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324|回复: 9

楞严经: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与大般涅槃经:是故死王不能及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9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楞严经卷十: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二**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谶译
圣行品第七之二:

迦叶。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大乘大涅槃经观于死苦。所谓死者。能烧灭故。迦叶。如火灾起能烧一切。唯除二禅。力不至故。善男子。死火亦尔能烧一切。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势不及故。复次迦叶。如水灾起一切漂没。唯除三禅。力不至故。善男子。死水亦尔漂没一切。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复次迦叶。如风灾起能吹一切悉令散灭。唯除四禅。力不至故。善男子。死风亦尔悉能吹灭一切所有。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彼第四禅以何因缘。风不能吹水不能漂火不能烧。佛告迦叶。善男子。彼第四禅内外过患一切无故。善男子。初禅过患内有觉观外有火灾。二禅过患内有欢喜外有水灾。三禅过患内有喘息外有风灾。善男子。彼第四禅内外过患一切俱无。是故诸灾不能及之。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安住大乘大般涅槃。内外过患一切皆尽。是故死王不能及之。

发表于 2020-12-29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里的这些描述都是禅定的禅相, 不是智慧的慧相

慧相是见因缘所生【十二因缘】, 五蕴皆空【无常、苦、空、无我】

见五蕴皆空,才不会对五蕴生贪嗔痴【烦恼灭】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9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第四:
**尔时,除盖障菩萨而白佛言:“世尊,令我云何得是六字大明陀罗尼世尊,如是相应甘露德味充满世尊,我若得闻是陀罗尼而无懈惓,心念思惟而能受持,令诸有情而得闻是六字大明陀罗尼,获大功德,愿为宣说。”
**佛告:“善男子,若有人书写此六字大明陀罗尼者,则同书写八万四千法藏而无有异。若有人以天金宝,造作如微尘数如来应正等觉形像,如是作已,而于一日庆赞供养所获果报,不如书写此六字大明陀罗尼中一字所获果报功德,不可思议善住解脱。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法念此六字大明陀罗尼者,是人当得三摩地,所谓持摩尼宝三摩地、广博三摩地、清净地狱傍生三摩地、金刚甲胄三摩地、妙足平满三摩地、入诸方便三摩地、入诸法三摩地、观庄严三摩地、法车声三摩地、远离贪瞋痴三摩地、无边际三摩地、六波罗蜜多门三摩地、持大妙高三摩地、救诸怖畏三摩地、现诸佛刹三摩地、观察诸佛三摩地,得如是等一百八三摩地。”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 宣化上人著述: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真妙觉明之心,和虚空不拒群相的道理是一样,也是不变随缘,圆融无碍的。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这五句是说,地水火风空,这五大有时候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间发现。后两句“若俱发明,则有俱现”,是指同处同时,皆可发明。这个明字是指循业之意。汝字则包括九界众生。“汝以空明”者,就是菩萨循净业,即现虚空身。凡夫循染业即现空无边处等。如果以“地明”,则菩萨循净业现实报庄严土,凡夫循染业则现有漏秽土。如若水、火、风明,则菩萨现慈风遍拂,廿露遍洒毫光遍照。凡夫则有水火风三种灾厄。“若俱发明,则俱显现”,如天人见水似琉璃宝地,可以履之而行。凡夫见水是水,可以取为饮料。饿鬼见水是火,虽渴而不能饮。这皆是循业所感而显现出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0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浅释宣化上人著述:
当大势至菩萨说完念佛法门后,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对佛说。
    观世音菩萨是以能观之智,来观所观之境。能观之智是自性智慧,所观之境是众生的音声。是苦是乐,是悲是愁,包括种种声音。
    菩萨,梵语为菩提萨埵,菩提,译作“觉”,萨埵,译作“有情”。菩萨是能觉有情,也可以叫有情觉,即有情中的觉悟者。因菩萨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度众生以利他。自己开了悟,更要使令众生亦开悟。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我回想过去无量数劫以前,有位佛出世,名号为观世音。我在他的面前发大道心,不求人天福报,乃至声闻缘觉,而是一心求最上乘觉道之果位。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之法门修行。闻是能闻之闻性,思是以正智来思惟,不是用第六意识的思想,用坐禅的功夫来修。一味反闻闻自性,注意能闻之根性,就可以渐渐地得入正定。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初于闻中】:最初是由耳根闻性中,下手来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这“闻中”二个字,要特别注意。不是肉耳之中,不是耳识之中,亦不是意识之中;而是不生不灭的闻性,亦即如来藏性之中。
    【入流亡所】:入流是入流照自性,不向外驰求,心光时常内注。出流是攀缘外尘。攀缘外面声尘,便是生死轮回结缚。不要跟声尘跑,而是收拾身心,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入圣人之法性流。忘却外边声尘,没有动相,就解除第一个动尘之结,叫做入流亡所。亡即解脱,所是声尘。

