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82|回复: 3

[其它]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0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52)》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十八集)  2011/12/17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48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课程,上一次讲到「仁义」的第九十四句,这句我们接着再来深入体会,切磋一下。因为颜回是夫子学生当中,道德学问最高的学生,所以他的行持很值得我们去效法。当然夫子给他的教诲,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应颜回这个学习的机缘。当然我们既然要跟孔夫子学习,那我们就要以颜回为榜样,所谓「德比于上则知耻」,我们跟复圣颜回夫子效法学习,那我们的羞耻心时时都能够提得起来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而孟子也说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己矣」。其实学问就是从烦恼、虚妄的心,恢复真心、恢复明德,这是圣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那怎么恢复?这方法就是『克己复礼』。「克己」,我们看到《群书治要》第二册二百二十页,上面的批注有说到,「克己是约身」,约束自己的身心,就是不要让身心随着欲望、烦恼去追逐。我们之前也讲到「天命之谓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纯净纯善的本性。但是为什么现在它不能够发挥作用?但因妄想分别执着不能够证得。所以我们有分别,分别比较抽象,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些习气,所以把它放下,克就是克除、去掉了。那去不去得掉这些习气?诸位学长,我们去不去得掉?现在怀疑这么多,怀疑这么久,那真正遇到境界的时候,可能会兵败如山倒。境界还没到就没有信心,可不可以去掉?信心很重要,有信心才有决心,才有动力,信心是基础。本觉本有一定可以恢复,一定可以证得的;不觉本无,这些习气本来就没有,一定可以去掉,可以断除掉的。

  大家不相信的话,请大家现在把脾气拿给我看一下,你假如真的有应该拿得出来。所以是没有的、是虚幻的,你别把它当真,别把烦恼当真,不要认贼作父。其实我们这一念念念为人着想,这些烦恼、这些自私自利就污染不上。所以这个仁慈心,念念为人着想的心要时时保持下去就对了。「工夫到,滞塞通」,你能保持三个月,可能你的自性就恢复了。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这个意思是颜回,三月是一时,我们一年有四时,等于三个月之后天气就有变化了。天气变化了,但是颜回的仁慈之心没有丝毫的改变,他三个月都没改变,代表他终身都能守住这颗念念为人着想的心。《中庸》又讲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这真心它是不会变的,一直保持的。当然我们要真的能保持,那警觉性要很高,就要时时以经典来对照自己。

  这个克己从哪里克?从念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其实我们要不要「克己复礼」?那是自己决定的,一个人的灵性是升、是降谁也决定不了,是自己决定的,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还得靠个人。鲁哀公有一天问孔夫子,他说有一个人非常健忘,健忘到什么程度?他搬家之后把他太太给忘了,这个人真是太夸张了。孔子,你看孔子太有智慧,也太慈悲了,为什么?抓住任何一个机会利益对方。尤其对方是国君,国君开了智慧老百姓就有福,是吧?我们之前讲到孝道,谈很多的是曾子。曾子生了大病的时候,那大官来看他,「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抓住每一个机会,让这些有影响力的人,他的思想观念正确,他就可以利益百姓。我们都要在这些应对当中,看到圣贤人的存心,所谓「慕贤当慕其心」。孔子抓住一切机会启发国君,他是尽忠,他也是仁慈。孔子说这还不算最夸张的,最夸张的人是夏桀、商纣,把自己都给忘了,把自己都给毁了。把自己的真如本性都给糟蹋,糟蹋自己的明德跟本善,那这是更夸张的!

