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87|回复: 1

[其它] 净公上人楞严经讲记一三三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6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我晓得的差不多就将近有九十种,还有我不知道的。我所看到的大概有三、四十种,都是古注里面代表的注子、最好的注子。现在也有几种注子在台湾最近几年翻印流通,便于学习,流通得最普遍的要算是圆瑛法师的《讲义》。圆瑛法师是近代人,这位老法师一生的功力都在《楞严》上。从他的序文里面看,他二十几岁就留意《楞严》,听《楞严》,研究《楞严》,他到六十八岁开始写这部《讲义》。《讲义》写成之后,接着写一部《圆觉经讲义》,他老人家就圆寂了。所以《楞严经讲义》跟《圆觉经讲义》是圆瑛法师一生当中可以讲是他的代表作,最成熟的作品。圆瑛法师一生弘法利生,行解相应,我们从他的《讲义》里面去看,依旧脱离不了古人的范围,由此可知,批注经相当不容易。他的讲义的好处就是深入浅出,便利于初学。古人的注疏都有相当的深度,换句话说,在文言文没有相当的基础,文字上就是障碍。所以我们有圆瑛法师这部《讲义》,对于今日之下的学人来说是有很多的帮助,读他的《讲义》之后,再要研究古人的注疏就方便多了。

  但是这还不是入门正确的办法,入门正确的办法是什么?是要熟读经文,给诸位说,要背诵经文。经是佛说的,各人的批注是代表他个人的心得、看法,不是佛完整的意思。所以一百家的批注当然是一百家不一样的看法,如果看法都一样,那个人已经写出来,何必还要重复?重复也没有人看,也没有价值。过去我们净土宗的祖师莲池大师,他老人家也有一部《楞严经》的批注,但是他不是按照经文逐句解释,他是选择摘要的哪几段来解释。那个题目叫《楞严摸象记》,是瞎子摸象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古来大德的这些注疏都是瞎子摸象,所摸到的那一部分都是真实的。因此我们读《楞严》不要有成见,不要随着一家的注疏去走。我们要跳出这个圈子之外,冷静客观的来观察各家的讲法,自己做个参考、做个比较,才能够看得出一点真实。当然最好是要实证,实证那就是要从背诵下手。古来的这些大德研究《楞严经》,能够背诵的人都不少,在今日之下我们也提倡背诵。

  前些年,香港海仁老和尚,在香港号称为首楞严王,这是一生研究《楞严经》的,他是去年过去的,九十多岁。他在香港教学生就是教《楞严经》,跟他学的人不多,只有五、六个人,为什么?条件太苛刻,就是一定要背《楞严经》,你《楞严经》不会背就不能入他的门。入他的门他要考试,第几卷、第几行马上就要背下去,你背不下来他不收你做学生,所以他的学生背《楞严经》都背得很熟。不但要背经,还要背批注,他选择的是蕅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连经文、连批注都要背,也不容易,还有五、六个学生真能背得下来。

  经题是一部经的总纲,经文是一个经题的细目,所以全经的要义就在经题里面,不但《楞严》如此,一切经都不例外。所以日本人喜欢偷懒,他不念经文,他就念经题,为什么?经题就是一部经的代表。你到日本去参观,他们念什么?「南无妙法莲华经」,我们念经文,他念经题,「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他搞这个。诸位要晓得,经文熟透了,受持经题就是受持全经,经中之义完全都不晓得,经题起不了作用,为什么?一切大乘经的要义都是教我们「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经题、经文皆是文字般若,如果义理不透彻,怎么能从文字般若里头起观照的功夫?诸位这一点一定要记住。不能起观照的功夫,与行就不相应,我们常常讲「行解相应」,不相应就得不到利益,就得不到功德,功德利益一定要从相应里面来求。换句话说,一定要晓得观照的功夫,唯有观照的功夫才能够实证。像《心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不是浅,般若波罗蜜是智慧到彼岸,到了家的智慧,最圆满、最究竟的智慧叫般若波罗蜜。行是修行,是起作用,就是最圆满的智慧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叫做行深般若波罗蜜。怎么个行法?观照,「照见五蕴皆空」,观照,大乘佛法的功夫都在观照之中。

