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79|回复: 1

[弘法探讨] 小议 加 行 之 十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3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小议  加  行   之 十四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一 本地分中 声闻地 第三瑜伽处 之二 中,弥勒菩萨开示说:
云何名 正加行?
(什么叫做 正加行呢?)
谓于 所缘 数起 胜解、数 正除遣 。
(就是说 对于 心中 所思维 所攀缘的 境界 数次生起 相应的胜解、数次 正确地 除掉遣除 有过失的 不理想的成分。)
是名 正加行。
(这就叫做 正加行。)
如 有 勤修不净观 者 数正除遣,于诸不净 作意思惟 诸不净相。由随相行 毗钵舍那 而起作意,于所缘境 数数除遣 、数数现前。
(比如 有个 勤奋修习不净观的 修行者,数次正确地除掉遣除 世间人无比喜爱的五欲妙相 对自心的影响。对于种种 五欲的不清净相,认真地 作意思惟 它们的种种不清净相。还需要 通过 数次的暂时 进入 色界定的等持位中 针对 自己 听闻到的 所理解的 关于不净观的 教授教诫 如理作意 思惟 观想 来 加深胜解,这样才能 数次正确地 除掉遣除 世间人误认的 五欲妙相,数次使得 五欲的不清净相 越来越明显地 显现在心中。)
其 正除遣 复有五种。
(这个 正除遣 有五种情况。)
一 内摄其心故、 二 不念作意故、 三 于余作意故、
四 对治作意故、 五 无相界作意故。
(第一种 因为能够 内摄其心 而 达到 正确地除掉遣除 想要去除之法的 目的, 第二种,因为 不念作意 而 达到 正确地除掉遣除 想要去除之法的 目的, 第三种,因为 于余作意 而 达到 正确地除掉遣除 想要去除之法的 目的,第四种,因为 对治作意 而 达到 正确地除掉遣除 想要去除之法的 目的,第五种,因为 无相界作意 而 达到 正确地除掉遣除 想要去除之法的 目的。)
当知此中 由 九相心住,毗钵舍那 而为上首。
故名 内摄其心。
(应当知道 由于 修习 以 慧观 为前提的 九相心住 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而能够 内摄自心。这就叫做 因为能够 内摄其心 而 达到 正确地除掉遣除 杂想乱缘的 目的。)
由 于最初 背一切相 、无乱安住。故名 不念作意。
(由于 在最开始的时候 想要 背离 所有心中的杂乱妄想,让心 能够 止息各种 杂乱妄念 而安定下来  于是修习 不念作意。这就叫做 因为 不念作意 而 达到 正确地除掉遣除 杂想乱缘的 目的。)
由 缘 余定地境 ,思惟余定地。故名 于余作意。
(由于 心中攀缘 其余的定地境界 作意思维 其余的定地境界,这样就能够 正确地除掉遣除的 当前安住的 定地境界了。这就叫做 因为 于余作意 而 达到 正确地除掉遣除 当前定地境界的 目的。)
由 思惟不净 对治于净,乃至 思惟阿那波那念 对治 寻思,思惟虚空界 对治 诸色。故名 对治作意。
(由于 作意思维 正确修习 不净观的内容和次第 能够对治 贪恋 净妙五欲的心念;甚至 由于 作意思维  正确修习 出息入息念 能够对治 寻求思慕 各种境界的心念;由于 作意思维 虚空界 能够对治  一切色想 等等。这就叫做 因为 对治作意 而 达到 正确地除掉遣除 想要修除的下劣法的 目的。)
由 于一切相 不作意思惟,于 无相界 作意思惟。故名无相界作意。
(由于 在一切相上面 都不去 作意思维,只是 在 无相界上面 作意思维,就可以 修除 一切相缚。这就叫做 因为 无相界作意 而 达到 正确地除掉遣除 相缚的 目的。)
虽 遍安立 一切所缘,正除遣相 总有五种;然 此义中正 意,唯取 内摄其心、不念作意。
(虽然 普遍地 安置建立  的 正确除遣 所攀缘法的方便法 总共只有 上面所说的五种;然而 这里所涉及到的 意涵 ,只是包括 内摄其心 和 不念作意 两种方便法 。)
初修业者 始修业时,最初 全不于 所缘境 系缚其心:或于不净 或复余处; 唯作是念:
(最初开始 修习的 瑜伽修行者 在开始修习不净观的时候,最开始的时候 全然不在 所缘境 上面 系缚安住自己的心,无论是 不净观的内容和次第 还是其余的处所,他都不在上面 系缚安住自己的心。 他 只是这样 生起心念:)
我心云何 得 无散乱、无相、无分别 寂静、极寂静、无转、无动、无所希望,离诸作用,于内适悦?
(我的心 怎么样做 可以得到 没有散乱、没有相、没有分别的 寂静、极度寂静、没有流转、没有变动、没有希望的境界,于是 这个修行者  想要通过 让心 远离 各种攀缘外境的 功能作用,让自己的心 安住在 舒适喜悦之中。)
如是 精勤 于 所生起 一切外相 无所思惟---不念作意,即由如是 不念作意 ,除遣 所缘。
(于是 这个修行者 就精进勤奋地 努力让自己的心 不去思维分别  一切外来的境界相,这样就是  利用 不念作意 来 除掉遣除 心中的杂想乱缘。)
彼于其中 修习瑜伽 ,摄受 适悦。
(这个修行者 在这样的 心态中 努力修习 信、欲、精进 以及 不念作意这个方便法 等瑜伽之道,来 摄取领受  心情的舒适与喜悦。)

复行 有相、有分别 不净等境。
(当修行者 摄取领受了 心中的 舒适喜悦感 之后,接着就要 除掉遣除 对这个舒适喜悦感 的贪爱之心,然后 开始 接着修习 有相、有分别的 不净观等 境界相。)
云何 而行?