  而《孟子》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思考,孟子说到「言非礼义,谓之自暴」,我们讲出来的话跟礼义不相应,叫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我的一言一行不能止在仁义的标准当中、心境当中,叫做自弃,自己让自己的灵性堕落。我们都熟悉自暴自弃这个成语,但是我们假如不善护念自己这颗心,善护念一言一行,那我们也在自暴自弃,把自己的真心都给忘了,认烦恼为父母!这些道理我们真的体会到,人不愿意再干这种事情了,下定决心不能起不对的念头,克己。复礼,复礼是返回到时时是真心,礼是什么?敬,恭敬、诚敬,诚敬通真心、通性德。这个恢复就时时保持了,他就契入真心,契入仁道了,仁爱心是真心。那我们把这些道理体会起来,真的做一个有志气的人,这一生不糟蹋自己,要成就自己。那个决心到什么程度?死都不怕,就怕念头不对,宁肯碎骨粉身终不忘失正念,以不怕死的心对治自己的念头跟烦恼,那就很勇猛了。诸位学长,什么军队是打不胜它的,是所向披靡的?就不怕死的军队。那相同的,我们真的下了大决心死都不怕,就怕念头不对,这个克己复礼的功夫就出来了。接着讲到: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天真的『克己复礼』,性德流露了,天下都来归顺、归附。我们看《群书治要》上面批注到,「一日犹见归」,他一天做到了,百姓、身边的人都来仰慕、归附他,假如他是终身都保持那就不得了!我们从孔夫子的行持,夫子是圣者,他有七十二贤人弟子,三千学生,那些学生对夫子都是非常仰慕的。我们看子路他是很勇猛的人,还没见夫子以前也没读多少书,可是亲近夫子之后变成贤人,七十二贤之一。而且为了尽忠不怕死,最后被杀害的时候,他临终以前都没有忘记夫子的教诲。他临终以前最后一口气,自己的帽子歪了,他想到夫子讲的君子的帽子不可以歪,最后一口气,把帽子摆正了才断气。所以可以了解到,他们对夫子的教诲时刻不敢忘怀,那种仰慕夫子之德可见一斑。所以这个『天下归仁』,确实如此。

  其实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忽略伦理道德教育,人心价值方向错误,人都没有安全感,所谓富而不安,贵而不乐。大家想一想,
 楼主| 发表于 2021-1-10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富贵之人安不安乐?没有伦理道德教育,他钱很多,他底下的子孙会打他的主意,他怎么能安心睡觉?所以买安眠药的人应该是有钱人多,因为没钱人连安眠药都买不起。大家看一下,整个价值观偏颇掉这是很可怜的事情。谁不希望生活在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世界里面?有没有人不想?我就喜欢人家骂我,我就喜欢人家打我,有没有?那请问大家,现在有一个小区,真正做到里仁为美,你去不去?(去)对,「天下归仁」,一定去的!你纵使那里的房子买不起,你也常常带孩子去亲近是吧?所以「道之所在」,道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那话说回来了,人这么渴求有个充满仁德风气的小区地方,谁来做?你们怎么没什么反应?当仁不让自己来做。现在假如有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来带动,在一个小区里面真正落实仁义,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尽心尽力照顾爱护。甚至爱印度人、爱马来人超过华人,有没有道理?本来就应该超过这才叫中华文化。是吗?告诉大家,以前你们家客人来的时候,他吃得比较好,还是你吃得比较好?对!这叫中华文化,很好客,很有人情味。自己的人天天相处,客人来了这么难得!而且对自己的人严格是爱护,不然他就恃宠而骄。所以教孩子都很严格,跟邻居打架,爸爸妈妈知道了打谁?这是通达人性。你平常这么爱他,犯错的时候打他没问题的!宽猛相济、恩威并施,不然那个爱都变溺爱。

  而且真正爱天下的人怎么爱?就是让他相信中华文化是可以救世界的。你让全世界的人生起这样的信心,来亲近中华文化,那你救了天下多少人!他没有信心他怎么肯学?谁来让天下人有信心?孟子的话有没有想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诸位学长,我们从刚刚讲到现在不是孔子、就是孟子,有没有发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都在两位圣人的行持当中流露出来了。这是可以做得到的,马来西亚的华人又有福报,又有富贵,又有文化的智慧,这些条件都有了,不给世界做出榜样来叫见死不救。我这么讲你们会不会压力很大?压力转成动力,压力叫烦恼,动力叫觉悟,真的做得到。比方说现在全世界农业偏颇得太厉害,都是喷农药,都是用化肥,整个大地母亲被糟蹋得体无完肤。杀业很重,那些土地上的生命全部都死光,而且板结以后,后代子孙没有土地可以种。人的欲望可以让人的良知泯灭到连为下一代想,都没这个念头,下一代有没有地可以种关我什么事?欲令智迷,利令智昏,真的太厉害。

  所以古圣先贤几千来教育人,从来不谈自私自利的,从来都是谈道义的。「上下交征利」,两千多年前孟子那段对话,「而国危矣」,而家危矣,都自私自利,连父母都伤害,连身边的人都伤害了。所以孝悌仁义,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您看恢复传统农耕很重要,我们华人带头来做,可能马来人、印度人都有工作机会是吧?你照顾他们的生活。你当领导、你当老板落实仁义,那不就不同种族、宗教就是一家人!那天下人都相信种族是可以团结的,宗教是可以团结的,信心就恢复,有福报的华人我们大马的同胞来做。我是穷书生福报还没到、还没够,先以这来大家互相共勉,以后我福报比较大,有机会我也全力去做。现在最大的危机是信心危机,人们不相信人性本善,不相信经典。所以恢复信心没有别的,要做出榜样来,要做给人家看才行。

