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04|回复: 6

[学佛文档]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南无阿弥陀佛2021011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



下卷

励行法

精持门

信向既已笃诚,愿力既已坚定,如果没有真实行持并且努力的功夫,那么信就是空信,愿就是空愿。空话没有用处,怎么能侥幸获得成功呢?凡是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取得成功,更何况是修出世法呢!如今不要你万行全修,只修这个至简至易的持名径路,若还不竭心尽力,怎么可以呢?持名念佛的人,必须念从心起,不能只在口头上念。平时妄念纷飞,不能觉察,但手一提数珠,这才觉得此心难以制伏。我自己根钝障深,向来用强制方法,手掐数珠,心随着手,不使一珠空过,恐怕才能稍有把握。于是我采撷往昔圣贤警语,铭之于座右,以收摄妄心,以助反省警惕,所以辑录了下面的这篇《精持门》。

《西方确指》中,觉明妙行菩萨说,凡是修净土的人,最忌夹杂。什么是夹杂?就是又诵经,又持咒,又做法会,还要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还说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这就是夹杂。既然夹杂,心就不专一。心不专一,见佛往生就难了。岂不白费了事,一生空过了吗?今后其余的事情一概都不要做,只牢牢地执持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祈求往生净土。日久自会成功,这才不会错过。有偈说:“阿弥陀一句,万法之总持。心与声相依,念兹复在兹。感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又有偈曰:“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蕅益大师说,念佛的人,切忌今天张三,明天李四。遇到教下人[67],就想遍读经论 ,寻章摘句;遇到宗门人[68],又想参禅问答;遇到持律人[69],又想学习怎样搭衣用钵。这样就头头不了,帐帐不清。《普济慈航》说:“凡修净土的人,除念佛外,只诵净土真言[70],超度一切众生,往生西方就可以了,其余的与净土不相干。”

《西方确指》又说,修行净业的人,行住坐卧,饮食起居,都应当朝向西方,这样随机感应容易成就。室内只供一尊佛,一只香炉,一部经,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不得放置多余的东西。把庭院打扫干净,使经行[71]没有障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空,空空洞洞,不知道有这个身体,也不知道有这个世界,也不知道我今天所作的是修行之事。这样,就能与道日亲,与世日远,可以趋向于净业。这都是由于你在生时抛舍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点牵挂。死期到来,洒洒落落,不作顾恋身家子孙的世俗之态,这难道不是大丈夫的举动吗?

法光禅师是宗门大德,德清师前来请求他开示,禅师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离去心[72]、意[73]、识[74],参出圣凡路就成。”德清师就到憨山去并居住在那里了。一天,吃完粥后经行,偶尔立定,突然看不见了身心世界,只见一大光明圆满无边,山河大地,影现其中。等他觉悟,再寻找身心,完全找不到了。他的开示众生的偈说:“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德清师从此明明白白地度日,一切声色之事都不妨碍他,所知所见一下子全都空去了。他常用修西方净土的法要开示世人。

《西方确指》又说,有人问:“念佛不能一心,应当用什么方法?”觉明妙行菩萨说,你只要息灭杂念,定下心来,缓缓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久而久之,自会得到诸念澄清,心境寂照,证入念佛三味。然而平时必须多多念佛,从千至万,心不间断,这样根器最易纯熟。如果勉强使之一心,最终也得不到一心。

张光纬《念佛说》中讲,经上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我现在作了一个方便法,把自己的心看成是一个清净的宝瓶,佛名如同一粒谷子。一字一句,就好像把谷子投入瓶中,贯珠而下。谷既然投之不尽,瓶也就永远不满。而且不将一粒谷抛向瓶外,心想这个净宝瓶的直径还不到一寸,但其中含藏了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微尘数那么多的佛。我也与他们俱会一处,游乐安闲,这才是我的安身立命之处。

莲池大师说,《阿弥陀经》讲:“如果有人念阿弥陀佛,其人临命终时,必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观无量寿佛经》也说:“念佛的人,生到极乐国土,莲花分为上中下九品。”因为这一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只要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都可以九品往生。因此可以知道,世间没有哪一个人不能念佛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有托 ,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断绝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体健康,正好念佛。若人有病,无常将至,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阴不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悠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繁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笨,别无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 ,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世人,火速念佛。九品往生,花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方知自心,本来是佛。

有一个不知名字的僧人,居住在湖广黄州。他专持阿弥陀佛名号,随他所见都念阿弥陀佛。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进攻黄州,此僧坐在城墙上,夜里高声唱阿弥陀佛,军士将他捆绑投到城下。谁知过了一会儿他又上城唱佛。就这样,从东城投下,他便从西城上来;从南城投下,他便从北城上来。军士这才知道他不是寻常之人,都恭敬地向他作礼。一天他看见一只鸡,就高声唱佛,鸡也随声而唱。端午节看见游船的人,他大哭道:“众生以苦为乐,就是这样啊!”弟子钱生,恳请开示修行之要,他说:“一心念阿弥陀佛!”

