓感激成这个程度,所以怎么可能不效法。所以『然后谓之教』。我们体会到人民是很好教育的,只要上位者来带头,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看到这几年来,在整个祖国大陆,整个传统文化的弘扬,老百姓非常的认可、支持,没有人反对的。而且我们看每场课程,几百人、几千人,那都要多少义工。看到各地在办,开车的义工都是大老板,他们放下钱没有赚,都来无私的奉献。可见得确实是「下效」,各行各业都在效法。而且他们也体会到一个生命的真谛,叫「为善最乐」,「助人为乐」。这个是我们非常欢喜在大陆,在这么多的地方,都有领导者来带头。

  这个「上为」,这个「为」是真正去做,不能只是说而已。这个在之前跟大家有提到,「上以言语为治,下以言语为学,世道之所以日降也」。上位者觉得重要的讲话都能够做好报告,就是好的政绩了,上以言语为治;下以言语为学,下位者,广大的老百姓,以好的口才就是学问,这样整个世道人心会不断的下滑。为什么?大家的精神都放在口才的训练上而已,都不是真正要把说的完全去落实下来。我们冷静看到,现在对政治人物缺乏信心,甚至都有讲说是政客,好像选举前讲的跟选举后做的不一样,那这个就失信于民。而孔子讲,「巧言令色,鲜矣仁」,很会讲话的,你要看他做不做得到。那「刚毅木讷,近仁」,反而比较老实,言语不大会表达,可是他很实在,他讲的话一定,哪怕头破血流,他一定要守这个信义,这样的人反而比较接近仁德。大家冷静看看,其实我们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之下,很多时候都是把功夫先用在才华上的提升、口才上的提升,反而在心地上的功夫不见得下得多,在德行上的功夫不见得下得多。

  我印象比较深就是我第一次到大学去跟同学们分享传统文化,在北京民族大学,我讲了两个小时。下台正要回去的路上,有一个男孩在后面追我。我已经走了很远,他终于追上了,他很激动,然后对着我讲:「老师,你的口才真好!」我本来是想他听了两个小时,不知道有没有哪句孔子的话还是孟子的话让他很感动?他这么激动就是为了来告诉我口才很好。当时候其实我是非常震动,我感觉,现在年轻人他看重的重点在哪里?我们是真的很真诚的跟他们交流传统文化,这个心跟心没有碰在一起,反而吸引他的是他觉得我口才很好,就是他很重视这个才华。所以整场下来,反而这些经句的义理没有吸引到他。那这个孩子是这个反应,也提醒我们,我们自己是重德还是重才?这个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栽培,也会影响自己以后带组织、培养人的重点,是把德排在前还是把才排在前。假如重视才而没有重视德,等他的才华提升到很好,但是傲慢伏不住的时候,可能我们当领导的会有很大的遗憾,就是折损了一个人才。

  所以在《资治通鉴》当中,司马光先生有提到「才德论」,就是要把德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才德论」里面讲,「正直中和之谓德」,一个人他很公正、他很正直,而且处世他很柔和,走中道,而且重视团体的和睦,他会以大局为重,有这样的态度跟思惟,这个是德。「聪察强毅之谓才」,很聪明,观察力也很敏锐,做事也很有魄力,也很有毅力。但是假如缺乏了正直中和,那他偏掉的时候,谁也说服不了他。所以洞察这些现象,对于我们培养下一代是个重点。我们看民国初年,反对文言文的一些很知名的学者,其实他们都是从小读文言文的。他们有这么高的学问、能力,没有文言文他们不可能有这样的程度。可是他们却反过头来提倡白话文,要排斥文言文。他们的学识、才华都相当高,但是忘本了。

  我们接着来看两百一十二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0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一起把它念一下:

  【古之仁人。推所好以训天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恶以诫天下。而民莫不知耻。】

  一开始讲到古代有德行的人、仁慈的人,其实仁者懂得爱人。我们冷静想一想,谁不愿意去爱人?当父母的都希望爱孩子,男女之间有因缘组织家庭,都觉得要爱对方。那都是去爱对方了,怎么现在下一代的素质在下降?怎么现在离婚率这么高?在夫子那个时代,刚好孔子面对三个学生,请教这三个学生,什么是智?什么是爱?什么是仁?子路的回答,「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贡是回答,「仁者爱人,知者知人。」颜回的回答是,「仁者自爱,知者自知」。从颜回的回答当中我们可以理解得到,真正仁慈之人,首先他是自爱的。他自爱了,他知道怎么成就自己,他才知道怎么去成就别人。假如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提升自己,甚至于还糟蹋了自己的岁月,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去爱人?那可能在爱对方的时候变成溺爱了。所以颜回的回答对我们很有启示。