  诸位要是懂得观照,那你就是头头是道;你要不晓得观照,处处成障,你的障碍就多了。我们修行这么多年,有成就、没有成就,就在行门里头有没有观照的功夫。佛法里面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就是观照,念是什么?念是烦恼,是障碍。烦恼、业障现前不要紧,没有关系,为什么?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是生死凡夫,烦恼习气不是一下就断了的,它会时时刻刻起现行,起现行不要紧,要紧的是什么?就是般若观照的功夫。为什么?观照一起来,烦恼立刻就止住,就降伏住,那个就是功夫。妄念常常起,观照也随之而起,功夫用久了,观照就得力,妄念就少了,妄念少,心自然就清净,这个时候你也就得大自在。「观自在」,自在从哪里来?从观照这个功夫上得来的。八万四千法门,从原理原则上讲是一不是二,都不例外。

  所以我们对于经一定要熟,大经太长,我们没有办法背诵,这就是我们自己有业障,我们的机缘、时节因缘错过了。假如我们要是在六、七岁的时候,我们的老人就觉得《楞严经》很好,叫我们背诵,给诸位说,不要三个月的时间就都会背了,小孩背东西快。现在我们到二、三十岁以上再要背东西,叫苦连天,四十以上的人就不能背诵了,听听就好了。背书这个时节因缘是在十三、四岁以前,那是黄金时代。那个时候所背的东西,只要下的功夫深,一生都不会忘掉。

  古人教学,儿童上学的时候,老师教他什么?就是教他背书,也不需要讲解给他听,督促他念的遍数。小孩很聪明,一、二百字的文章,聪明、能力高一点的一遍就会背。我自己本身就是例子,我念小学、念初中的时候,国文我一遍就会背,因此怎么样?不念书了,考试之前十分钟,考顶多考五课不得了,考五课,十分钟看一遍,都会背了,应付考试是绝无问题,不念书了,但是怎么样?第二天就忘掉了。所以以前的老师就看着学生,一遍会背不行,你给我念一百遍、念二百遍,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要念那么多遍?不会忘掉。我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不这么严格,只是混过考试就算了,没有这样严厉的督促,所以小的时候念的那些书统统都忘光了,都还给老师。在古人教学经验里面告诉我们,天赋高的一天可以背诵六、七百字,一生都不会忘掉,中等的天赋可以背四、五百字,比较差一点的能够读二、三百字,这是过去教学经验当中的记录。我们比比古人,我们一天能背多少字?我们到底是上等根器还是下等根器?不必问别人,自己试验就晓得。假如一天背六百字,这部《楞严经》一百天就够了,三个多月就全都会背,算不了一回什么事。所以现在诸位年轻的同学们,你们在做学生的时代,一定要下决心背诵。

  背诵经文,给诸位说,是三学同修,就是修戒定慧,比念佛、持咒的效果还要大。古人为什么提倡念佛与持咒?好像背诵经典的很少,诸位要晓得,背诵经典是第一层的功夫,持咒、念佛是第二层的功夫,心清净了,那一句佛号才得力。我们现在这个心乱七八糟的,所以佛号念了几十年都不得力,为什么?念佛的时候会打妄想,念佛的时候,六根一遇到外面六尘境界的境缘,心马上就随缘去了,所以念佛不能摄心,念咒也是如此,不得力。可是你要背《楞严经》那就不行了,那个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你心要一往外缘跑掉的时候,你今天这一段文就背不熟了,你一定要专心。你要把一部《楞严经》背得滚瓜烂熟,然后你再念佛就不一样了,句句佛号得力,为什么?有这部大经真是把心都收回来了,才会得力。