点评

《习禅录影》第四天(1962年) 习禅录影,南怀瑾: 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的修法,是初入门直至成佛最直捷了当的法门。修道家法门的,如果火大了,要醍醐灌顶,从虚无中来,如能修耳根圆通,即可水火既济。此为道家不传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 04:3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二**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谶译
圣行品第七之二:

   迦叶。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大乘大涅槃经观于死苦。所谓死者。能烧灭故。迦叶。如火灾起能烧一切。唯除二禅。力不至故。善男子。死火亦尔能烧一切。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势不及故。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四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圣行品第七之四:
   
    善男子。是名菩萨得二十五三昧断二十五有。善男子。如是二十五三昧名诸三昧王。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入如是等诸三昧王。若欲吹坏须弥山王随意即能。欲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心之所念亦悉能知。欲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内于己身一毛孔中随意即能。亦令众生无迫迮想。若欲化作无量众生悉令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者亦能随意。欲分一身以为多身。复合多身以为一身。虽作如是心无所著。犹如莲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得入如是三昧王已。即得住于自在之地。菩萨得住是自在地得自在力。随欲生处即得往生。善男子。譬如圣王领四天下随意所行无能障碍。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生处若欲生者随意往生。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见地狱一切众生有可化令住善根者。菩萨即往而生其中。菩萨虽生非本业果。菩萨摩诃萨住自在地力因缘故而生其中。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虽在地狱。不受炽然碎身等苦。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所可成就如是功德。无量无边百千万亿尚不可说。何况诸佛所有功德而当可说
 楼主| 发表于 2021-1-1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学有所用 发表于 2020-12-30 08:54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浅释宣化上人著述:
当大势至菩萨说完念佛法门后,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

楞严卷四:
     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惟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诤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耳根。三分阙一。当知鼻惟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舌根。三分阙一。当知身惟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阿难言。我用耳闻。
   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菩萨摩诃萨先取声相。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四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四: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菩萨摩诃萨先取声相。所谓象声马声车声人声贝声鼓声箫笛等声歌声哭声而修习之。以修习故能闻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狱音声。复转修习得异耳根。异于声闻缘觉天耳。何以故。二乘所得清净耳通。若依初禅净妙四大。唯闻初禅不闻二禅。乃至四禅亦复如是。虽可一时得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声。而不能闻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世界音声。以是义故。菩萨所得异于声闻缘觉耳根。以是异故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虽闻音声而心初无闻声之相。不作有相常相乐相我相净相主相依相作相因相定相果相。以是义故。诸菩萨等昔所不闻而今得闻

 楼主| 发表于 2021-1-2 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学有所用 发表于 2020-12-30 08:54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浅释宣化上人著述:
当大势至菩萨说完念佛法门后,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

