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098|回复: 7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关于五根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19104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9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念佛念法念僧是讲的修行。
  《解》种种奇妙杂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种。舍利。旧云鹙鹭。琦禅师云是春莺。或然。迦陵频伽。此云妙音。未出壳时。音超众鸟。共命。一身两头。识别报同。此二种。西域雪山等处有之。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似而已。六时出音。则知净土不以鸟栖为夜。良以莲华托生之身。本无昏睡。不假夜卧也。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
  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种类繁多,以下略举六种,白鹤、孔雀、鹦鹉都能熟悉,可置勿论,‘舍利’古时译为鹙鹭,宋朝琦禅师云是春莺,也许是。‘迦陵频伽’梵语,译为‘妙音’,未出壳时,即能发出悦耳的音声。‘共命’是一身两头之鸟,有两个神识。在中国未见过,相传喜马拉雅山有之。为迎合世人喜欢花鸟,阿弥陀佛以神力变现许多禽鸟,其美好非人间所有。因西方无黑夜,禽鸟说法昼夜六时不间断。西方人莲花化生,本无睡眠,故饮食睡眠均不需要。人类精神饱满的时候,睡眠时间甚少,真正有工夫的人妄念少,烦恼少,其精神消耗亦少。佛陀在世时规定弟子们只在中夜睡眠,十时睡觉,午夜二时就起床。现在有人睡八小时还不够,将大好时光浪费掉,实在可惜。凡是精神好的,生活一定快乐。
  ‘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此句为总说。经中只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种土,三十七道品共有七种,蕅益大师又把其余三种补说出来,这三种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通常我们只知道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法,其实它通大小乘。佛在涅槃经中说,假如有人能观八正道,就能明心见性,此即说明三十七道品是大乘法。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无量道品均在其中。也说三十七道包括整个大乘佛法。西方是圆顿大乘,焉有小乘。‘四念处’属观智,一般人常讲宇宙人生观,其中有迷有悟,‘念’是智慧的观察,不是念头,‘处’是所观的境界。此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对初机学人有很大助益,常说修学很久,念佛、参禅持咒、修定,工夫均不得力,原因是疏忽了这三种修学基本方法。但佛在经中为什么不说这三种而由五根五力说起?因为五根五力是西方人修行的,他们对于前三种早已修过了,不必再说。但是对于我们初学实有说明之必要。四念处是(一)观身不净。身不干净,修行人利用身体成就道业,不要溺爱他,而世间人利用它造业,实太可惜。身体排泄出来的东西都不干净,观自己的身体不净,不会贪爱,怎么会贪爱别人的身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要由自身作起,不再为这个身体操心,才能善于养生,会养生者疾病少,可得长寿。人的身体与整个宇宙是一,能顺其自然必健康。例如饮食冬天要吃凉的,夏天要吃热的。现在人相反,与自然完全不相应,所以毛病百出。中国古书礼记月令篇,讲生活起居,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每月吃什么都有详细记载,吃的方法与烧什么柴火,都有详细规定,这些几乎失传。佛法养生的原则,视身体如同一部机器,身要动,心要静。现在一般人身不动,养尊处优,而心则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恰恰相反。
  西方人金刚不坏身,不需要饮食,故无疾病。(二)观受是苦。人的一生奋斗为了什么?得到什么?到了晚年更苦,活得无聊。美国老人公寓照顾老人生活算是周到,但亦难免疾病缠身,受床笫之苦,只坐吃等死而已。佛说三界均苦。有时亦有乐,但是乐的时间不长,乐后仍苦谓之‘坏苦’,不苦不乐是‘行苦’,迁流不息,变化无常,这是真话。学佛人生活不同,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远景。念佛身心清净,读经会开悟。何况经中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彭际清居士,所写往生传中在家男女居士临终时预知时至有不少人,大约在明末清初时代。近四十年来在台湾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事实俱在,绝非虚构。(三)观心无常。世人最苦的就是念头停不下来,这是无始劫来的习气,也是六道轮回之因。佛教法门虽多,目的均是修定,方法不同,目的则一。定是本心,念头是妄心,如何把妄心去掉,恢复本心,这是真工夫。妄心是一切妄想烦恼的根源,不但在清醒时持续不断,夜间睡觉会作梦,妄心刹那生灭,看一切境界都是生灭的。佛在经中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我们看不出来。佛用不生灭的定心看一切法不生不灭,我们是以生灭心看一切法,所以一切法均有生灭,如一切动物均有生老病死。佛说不生不灭是真的,生灭是假的。没有念头是一心,一心所见的是真的,乃是一真法界,动了念头所见的是十法界。妄心无常,应舍弃,要认真修定,西方世界的人都保有常住真心。常住是不动,我们习气重,加以环境诱惑,难以常住不动。