莲池大师又说,念佛有默念,有高声念,有金刚念。然高声念又觉得太费力,默念又容易昏沉,这时可用金刚念,那就是绵绵密密,声音从唇齿间轻微出来,但又不可执定。如果觉得费力,不妨默念,觉昏沉时,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就说念佛不能摄心。他不知道万念纷飞的时候,正是做功夫的时节,应该提起正念,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功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况且你之所以能够觉察到妄念重,多亏这一句佛号,如果不在念佛时,纵然妄念如潮翻涌,刹那不停,自己又怎能觉察到呢?照此虽散乱心念佛,必得久归纯一。

兼观门

古德说众生的心念杂乱,观想难以修成,所以只劝专持佛名号。观想法可以分成事、理二门。理观是非常细微的,如所谓一心三观,玄妙精微,但这不是初发心的凡夫所能很快成就的。事观的功夫,于十六观中,随便取其一观,时时观想,专注不移。心境空澄,持诵就会更为得力。平时观想既熟 ,临到命终,境就现前。这是骑马拄拐杖稳上加稳的方法,不可不兼修。因此我辑录了这篇《兼观门》。

 

《龙舒净土文》说,斋戒净洁后,清心静虑,面向西方安坐,闭目默然。观想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坐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花上。佛身高丈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右旋转五遭,光明照耀金色面与金色身。其次停心注想于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杂念。应当无论闭眼睁眼,全都看得清清楚楚,都是要做到念念不忘。如此久久,念心纯熟,自然感应,得见佛的全身。这个方法最好,因为身想佛时,此身就是佛,此法又超过口念了,命终后必然上品上生。唐代的启芳、圆果二人修观想法,仅五个月,自己就觉得身到净土,见佛闻法。

唐朝的启芳、圆果二法师,住在蓝田县的悟真寺。在一结夏[83]期中,念阿弥陀佛,昼夜观念不断。这样过了五个月,在观想中,觉得自身已到七宝莲池,看见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坐在二朵大莲花上,还有千万朵莲花充满七宝莲池。阿弥陀佛从西而来,坐在一朵最大的莲花上面,光明照耀。启芳、圆果向佛顶礼问道:“阎浮提[84]众生,依经念佛,能得生此国土吗?”阿弥陀佛说:“不要怀疑,一定得生我的国土!”又听到释迦世尊,与文殊菩萨讲《法华经》。讲台前有三道金宝台阶,第一道都是在家人,第二道僧俗各半,第三道全是僧人,说这都是念佛人往生到这里来的。启芳、圆果出定后,对他们的徒弟说了上面定中的所见所闻。

宋代遵式《往生坐禅观法》说,要修往生观法的人,应在一张绳床向西而坐,自己想我所修的,应当于生极乐世界。便想自己已生在极乐,在莲花中结跏趺坐[85],作花合想,作花开想。当花开的时候,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目开想,看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就在佛前坐听妙法,及听一切音声,说的都是自己所喜欢听的法门。作此观想时,必须坚固,使心不散。心中所想清清楚楚,如同亲眼所见,经久方起。又直接观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身,坐在莲花上面,专心想着阿弥陀佛的眉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面有八棱。白毫中间是空的,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澈,显映着佛的金容。作此观想时,停心注想,坚固不移。如镜中面像,如水中月影。心想寂静,即能成就念佛三昧。

幽溪大师说,凡在行住坐卧时,就一心称佛名号。凡是趺坐蒲团时,就心心作观。经行累了就趺坐观佛,坐久了就经行而称佛名。如果于四威仪中,修之而无间断,那么往生西方就是必然的了。

憨山大师说,一心持名,固然是正行,又必须助以观想,就更加稳妥严密。其方法就在念佛时,心中时时静静地观想,想眼前生起一朵大莲花,不论青黄赤白,形状如车轮一样大。观想莲花的形状清楚分明,观想自身坐在花中的须台之上,端然不动,想佛的光明来照耀自己的身体。作此观想时,不论行住坐卧,也不计算岁月日时,只要观境分明,开眼合眼,了了不昧。乃至梦中也见阿弥陀佛 与观音、势至同坐花中接引。一念之间,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住不退地,永不再来受生死轮回之苦了。

明代僧人性专,在一天的十二时中只诵《法华经》,行深禅定。曾于空中见西方宝池,呈琉璃色,深广无际。他将此境告诉妙峰师,妙峰师说:“这是观行初成之相,不要生执着,是好的境界。”性专从此把这件事深深的藏在心中而不告诉他人。

明朝的唐宜之说,我自己认为近年来禅律讲经期间,所宣讲宏扬的,独独对净土观想法门,放弃不讲。世间人口里念佛的不少,而往生净土的人不多,这是由于不修观想法门的原故。因为往生的人,心能去,口不能去。假如修观的人,穿衣吃饭,常在观想之中。或神游极乐世界的莲海之中,在莲花中礼佛;或坐在那里瞻仰阿弥陀佛的金容,光辉四映;或面睹弥陀身弥满虚空;或静见净土中的伴侣,同临八功德水。净想既成,往生何须等待!

唐宜之,名叫唐时,专修佛观。他路过南京长干寺,礼塔念佛时,看见塔顶放出白光,佛为他现相,像黄金一样颜色。一天他在禅堂,推开窗户,忽然看见大海之中涌出一座山,佛坐在上面,光芒四射。一时,墙壁林木,全都空无所见。这是他的精诚所感如此。

张次民说,念佛的方法,须兼作观想。闭目向西,端坐默想,神与形离,直接朝着西方而去。 渐渐看见树林以及许多水鸟、金绳界道、栏楯交罗。依次前行,七宝池殊胜的莲花、香台、楼阁、种种景物,都在眼前。如来非常庄严地现身丈六金身,观音侍左,势至侍右,放眉间光,垂手接引。我和大海一样众多的菩萨,一同被包容在光芒之中,随着佛的接引而上,礼足悲恳。此时忽然看见佛的金手摩顶,甘露洒身。我的心一下子便十分开阔,获大安稳。慢慢神回,好像出定一样。于极乐世界中,日游一遍。往生路熟,到时不迷。我愿把这件事情告诉给各位念佛的人,必须知道要用心去念佛,不能只在口头上念。入得这个法门时,离佛就不远了。