  人真正要懂得自爱,那必然是了解到《大学》里面讲的,要从格物下手,要从格除自己的物欲跟习性下手,这才是真正自爱。因为他格物了,烦恼轻,智慧会长,然后时时用智慧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他的念头就不会偏了,他的念头保持在真诚,诚意正心。那时时都以真诚的心待人,慢慢他就影响身边的人,他身修、家齐、国治。所以真正的仁慈的人,他一定是有在自己的习气上下过功夫的人,他是懂得自爱的人,他一定是修身的过来人,他才知道怎么样去爱人。不然我们无形当中,假如没有在比方贪瞋痴慢疑下功夫,我们连自己贪瞋痴慢疑什么时候起,有时候还不见得看得到。那我们在给孩子教育的时候,我们谈的话里面,可能就有贪瞋痴慢在里面了。比方说我们在跟孩子谈话,我们都起情绪了自己不知道,这个情绪会感染对方的。

  我们以前在学校教书,觉得每一班孩子的风气不一样,跟他那个老师很有关系。这个老师很有礼貌,他的学生就跟着很有礼貌。这个老师假如跟其它老师都不打招呼,他们班的学生礼貌就相对比较差。我们以前在学校有观察到这个现象。后来在社会当中也工作过,发现每个部门,那个部门的领导比方说脾气大,他带出来的干部脾气就大。所以那个影响确实是潜移默化。所以我们不自爱,还让贪瞋痴慢常常起现行,不要说爱人,铁定给身边的人不好的影响。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那个真心一发出来,他觉得会对孩子有不好影响的习惯,他马上就改掉,这是有真爱的人。比方说抽烟对孩子不好,他会真的马上改掉、放下,甚至是可能太太怀孕了,他就把它改掉了。

  所以我们学圣教没有别的,刚好上个礼拜师长给我们勉励的时候讲到,「圣贤教育就是真心的教育」,就是让我们恢复真心。怎么恢复?从当下都觉照自己要保持真心去待人,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心去对待每个人,慢慢的就恢复了。所以圣贤教育也是自爱的教育,进而能够去爱人。他自爱了,他知道怎么成就自己,所以他『推所好以训天下』,他知道人最可贵的就是德行,就是真正时时心跟圣教相应,法喜充满。孔子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们明白到真正的快乐是从内心出来的,他明白到五伦八德是每个人本善里面具备的。他以五伦八德,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他们恢复了,他们得到快乐幸福的人生,所以就以自己崇尚的这些美德来「训天下」,就是教导、劝勉天下的百姓。而因为这些道德每个人的本性都有,所以他们一提倡,『而民莫不尚德』,而民众没有不崇尚这些道德的。

  而且这个五伦八德,还不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认同,任何民族的人都能接受。就像我曾经在澳洲,我们净宗学院对当地的百姓,也是讲闵子骞孝顺的故事,这些《德育课本》跟他们分享。因为我坐在后面,看他们在前面听,讲到跟八德相应的情节,他们都一直点头。后来下完课跟他们交流,他们的话,很恳切的说,「做人应该是这样、应该是这样。」哪怕这个德目在他成长过程并没有教育到他,可是他遇到这些榜样,他是非常认同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本善是不分种族、不分宗教的。

  这次刚好师长来,我们马来西亚的专门在致力于整个宗教和平工作的官员,刚好跟师长吃了一顿饭,然后知道老人家要留几个礼拜,就有提出来,可不可以让老人家跟不同的宗教代表讲一堂课?他觉得这样的长者、智者很难得。那一天也来了很多回教的领袖、回教的朋友,我们很多华人同胞,他们也是战战兢兢,「他们能不能接受一个高僧跟他们谈佛法、跟他们谈中华文化?」也是有这样的担心。结果旁边的华人朋友一直盯着这些回教朋友看,很怕他们把耳机拿下来不听了。结果让他们很惊讶,不只没有拿下来,回教朋友把耳机按进去,怕漏掉一句。所以我们中华文化儒释道的教诲,没有人不能接受,听了都欢喜。师长讲完以后,很多回教妇女都抢着要来跟师长拍照留念,听了很欢喜。所以儒道释圣人讲的都是跟性德相应的智慧,而性德是每个人都有的。