  (四)观法无我。四念处前三种是属于我们本身的人生观,第四种是宇宙观,‘观法无我’之‘我’字是‘存在’义,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是观法无我。一般人认为一切法都是真有的,所以起了贪嗔痴慢诸多烦恼。愚昧之人认为身是真的,一切万物也是实有的,所以尽情夺取,造作十恶,毫无顾忌,但是造业必有果报。后世偿还起来,恐怕要披毛带角。脑筋清醒者不造恶业,他知道人生在此,一切受用皆有定数,不再妄求。更聪明者认为命运虽有定数而行善可以改造。有大智慧者更能超越三界,永脱轮回。四念处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学佛人绝无忧虑,不为自己将来打算,断恶修善,一切造作不为自己而为大众设想,如此行之,生活环境必日渐好转,纵然宿命中有冤家对头,到头来也变成好友,一切障碍也逐渐化解。生活务求节俭,能省一分即能帮助他人一分。这是可以作得到的,并非高调。我们因为疏忽了这四种修持,功夫不得力,智慧不开,三昧不成。倘留意及此,放下身心世界,舍己为人,不但工夫得力,而且福慧增长,信心愈强,在生活体验中能得到感应
 楼主| 发表于 2021-1-9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真实不虚。
  《解》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三十七道品分为七大类,又称为七科。第一个是四念处,四念处是用智慧观察宇宙人生,就是看破,看破后若不积极断恶修善,就变成消极,所以再说第二科四正...(●[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换言之,忍耐是有限度的,如理与事融化,则忍耐是无限的。理要读经,事上最好是念佛。我们是凡夫,无始劫来的习气不断,妄念恶念随时会起来,有时控制不住。念头一起,立时念佛,恶念即不会继续。一句佛号就是觉。
  (三)‘未生善法令生’。佛在经中说了许多善法,我们未想到亦未作到。佛经要常读,且须读熟,记在心里,遇到境界现前,佛的教训油然而生。古时生活安定,人际关系好。读圣贤书,把圣贤的教训,牢牢记在心上,不至于违逆太多,佛法传来中国已有二千年,民间亦以佛的教训奉为标准,民初五四运动以后,打椡孔家店,儒家书不读了,佛法属宗教是迷信也舍弃了,生活标准无所适从。在此时代,特别有效的是佛法所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绝不是神道设教,也不是宗教劝善,实在是至高无上的教育。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非常宝贵亦甚多。民国四十年初期,台大有几位教授对于固有文化之保持并发扬光大皆甚出力。当时台北有一个艺文图书馆,主持人是一位台大教授,专印我国古籍,后来商务印书馆也把四库全书印出,世界书局亦将四库荟要印出。大藏经亦印出数版,台湾宝岛对维护古籍工作确有贡献。虽然出版甚丰,如无人读与废纸有何不同?四库份量太大,一个人一生都看不完,我有一个设想,即将书中精要的文句摘录下来,尤其我们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修身齐家,伦理道德,互相谅解,和平共存之训诫,对整个人类都是迫切需要的。会集之后,编成小册子,流通于世,对大众有莫大的利益。
  (四)‘已生善法令增长’。已经在作的善事,令其继续增长,不使衰退。
  ‘四念处’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自在,如意是‘回头’,佛家说回头是岸,过去富贵人家手上常拿著一个如意,如意的头是回过来的,乃是表法,要懂得‘回头’。佛讲了四件事,第一个是‘欲如意足’。欲是欲望,无论物质精神均应知足,知足即得自在,生活享受不必过份追求,追求物质,没有不造业的,纵然有福报,也要打折扣。如把念头转过来,为社会大众造福,则乐在其中。如只为自己追求,必有得失,有失必痛苦,如为大众,不成就是大众无福,于心无愧。第二‘精进如意足’。此句以现代话解释就是‘常乐’,在修持上有领悟,无论进多进少,心中必感快乐。第三‘心如意足’,有的译为念如意足。即‘心安’之义,凡事但求心之所安。第四‘思惟如意足’,即‘理得’之义。世间最有真实幸福之人,即是一生不空过,活的有价值、有意义,无过于念佛往生圆成佛道。问题在如何把心安住在念佛法门上。一般人听后不能接受,以为大乘经论中还有更殊胜的法门,何不尽量广学多闻,有助于修行。此种构想实因他对理论尚未尽明了,在一生中如能遇到好老师,与好的同修道友,互相磋磨,还有希望成就,但是可遇而不可求。如遇不到善知识,又将如何?在现在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遇到邪师受它误导,先入为主,再遇正法,反生抗拒,无能力辨别是非真妄,要吃大亏,甚为可怕。此时修学,不能不小心谨慎,第一必须认识佛法的本质,佛法是对九法界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其内容即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了,理得心就安了,唯一方法即是读经,古人从读诵经典入门,一般以五年为期,由老师指导,各宗派不同,如学华严即读华严经,不熟即无法观照。近年来有人问我如何入门?我说,读无量寿经每天三遍,先念三年,三千遍念完,即知如何待人处世,在生活方面即能心安理得,法喜充满。念这一句佛号才能得力。
  以上三科在此经中未提,就习惯说,说后面即包括前面,不说亦在其中。其次此三科十二条西方人早已修行圆满。大师注经仍然要提到乃是为了后世众生。此十二科对念佛人有很大的帮助,念佛工夫不得力,其主要原因就是疏忽了这十二个科目的修学,所以念佛人对此十二科要特别留意,把利己的念头断掉,把利他的念头,时时提起,造福社会,放下身心世界,知足常乐,心安理得,信愿持名,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解》五根者。僧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