顾原,号宝幢居士,精修禅观。憨山清公,一天到栖霞寺,望见一道人,闲闲如野鹤,等走到跟前,其人眼都不眨一下,仿佛另一个世界的人。后来清公进入殿门,礼舍利塔。瞻拜了很久,塔顶忽然现出五色光,赭如宝幢。清公感到很奇异,问云谷,云谷禅师说:“这是宝幢,在作西方观呢!”不久以后,宝幢示现轻微小病,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我坐在莲花中已经半月多了,看见阿弥陀佛的法身,遍虚空世界全都是金色。阿弥陀佛看见我微笑,而且提挈我,又用袈裟覆盖我,我决定往生西方了!”

《阿弥陀经疏钞》说,修净土的人,如果在礼佛时,应当想自己的身体在莲花中顶礼,佛在莲花中受我礼敬。如果在念佛时,应当想自己的身体在莲花中结跏趺坐,佛在莲花中接引我,然后一心持名。从前有二僧人作莲花开合想,于是得到往生。更何况又加上一心持名,能不往生吗? 专门进行观想的人,用少些时间持名;专门进行持名的人,用少些时间观想,这也是各人随分随力的意思。

楚地的石琦禅师,专志修净业,房中放置一张小床,每日趺坐默观大莲花出现,其花茎叶,充满法界。有一尊如来,相好端严,坐在上面。眉间白毫放出光明,其光所照楼台池沼,行树栏楯,众宝交错;水鸟天乐,都演说苦空无我的佛法。并看见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佛的左右。像大海那样多的清净众生,都得到了不退转的地位。禅师从定而起,空空不可得矣。他著有《怀净土诗》百首流行于世。


断爱门

修持观想功夫的,未尝不是勤勤恳恳的人。但是由于世缘未能割断,恩爱和情感牵缠, 于是妄念纷飞。有所好恶,这当然是因为爱,而忿恨忧患恐惧,也是由爱所生。人的心不能纯正,就是这个原因。纵然平时看得破,而事到临头也难免不动心,以致净功不能成就,实在可惜。修行人必须有坚忍的毅力,砍断爱绳,时时省察,由强制而达到自然。其实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因此我辑录了这篇《断爱门》。

觉明妙行菩萨说,有人问:“学佛的人怎样才能离开尘欲而断绝障碍?” 菩萨回答说,我现在由小而推到大,由外而推向内,你们要很好的理解它的含义。比如有人在这里无故抢夺你一文钱,你动怒气没有? 回答说:“一文钱虽然微少,但被他抢夺,所以气愤。”又有人无故送给你一文钱,你生喜悦心没有? 答:“一文虽少,但见他给我,所以喜欢。”另有一人却回答说:“一文钱很微小,得到又何必欢喜?被夺也不值得嗔恨。” 菩萨说,你能这样想,说明你的心清净已久了,但为什么到如今还沉沦在污垢之中呢?你们应当知道,学佛人如果看见有或者看见无,处处都是执着,念念都是贪心。要想断贪念,先从一文钱的送给与被抢夺,作弃舍想。当作这些东西都不是我的来看,那么被抢夺也不生愤恨心,送给也不起欢喜心。这样甚至一百一千一万的钱,更甚至亿亿万的钱,甚至身肉骨髓,甚至妻子财产,乃至过去现在未来心、意、识,乃至生死业报、菩提涅槃[86],一切都像这一文钱的送给与被抢夺来看侍,自然习气消亡,障缘永灭。渐渐恢复清净,成就道品。你们依此修行,不要自己因忧虑而成障碍。又说,你们不是担心身缠世俗的纷扰、念头不得清净吗?我有一个方法,你只要发个远离娑婆、求生净土的大愿,用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的心,去换掉劳碌奔波名利的心,就能脱离尘劳而到达觉路了。

宋代僧人法一、宗杲,二人从东都[87]避乱渡江,各人随身带着一顶斗笠。宗杲的斗笠中藏有金钗,时常查看。法一从旁已经观察清楚,他趁宗杲离开斗笠出去方便时,急忙找到金钗并扔进了江中。宗杲回来,发现金钗没有了,虽不敢说,但脸色却变了。法一大声呵叱道:“我与你共同修学了生死的大事,怎么还念念不忘这种东西? 刚才我已经替你投于江流之中了!”宗杲展开坐具,向法一作礼道谢,就继续赶路。

幽溪大师在《净土法语》中讲,杨次民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世界只要还有一分爱不淡薄,临命终时就被这爱所牵缠,何况更多的爱呀! 极乐净土只要还有一念不归于一,临命终时就被此念所转,何况更多的念头呢! 这里所说的爱,包括自己的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学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宇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等等,只要还有一样东西放不下,就是爱。只要还有一念不消除,就是爱。有一爱存于心,意念就不能归一。有一念不归于一,就不得往生。问 :“要减轻爱有方法吗?”答:“淡薄爱没有比万念归一更重要的了。”问:“万念归一有方法吗? ”答:“万念归一没有比看轻爱更重要的了。想要看轻爱,不如杜绝名利尘境。众境皆空,万缘都灭。万缘都灭,念头归一,自然成功;念头归一既然成功,那么爱缘全都尽了。”问:“杜绝尘境有方法吗?”答:“杜绝尘境的人应知万法本来没有,有是由于情欲的原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万法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情念自然熄灭。所以要想杜绝尘境,不如体究物空。既知万物本空,情欲自然断绝;情绝则爱不生,而唯心现,念归一就成功了。”《圆觉经》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功效之快速相应,正如击鼓就能听到声音一样啊!