  所以看到这个「民莫不尚德」,从师长一生的教化,我们可以认同。师长还得到印度尼西亚的回教大学的荣誉博士,而且印度尼西亚人还传了一句话说,我们师父比印度尼西亚人更爱印度尼西亚人。那老人家把仁慈博爱表演出来,不同种族、宗教的人都会感动、都会认同。所以确实就像前句讲的「上为下效」,就像「推所好以训天下」。老人家一生得到儒释道教诲的益处,一生幸福美满,您看八十七岁身体这么好,笑起来有赤子的笑容,智能又这么高,他得到这么大的好处。老人家常讲,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学习圣教了。那我们这些学生、弟子遍布在全球,「民莫不尚德」,大家都很认同老人家、认同老祖先的这些教诲。

  接着,『推所恶以诫天下,而民莫不知耻』。这句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愈上位者、愈有影响力的人,他的一个态度影响的层面非常大。像我们中国的领导人习近平主席,
 楼主| 发表于 2021-1-20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感觉到了。我相信他这次祭祖一定给他人生带来很不一样的影响。他感觉到祖宗在他身边护佑他,他不能让祖宗操心。更重要的要有志气,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以显祖宗,这个才是做后代子孙应该尽的一个本分。

  我记得刚好有一次我到马六甲培风中学,应黄氏宗亲的邀请,他们在场所有的义工全部是黄氏的子孙,他们穿的衣服全是黄色的。我们这次共学班也是穿黄色的。然后在他们的衣服印了四个大字,「孝亲尊师」,看了印象深刻,也很感动。黄香的后代一千多年之后还念着他的德行。所以诸位学长,我们要做得像黄香这样的祖宗才可以造福后世。

  黄香九岁就温席,「冬则温,夏则凊」。我们冷静想想,九岁的孩子应该是父母帮他盖被子,他却已经能体恤到父亲的辛劳,帮父亲冬温夏凊了。而且他九岁母亲去世他就非常的感怀母亲,痛哭到就整个饭都吃不下。他有那种孝思这么深,一个九岁的孩子,他那个孝心的天性终身都保持。而当时候的君王不简单,当时候的父母官也不简单,当时候太守刘护就把他的孝行上报。当时候的皇帝马上抓住这个好榜样教化天下人,赐给他八个字,「江夏黄香,天下无双」。

  我们看到二百二十句,刚刚讲的是汉朝的皇帝做的,我们看这个经句讲,「显贤表德,圣王所重」。所以古圣先王很懂得教化,他尊崇这些贤明的人,表彰他们的美德。汉朝就是这么做的,汉朝以孝治天下。从「亲有疾,药先尝」,是汉文帝的表率,母亲生病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亲身侍奉,睡觉的时候都没有把衣服脱下来,因为怕母亲又有需要,临时来不及。其实这种随时担心母亲有需要,大家想一想,他睡得沉吗?睡不沉,时时都是念着母亲的需要。

  太守举荐,举孝廉,这又是一个重要的教化,从汉朝一直到清朝,都有这个很好的举荐人才的标准,就是「孝廉」两个字。我们刚刚一开始说「弃常则妖兴」,举人才的标准能不能变?一变就麻烦了。现在不知道各个国家举人才的标准是什么,还是要回到这两个字。所以现在世界各国政治都愈来愈乱,他还得回到这个老路子才行,因为「人存政举」,你没推荐到好人才,政治怎么可以安定?现在是民主时代,所以应该以后的政党,要成为党员,还要回到这个标准,要孝廉、要孝顺的才可以入党,铁定会有人才辈出。

  我听说北京大学有规定,只要发现不孝,退学!这才正确,这样北京大学以后出去的就是一定要守孝道的人,才能在北京大学毕业。北京大学是中国的第一学府,它带头做表率。而更难得的,他的校长是个孝子。我当时候看那个报导,他为九十岁的母亲祝寿,母子两个人抱在一起好几分钟,他痛哭流涕止不住眼泪。后来才说到了他的故事,他老母亲八十岁大寿的时候,他赶不回去,非常遗憾,就一直想着,母亲九十大寿的时候,我一定要回去帮她祝寿,满了他的愿。所以我想我假如是北京大学的学生,看到这个报导也会被校长感动。