  此是三十七道品中之第四科。‘根’是比喻,如草木之有根,有能生长、能保持义,故称为根。共有五条即‘信、进、念、定、慧’。下面五力,其名称完全相同。佛在弥陀经上说,西方世界的人,无论由何处往生,品位高下,均须修学此五条。(一)信根。信是信正道,佛所说许多法门都是正道,但并不能适合一切人的根机。如入药铺,千百种药剂均属良药,对症下药,可以药到病除。所以古德常常提示我们要选择法门,一门深入。至于广学多闻,是为别人。如要作医生必须样样懂,你开的药方是给别人吃的,不是自己吃的。修净土的人是以信愿持名为正道。净土三经一论,其中有许多断恶修善的方法,如观经之三福,均属助道法,帮助我们成就一心不乱,念佛三昧。如对此深信不疑,则为有根,闻此法门,也生欢喜心,而未下决心,信即无根,或者禅净双修,密净双修以至于密净禅三修,均为无根。如信有根,则带起精进。(二)进根。精进是真修。精者精纯,进者不退,如有进而不精则是杂进,力量就分散,精神不能集中,信进若无根,考其原因,还是缺少前面三科十二条的良好基础。仔细分析今天念佛不得力,精神散乱,要想身心清净工夫得力,
 楼主| 发表于 2021-1-9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得不对前面三科加以认真勤习,不疲倦,不懈怠,在学习中得到法喜发出智慧。(三)念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二六时中常念佛名即正道法,常念佛的教诲,是助道善法,完全没有闲杂妄念,这个念才能产生力量,自有感应。烦恼妄念少,心清净,智慧增长,此即相应的效果。读经比从前明白,愈念愈觉得有新的意义,新的法味,工夫愈深,体会的愈广。(四)定根。摄心在正道及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菩萨位上都离不开这个修学方法。
  (五)慧根。正道助道同样重要,莲池大师把信愿持名看作正道,也视同助道,正助双修都是信愿持名,其他祖师大德有将观经观想观像看作助道,这些开示对于善根非常深厚者有莫大利益,对我们并不太对症。因我们必须先了解自己身心的状况,并且对观经的三福,以及要解前面的三科,解行并重,才有实效。
  至于有些人,对于专念一部经似嫌不够,还要多学。黄念祖老居士教人学佛要念许多经论,他曾指定一、二十种。不过我教人要专,因为我看到有许多人到临终时预知时至,自在往生,他们平时一部经都没念过。可见一部经足够,多了就杂了。我们看到浩如烟海的佛法,怎么会不羡慕?一羡慕就迷了,所以我常讲佛法是迷宫,学佛的人不能不当心,释迦佛无意骗人,他要普度众生,不是专度你一个人。何况大乘经中说,一经通一切经通。如禅宗惠能大师,他一部经都没念过。坛经第一篇说他的历史,他是卖柴的,他给人送柴,偶然听到有人读金刚经,他一听就开悟。后来到黄梅见五祖,五祖叫他在厨房里作苦工。老和尚要传法了,弟子神秀首座作一首偈。他听了之后把它改了,以此因缘五祖就把衣钵传与他,他当年才二十四岁,五祖叫他逃走避难,途中遇到无尽藏比丘尼,向惠能请教涅槃经,有三十六卷之多,他说他不识字,叫无尽藏念给他听,他听后就给无尽藏讲解,讲了一部。在曹溪类乎此事者甚多,如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遍未开悟,法华有七部,念三千遍须十年工夫。请教惠能,惠能说,你念给我听,他念了二品,第二品是方便品,六祖即把经中的意义说给法达,法达听后也开悟。一经通一切经通,我们何必找麻烦。就凭这一句佛号,念到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定慧现前,定现前不为外界所动,慧现前对世出世法一切通达,聪明人不作笨事。我讲经已快四十年,我在台中从李老师学经已有三十多种,我真正用功,只有五部经,如华严经我只听了一卷,一部华严我也会讲,法华经及地藏经均未学过,但亦讲过法华大意及地藏经。禅宗经典金刚经未学过,永嘉证道歌、信心铭、大珠和...(●[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由定生,心地清净,能生智慧,智慧现前,对正道与助道均能认识清楚,四念处观即是对于宇宙真相有正确的人生观。
  《解》五力者。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
  力是修行有了工夫,树木到了长成的阶段即有力量。信中有真实的智慧,观经所说的是真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此系最根本的理论,对此肯定相信不疑,今生往生即有把握。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讲信讲了六个,第一要信自,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是由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娑婆世界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依报正报都离不开心性,心性才是真正的造物主。禅宗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禅是用参究的方法,我们是用念佛的方法。念到事一心不乱即断烦恼,念到理一心不乱即见性。明白这个道理,能不能往生一生成佛,能不能通达一切法门的疑惑就可以消除了。所以说‘信根增长,能破疑惑’。
  ‘破诸邪信,及破烦恼’。此处‘邪信’包括一切信仰,甚至于包括佛教内的小乘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与大乘比较都不是正,如再往上提升,提到绝对的标准,只有念佛法门信愿持名是正中之正,至于其他大乘法门皆属正中之偏。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信心坚固有力,自然就能破诸烦恼,烦恼破尽,可生到方便有余土。
  《解》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