《习禅录影》第四天(1962年)
习禅录影,南怀瑾:
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的修法,是初入门直至成佛最直捷了当的法门。修道家法门的,如果火大了,要醍醐灌顶,从虚无中来,如能修耳根圆通,即可水火既济。此为道家不传之秘。“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喧闹场中正好修耳根圆通,受用无穷。
 楼主| 发表于 2021-1-5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浅释  宣化上人著述: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如来以因圆果满,得证涅槃,而不舍众生,乃倒驾慈航,逆涅槃流而出。而此菩萨从初发心起,入金刚干慧地,其中经过五十四位,才到达等觉,此是顺流而至。而如来之出,也是先到等觉一站。故始觉和妙觉相交之时,即成等齐之际,故叫做等觉。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等觉菩萨虽和佛平等,但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故还未达到妙觉,还未成佛。
    阿难,从干慧心,即金刚初心,到等觉菩萨位,这干慧地是欲爱干枯,还未与如来法水相接。现在这个干慧地也叫金刚后心,已破无明,即生相无明已干,还未和如来妙庄严海水相接,故叫初干慧地。
    九法界众生都因为三种业流,才有五住烦恼,以致生死轮回不息。什么是五住烦恼呢?(一)欲爱住;(二)色爱住;(三)无色爱住;(四)见一切住;(五)无明住。三种流是:(一)欲流;(二)有流;(三)无明流。以前四住是欲流,有流即有分段生死,四果时就已断除。无明流是变易生死,要至八地菩萨果位才能断。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从干慧地金刚初心到妙觉,要经过重重单复十二,才能穷尽妙觉果位。什么是单复呢?单即一名一位叫做单,如干慧地、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等觉和妙觉,单有七重。复即一名十位叫做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和十地等,复有五重。所以说重重单复十二。才能穷尽源流,达到究竟妙觉,成就无上佛道。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以上种种阶段,都是以金刚藏心的观察妙慧,用十种譬喻来观察,是哪十种譬喻呢?(一)观一切业如幻;(二)观一切法如焰;(三)观一切身如水中月;(四)观妙色如空中花;(五)观妙音如空谷声;(六)观诸佛国土如干达婆城;(七)观佛事如梦;(八)观佛身如影;(九)观报身如镜中象;(十)观法身如幻化。
    这亦即是:
    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
    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
    一切都如空如幻,故在奢摩他法门中,用过去诸佛所使用之止观法门来微密观照,一步一步往前精进,才能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阿难,这样的修行,皆是依照奢摩他,三摩钵提以及禅那三大增进法门,而能成就五十五位真正的菩提大道。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能看三世如空花,一切如幻如化,依照三种精进来修行。一是修习,除其助因。二是真修,刳其正性;三是增进,违其现业。再经过五十五位阶段,用金刚心观察,微密观照,能这样就是正当修行。能这样才是以根性为因心修不生不灭法。若不是这样,而执六识为真因,修有生灭法,这都是邪观,是不正当修法。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习惯将有关经文合起来看,通过这个方法理解经文的内容,同样别人说法的言论也用佛经来对一下,自己的实修心得也一样。
    下面根据
严经卷三:“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这段经文和wucy师兄在我写的“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无相无作无得法中能具足禅那波罗蜜?”这段心得上的言论说明一下我的情况。
   wucy师兄在我这段心得上发表了3条言论,我看这条“佛经,不能断章取义。看就看一本。呵呵,取一段来,同外道说,也没什么区别!”。
所以就想到我为什么这样读经:
   我是写出“观、练、熏、修四种禅定与观音耳根圆通章经文对照学习体悟”那篇心得后,才会将有关经文合起来看,通过这个方法理解经文的内容。




补充内容 (2021-1-17 11:1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二  
                嘱累品第六十六   (节选):阿难,汝若受持一切法——除般若波罗蜜——若忘若失,其过小小,无有大罪。阿难,汝受持深般若波罗蜜若失一句,其过甚大!阿难,汝若受持深般若波罗蜜还忘失,其罪甚多!以是故,阿难,嘱累汝是深般若波罗蜜,汝当善受持读诵令利。

点评

《中峰禅师三时系念》: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 看到这几句“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我就想起了我写的“观、练、熏、修四种禅定与观音耳根圆通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8 03:29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学有所用 发表于 2021-1-17 11:35
我习惯将有关经文合起来看,通过这个方法理解经文的内容,同样别人说法的言论也用佛经来对一下,自己的实 ...