  昨天遇到一位朋友,他说他们那个地方国会议员特别有爱心,照顾当地的马来人、印度人,特别贫穷的,他特别去照顾。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好儿女,他在自己的因缘当中,落实「礼运大同篇,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他还延伸开来,鳏寡孤独、马来、印度人者皆有所养。学东西要灵活,举一反三,天下为公不分彼此,我相信发这种心的人,一定得祖先、圣贤人的保佑,他们的智慧、福报,冥冥当中都保佑他,所以人最可贵的要发大心。《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冥冥当中你的福报跟智慧就会开。

  我们来看一下「天下归仁」,确实是真实不虚。在第九册一千一百二十九页。我们看最后一段故事讲到的,「禹出见罪人」,大禹刚好出外巡视的时候,看到有人犯罪。他看了之后很不忍心,「下车问而泣之」,马上下车询问他犯罪的原因是什么?了解之后为他伤心流泪。左右的人说到了,天子,这个罪人他不顺正道,「不顺道使然」,他罪有应得,他自己做错的。「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君王,你何必为了他的事情,这么悲痛到这种地步?「禹曰」,大禹说到,「尧舜之民」,尧舜所教化的老百姓,「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他们的百姓都效法尧舜的存心,尧舜的人生态度为自己的人生态度。这些都不是理想,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在他们那个时代真正做到的境界。所以《大学》里才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我们看尧舜的无私,他当时候的黎民百姓以他为榜样,天下归仁,而且尧舜是终身不离仁爱的精神。「今寡人为君也」,现在是我为君王,「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百姓都顺着自己的想法、看法,而不是遵从经典、遵从圣贤人,「是以痛之也」,所以我非常的悲痛。

  从大禹的谈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禹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以尧舜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且他的胸怀确实是我们古圣先王道统的精神,叫「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他觉得是自己没有把百姓教好。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假如面对自己身边的一切亲朋好友,我们都期许自己要做好榜样。我们学《弟子规》,我们要是圣贤的好弟子,让身边的亲朋好友对圣教有信心,这样来期许自己。而且不见世间过,他们有过失,有做得不对的,我们期许、提醒自己:是我做得不够好,还没有能够感动他。我们有这个心境,那就不会去对立、指责任何的人。只要把这段教诲罪在朕躬,别人没有错,是我错了,能够不可须臾离也,奉行放在心上,那就时时能够克己复礼,都一直要求自己,这个德行会不断提升上去。都是要求自己,不要求人,
 楼主| 发表于 2021-1-10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不是恕道。我们的态度人家不能接受,都是不符合恕道,不能设身处地,通达人情、通达人心的感受。接着是对父母,『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有父母不能尽力奉养尽孝道,却要求孩子要回报他的恩德,这个也不是恕道。孩子会讲你都不孝顺爷爷奶奶,为什么要叫我孝顺你?有一个孩子对他妈妈特别叛逆,当孩子叛逆的时候,我们其实很容易就是觉得孩子不对。人怎么理智处理遇到的事情?理智在哪里体现出来?不在现象、不在结果当中指责、批判,要去找这个结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从因上化解,这个结果才不会继续恶化。

  只看到结果又是指责的时候,那它只会更严重,孩子叛逆是结果,他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在哪里?请问大家,有看过哪个一、二岁的孩子叛逆的没有?假如有这个世界太恐怖了,现在一、二岁就能叛逆。没有,他没有,为什么现在变有?那能怪他吗?那我们父母、老师要反省,我们把一个天真的孩子搞成这样,我们对不起他,不是他错。他才十二、三岁他懂什么?你说他都乱学。谁让他乱学的?所以为人君、为人父母、为人师,真的遇到这些事了,还是得要反求诸己才行。《三字经》也把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经典就是理智,得在人生境界当中把我们的理智提起来。

  有一个青少年他跟他妈妈常常就是对着干,有一次他爷爷生病,他母亲很少关心他爷爷。结果刚好他爷爷生病以前,他妈妈已经开始学《弟子规》,心境有所转变。所以那一次住院,他妈妈就很认真照顾他爷爷,然后要缴医药费的时候,他妈妈拿出不少钱。那个孩子看到他妈拿那么多钱出来就哭了,然后哭着跟他妈讲,说妳以前对爷爷很不好。孩子他那种情绪没有办法疏通,憋、憋久了他当然脾气不好,孩子跟我们是天性,跟爷爷奶奶也是天性。我们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刚好跟他们提到,女子要有女德,就问小朋友,一个人当妈妈、当太太、当媳妇,最重要要有什么好的美德?小朋友的回答排行榜第一名是什么?要对爷爷奶奶好。诸位学长,我们开悟了没有?真的,悟了?孩子那纯真的心灵在成长的时候,这所有的事情都在影响他。