  在大乘佛法中,大乘菩萨善根唯一‘精进’,世间善根有三种即‘无贪、无嗔、无痴’,世间六道所有一切善法皆由此三善根生出,一般人无论作什么事,容易懈怠退转。出世间法修的人多,而成就者少,其原因就是懈怠退转。出世间大事都能精进不退,世间小事更不必说。自己常常怪自己工夫不得力,以念佛来说,有人念了三、五年,一点效验没有。印光大师说,念佛时有妄念夹杂其间,乃正常现象,不必顾虑。随它起来,不要理会,只注意佛号,从妄念亦可以测验自己的工夫,一般人大约在一支香(一小时半)的时间有三、五个妄念已是很好的工夫,这样工夫需要三年,若不认真三十年也不行。若真把事实搞清,一定把求生净土作为这一生第一件大事。必然精进,没有饭吃不要紧,没有衣服穿不妨事,没有工作不重要。不念佛就不得了。以此种精神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社会苦难太多,忧虑不能解决,一切妄想执著计较都解决不了问题。尤其生在这个时代,让我们尝到人世艰苦,不求出离,只有继续受罪吧。
  《解》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
  前面所说错误的想法与见解皆为邪念,乃至于佛法亦会有同样弊病,对修学有很大的阻力,念根得力,一切错误都没有了。净宗法门在修持方面比较简单,愈简单愈容易成就,一心专持弥陀名号,一心专求往生净土,即是念有力量。其他妄念自然不生。一心有力,二心就分散了。智慧未现前,定慧未成就,其他正邪均与我无干,暂时放在一边。‘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就是‘信愿持名’,也是大势至菩萨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样念根才能有成就。
  《解》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
  ‘定’能破烦恼。‘乱想’指的是‘贪嗔痴慢疑’。五大类错误的思想,定能破之。事与理包括一切世出世法,理明白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1-9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即理得心安。事与理均甚复杂,有一理必有一事,有一事必有一理。不可能有理外之事或事外之理。‘禅定’是外不著相,内不起分别。一切事皆通达,是照见,不是研究,研究是用意识,而佛法用参究,离心意识参,识是第六识分别,意是第七识执著,心是第八识,含藏种子,离开心意识即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
  《解》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
  ‘遮’是‘止息’义,‘惑’是‘迷惑’,简言之,所有一切迷惑均不出此见思、尘沙、无明三大类。此三大类变现出无量的错误思想见解行为以至于不同苦乐的果报。唯有真实智慧才能止息这三大类烦恼。从小乘初果到大乘等觉菩萨都不能离开这五根五力修学的原理原则。
  《解》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
  ‘菩提’梵语,‘觉’义。其作用是防止行者在修学过程中发生障碍。智慧由根力中产生,前面五根五力最后一个皆为智慧。如果无根无力即无法区分一切法之真妄。谈到真妄,包括很多,如是非、邪正、善恶、偏圆,均在其中,必须有真实智慧才能简别所要学的法门。对于自己的根性也要用智慧观察,不能感情用事。因为法未必能契合自己的根性。诸法包括世出世法,三十七道品中前面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易懂易学。此处难懂,难学,因为我们没有真实智慧,一切诸法真妄邪正不易辨别,往往选错了法门,精力时间都浪费了。能早日回头还好,如执迷不悟,一生难有成就。若无智慧而真有善根福德者,亦能成就。有善根之人能信,有福德之人肯修,老实忠厚人容易成就。净宗自古至今念佛往生者,一大半以上均凭善根福德而能成就,心地真诚恭敬,听此法门相信圣言量,佛菩萨祖师大德不会骗人,‘老实’就是成功的密诀。说到知识份子就麻烦了。一定要把事情搞清楚否则他不能完全相信认真修学。佛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专为这些人建立信心,破迷开悟。由智慧观察世间,了解世法的真相,就不会浪费时间作些不相干的事情,无论造善业或造恶业都是造六道轮回之业。佛教我们断恶修善,此善非善恶之善。善恶是相对的,两边都离掉谓之真善。在日常生活之中有好事也有坏事。起念造作必落一边,纵然作一切善事,心中不要落印象,世间利益众生之事尽量去作,心中保持清净,作到三轮体空。学佛一切法门皆善,佛所说一切大小乘经典都能使人圆成佛道,理上说如此,而在事上个人根性不同。佛当年教化众生,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没有教科书,也无经本,在大会中随问随答。当机者听了就获益,根基厚薄与其得益深浅成正比例,如有幸值佛,亲聆法音,可能闻后开悟而证果。后世众生与佛的缘即差一等。佛灭后弟子们结集佛所说法成为经律论三藏,后世人读之,冷静思惟,自己的根性与佛所说的法门契合否?如自己没有选择法门的能力,佛特别慈悲教我们修念佛法门。佛在大集经中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等于给众生授记。佛在无量寿经中说,末法到最后一切经典灭尽,还保留无量寿经住世一百年,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是同一部经,无量寿经称为‘大本’,阿弥陀经称为‘小本’。非常适合于法灭尽时,只要肯修,一生即能成就。故称为‘当生成就’的佛法。古来祖师大德根据经文,由佛灭后分为五个时期,每个时期五百年。第一个五百年戒律坚固,第二禅定坚固,第三多闻坚固,正值我国隋唐时期乃佛法的黄金时代。大家均在理论上研究,著述甚多。第四塔庙坚固,真修行者少,只是盖庙。第五斗争坚固,在此时期多有斗争,所以蕅益大师叫我们‘随顺诸佛真实教诲’,‘诸佛’就是‘阿弥陀佛’,‘教诲’就是‘信愿持名’。不但阿弥陀佛,乃至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异口同音护持赞叹,普劝后世众生求生净土。
  我们要知道世法的真妄皆不可取,如不修善,与诸佛度生的本愿就有违背,我们断恶修善,认真努力去作,而一无所求,在佛法中专修念佛法门,可谓善于择法。