  在家落实孝敬父母,『出则悌』,出外包含到学校,到学校或者到团体,以及往后出社会,到每一个企业、团队。「出则悌」,这个「悌」就是恭敬长辈和领导上司。唯有这样,他做人的孝敬的根基才有,不然他的德没有根。一个人只要没有德行的根,他一定会给人家不好的影响,他到各行各业也不可能真正能利益这个企业、团体。真的,我们出社会这十多年,看到在一个团体里,这个人很有才华,可是傲慢,跟人不好相处,甚至小聪明谋自己的利益,这个对团体的损害都很大。所以真正没有德行,要帮得上团体的忙,不大可能。有些老板会说:「他现在这个能力我很需要,没关系,没有德也不管了。」结果一用,三年、五年之后就出事了。为什么?他傲慢,他会给你闹情绪,到时候还在底下说你的坏话,最后影响你团体的威信,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古人用人要「德才兼备」,还是把德摆在前面,是有道理的。所以对这些道理不可存侥幸,最后可能给自己添很多的乱子都说不定。为了眼前的方便、为了眼前能多赚点钱,用错人了,后面贻害就很大。

  而这个「出则悌」,在《了凡四训》有一段教诲很好。它是提到「敬重尊长」,就是出则悌。说到,「家之父兄,国之君长」,家里的父母、兄姐,国家的领导,或者团体里面的长辈,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年龄比我们大;「位高」,位置比我们高;「德高」,德行比我们高;「识高」,见识比我们深广的人,「皆当加意奉事」,就是很尊重他们、恭敬他们。他们有什么事需要,「有事,弟子服其劳」,很主动的去协助这些尊长。这样的态度对他一辈子影响很深远。《了凡四训》接着说,「在家而孝顺父母」,所形成的人格是什么?「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面对父母,以至于往后面对长辈,都是非常的爱护长辈、父母,深爱。婉容,那个婉是什么?很柔和,不会讲一句冲的话、忤逆的话。

  我听很多年轻辈的朋友们他们都说到,还没学传统文化以前,跟他父母讲话叫一言九顶。父母讲一句,他顶很多句回去。我说这个剧情假如继续发展下去,不只他父母会得心脏病,他的主管也会得心脏病了。那不是添乱吗?一个人到单位去,气得主管心脏病,他的父母要负因果责任。你的孩子在社会建功立业,你记头功;你的孩子到社会去让人家添很多麻烦,这个是有罪过的。尤其你假如是生女儿更重要,把你的女儿培养好,嫁出去,让人家旺三代,还帮社会培养了很多孝子贤孙,功德无量。假如嫁出去让人家鸡犬不宁,那有损阴德。

  「深爱婉容,柔声下气」,那个态度,讲话,「怡吾色,柔吾声」。我看现在的年轻人讲话冲以外,还给长辈、还给父母脸色看。所以我看现在的孩子很少长得脸圆圆、耳垂很大,像弥勒佛这样的,十几岁的人愈来愈少了。现在一、二十岁的人好像脸都比较瘦,好像他们也觉得这样比较好,还去整容把它削掉。那个愈瘦是愈没有福报的,我想胖都胖不起来,还把它削掉。拿来给我,我贴上去比较好用。人实在不懂这些理,很冤枉,听说减一公斤还要花很多钱,
 楼主| 发表于 2021-1-20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造罪了,拿钱去给人家花,还破坏自然环境、自然景观。整容就是破坏自然环境,没有环保概念。你破坏自然,最后会土石流。你破坏这个自然,三年、五年以后会痛,一辈子都有病。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没有福报?他假如不懂得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他一天气父母这么多次,他哪有那么多福可以耗?耗掉,耗尽了。所以现在的孩子意外的很多,十几岁就得绝症的都很多,那不是没有原因的。是他没有孝敬,每天一直折福,哪有那么多福可以折?所以看到这些不懂事的孩子要怜悯他们,赶紧要让他们学传统文化才好。

  「习以成性」,就是他这个侍奉父母的态度养成习惯了,「便是和气格天之本」。他这种柔软和气已经内化了,他走到哪,他走到学校,老师的好帮手;走到单位,领导的好助手。和气格天,这个格是什么?感通。这样的孩子走到哪,老天保佑、祖宗保佑,你不要担心他没有福报。所以真正把孝敬扎在自己孩子这个人格上,你一生不需要担心你的孩子,他和气格天,他是老天照顾的孩子了、他是祖先护佑的后代了。那我们有责任心的人,一定要期许自己这个入孝出悌的根要扎下去,不然我们有为团体、为文化的心,但可能还在给团体添麻烦。