  我还遇过一个真实的案例,他妈妈在那里煮很好喝的汤,那孩子身高还不是很高,踮着脚在那里看:好了没有、好了没有?因为每次煮好吃的,都是他端去给奶奶吃,奶奶就在隔壁住,就买在一起。他在那着急,你看小孩很善良,让他做这些事情他都很高兴,孝顺爷爷奶奶。结果他妈看他在那,就跟他开了个玩笑:今天煮少了,不拿给奶奶,下次再拿,就逗他。结果还没煮好,中午午睡时间,这个孩子在那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心里在那里想:不能给奶奶,不端去给奶奶很难受。睡不着,自己爬起来,然后就踮脚拿椅子,把汤舀起来,因为妈妈在睡觉,赶紧自己先端过去,结果没熟,小孩子很天真,他还不能判断那个。但是你看他那些反应真的值得我们大人省思。端过去他安了回去睡觉,心安才睡得着觉。后来他妈妈就去煮好了,母亲也很孝顺,煮好就自己端过去了。他那奶奶来开门:刚刚已经端过来,怎么又端来了?他妈妈才恍然大悟不能随便跟孩子开玩笑。他跟爷爷奶奶是天性的天伦,所以当爷爷奶奶跟父母不亲的时候,他的心是最难受的;当他看到父母很孝顺爷爷奶奶,也是他最欢喜的事情。这里我们看到这句就很有感触,「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孩子是很难接受的。

  『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自己不能尊敬自己的兄长,却要求弟弟要顺从自己,这也不是恕道。其实这个人心他都会交感的,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的心境一变,身边的人也在变。刚刚跟大家讲到的那个青少年,他哭着跟他妈妈讲,妳以前对爷爷都不好。哭出来好,那情绪憋着会生病的,哭完以后,这个孩子从那天开始,很主动帮他妈妈做事情,以前都没有,转了。本来为什么叛逆?妈妈自己不孝爷爷奶奶,那他当然不孝;你一转孝了,他跟着也转,感通了。

  接着说到,『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这「士」是读书人,假如能够明白忠于君、忠于亲、悌于兄,都是自己先做,先以身作则,这才是能体悟到恕的根本。恕的根本就是先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这要求再提升就变苛刻,就变刻薄,这都不是恕道,人一刻薄就刻到身边的人。我们看到这几句,反回来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就是很容易我们先要求人、指责人。甚至于我们现在学了这些经典,可能会变成警察或者评判员,专门在评判人家:他修得还可以,他修得很差,他这里不及格,那里怎么样,我们就变评判员。但是一变评判员铁定人家不可能认同我们的,首先人一评判傲慢增长,甚至不信任人,慢疑这些习气会增长。再来,我们的精神都用在看别人,我们刚刚讲的「克己复礼」,那起心动念都要觉照。有时候用全力关注自己的念头,念头还是伏不住,就全心全意用功,都还不一定功夫得力得了;假如我们还用一大堆时间去看别人的错,那功夫就更不可能得力。

  有一次我跟我们同仁结缘,有一本《四书读本节要》。在《四书》里面,师长撷取一些重要的教诲,编成一本小册子,口袋书放着随时可以读。我在口袋书后面,写一些修身的句子,跟大家共勉,然后我跟同仁讲,很真诚去抽那个本子,祖先会保佑。我们有一个同仁他就跟人谈话,都在讲人家的是非,他那时候来抽就抽到一句,叫「真修道之人,无剪爪之暇」,连剪指甲的时间都抽不出来,「安有时间说闲话」,哪还有时间去说这些闲话?他抽到以后三天都很乖,因为他觉得好准,举头三尺有神明。还有一个很妙,他刚好遇到一些事,走进家里:烦烦烦,烦死了!他太太跟他讲,你先别烦,先去抽一本书。叫他先别烦,这个方法很好,你看一个人情绪很不好的时候,你记住,只要能转移他的注意力,他的情绪就没有了。没那么复杂,情绪是假的是吧?我们做一个实验,情绪拿出来,Let me see。没有,假的东西,真的它怎么会消失,假的,所以根本都是剎那生灭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1-10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幻的。