  《解》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分。
  ‘精’是纯而不杂,‘进’是不退,精进一定要在佛法净念上求觉了。大势至菩萨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真精进。六根门头,内外交通的管道,主要是意识,五根的作用是了别,无分别。第六意识起作用,分别善恶好丑,眼能见但不分别,心是定的。对外面六尘相当清楚是慧。不起心不动念是定。永远住在定慧中是真精进。定慧是一不是二,定慧平等,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也可以说慧是定之体,定是慧之用。明白此事实而很难作到。我们如要分别执著就用念佛的方法,分别执著阿弥陀佛。功夫用的纯熟,再把阿弥陀佛去掉,以这句阿弥陀佛名号作手段,能达到理一心不乱,达到此种境界,仍然在念,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佛只作个榜样是他受用,无念是自受用。念、不落空,无念、不落有,称之为‘中道’。这句佛号实在不可思议,佛说华严,最后是念佛。佛说法华最后也是念佛,乃至于性相各宗到最后仍是念佛,在中国最盛行的禅宗,禅门日诵,到晚上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这是祖师们彻底的觉悟。凡是学佛不愿意求生净土的,祖师说,他的佛法没有搞通。‘善能觉了’是由修学工夫体验出来的,读经每读一遍都有一遍的悟处,而且愈悟愈深,此之谓善能觉了。不要修无益的苦行,例如不过中食,小乘人对此非常重视,午后可以饮糖水、牛奶等流质,其有沉淀者皆不可食。大乘法赞叹吃素,目的在培养慈悲,间接不杀生,况且现在的肉食带给我们许多疾病,在美国青菜还可以吃,农药少,台湾青菜看起来漂亮,但不是味道,可能喷的农药太多。大陆的青菜味道确是不同。
  《解》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
  ‘法喜’在世间法中亦有,如论语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
 楼主| 发表于 2021-1-9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亦说乎?’此‘说’字即法喜,法喜是由内心发出来的。以真诚恭敬心读经,觉有悟处,意味无穷,即是法喜。从前小学生入私塾,七、八岁读四书,到了七、八十岁仍然念的津津有味,因其确有领悟,即觉快乐,读书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大师说:‘不依颠倒之法而喜。’儒家的经典,与世俗书籍比是正,若与佛法比,佛法是正,儒家修学的目标不外修齐治平,不能出三界,小乘法与大乘法比,大乘法是正,大乘佛法与持名念佛比,持名念佛是纯正,超越一切大乘法门。如再修学其他法门就把精力时间浪费掉了。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会,今天遇到了,认真修学,愈学领悟愈深,愈学对往生西方世界信心愈真切。
  《解》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
  此是七觉支的第四除觉分,与第五的舍觉分很接近,‘除’是对内的,‘舍’是对外的,如此区别,容易了解。‘诸见烦恼’即一般经论上所说的‘见思烦恼’,或称为见思惑。此为烦恼的总称,亦为三界六道之根源,见思烦恼若断掉,则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见思惑分见惑与思惑二种。见惑是(1)身见、(2)边见、(3)见取见、(4)戒禁取见、(5)邪见。思惑是(1)贪、(2)嗔、(3)痴、(4)慢、(5)疑。后面有详细解说、兹不赘述。
  净宗修学依弥陀经及无量寿经,弥陀经经文不太容易懂,幸有莲池大师的疏钞与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二种不朽之作,对我们修学有莫大的帮助。只要念佛工夫纯熟,禅宗的境界与效果我们也能得到,他们用参究的方法,非一般人所能作到,我们用一心专念的方法,人人可以作到。当断除诸见烦恼之时,非常善巧,除诸虚伪,并不损真正善根,世间法三善根即无贪、无嗔、无痴,假如把烦恼除掉,坏事当然不作,好事也不作了,就损害了真正善根,路子又走偏了。世出世法的断恶修善,天天要作,没有恶,故意作一点恶,没有善,故意作一点善,启发自己的觉悟,生活中还在表演,这就是善巧方便,无作是自利,作是利他。出世法的善根只有一条,就是精进。勇猛精进,无有疲厌,不损害真正的善根。‘除诸虚伪’,个人的名闻利养以及享受皆为虚伪,世间人断恶修善有目的,并不是无条件的。无利益他就不作。诸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悲能拔苦,慈能予乐,慈悲上加一个‘大’字即是无条件,一切有条件的都是虚伪。
...(●[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人师、佛、世尊。
  他在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二劫,常常为诸天以及世间人民讲经说法。
  《注》
  (1)(无央数)无量无尽的数量,是形容极长的时间。
  (2)(世间自在王)‘世间’就是人事环境和物质环境。能在这两种环境中都得到圆满自在,所以称为世间自在王。
  (3)(如来)今佛如同古佛再来,所以称为如来。(以下是佛的十种通号,表现一切诸佛都具足这十种无尽的德能。)
  (4)(应供)‘应’应当,‘供’供养。佛是世间德行、学问最圆满的人,应当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
  (5)(等正觉)平等、正确、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人。
  (6)(明行足)‘明’智慧,‘行’德行,‘足’具足。佛的智慧、德行都圆满具足,所以称为明行足。
  (7)(善逝)‘善’善巧。‘逝’远离妄想、烦恼、分别、执著。佛能善巧教化众生,而又不分别、不执著,所以称为善逝。
  (8)(世间解)佛对世间一切法的事理都能通达了解,所以称世间解。