  接着『谨而信』,这个「谨」,做人做事、处事待人接物非常谨慎小心。「信」,人言为信,他说话言而有信,信守承诺。而且一个人的事业能不能成就,「信义为立业之本」;一个人的道业能不能成就,忠信是动力。一个人有忠,他怕对不起师父的教诲,他会尽力学习,他对家庭会负责任,他对国家、社会他要尽一分力。所以他那个忠会变成他事业、学业、道业的动力,忠信是动力。他曾经承诺过的事,他一定全心全意去做好。忠信是一个人奋发向上源源不绝的动力。

  孔子也说,「言忠信,行笃敬」,行笃敬就是谨,谨慎,做什么事严谨,「虽蛮貊之邦行矣」,有这种言忠信,行笃敬,有谨而信态度的人,走到不同的种族宗教,还是得到当地人的爱戴。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你们的祖先来到了言语不通的地方,能够建立这样的家业、事业,不简单。他们就是把中华民族这个好的美德带在身上,远离家园也开创了一片天地。孔子的话有道理,「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言不忠信,行为不谨慎,不笃敬,有时候还轻慢、随便,连邻居、跟自己住在同一个地方的人都不能认同我们,就寸步难行了。其实我们假如不谨而信,连家里的人都不能认同我们了,更何况是家以外的人?

  这个谨的态度,在魏朝的时候,就是东汉末年,紧接着是魏晋这个时期,有一个读书人叫管宁,大家有没有听过「管宁割席」?他的一个同学叫华歆,他们在读书,刚好听到有官员经过的声音,华歆就好奇,就跑去看,心就不定。有一次他们在种田,刚好地上有块黄金,管宁根本就没有动任何的心,继续耕作;华歆是拿起来看一下,好像不能贪财,才放下去。管宁看到他心都不够定,然后他们本来坐在同一个席子上,他就把它割开来。其实那个动作是什么?让华歆一辈子要记住,不要再犯这样的过错,不然你的学业成就不了。而这些荣华富贵这么容易吸引你,你以后去当官会是一个好官吗?提醒他。而且管宁一生淡泊名利,他有很高的德行跟能力,所以当时候都要请他当大中大夫,很高的官。而且华歆那时候当太尉,很高的官,华歆佩服他说要让给他干。虽然你看那个割席下去,华歆也不简单,觉得这个朋友是在教育他、在提醒他,还是打从内心佩服他。管宁都不为所动,一生从事教育工作。

  结果他在辽东一带行教化,刚好魏的国君一定要请他回来当官。国君请的,纵使不做,最起码礼貌上要回来一下。结果回来刚好在海上突然起狂风,眼看所有的船只都要沉没了,船上的人都开始哀嚎、祈求,「老天爷,饶命啊!我一定好好做人。」管宁眼看要灭顶了,他并没有恐慌,他就说:「假如我今天就这样命丧了,可能就是因为我曾经一次起床没有戴帽子,一次去上厕所没有戴帽子,然后三次太晚起床」,我临时忘记了,刚好就都是这些生活很细的地方,他忘记了,就这几次而已。然后他就觉得说,那可能就是这几次没有做好,所以今天才有这个祸。结果所有的人船都翻了,只有他那一条船没有翻。所以我们看出他「谨」做到什么火候了。「谨」做到这个火候,天地鬼神都护佑他,他这个灾祸就化掉了。

  而且在历史当中也记载,他坐在那个木榻上,坐到什么程度?他膝盖那个地方的木榻都破了。就是他坐的时候,都是恭恭敬敬坐,他的脚从来没有张开,所以都是这样坐,每次坐就是坐在那个点上,最后连那个木榻(他膝盖的位置)都破了。所以从这些行谊我们非常感佩。