明代周廷璋,生于正德、嘉靖年间。他为人淳朴,治理家业从不计较,只要有就布施给穷人。别人同他说话,他总是笑。或有人戏弄他,甚至辱骂他,他也是笑笑而已。每天清晨他必诵《金刚经》、《弥陀经》、《观音经》各一卷。他说:“我在日常生活中 ,杜绝贪爱而已。”八十七岁,命将终时,对家人说:“观音菩萨对我说,断绝荤腥五天,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于是每天只吃蔬菜和粥,如期诵经而逝。

憨山大师说,念佛求生净土,原是要了生死这件大事,但怎样得了生死?什么是生死根本?古人说:“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由此可知爱就是生死的根本。既然不知道生死的根本,那么念佛尽管在念,生死根仍旧在增长。这样念佛,念到临命终时,就会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才知道念佛全不得力,后悔已经晚了!“所以奉劝念佛人,先要知道爱是生死的根本,现在念佛 ,念念要断掉这爱根。如眼中所见的儿女子孙、家业财产,没有一样不爱的,简直如同全身在火坑中一样。而这一声佛号,果真能断得了这爱吗?如果断不了这爱,那又怎样了得生死?所以奉劝念佛人,第一要在生死根本上,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念斩断。那么念念就是出生死的时候了!

太史蒋超,记得自己前世曾是峨嵋山的僧人,多次梦见自己到前世居住的寺前小溪洗脚。他笃信并特别爱好佛教经典,一心一意修习台宗[88]。虽然早年登科第,却怀有出世之念。后来他告假回到江南,立即就去峨嵋山,在他示寂的时候。他写的偈颂说:“翛然[89]猿鹤自来亲,老衲无端堕业尘。妄向镬汤求避热,哪从大海去翻身。功名傀儡场中物,妻子骷髅队里人。只有君亲无报答,生生常自祝能仁。”

周克复《净土晨钟》说:“佛把贪、嗔、痴列为三毒。贪毒存在于心里,而表现在身体上,就是偷盗。而在五欲中,色欲最为有害。”《圆觉经》说:“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楞严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又说:“汝以淫心,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轮转三途[90],必不能出。”此经首借淫字立言,直接从众生根本无明上,首拈立案。然后向道有机,实在是如来的顶门针法。

蒋十八,海盐人。中年就与妻子同志修行,断除爱欲。一天,各烧香唱佛名号,并各书写一首偈颂后去世。蒋十八的偈颂是:“这个幻身,四大合成。今日分散,各归其根。诸幻既灭,灰飞烟绝。如空中风,如碧天月。既无障碍,又能皎洁。一切永断,无有言说。四十年来,脱离嗜欲。惟阐大乘,朝诵暮读。今朝撒手西归,自有现成果足。”其妻的偈颂说:“看过莲经万八千,平生香火有因缘。西方自是吾归路,风月同乘般若船[91]。”

周克复在《净土晨钟》中又写道,《四十二章经》记载,佛说:“一定不要看女人,也不要同她们说话。如果是非说不可的,应当端正身心,这样想:我身为出家人,处于五浊恶世,应当像莲花一样,不被污泥所染。见到年老的,如同自己的母亲;见到年长的,如同自己的姐姐;见到年少的,如同自己的妹妹;见到年幼的,如同自己的女儿。如此就能生起度脱心,恶念自然熄灭。”按:这段经文,实在是释迦佛最精典的教诲,不仅只是出家人应该如此呀!

祖通禅师,幼年入社学读书,因见云水道人,雪白的头发,长长的眉毛,脸色红润如孩童。他与祖通禅师的老师议论养生之术,谈到文字之学时说道:“古时造字的人,都很有智慧,都懂得道理,譬如“窛”(现为“寇”)字从“完”从“女”之意。说人本来完好坚固,由于体上不知谨守,反而引贼入寇。自家抢劫家中宝物的人,没有超过女人的,所以会意缺守,在“完”字上加个“女”便成为“寇”字。”师一听此语,胆战心惊。以后躲避女色就如同躲避毒蛇一样。后来逃到鹊山剃度出家,从此心安志定,惟以生死是念,皈依净土。

饬终门

平日积功累德,去爱绝非,本来是为最后临终作预备的。如果到了最后临终的时侯,忽然又怕死犹疑,心中惑乱,岂不大负最初的心愿!此时必须竭力把持,抛弃一切牵挂,正念分明,才知道去向。所以功行固然在平时,而吃紧尤其在最后呀!因此我辑录了这一篇《饬终门》。

善导和尚说,一切人临命终时都不能怕死,要常想到这一生的苦难太多了,如果能远离这些苦难,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享受无穷的快乐,那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就好比脱下又脏又破的旧衣,换上珍贵华美的新服一样,对原来的破衣烂裳,哪个还会去留恋它呢?所以只要生病,就应想到无常迅速,一心等死。并且叮嘱家里的人,以及前来看望问候的人,凡是到我跟前的,都不要去说那些闲言杂语,也不要用好听的话安慰,希望早日恢复健康等,因为这些都相当于不结果实的虚花,没有益处。如果病人的病情沉重,生命将终,亲属也不能流泪哭泣、叹气懊悔,以免惑乱他的心神。应当齐声念佛,助他往生。等气断了很久以后,再哭泣也不晚。但如果认识到人死是回归,能不哭泣,尤其明白道理。更何况是往生净土,离苦得乐,一定不要哭泣,以免扰乱死者心神。我又见过许多世间人,平常念佛礼忏,发愿求生西方,到病来了却怕死,都不说往生的事了。直到气断命尽,神识投入冥界,这才十念鸣钟。恰如贼走了才关门,还有什么用处!生死事大,必须自家努力才行。如果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来代替你呢?要认真去思考这件事啊! 