  (9)(无上士)具有最圆满德行的知识分子。佛是具足圆满德行的知识分子。
  (10)(调御丈夫)‘调御’调伏制御。佛以大丈夫力,说种种法,能调御、制伏一切众生的烦恼,令得大涅槃。
  (11)(天人师)‘天’天界,‘人’人间。佛是天上、人间的模范老师,所以称天人师。
  (12)(佛)注见经题。
  (13)(世尊)具足上面十种智德,为世人所尊崇的,称为世尊,意思是世间所尊敬的导师(前十种德号是佛的别称,世尊是总称)。
  (14)(教授)教导、传授,也就是教化众生。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1),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2)。弃国捐王(3),行作沙门(4),号曰法藏。修菩萨道(5)。
  《解》当时有一位国王,名叫世饶王。常去听佛讲经说法,听了以后生大欢喜,而且对佛所说的道理都能明白、理解。于是发起无上的菩提心,舍弃他的王位,跟随世间自在王佛出家修行,法名叫法藏。常常修学菩萨觉悟成佛的方法。
  《注》
  (1)(世饶王)‘世’世间,‘饶’是丰饶。‘世饶王’形容这位国王治理政绩达到民富国强,所以有世饶王的美誉。
  (2)(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寻发’随即发起。‘无上真正道意’就是无上的菩提心(要求成佛、普度众生的心)。
  (3)(弃国捐王)舍弃国家王位。‘弃’、‘捐’都是舍弃的意思。
  (4)(行作沙门)‘沙门’是古印度修行人的通称。含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意思。这里指出家修行的人。
  (5)(修菩萨道)菩萨所修学的一切法门,能令众生觉悟成佛的方法。
  高才勇哲(1),与世超异(2)。信解明记(3),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4),及念慧力(5)。增上其心(6),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7)者。
  《解》法藏比丘的智慧、才能超过世间所有的人。信心、理解能力、记忆力(信、解、明、记)在同学当中都是第一。而且他有殊胜的行愿,具足念慧的力量,能增长他的信心、愿心、行心,使他坚固不退。这种精进修学没有人能超过他。
  《注》
  (1)(高才勇哲)‘高才’才德过人。‘勇’是大志大愿,有强烈的愿望帮助一切众生。‘哲’是对一切深广无际的道理都明白。这里赞叹法藏比丘高才勇哲、才德过人,他具有坚强的大志大愿帮助一切众生,并且对一切事理都通达明了。
  (2)(与世超异)超过世间所有的人,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3)(信解明记)‘信’,信佛所说的法,信自己有能力接受老师教导。‘解’对自己所信的佛法都能理解。‘明’明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1-9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到三土。事一心不乱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只见方便土,他也见不到其他三土。理一心不乱的人,同样地,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见实报土,其余的他也见不到。唯独无明断尽,证得究竟果位,他才能够圆见四土。如果我们要认为寂光在三土之外,不具足三土甚妙庄严的五尘,那与小乘人的偏真涅槃,内守幽闲的境界有什么差别呢?这是必须要明了的啊!
  以上给诸位所讲的,是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你所受用的环境上来说的。那么这些呢?经文上是略说,可是我们讲解的时候已经说得相当详细了。下面经文,这是广释,就是要详细地给我们介绍那一边的生活环境。那么这一段我们在理论上讲得比较上多一点,但是这些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天台的三观,是大家应当要晓得的,以后对于你们学佛,研究经典会有一些帮助。那么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一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一卷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十一卷
  净公上人讲述
  在上一次我们讲这一节经文,讲了一半,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们要继续讲,首先我们将这个经文念一遍。经上说: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花。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那么这一段是就五根五尘的受用,也就是享受而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
  这一节文显示极乐世界,所谓是‘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取这个意思。前面我们说过神足不可思议。那么那是讲的理。而这个地方,这是说的事,也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事事无碍的法界。所以举出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于举手弹指,无非都是全体法界。换句话说,极乐国度‘随拈一法,体即法界。’因此他摄尽十方无尽的三宝。因为十方三宝如果从体上讲又何尝不是法界?由此可知,他也摄尽极乐国土的依正果报。因为这个依正果报也离不开法界,诸位如果体会到这个道理,再回头来想一想,我们现前依正的果报又何尝不是法界全体呢?问题是,极乐世界的人,他可以亲证得,在我们这个世界虽有而不能够亲证得到。这个原因究竟在那里?我们应当去找,找出原因,消除原因,娑婆与极乐实在是无二无别。