  大家要了解,他严以律己,但是怎么样?宽以待人。这个才是对的状态。管宁他所居住的地方的老百姓犯错,他怎么劝的?比方有一个人的牛很不守规矩,把人家的田地都踩烂了,他把那头牛拉到凉爽的地方在那里等,等到那个主人来把这个牛领回去,他都没骂他,「下次注意」,把牛还给他。不要再造成损害,然后自己留在那里等着那个主人来。主人一牵了牛以后终身都不会忘,很惭愧。还有当地有一处井水,老百姓都在那里抢,抢得都打架了,就不肯让,都要争先打水。他看到以后多买了很多水桶,趁着天还没亮,自己就去把水打好。结果那些要来抢,抢着打水的人,一看到那些水都打好了,不好意思了,之后就互相礼让了。

  所以我们看到这些故事,圣哲人用心良苦,他劝化百姓不是用言语,言教,「以身转之」,用他的身教来转,「良工苦心」。就像《了凡四训》里面,大舜要劝雷泽这个地方的人不要争斗,自己做出礼让,又看到人家礼让又去赞叹、又去肯定他,花了一年的时间,扭转了那个社会风气。这些行持非常可贵。

  接着讲到,『泛爱众』。刚刚跟大家讲到管宁,下次再补充。不过我刚刚讲不出来,就觉得应该把他写在书上,得到的启示,做什么事还是谨慎好,不可大意、不可太有把握,
 楼主| 发表于 2021-1-20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反而有时候太有把握会出状况,反而谨慎比较不会出状况。所以念不出来也是让我谨记这个「谨」字的重要性。「泛爱众」,要广博的爱护大众,而古圣先贤他们接受入孝出悌这些教诲,他不只爱护人,他还爱护一切生命。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历史当中,武将能够长寿,后代子孙又很好的不多。宋朝的曹彬这个大元帅,他的后代非常好,他的孙女还当到皇后,他后代出了很多的人才,他就是非常有爱心。他带兵要拿下南京城的时候,他还装病。他底下这些将领说:「元帅,您怎么了?」他说:「我生病了,只有你们可以帮我治病。」那武将都很重义气,「大人你说,我们一定帮忙你。」他说:「好,我们歃血为盟,入城之后绝不枉杀一人。」所有的将领都服从,他那场战役就救了不少生命。所以他后代非常好。

  而在历史当中还有记载,他冬天自己的墙坏掉了,他都不修。人家就问他:「你怎么不修?」他说:「冬天的时候很多昆虫冬眠,我只要修这个墙,牠们会冻死,等天气回暖之后再来修。」所以他仁慈之心,慈心于物、慈心不杀。我们看了这样的表率,终身不忘。更重要的,从今天开始不伤害一个幼小的生命。那要不伤害不简单,一举手一投足要柔软、要细心。道家讲,「举步常看虫蚁」,有这样的存心,你时时都想着不伤害生命,这样的人一定有厚福,必然的。所以爱人其实是什么?自爱。成就了自己的德,也成就了自己的福报。

  『而亲仁』,这个是亲近仁德之人。其实我们在看到这句,我们会很有感触。我们这一生没有遇到师长、没有遇到善知识,我们也没办法认识经典、深入经典。我初中、高中《论语》也背了很多,可是不知道它对人生有这么大的启示跟用处。没办法用,甚至还产生副作用。读到「子曰」就是为了考试,头痛,还有点学习的障碍。所以「圣教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你用小聪明,深入不了经藏,得要过来人、明师指点,明师指路才行。所以「亲仁」太重要了。多少人学学得偏了、学得邪的大有人在。在孔子那个时代,三家大夫其中有一个孟孙氏,孟僖子,他病重,临终以前就交代他两个孩子,说到:「孔子的祖先很多都是圣人,圣人的后代假如没有当国君,也会是通达事理的这样的智者。所以孔子有这么好的祖先,他现在虽然不是国君,我想他以后一定是非常有智慧的人,你们要去跟他学。」当时孔子几岁?十七岁。这是在《史记》里面记载的。孟僖子也不简单,他帮他的孩子选老师,临终前交代清楚,而孔子那时候只有十七岁,那他也很会看人。就像孟子的母亲,「孟母三迁」,不就是为了亲近有学问的这些教学的老师吗?

