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650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1-1-1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有跟我很多年的,你们知道,年年境界不相同。《无量寿经》讲十一遍,遍遍不一样,最后一遍好一点,前面的都作废了。讲过去之后,我自己从来没有一遍是满意的,没有。为什么不满意?这就是说明还是不断在提升。我没有一样东西满意,没有一样东西觉得我还讲得不错,没有,从来没有。我自己总感觉得毛病很多,不够透彻,不够透彻就是我领悟没有到。
所以,因材施教不容易,我的修学是这么来的。真的是佛菩萨没有定法。你看因众生的病,病就是根性不同,因众生的爱好、兴趣不同,你用什么方法去对治,用善巧方便让他生欢喜心,他感到真学到东西,才生欢喜心。
第二句,『悉以法药而对治』,这就是破恶,对治它,对治悉檀。第四句,『悉以方便而满足』,欢喜悉檀。四悉檀第一个是世界悉檀,世界悉檀就是欢喜。你一定要让他生欢喜心,他没有欢喜他就不想学了,学不下去。底下一句,『随诸众生行差别』,这是为人悉檀,生善,你要帮助他断恶修善。第六句,『悉以善巧而成就』,这是第一义悉檀。第一义悉檀是悟入,这是最难的。终究的目标,你要帮助人开悟,帮助人开悟你就要懂得他为什么迷的,这个要知道。他不知道,尤其是初学,他怎么会知道?我们学了这么多年才晓得,怎么迷的?一念不觉。什么时候一念不觉?现前。
佛家讲无明叫无始无明,我们看到这个字想到,无始,没有开始,大概很久很久以前,解释错了。无始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字面上,没有开始。那为什么会出了这个毛病?一念不觉。《楞严经》上有个好比喻,「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这是个故事。这个故事实在讲常常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当学生就常常发生,自己也发生过。抗战期间学校里都要受军训,有这门课,受军训。紧急集合,教官一吹哨子,赶快去集合。服装整齐,身上穿著服装往外头跑了,刚刚跑到大门口,问同学,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帽子?慌慌张张的。人家说,你的帽子不是戴在头上吗?一摸头上果然戴上,这叫迷头认影,常常有。你说迷了,一念不觉,是什么时候?没有开始。佛给我们说,我们今天一念无明,就像这个样子,哪有什么开始!有开始就变成真的,有始有终是真的,没有开始,所以说一念迷。
为什么会有一念迷?现在我们晓得这是烦恼习气,哪里是真的!所有一切的不善全是烦恼习气,没有开始。所以它也没有终结,只要一念觉就没有了,觉太重要了。有没有一念觉的时候?有,心地清净,一个念头没有。不是没有,是有,但是怎么样?时间很短,真的像闪电一样闪一下光明,第二念又迷了,你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到这个一念,有保持的念头,错了,为什么?妄念又起来了。这个意思很深,诸位要细心体会。怎样保持你念念都觉而不迷,可是你不能起这个念头,起这个念头你就迷了,你又错了。所以宗门讲开悟,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才一开口,马上把口给你捂住,不准你动念头,那就是保持你的清净心。你听到外面的声音,马上就要应,错了,你起心动念了。一起心动念,跟著就是分别执著,速度太快。所以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用三个有色的透明纸给诸位看,这个东西是一个错误的抽象意念,不是事实。
我们的习气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马上反应,这一反应,错了,这个东西马上就起作用,就把智慧德相全障碍住,应该怎么样?《般若经》上讲「照见」,照见就对了。照见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叫照见。照见就跟如来、跟法身菩萨完全相同,《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然后你就懂得了,禅宗里面老师问个问题,你要想开口回答为什么的时候,香板就打下去,把你口捂住了。为什么?你起心动念。怎么我问你一句,要考考你的时候,你不会观照,你不是用照见,你是用什么?马上就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把你妄想分别执著打掉!可是,那个老师看到什么?真把它打掉,他一打下去就开悟了,这个才要打;如果打了他还不开悟,打死了都不开悟,那就没用,就不要打了,那个打了没意思。所以,香板是什么时候?老师看出来,将悟未悟,这一板下去马上就觉悟。什么觉悟?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是第一义。这个意思很深,棒喝要在这个边缘上,将悟未悟的时候那真有效果;不是在这个境界里,打死了也没用处,他也不开悟。不但不开悟,恨你一辈子,还惹得来生冤冤相报,这个道理要懂。老师是真有功夫,自己是开悟的人,他要不开悟他看不出来,你的境界他看不出来。四悉檀最后这是真有成就。
这两首偈前面六句是讲四悉檀,主要的你看众生根性、烦恼习气,你要知道;众生的欲望、爱好,你要知道。众生他修行,「随诸众生行差别」,这是讲他所修学的法门,修学依据的理论,修学的方法,他修行究竟到什么境界,统统都要明了,你才能有方法。就好像大夫治病一样,诊断很清楚之后,然后下药,药到病除,这是个好大夫;帮助你转迷为悟,帮助你转凡为圣,这是个好老师。这样的老师找不到,可是你要记住有句话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要求个好老师,能不能求得到?如果求不到,佛门这句话不就是骗人吗?不就是妄语吗?真的有求必应,你要是真修、真肯修、真想成就,佛菩萨会感应。最低的感应就像化身,像虚云老和尚生病遇到的文吉,化身感应的很多。
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抗战期间我在贵州念书,我们的校长周邦道先生,是我们一生最佩服的、最敬仰的一个老师。这个老师,伦理道德真的是百分之百的落实,他都做到,我们一生当中没有看到第二个人。学佛,戒律真的是清净,心地慈悲,决定没有伤害别人的念头。他在台湾,官也做得不小,考试院考选部的政务次长,就是副部长,公家配的有车给他。他那个行持你想不到,公事,办公事他坐他那个车;私事,他出门坐巴士。他的小孩从来不可以坐车的,那是公家的车,汽油是国家的,不可以浪费。
公家给他装电话,公事用这个电话,外面打来的可以接,私人的事情不可以用这个电话。私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