明代戈以安,拜云栖大师为师。此人事亲至孝,好修阴德。到了晚年,奉佛更为虔诚。后来预知归期,家人来看他,都十分悲伤。戈以安说:“有生必有死,有什么可悲伤的!我正把我的心神专注于净土,面见弥陀,你们不要用情爱扰乱我的正念!”于是唱佛而去世。又有朱元正,每日诵《法华经》。他将要去世前,预先告戒家人说:“我临走时不要让妇女在跟前,等过了两三个时辰再叫她们来,来也不要哭。”后来家属赶到,都哭泣。朱元正又睁开眼睛摇摇头,示意妇女们回去。待她们走完后,这才闭上了眼睛。

《龙舒净土文》说,有人问:“下品下生的人,在他临命终时,地狱形相已现,能至心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就变地狱形相为莲花,也能生净土,这是为什么?”回答说:“阿弥陀佛慈悲至深,威力极大,所以能如此。譬如铁石虽重,依仗舟船的力量,可以渡江;一根针虽然很轻,如果不依仗舟船,就不能过江。人在生时虽犯有重罪,但依仗佛力的人,可以往生净土。反之,虽然罪恶轻,由于不依仗佛力,也得不到往生。这好比平生作恶的人,一但招安,转眼就成为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恶的人,也是这样。又如虮虱,万死万生也不能走上一里路,如果附在人身上,一千里路也可以到。仗佛力而生净土的人,也是这样。”有人说:“人一生作恶,杀害众生,危害人民,临死念佛,也得往生。那么他所杀害、所危害的众生,怀着冤枉、仇恨的心,什么时候能得到化解呢?”答:“凡是生净土的人,得道之后,都会度脱一切冤亲。这不是比冤冤相报、彼此永无出期更好吗?”

唐代张善和以杀牛为职业,临终时看见数十头牛来索命。张善和赶紧叫妻去请僧人念佛。僧人开示道:“经上说,若有众生,作不善业,应堕恶道。至心十念阿弥陀佛者,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张善和说:“地狱到!快取香炉来!”他用左手拿火,右手拈香,向西高声念佛。还不到十声,突然说:“阿弥陀佛来迎接了!已经赐给我宝座。”说完,气尽而终。

《天如或问》说,人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可以带业往生。那么我现在先做世间事,等到临终再念佛可以吗?回答说:“苦啊,苦啊!逆恶凡夫,临终念佛,这是他过去生中就有善根,所以能遇到善知识而得念佛。这种侥幸,一万个人中也没有一个”。《群疑论》说,有十种人,临终不能念佛:一、善知识未必相逢,没有劝念佛的人。二、业苦缠身,无暇念佛。三、中风失去语言能力。四、疯颠狂乱,精神不正常。五、遭水火之灾。六、遇虎狼。七、恶友破坏信心。八、昏迷致死。九、阵亡。十、坠高崖。这十种情况,只要遭遇到一种,就不能念佛。即使没有这些恶缘,是正常病死,也不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 ,痛苦逼迫,恐惧惊惶,不能念佛。即或无病而死,世缘未了,扰乱胸怀。又加妻号子哭,百般煎忧,不能念佛。即便未死之前,忍疼忍苦,叫唤呻吟,更加医药、祈祷,杂念纷飞,不能念佛。就是未病之前,只因年纪老大,衰相现前,老态龙钟,愁叹忧恼,不能念佛。即使未老以前,遇到世俗的事情牵挂于心中,狂心未歇,胡思乱想,业识茫茫,不能念佛。即或清闲自在,有志修行,稍对世间的事情看不破,放不下,境界现前,随着境缘颠倒,不能念佛。你看老的时侯,病的时侯,少壮清闲的日子,稍有一事挂心,已经就不能念佛了,更何况是临终的时候!况且世事如梦,哪一件代替得了生死?天堂未开,地狱先成。生死大事未明,都成痛苦的根本。眼光落地受苦的时侯,才知道平日的所作所为,都是堕入枷锁镬汤地狱的原因。失去人身,万劫难复。铁石心肠的汉子听了,也应落泪,竟然容许他临终念佛吗?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真像石火电光,一眨眼就过去了。应该趁现在未老未病之前,抖擞精神,把世间事看得淡些,得一日光景,就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功夫,就修一时净业 。随它临命终时,好死歹死,我的路费已经预备好了,我的前程已经稳稳当当有把握了!如果不这样精进修行,将来后悔莫及!