  这个地方说的是,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就如同经里面常举的比喻,帝释天的罗网一样;这个帝释天的罗网是非常地广大,网中都结的些宝珠,宝珠也无量,光光互照,光光相摄,所以这个境界是无穷无尽的。一珠光摄千珠,千珠光摄一珠,重重无尽地境界。那么这是佛在经典里面常用这个比喻,法界互摄相融的理事。
  那么又说明‘在娑婆则浊恶重障,与极乐不隔而隔。’注意这个名词。那么‘在极乐世界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也。’这个意思诸位要把它看清楚。前面跟诸位讲,十方世界,不隔毫端啊!娑婆与极乐,经里面虽然讲相去十万亿佛国土,实在这个距离不远,真是不隔而隔,隔而不隔。问题在那里呢?就在染净的差别。经论里,佛常常告诉我们,娑婆是五浊恶世,换一句话说,人心多恶少善,多染少净。因此恶业为障,这是与极乐世界不相同的地方。本来是一样的,变得不一样。
  譬如这个古德,我在这里举一个公案给诸位说说。我们这个世间也是凡圣同居土,有许多佛菩萨、阿罗汉,他们住在我们这个世界,跟我们同在一起,但是我们自己因为有业障,而没有办法见到他们。他们能够见到我们,我们不能见到他们,怎么晓得这些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呢?因为确实有人见到。由此可知,不但佛在经里面这样讲,真有人见到,而且见到的人不只一位,我们在此地举出一个比较上著名的。这个事情是唐朝时候‘五台山竹林寺,法照法师’这个竹林寺就是‘大圣竹林寺’。
  法照法师有一天,他那个时候不是住在五台山,住在现在的湖南一个寺院里面。早晨吃粥,这个是丛林里面,早饭都是吃粥。那么在那个时候,还是用的鈟,鈟里头盛的粥,他在吃的时候,突然之间看到这个粥里面,现了一个境界,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他在粥里面看到这个境界,这个里面有山有水,这个道路、方向辨别得很清楚。那个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寺庙。他这一看,绝不是幻觉,愈看愈真实。当时他也没说,他看了很久,把这个境界记得很清楚。那么就请教这些,因为有人曾经去朝过五台山,那么对五台山附近情形很熟悉,他就把这个境界给人说,别人就告诉他这个是五台山,是竹林寺,听说是像你见到的这么一个境界,于是乎法照就发心去朝五台山。因为竹林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是等觉菩萨,他就住在我们中国五台山这个地方,在过去有缘的人的确遇到过。法照那么他感得这个缘分,事先见到这个境界,于是乎他发心朝五台。那么到达五台的时候,他看到这个境界果然和他从前在鈟盂里面所见到的境界完全一样。于是乎他还记得这个路径,就顺著这个路走去,走了五十多里,果然见到这个竹林寺。他也算是个有心人,沿途走沿途就做记号。怕什么呢?下一次来不要再迷失路了。那么到竹林寺,竹林寺有两位法师招待他。到这个讲堂见到文殊、普贤两位大菩萨,这两位菩萨正在说法,文殊、普贤两位菩萨正在说法。东面是普贤,西面是文殊,
 楼主| 发表于 2021-1-9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说法。那么他见到的有一万多菩萨在听,在听讲经,听文殊菩萨在讲经。那么他礼拜文殊、普贤之后,特别请教文殊菩萨,请他开示,这个末法时期,我...(●[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啊!
  极乐世界那个地方,一切的物质无不随心所欲,所以他不贪。真正做到了,有求必应,他还贪什么?那个世界这个贪心,只要你往生到那个世界,贪心不断,自然没有了。样样都如意,没有一样不如意的,你那个嗔恚心从什么地方生?嗔恚心难断啊!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嗔恚心不要断,自然就没有了。六时闻法,你开智慧啊!诸上善人聚会在一处,你那个愚痴不要断,自自然然也没有了,自然就变得聪明伶俐,智慧充满。所以这个三毒烦恼在西方极乐世界,要不了多少时间全都给你消除得干干净净,而且还不要费工夫去修,自自然然就没有了,这是那一个世界殊胜之处。
  从饮食这一点,因为食色是人之大欲啊!出家修道之人,色断掉了,但是饮食这个大欲没有办法断掉的,所以经里面特别提出这一条来给我们说明。那么还有意思呢?它表法上讲说‘平常日用事,头头是道。’那么这是我们把它写在这个地方。这个吃饭,经行就是饭后的散步。这个讲求健康长寿,所谓是饭后百步,这个经行就是吃饭之后散步。为什么用‘经’呢?这个‘经’的意思,一个就是‘经常’的意思,就是每一餐饭之后,都会去散散步。另外一个意思,这是念念不忘著修行,这是一个很寻常日用之事,头头是道。
  古人所谓‘运水搬柴’,这个运水、挑水、搬柴,像六祖大师在黄梅求学的时候,他每一天的生活,就是挑水、舂米、破柴,就是干这个,‘无非妙用,穿衣吃饭,尽是禅机。’我们懂不懂这个意思?如果能够体会到,这个里头有无量的快乐,有无量的法喜,法喜充满,无不是道,真正是万法皆如。
  又说,这莲池大师讲的,‘拈匙放箸’,‘匙’是调羹,吃饭的时候,拿起调羹,放下筷子,‘口口不离,举足动身,步步踏著。’诸位想想,你不离的是什么?踏著的是什么?这个里头尽是禅机,无非妙用啊!所以这个禅机与妙用都在日常生活之中。由此可知,整个的生活就是什么?就是禅机。整个的人生就是真如本性的妙用。这个地方如果醒悟了,天台大师所说的,‘百界千如,法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你才能够得到一点消息,这个是佛法真实的受用,也是学佛人常讲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末后一行经文,这是这一段的总结。‘舍利弗,极乐国度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看得很清楚了。这一段经文里面有两桩事情,一个是大愿庄严,一个是大行庄严。所谓成就,就这一段经来讲,前面所说的天乐、天花,这个神足,这个饭食经行。这些,当然还有很多很多,这是略举几桩事情来说,无非都是阿弥陀佛他老人家功德之所庄严。