  很多有智慧的人通达这个道理,有一次魏征进谏唐太宗,把唐太宗气得他受不了,走进家里:气死我了,我非杀了他不可!气得半死。长孙皇后看到情况一句话没讲,回房去,把她最高贵的那套礼服穿出来。唐太宗在那里气得刀都拔出来了,她马上盛装走出来,唐太宗一看到她:妳干什么?那个好奇心一起来,脾气在哪里?没了,一转就没了。你看很多妈妈孩子在那里哭哇、哇,拿个东西很好玩,那个小孩就不哭了,他的注意力到那里去了。所以别把烦恼当真,藉一些机会把他正念提起来就好。当下唐太宗注意力就被引过去了,妳干什么?皇上,有这样正直的忠臣,一定是有圣主出世,才有这样的大臣。唐太宗一想:圣主!那他的气就没有了,挺高兴的被太太肯定了。这样好的皇后无形当中不知道救了多少忠臣,所以女人胸怀大,那真是家庭、企业,甚至是天下的福报。假如这领导者的太太心胸狭隘,本来才一分的事情,她再讲个二、三句,就烧到十分热了,那没事都变有事,小事都变大事了。

  我那个同事他在那里烦烦烦死了,他太太马上跟他:你先别烦,去抽一句话。他就去抽,一抽起来打开来,「做大事者不可烦,烦必乱」。他一看,愣在那里,也烦不起来,真的,人有诚心那祖先、圣贤都会保佑。你们可以回去做做实验,比方说一本经书,你要睡觉以前很虔诚的:我现在马上翻那一句,就是我可能今天最严重的问题。一翻很准,我做过不少次实验,包含拿弘一大师的墨宝,「箴言四十句」,都有送给大家吧?有没有人没拿到?都拿到了。没拿到的要找我,不然你会生我的气生一辈子,这样我不平等,会造成你一生的烦恼,这样的事不可以做。人情事理要很清楚,我们《群书治要》不能白学,我们之前不是有提到尧帝吗?在整个厅堂当中大家都很高兴,有一个人在角落哭泣,都要能体恤到。再来,我们刚刚强调的,你对治自己时间、精力都不够了,还看别人,所以工于论人者,察己就疏,就更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这些心性的消长,是烦恼愈来愈多,还是烦恼愈来愈少都要很清楚,然后把根本错误的态度要转过来,所以不要看人过了。

  子贡口才最好,有一天批评人,我们复习一下,「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你看考试随时都有,我刚刚看到,大家念不出来,我的火有一点快上来,你看指责人的惯性上来,不知不觉你都没有给它say hello它就来了,所以觉照就很重要。突然想到我又还没有讲二十一遍是吧?怎么可以苛求别人?前面才讲不要苛刻,自己当下就做不到,所以自己几两重自己很清楚。常讲给别人听就很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好为人师,自己这个习气就很容易上来。所以台上不好玩,当官也不好当是吧?你当官指挥别人习惯,那个不知不觉。我朋友说娶太太,不可以娶小学老师。我说为什么?他说小学老师在教室是小学老师,回家还是小学老师,对他先生也是小学老师。那一般就受不了,所以要不染着谈何容易?一不小心就染,当董事长会染,在公司是董事长,回家还是董事长。有个董事长要给他妈妈洗脚,把水一端出来,他妈妈吓得半死转一百八十度:我不敢给董事长洗脚。听思聪,听出什么了?回家还是董事长,跟他妈讲话的口气,跟对下属讲话的差不多。所以人可贵的是常保赤子之心!

  后面我们讲到下一句,就很有味道了,下一句讲的「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人曾经贫穷,曾经处在患难当中,飞黄腾达了对以前那些贫贱之交,还如以前那种情义吗?有没有今天官做大了、财多了,还排在财富一百大里面了,有个朋友跟我讲,他的一些朋友都当大官,十几年没见面,通上电话了,到饭店去见他。他那个朋友看到他坐在沙发上连站都没站起来:小平,来,坐坐坐、坐坐坐。那不是当官的人,在跟下属讲话的口气吗?二十几年的朋友,你看到了,你居然还坐在椅子上?你不过去抱一下你就已经是不正常的人,我们那种很自然的天性都流不出来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清清白白的来,我们也期许清清白白的走,不要染这些虚荣浮华的东西。

  我们先看到上一句讲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时时诚敬对人,又能长存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一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受益了善巧方便让人受益,自己发达了也成就别人,供养别人发达的这些经验、智慧。『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邦」是指诸侯的国里没有人怨恨他。「在家」,家是指大夫的封地,在这样的地方,住在这样的环境里都没有人会埋怨他,无论他在哪里做事都不会使人埋怨。对,他诚敬待人,为人设想,自然感得他的整个人际关系,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好,这一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6 15: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