  在背诵经典的时候,心里面没有妄念,这就是戒律清净。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里面没有妄念是「诸恶莫作」,《大佛顶首楞严经》是善中之善,你背诵这个经文那是「众善奉行」,持戒就圆满,背《楞严经》持戒就圆满。你背诵的时候一定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背诵的时候,经文义理了了分明,这就是修慧。修戒、修定、修慧就在背《楞严经》上统统都具足,叫做三学等运。背诵的时候那真是昼夜之中不间断,熟透了对你的工作也不妨碍,日常工作照做,心里面在默念着经文,所以这个功夫是不间断的。熟透了就有开悟的机缘,这个开悟就是俗话说触类旁通,在一切境缘里面就有悟处,常常有悟处,处处有悟处。经文不能熟记,悟处的机会就少,记得愈多悟处就愈多,机会就愈多,所以一定要熟,不熟起不了作用。唯有熟透了,这个种子的力量才强,在阿赖耶识里头才有力量将烦恼习气压下去,不熟没有这个力量。

  古人学佛,人人都是从背诵下手,所以古代的那些出家人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国王大臣没有不恭敬的,他敬你什么?敬你的学问道德。世间的这些学者,世间法里面他熟,四书五经他能够背得很熟,佛经他没有背过。而出家人四书五经不比他们差,人人都背得熟透,还再加上大乘经典。换句话说,从背书这一门来说,出家人所背的书籍要比世间人多一倍以上,他怎么不佩服你?当然佩服你。古来这些祖师批注佛经,引用四书五经、引用道家、引用墨子、韩非子、诸子百家的多的是,他那些东西要不熟透,他怎么能随随便便就引用出来?可见得人家读的东西多,世出世法都通达,都熟透了。绝不像今天的出家人,佛经没有一样东西能背诵,世间的典籍也没有一样能背诵,要跟古人比怎么能比?不要比得太远,连圆瑛法师也比不上。近代这些老和尚,像圆瑛法师、华严宗的应慈法师、天台的谛闲法师、倓虚法师、禅宗的虚云老和尚,哪一个不是在国学上有很深的基础?不读书不能成就。千万不要讲,我现在已经出家了,我还念世间书?世间书你没有成就,佛书那个边你也摸不到。李老师在台中教学的时候,从《四书》念起,文言文从《古文观止》讲起。《古文观止》三百篇统统从头到尾讲完,不容易,他会下的学生《古文观止》三百篇都读过。《四书》也是从头到尾讲过几遍,《五经》是选择一部分出来讲,国学、佛学都有底子。我们要不在这上真实的用功夫,绝对不会有成就。世间学术没有基础,佛法那没办法,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所以我们现在一方面读佛经,一方面还要把四书五经来补习。要常常读诵,弥补我们自己基础上的不足。

  「大」,赞叹之词,赞叹到极处,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名词来说,不得已用个大哉,大的意思。「佛顶」是比喻,也有赞叹的意思。把下面所讲的四法,就是本经讲的四法,理法是「密因」,密因是大因,成佛之因。「了义」是教法,了义教是大教,大乘佛法的教义、一乘佛法的教义。「万行」是大行,行法,不是单指空谈理论,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这些理论要行出来,要做到。佛法最重实践,最重实行,所以要把理论与方法行出来,自他才能得真实的受用。

  「首楞严」是果法,是大果。「首楞严」这三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一切事究竟坚固」,这也是大定的名称,到经文里面有很长的一段经文专门讲这桩事。一般的定有出有入,入了定的时候有定的境界,出了定,境界就失掉,有入有出的定;楞严大定是没有出入的定,换句话说,就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经里面常常讲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种定才叫楞严大定,这叫真正的定,管用的定。这个定怎么修法?如果要说到修法,妙极了,说出来也好像不希奇,太简单,咱们念阿弥陀佛就是修楞严大定。我们心里一句阿弥陀佛,走着也是阿弥陀佛,睡着还是阿弥陀佛,坐在这里也阿弥陀佛,站在那里也阿弥陀佛,这不是楞严大定是什么?可是不容易做到,为什么?四威仪当中,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没有第二念,才叫做楞严大定;念着阿弥陀佛又打着妄想,定就没有了。一般人不晓得,以为《楞严经》与禅宗有关系,参禅的人没有不读《楞严》的;里面有「五会楞严神咒」,《楞严》与密宗有关系,也有人把它放在《大藏经》密教部,他就不晓得《楞严经》与净土有关系。

  《楞严经》里头的格局、味道跟《华严》相彷佛。《华严》有理论、有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7 17: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