  当然现在我们拜科技的便利,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亲仁?我们随时光盘拿来,打开电视就可以看了。所以我们假如学得不如古人,要打屁股,是吧?我们现在的机会比古人都还好。古人他珍惜缘分,珍惜善知识给他的教诲。我们现在虽然很方便,打开电视五分钟就开始打瞌睡了,学到的就不能深入了。所以应该要生「如贫得宝」、「难遭难遇」的态度,来跟着老人家的教诲学习,吸收得就深。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所以收获的多寡,心决定的。应该要听师长这些好的光盘的时候,要先鞠三个躬,调整好了心态再来看,效果不一样。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自己真正落实了刚刚讲的入孝出悌、谨信、爱众、亲仁这些德目,然后再进一步学习古圣先贤的经典,这个「文」就是指经典。其实这句我们可以了解到,他能把前面这些德目落实,他一定是非常尽本分、尽职责的人,他一定演什么都像什么。他在做的过程当中又能够不断的熏习经典,一定会对经典的这些感悟愈来愈深、愈来愈广。孔子也讲了,学而优则仕,仕而优还要再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强调学习圣贤教诲最重要的是真正有德行。假如这个德行不下功夫去扎,一直学文,那他学问很渊博,可是他德行不稳。你让他因为有学问,拿到了教授、拿到了硕士,拿到了一个地位,他很可能会自赞毁他,他很可能会很傲慢,会误导大众。我们看民国初年那些很有学问的人,他误导了多少大众?可是那些可能从十几岁就《资治通鉴》整个都背下来了。他的父母、他的老师并没有重视到「行有余力」,他这个德行是真正落实了才让他广博的学文。假如德行的根基不稳,他学很多,愈来愈觉得自己厉害、自己了不起。

  所以在推展传统文化的过程,很多父母他认同,他就一直让孩子背,背到最后,他们发现孩子对他们很傲慢,甚至于问父母,子曰什么什么,父母回答不出来,他们还说,「好笨!连这个都不会。」所以《弟子规》重要,没有《弟子规》的根,他学问愈渊博,很可能会出更大的问题。因为《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力行在哪?入孝出悌,他不落实了,「长浮华,成何人」。那个浮华增长了,他不是长一点,他一增长他就会一直发展,最后会目无尊长,最后会变狂妄。所以这个我们都不可小看这些经典的提醒。不然到时候真的狂妄的时候,父母、老师也只能感叹了。

  我们接着看两百一十四句。这一句,读过《孝经》应该比较熟悉,我们一起念一遍: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这个教化的句子提『先王』提很多,因为整个教化的智慧其实都是承接这些古圣先王的。包含孔子他也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都是跟着古圣先王,他自己也是「述而不作」。所以现在从政的官员能够效法先王,对他办政治有大帮助。我们首相,拿督斯里纳吉首相,他看《群书36O》,他看了之后很欢喜,他说到,「我们广大的公务员都应该来学习《群书治要》,这几千多年的教诲现在这个时代都还这么管用。」所以他还是看得懂我们老祖宗留下来这些办政治的智慧。

  先王他是通达人性,所以他顺从人性的教育,
 楼主| 发表于 2021-1-20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化民』,就是可以教化、可以感化人民。用哪些具体的做法?大家看,这每句其实都是顺从人性的教化,不能违背人性。现在很多学校的状况是「填鸭式」,这个不是顺从人性,把人压到现在连小学生都要去自杀的都有。『是故』,怎么做?『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率先实行博爱,那老百姓感动了,受到他的德化,就没有遗弃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亲人。

  在隋朝有一个官员叫辛公义,他在位的地方,老百姓很刻薄,家里人生病了就不管他、抛弃他。他看了很难过,他并没有指责。他怎么样?「先之以博爱」,他先把爱心做出来,他就把这些得了瘟疫生病的人,统统都带到自己衙门大厅治病。把他们治好了,再让家属来,「你看,你妈妈生病了,假如会传染,我不就被传染了吗?我现在不是好好的?而且你弃父母于不顾,良心何安?」然后就赶紧让他们带回去奉养。那他爱护所有生病的人,尤其是老人,他做出博爱了,那整个当地刻薄的风俗就转过来了。当地的人就喊他叫「慈母」。可见得老百姓这么感恩他,他的博爱的风范对老百姓内心的感动有多深,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了。所以有一句俗话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我们有福报成为官员,或者成为一个地方的领导、一个单位的领导,我们把这句做出来。当你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人家喊你慈母、慈父,那真的是给圣贤脸上贴金、给老祖宗脸上贴金,不枉我们接受圣贤教诲,真正把它用心的做出来。

  今天就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下一次我们背就背到这一句,两百一十四句。多背一句,说不定你多一天有智慧就多一天利益他人了。不要怪我多派一句。好,谢谢大家。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08: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