王龙舒说,譬如有人来到大城市中,必定先找好住处,再去办事。到了日落天黑 ,就有投宿的地方了。先找好住处,就是修净土的意思。日落天黑,就是死期到来的时候。有投宿之地,就是莲花中化生,不堕恶道的意思。他又说,有白昼必然会有黑夜,一定要为黑夜作准备;有暑热必然有寒冷,一定要为寒冷作准备; 有生必有死,一定要为死作准备。什么是给夜晚作准备?灯烛床褥。什么是为寒冷作准备?棉被冬衣、柴火木炭。什么是给死作准备?就是修福慧、生净土。

优昙大师说,修净土的人,随时都要想到世间一切无常,有成必有坏,有生必有死。 如果不是亲闻佛法,那么舍身受身,轮转三界,四生六道,没有解脱的一天。我今生有缘,得闻正法,得修净业 ,唯佛是念。舍此报身,当生净土;入彼莲胎,受诸快乐。永远脱离生死,不再受六道轮回。这是大丈夫平生的大事。才患疾病,更要精进念佛。坦荡身心,不要生疑虑。直须朝着西方正坐,专想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及无数化佛,现在面前。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不断。对世间的一切事务,不得思念,不得贪恋。若是妄念起来,就赶紧念佛名号,在念念中除灭罪障。 就凭这一念,就决定往生净土。

明朝袁宗道的儿子袁登,12岁时,腹中长包块,将要命终。他对叔叔袁宏道说:“我要死了,叔父用什么救我!”宏道说:“你要念阿弥陀佛,就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五浊恶世,不值得留恋! ”袁登于是合掌念阿弥陀佛,大家眷属也同声助念。不一会儿,袁登微笑说:“看见一朵莲花颜色微红。”一会儿又说:“莲花渐渐大起来,光色鲜明无比。”不久又说:“佛来了!相好光明,充满一室。”过了一会儿,呼吸急促。袁宏道说:“你只念‘佛’字就可以了。” 袁登念佛数声,合掌而逝。

莲池大师说,生死有命,人在病中,应当生大解脱想,任其死生,不要起恐怖。 再说,过去如梦幻,现在如梦幻,未来如梦幻。所有一切全都放下,只提正念,一心念佛罢了。大师又在信中对王大琸说:“身体有病,应该将身外事,以及这个身体的四肢百骸,全体放下,使之空无一物。如果是必不可停的事情,也要暂时停下,待以后处理。如果妄想炽盛不能克制,应当念佛数声将这个妄念压制下去。世间的荣华富贵,不过是片刻之间;灾难苦恼,也不过是片刻之间。况且万般都是前缘,不是人力所能为。尽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嘱!”

真歇禅师的偈说:“访旧论怀实可伤,经年独卧涅槃堂。门无过客窗无纸,炉有寒灰席有霜。病后始知身是苦,健时都为别人忙。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92]交煎总不妨。”这首偈伤感身世的浮脆,了知梦幻的生灭。指出情妄的缘由,开示此道的真相。五十六字,包罗无遗,真是人们的最好的镜鉴呀!

《净土晨钟》说,净土资粮的预办,都知道要靠平时。但不知要办大事。最重要的是,在到时候的那一瞬间的作为。生前悠闲懒散,到此时不能拖延。生前迷惑,到这时不能糊涂。生前富贵荣华,到这时不能依仗。从前走错了路,到这时再也不能徘徊不定。此时只有方寸灵明在起作用,清醒则立即现出莲台,迷惑则六道三途有份。秽土、净土顷刻分路,险极!险极!究竟要把握的要诀,不外“一心正念”四个字。宋代的儒家说:“平时功夫,正在这里用得着。”就是这个意思。话虽然这样说,但不在平时预先作安排,而想侥幸地在临终的片刻之间念佛往生,片面理解恶人十念往生的说法,因而平日放松自己而不修行,恐怕经上所说的这番话,也是如来万不得已垂手接引众生的苦心,并不是将西方作为这种人的护身符呀!况且人之常情,无不好胜而不愿自处卑劣,为什么单单在这件大事上,而甘心以下劣自居呢?也太可怜悯了!

从前正阳帝君、钟离祖师,看见人临命终时,神昏气断,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往哪里去。在一片黑暗中,随风飘忽,看见光亮就投奔而去,因此沉沦六道,痛苦无了期。于是著《归空真诀》,说明六道的光亮,都不能投奔。教人在将死去时,回光内照,存神泥丸。坚持一念,愿归五岳名山。自然从心所愿,不受三途恶道之苦。又曾验证许多往事,每见病人垂危之际,有因恩怨未了、萦怀于心的人,一时眼光落地,神随识而去,竟然得到如念投生,报复不爽。甚至念头嗔毒而变成蛇蝎,念头正直而成为神明,所记载的感应事迹,不胜枚举。这是因为善气属阳,阳主升,念善的人上升天堂。恶气属阴,阴主降,念恶的人下降地狱。其关键都是由自心所造而已。

一个人当他未曾学道的时候,平时就缺乏镇定的心,正当撒手人间,在恩爱难以割舍的时侯,谁说没有百魔俱集?万念纷飞、黑风巨浪之中,慧舟在哪里? 此时他能从容不迫地谋划于心吗?自从释迦如来,教人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慧远、永明、龙舒、云栖等诸公相继而起,教人修净土法门,已经很齐备了。而最切要的开示,就是在临终坚持一念,求生极乐,即得感佛来迎,西归莲界。所以三世诸佛,同声称赞净土法门为出世间法中第一捷径。可惜世间人知道这个法门的太少,而知道平时必须念佛功纯,临终才能正念不迷的人就更少了。于是不得不大声疾呼:愿人人在四大分散时,都能一心不乱,佛力加被,同登觉岸!

永觉元贤禅师说,净业的功夫,虽然积累于平时,而临终最后一念,最为要紧。因为生净土或生秽土,入圣入凡,只有这一念为之转移。我常见念佛的人,平时都说求生净土,而到了临命终时,多数人失去正念。或贪生怕死,留恋这个皮囊;或眼看妻儿,难舍难分;或系念家中财产,放舍不下;或因境遇不顺,含恨而死;或因病苦逼迫,饮痛而去。既然失去正念,只有随它沉沦、堕落。我现在奉劝修行人,到此时此刻只要深信经中所说,坚固正念,万事放下,念着佛号等待生命的结束。唉!生死事大,顷刻已是来生。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能不畏惧吗?