     《中峰禅师三时系念》: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

   看到这几句“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我就想起了我写的“观、练、熏、修四种禅定与观音耳根圆通章经文对照学习体悟”里的心得里的一段:
      
17#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09:47 | 只看该作者


       十多年前我请回了一张CVD,是光德寺晚课,经常播放。听得很自在,也经常跟着念诵,常常感到身心愉悦,这样一播放就三年多了。
     有时除了听到CVD的声音和自己念诵的声音外,还另外听到一种声音。 以前很少听经,不知道这是什么声音。

    后来上网玩QQ了,在网上看到一些人用QQ空间 来弘扬佛法,我就转载一些日记,然后到处上其他人的空间,引来一些人学习佛法。
   
   这样玩QQ空间也有三年了,这期间也学了不少知识,但也带来了一些烦恼。所以又重新播放光德寺晚课,但以前那种身心愉悦的感受很难找到。在网上认识传喜法师,听他讲经。讲蒙山施食仪轨、我的出家因缘等。这样身心愉悦的感觉慢慢又回来了。后来在听传喜法师讲经中认识了海涛法师。

     听海涛法师讲《慈悲的咒语》、《施食仪轨与功德》、《楞严咒功德》、《大悲咒的功德》、《尊胜佛母心咒的功德利益》等,我就经常学习这些咒语。
      后来又在网上看佟爱国讲念佛的视频,看一些出家人和一些在家居士往生的视频。听佟爱国老师讲怎样念佛,说佛号之间要听无声之声和一些居士说念佛念到可以听到像”小钟声“一样的声音了。我就经常念,在家也念,在外面也念,不念就听无声之声。也经常持咒,念了好久也没听到这“小钟声”,对能否往生也没把握。这样也好,虽然没听到这“小钟声”,但这样念法也将我的气脉打通了一些,才有我在河边念尊胜佛母心咒时忽然耳朵听到有气流声的这一片段,就是这一片段让我去追逐这声音去观无声之声。
         我以后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捕捉这声音,除了念佛持咒,也经常用止观的方法。有时很专注一直在听,看看能不能听到那种声音。就像丢失一种很宝贵的东西,一直在找,感觉这种东西比生命还要宝贵。
      这样也花了不少时间,终于有一天晚上刚睡下床上就听到一种比第一次听到的更清楚的音声,以后经常听到。这种声音刚听时像蝉叫声音,
      也就是前面圣严法师说的:禅定之中,有一种境界,会见到柔和清净的光明,会听见一种平稳悦耳的声音,可以称之为「元光」或是「天籁」,它是由内视及内听的功能与宇宙频率的交感所得的反应。
     这样一直听下会听到很多的 声音。前面我写了“ 有了这个内听能力就可以修耳根圆通了,.....”也提到一些。
    今次我结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二十卷 (节选),“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那波罗蜜?”里内容来写。

  
     佛经讲火烧初禅天,水淹二禅天,风吹三禅天。在这里可以知道这个世界是由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组成。

      下面写我在修习 观(八背舍)、练(九次第定)、熏(师子奋迅三昧)、修(超越三昧)这四种禅定中闻听到的声音写出来,然后根据一些特别的声音写一些心得:

        先写 九次第定(练禅):

       色界:初禅 、二禅都是水、火、风的声音。三禅是火、风声音,四禅是火声。无色界: 1、空无边处定   2、识无边处定   3、无所有处定   4、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几种声音都差不多,只不过越往上声音越小。这些声音比较空荡。