  那么说到‘愿’庄严的,这就是佛在因地所发四十八愿当中,有一愿他这么说:我做佛的时候,我佛国度当中的菩萨们,以香花,种种供养具,要想去供养他方诸佛;佛就讲,他在一顿饭的时间,这是很短,吃一顿饭的时间,他就可以遍至,就都达到了。这个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那么还有一愿说:我国中之人,想吃的时候,百味的饮食自然化现在面前。吃完之后,自然就化去了。如果不到这样一个境界,他就誓不成佛。那么阿弥陀佛现在成佛了,他成了佛,当然他的愿都满了。那么他说他这个国度里头,种种庄严,必定如他愿中所说的,不折不扣啊!这个就是愿力庄严世界。
  那么讲行庄严,也是说阿弥陀佛既然发愿之后,经上告诉我们,天雨妙花而散其土,所以果上;发愿的时候是修因,当时诸天都供养,都赞叹。那么现在佛已经成佛了,当然诸天的供养赞叹比以前修因的时候,一定更为殊胜,这是我们可以能够想像得到的。何况阿弥陀佛发愿之后,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他不断地修行,实践他的大愿。他曾经参访过两百一十亿的佛国度,这也是了不起的一种成就,他成事供养。所以他成佛之后,他的国度当中有这样殊胜不思议的庄严境界。细说诸位可以参看弥陀经疏钞,疏钞演义,可以参看净土的经论,也可以参看大方广佛华严经。那么华严经,毗卢遮那佛的境界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没有两样。
  底下一段经文,是就耳根对声尘上的享受来讲的,前面是五根五尘,我们可以说总说。现在细说。经文‘又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到这个地方这是经文里面的一段,诸位多看看。那么这一段是说明阿弥陀佛以他的神力,变化这一些鸟类。底下经文会给我们说明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那来这些鸟?鸟是畜生,这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那么这些鸟不但是我们娑婆世界这些众生所喜爱的;最难得的,它会说法,这个是太不可思议了。
  那么也许有人要问了,阿弥陀佛自己现身给我们说法不好吗?为什么变个鸟来给我们说法呢?诸位想想,佛要来给你说法了,你一定坐在那里恭恭敬敬地听,时间久了,你还会觉得很累,觉得佛在此地,我什么都不太方便。那佛变一个鸟,那你就很方便了,你躺在那儿听也可以,你坐著、站著、走著,一面欣赏一面听,这是得大自在啊!所以佛恒顺众生的喜爱,叫你无拘无束,二六时中,不住地,就是不停止地薰习大乘妙法,这个是这个意思。
  那么种种奇妙杂色,这是说种类之多,而且很美,叫你看不厌,叫你看不倦。经上所举出这个几种,是我们这个世界也有的,一说我们就明了。还有许许多多这些珍奇的,变化这些珍奇的鸟类,我们这个世界没有;没有,说出来,我们也不晓得,所以只举出几种我们常见的来说说。
  ‘舍利’,是梵语,中国的意思叫‘鹙鹭’,那么也有人说是‘春莺’,或者就是的,那么也未可知。‘迦陵频伽’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妙音’。那么讲到白鹤,鹤有很多种,
 楼主| 发表于 2021-1-9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是以白色的,纯白的,最为可贵。所以我们讲到鹤,大家都会想到白鹤。的确是很少见,在我们这个世间也是珍禽之一。那孔雀,大家看到比较上多,像一些大的动物园里面都有,色彩非常之美。尤其是孔雀开屏,羽毛展开来的时候,的确非常之美。鹦鹉是以红嘴、绿色的羽毛,为最珍贵。那么它很灵巧,能够学人的语言,会说话。那么,迦陵频伽,佛经里面讲,它的音声特别地好听,纵然是天人,这个音声都比不上它。更妙的是这个小鸟,还没有出壳,因为它是卵生的,还没有出壳的时候,叫的声音已经就非常之美了。所以在大论里面讲,迦陵频伽,这个它叫的声音超出一切的鸟音。那么它产在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这种鸟,我们很少见到。那么还有一种,那就是‘共命之鸟’,也是产在雪山,喜马拉雅山,那么这个鸟也是珍禽之一,它是一个身体两个头,连体的。经上说,它是两个神识,但是它共一个身体,两个神识共一个身体。那么在动物里头,像这种情形,除鸟之外,其他的也有;大家晓得两头蛇,它也是两头共一个身。
  那么这些年来,我们从报纸,从电视广播里看到,有所谓连体婴儿,这小孩、人,也有两个头共一个身体。那么这些都是神识是两个,他这个果报是一个。在鸟里面,我们视之为非常珍贵的,珍禽,我们去欣赏它。实在讲,业报不可思议。那么像这种业报,我们也能够想像得知。所以一个人,人在这个世界,人与人之相爱要理智,不可以沉迷在这种爱念之中。如果像长恨歌里面,这个唐明皇所说的,在天愿为比翼鸟,恐怕他跟杨贵妃死了以后,就变成共命鸟了。共命鸟多难过啊!两个神识共一个身体,这多难过呢?所谓是在地愿为连理枝,连理枝,这植物,还好一点。这个两个神识共一个身体的时候,谁也不自由,这个虽然是真情,可是他的果报,我们要多去想一想。
  那么鸟,因为稀有,所以为大家所欣赏,为大家所珍爱。阿弥陀佛随顺众生的爱好,变化这些珍奇之鸟,一方面可以满足你欣赏的愿望,一方面利用这些来作教学的工具,来教导一切大众。
  那么说到六时,这个里头有简单的解释,这个‘六时出音’,六时前面说过,‘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莲花化生’,所以他不要睡眠,也不需要夜晚躺在床上,一切大众如此;鸟,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它当然也不要睡觉,也无需要睡眠。那么由此可知,极乐世界这一些众鸟说法是不间断的,六时出音就是不间断的。换句话说,那个地方的熏习,完全是大乘佛法的熏习,一乘妙法的熏习,所以能成就得快呀!道理就是在此地。
  那么他...(●[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21: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