《净土圣贤录》记载:杨媪[93],五十多岁,中风得病,僵卧在床,日夜呻吟。有一位旅亭师路过她家的门口,她的儿子请师父进去看看母亲的病。杨媪皱着眉头,忧愁而痛苦地说:“病太重,师父有好方法吗?”旅亭师说:“病从身起,身是假合。你能舍身,病自然就好了。” 杨媪问:“如何舍身?”旅亭师说:“你只要把身心放下,一心西向,系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治一切众生的病,只要能至诚念佛,阿弥陀佛自然会来救你。只怕你念佛不能恳切罢了!” 旅亭师走后,杨媪就执持佛名,默观西方,日益恳切至诚。过了五个月,一天,她对儿子说:“ 佛来了,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她的儿子延请了十八位僧人,共唱佛名。杨媪起身端坐,面向西方而逝世。

助行门

既然知道念佛,凡起心行事,如果有丝毫与佛相违背,要想得往生,犹如南辕北辙。由此看来,助行不可不讲。助行以戒杀为首。我以前有刻有《同生录》一书,关于戒杀放生的言论和事实都记载得非常详细。现在只补充其所未完备部分,以及一切应修的众行,作为往生的助缘,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于是辑录这篇《助行门》。

王龙舒说,全持斋戒,又礼佛念佛,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94],以此回向,愿生西方,必然上品上生。所说斋,就是不吃肉、不饮酒、不淫欲、不吃五辛。所说戒,就是杀生、偷盗、邪淫,是身三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是口四业;贪欲、嗔恨、邪见,是意三业,不做这十种事情,就总称为十戒。如果这十戒都能够持而不犯,称为十善;要是犯而不持,称为十恶。如果能全持十戒,就生天上;要是持前四戒,加上不饮酒,称为五戒。能守好这五戒,常不失人身。如果是修净土的人,就不在此限了,如果能全持十戒,加上功德的资助,一定是上品上生。要是只持五戒而修净土,也可以中品上生,或上品下生。如果不能持五戒,难道也不能戒杀吗?杀生是五戒中的首戒,称为大恶。不杀生得长寿报,杀生则得短命报。如果只守好不杀生这一戒,以修净业,往生的品位就已经不在下品了。

明朝的袁宏道,字中郎,万历年间为稽勋司郎中。后因病辞职回家,他是在寺院中去世的。他的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都修学禅宗。一天袁中道功课完毕,入定,看见有二童子引导他向西而行。见到哥哥袁宏道,宏道说:“我已经居住在净土中了。净土中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解悟与持戒并重的人,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持戒严谨,往生最为稳当;如果虽有解悟而无戒行,多被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95]去了,我亲眼看见的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智慧很深,然而戒力和定力都很少。因为只是悟理不能产生戒和定,而只是狂慧,仍然会归于五浊恶世。你如果不能受持全部戒,至少应遵守龙树尊者的《六斋法》,其中戒杀尤其重要。没有日举屠刀、口贪滋味的人,能够往生净土的呀!”

王龙舒又说,斋僧、供佛、烧香、献花、悬幢、建塔、念佛、礼忏,这种种对三宝的供养,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也可以。或行世间的各种利益方便善事,比如作为子女的孝养父母,作为弟弟而恭敬兄长,若是女人就应当遵守闺范,孝敬父母公婆,教育儿女而尽自己的天职。宗族要相敬相亲,以至乡里亲戚也都要仁慈忠厚。以至奉事君王就要赤心为国,当官就要慈悲爱护人民。或者爱惜孤儿,救济寡妇,或救济贫穷,或劝人行善,或阻止人作恶。这一切善事,随分随力去做,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也可以。或者世间一切利益,不论大小多少,比如拿一文钱给人,一杯水给人,也必默念说:“将此善缘,回向愿生西方。”经常使这一念不断,念念在心,必定上品往生。

大观年间,有一个人在街市上遇见已经去世的父亲,他请求父亲留下一句话作为教训。父亲说:“学葛繁。”这个人问道:“葛繁是什么人?”父亲回答说:“是一个世间上的人。”后来这人访问得知,葛繁是镇江太守,于是前往求见。他恭敬地问葛繁,积了什么阴德,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幽冥为什么这样敬重于您?太守说:“我开始每天做一件利人的事情,以后每天做两件利人的事,再后来每天做三件利人的事,这样四十年来没有一日停止。”这人请问道:“怎样才能够利人?”葛指房间的脚踏子说:“如像此物放得不正,就会绊别人的脚,我把它摆端正,也就是一件利人的事了。又如有人干渴,给他一杯水喝,也是利人的事呀。只要遇到什么有利的事,就做什么有利的事,上自宰相,下至乞丐,一切人都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在于持久不间断就行了!”这个人礼拜而退。葛繁兼修净业,以此回向求往生,后有僧人神游净土,看见葛繁也在那里。

元朝优昙大师说,卵生、胎生、湿生、化生[96],以及飞禽、走兽、昆虫、鱼类,都是未来的诸佛呀!它们也都贪生怕死,和人没有两样。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何必堆积肉山、烟熏炮烙;贪口腹的欲望,满足美味的需求而随意杀害它们呢!你哪里知道,杀害它们的性命,就是出佛身血呀!造杀害的重罪,也就断绝了自己慈悲的心性,生前的福寿,已经悄悄地损耗完了。死后沉沦苦海,一一偿还命债,毫厘不差。修净业的人,应当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的心,将来才能踏上佛的国土。

从前有人说,良辰美景,人逢之而欢喜,动物遇到而心悲。人在此时,骨肉团圆 ,美味罗列。而动物在此时,母子离散,魂飞魄散。所以节日多杀生,最为残忍。请看杀一只鸡而众鸡皆叫,宰一头猪而群猪不食。想到这些,虽有佳肴在前,也黯然神伤了。古人有这样的话说:“欲知世上刀兵劫,试听屠门夜半声。”这句话真是悲哀痛切啊!