   
        最后一个灭尽定,声音有点尖锐,是火声。像利器的声音。色界里禅定的声音,火声像小钟音。

       净名疏云:“若不了义教,明无色界无色;若了义教,明无色界有色。” 涅盘云:“无色界色,非声闻缘觉所知。” 所以我们要学习般若波罗蜜,才有能力听到这些声音。

       听这些 声音最好在早上起床前。那个时候能量充足,在床上慢慢听。如果不想听就用打坐的方法快点越过九次第定,到达师子奋迅三昧或超越三昧。因为九次第定从初禅 一直往上要花很长时间。如果能量不充足,那就像充电一样慢慢观呼吸。
     
       从初禅 一直往上好像上山一样的感觉,过了色界这比较轻松。进入无色界前会感觉到停了一下,然后再进入。快到非想非非想处定前感觉到快到顶了。到达非想非非想处定时会停下来,过一会好像走平路一样到达灭尽定。

      师子奋迅三昧(熏禅):在九次第定从灭尽定一级级退到初禅 一会,然后也像九次第定一样也是一级级 从初禅 一直往上,到达灭尽定后又一级级退到初禅。不过速度很快。因为九次第定像开路先锋一样将身体的气脉打通,同时也积聚了能量。

     超越三昧(修禅):

      当 师子奋迅三昧退到初禅时,过一会从初禅开始时会听到一阵气流声往上移动,好像喷头发出的声音一样。到达非有想非无想处一会又进入灭受想定。过一会听到一阵像利器的声音从灭受想定一直往下移动退到初禅,这时听到的是水、火、风的声音。过一会又听到利器的声音,这时感觉又跳到灭受想定。过一会又听到水、火、风的声音,这时是跳到了二禅。就这样灭受想定就在每个禅定之间穿插,一会儿是利器的声音,一会儿是另一个禅定的声音。灭受想定穿插完成了后退到散心中。这时听到是组合声。这个就是超越三昧有两种:一超入, 二超出的第一种。

   
       灭受想定退到散心时过一会又听到听利器的声音,感觉到又跳回到灭受想定。然后根据声音知道 又跳回到散心 。停了一下又听到一阵混合的声音往上移动到达非有想非无想处。之后散心这在每个每个禅定之间穿插,最后是初禅起住散心中。

      在散心在每个每个禅定之间穿插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好像在轮船上,听到的是好像轮船发出的声音以及是海潮声。慢慢听不到轮船发出的声音和海潮声了,这时感觉到快到岸了。
   
     这个就是 超越三昧有两种:一超入, 二超出的第二种。

      从 超越三昧(修禅)退出来之后又是从头来过,也就是从九次第定到达师子奋迅三昧,又从师子奋迅三昧到达超越三昧。这样反反复复,周而复始。

     从第二次起会转得很快,这时候很难分出这些小禅定,只能分出大的。也就是练(九次第定)、熏(师子奋迅三昧)、修(超越三昧)这些禅定。在禅定之中我也不知转了多少圈了,感觉九次第定慢下来,这时也听不到水、火、风的声音,也没有好像上山一样的感觉。

    这样反反复复,周而复始。感觉到师子奋迅三昧发出的声音不是水、火、风的声音。感觉到是警声,有时又感到是师子吼的声音。

    也没有感觉超越三昧里的灭受想定在每个禅定之间穿插了,而是一边是灭受想定发出利器的声音,一边是其他禅定发出混合声音。

     有时又听到虫子叫的声音........
  
       从 师子奋迅三昧(熏禅)和超越三昧(修禅)的第一种,一超入,在实修过程中听到的声音。我想到耳根圆通章,观世音菩萨说: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从超越三昧(修禅)第二种,二超出,在实修过程中听到的声音。我想到,大佛顶首楞严经: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从多次感觉到师子奋迅三昧发出的声音不是水、火、风的声音。感觉到是警声,有时又感到是师子吼的声音。我想到了大般涅槃经: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 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




补充内容 (2021-1-18 03:29):
我习惯将有关经文合起来看,通过这个方法理解经文的内容,同样别人说法的言论也用佛经来对一下,自己的实修心得也一样,实修心得都是读经前写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2 02: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