优昙大师又说,要想成就菩提道,慈悲心是根本。修净业的人,救济动物最重要。看见飞禽走兽、水族游鱼类,或撒罗网,或关笼槛;穿腮反翼,捆足倒挂。这些动物面临热汤烈火,将要置于刀砧之上,它们忧悲恐惧,害怕惊惶。仰望天空而魂飞魄散,回想所居的林泉而心惊胆战。这些动物虽然知道必死无疑,但还希望有一条活路,因此它们左顾右盼,哀叫求救。希望看见的人大发慈悲,拿钱买命,怜悯救护。一但获救,就为它们打开牢笼,松绑解缚,并举行烧香念佛发愿的法事。随后或是放生于江河水池,或放生于山野树林,这都是佛法教化众生而表现出的大慈悲心。这样的救济善事,上自人类,下至虫蚁,力所能及,无不放生。并将这些殊胜利益,回向求生西方,普愿众生,同成佛道。

智朗《念佛放生说》说:“要想成全自己的仁慈功德,莫过于放生。要想出离六道苦海,莫过于念佛。”如今立一个放生的方法:放一竹器,每天事务空闲,念佛数声。每天投一文钱,一年所积三百六十文。 这也不费很多钱,不用很多力,什么人不可以做?只是贵在长久坚持,终身不倦。在这一年中,不论什么时侯,做了放生的事,并统计其放生的地方,及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放生若干,希望永无疾病灾难,又能健康长寿。再加上执持佛名,誓不改变。这样做而不得往生,三世诸佛,就成为诳语者了。有这样一首偈说:“放生念佛两重难,只贵自己心地坚。永祖(永明大师)传灯辉不夜,愿提正念摄人天。”

明朝莲池大师说,念佛的人不可以杀生。念佛是以慈悲为本,如果不戒杀,修行的功效就减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历劫以来,我们同它互为眷属,今天杀它来养我,于心何忍!我奉劝念佛的人,每下筷时,常常这样想,自然就能断荤,早日成就净业。即使不能坚持长素,若能坚持每月六斋,也能得往生,要是杀生那是断断不可以的!

云栖六斋、月斋图说:

六斋:指农历每月的六天。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如遇月小,二十八、二十九日也可以。

月斋:指农历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这三个月持斋。如不能三月持斋,必须三月戒杀。

《净土文》说,念佛的人如果能不吃肉最好,要是一时还不能断,暂且吃三净肉[97],而且要慢慢减少。饮食如果要求口味,可以去掉一餐,比如原来两餐都吃肉,可以改一餐为吃素。人生福寿是有数的,这样做可以延长福寿。如果早餐能吃素,好处特别多,一省业缘,二可清净,三不妨碍善业,四到晚餐吃荤的时侯,不至于厌此而欲彼。如果认为吃素困难,可用吃荤的花费用于素食,这样既容易做也能持久。如果不知畏惧,贪图口头滋味,死后轮回六道苦海,就没有出头的一天了!有这样的话说:“世上欲无刀兵劫,须是众生不食肉。”此言不能不使人畏惧!

下载本页面的Word原稿 (方法:在左边的蓝色文字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目标另存为";请不要直接点击左边的文字!)


--------------------------------------------------------------------------------

注释(点击注释前面的编号可以返回到正文相关位置)


[1]张师诚号兰渚。张当时任福建巡抚,张公平生奉佛甚谨,曾辑《径中径又径》一书,劝策行人,专修净业。
[2]秉节指任地方行政长官。闽,福建省简称。
[3]见《法音》1997年第7期,陈星桥著:《佛门弟子――林则徐》
[4]上海佛学书局再版时,系放大影印。
[5]见1997年6月18日《扬子晚报》
[6]凌青原名林墨卿,为林公第五代孙。30年代参加革命时更名。见1997年7月11日《四川省政协报》
[7]见《印光大师嘉言录续编》第六页。
[8] 娑婆:梵语译音,意思是“堪忍”(即能够忍受的意思),“娑婆世界”即堪忍世界,也就是我们众生所处的这个世界。这是因为这个世界的众生都能够忍受十恶三毒以及各种烦恼而不愿意出离,故名堪忍世界。

[9] 极乐世界: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名,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中,只有快乐而没有任何痛苦,故称“极乐世界”。

[10] 大限:指死亡的时候。

[11] 无常:这里指死期。

[12] 古德:指过去年代的有德行的高僧。

[13] 拔舌地狱:地狱之一,造作口业的人死后将堕落在这个地狱中。

[14] 净土花开:指极乐世界中的众生所居住的莲花开放,亲自见到阿弥陀佛。

[15] 估唱:即“估衣唱衣”的简称。指僧人去世以后,要把他的遗物分给其他僧人时,预先估算价值,叫做“估衣”。估算之后,在大众面前公开竞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14: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