(怎样  在 有相、有分别的 不净观等 境界相上面 修行呢?)
谓 由 随相行、随寻思行、随伺察行 毗钵舍那 行彼境界; 而非 一向 精勤修习 毗钵舍那,还 舍 观相 ,复于所缘 思惟 止 行。
(就是说 接着要利用 随相行、随寻思行、随伺察行 的毗钵舍那慧观 观察分别 有相的不净观境界。然而 不是说要 一直不变地  精进修习 慧观 就行了,而是 还要 适时地 除掉遣除 舍弃 毗钵舍那慧观,转而 在 不净观的境界上面 作意思维 修习 让自己的心 能够 止心于 不净观的境界 而不动摇。)
由是因缘 彼于尔时 于所缘境,不舍、不取。
(由于这样的因缘 就说这个修行者 在这样的时候 在所修习的不净观的境界上面 既没有舍弃,也没有执取。)
由 于所缘 止行 转 故,不名为 舍。
(因为 他在 所修习的不净观的境界上面  正在修习让自己的心 安定止住于 不净观的境界上面 的缘故,所以 这时候不能说他 舍弃了 不净观的境界。)
即 于所缘 不作相 故,无分别故,不名为 取。
(而且 因为 他既然 在不净观的境界上面 没有 作意去思维 这个不净观的境界相 ,没有 分析判别 这个不净观相的深细意涵,所以 这时候 当然也就不能说他 贪爱执取了 不净观的境界。)
即由如是 内摄其心 除遣所缘。
(这个不净观的修行者 就这样 按照次序 首先 向内摄持了自己的心 让心安住在 舒适喜悦当中, 部分地 除遣掉了 外境引起的杂想乱缘。)
又 于 其中 不取观相 故,于缘 无乱。
(接着,在这样的 不净观修习过程中 还要暂时 除掉遣除 舍弃 不再摄取 对不净法相的 深细观察的缘故,所以 这时候 他的心 就不会被 这个慧观到的 不净法相 所扰乱。)
取 止行 故,而复缘于 所知事相。
(然后  因为 这个修行者 接着还是要 摄取自己的心 让心安定止住 在 不净的境界相上面  而没有散乱 的缘故,所以 他的心 还是能够 再次 随时 利用 毗钵舍那慧观 来更加深细地 观察分别 这些不净的境界相。这样才能保证 在不净境界的修习上面 数次胜解 数次除遣 辗转明净的 目的。)
若于所缘 唯数胜解 、不数除遣,即不令彼 所有胜解、后后明净、 究竟 而转,不能往趣 乃至 现观 所知境事。由数胜解 数除遣故,后后胜解 、展转明净 、究竟而转,亦能往趣 乃至 现观 所知境事。
(如果 在 所修习的不净观的境界 上面,只是数次 印可随顺 任持 净与不净 的功德和过失,而没有 数次 除掉遣除 相应的过失成分的话,那么,也就不能 让 在不净观 上面 产生的胜解 逐步地 越来越 光明清净 并最终达到 究竟圆满而运转 的地步 ,也就不能 最终让心 趣向 甚至  厌患五欲妙相 并 安住在不净观的境界中。由于能够 数次 印可随顺 并任持 五欲妙相的过失 并且 印可随顺 并任持 不净观的功德相,然后接着 让二者相互借力 数次 除掉遣除 对五欲妙相的贪爱 的缘故,所以 才能使得 对不净观的胜解  越来越 转变的 光明清净 进而达到 究竟圆满而运转的地步,这样 也就自然能够 最终让心 趣向 甚至  厌患五欲妙相 并且 安住在不净观的境界中。)
譬如 世间 画师弟子 初习画业,先从师所 受所学样,谛观谛观 作彼形相,作已作已 寻即除毁。既除毁已 寻复更作。如如除毁 数数更作。如是如是 后后形相 转明转净 、究竟显现。
(就好像 世间 画师的弟子 刚开始练习 画画的时候,他首先要从 老师那里 领受老师所教授的 自己应该效仿的画作,仔细再仔细地 反复观察后,画出这个画作的模仿作品。画来画去,画了擦 擦了画, 就这样 一边观察 一边擦擦画画。反反复复 辛苦练习之后,他的画作 就会变得 越来越像 老师的画作 那样 光明清净 究竟圆满地 表现出来 创作画作的本意。)
如是正学 经历多时,世共推许 为大画师 或堕师数。若不数除 所作形相,即 于 其上 数数重画,便于形相 永无明净 究竟显期。
(就像这样 正确地作画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之后,世间人就会 共同推崇赞许 他 是大画师 或者是 一般的画师。如果他不这样 无数次地 擦除 不理想 不成熟的画作,然后 在 上一次画作 的基础上 无数次的 重新作画,那么 他就永远 也不可能 让自己的画作 变得 光明清净 究竟圆满地 显现出  创作画作的本意。)
此中道理 当知亦尔。
(修习 不净观的 道理,应当知道 也是这样。)
若于此境 起胜解已,定于此境 复正除遣。
(如果 在 五欲妙境界的过失 和 不净观的功德 上面 能够 印可 随顺 任持不变,那么 就一定 能够 正确地 除掉遣除  对 五欲妙境界 的贪爱之心 而安住在 不净观的境界当中 而不动摇。)
非 于此境 正除遣已,定于此境 复起胜解。
(并不是 说 , 能够 正确地 除掉遣除  对 五欲妙境界 的贪爱之心,然后 就一定能够 进而生起 更深细的 在 五欲妙境界的过失 和 不净观的功德 上面 的 印可 随顺 任持的胜解。)
于 狭小境 起胜解已,即于 狭小 而正除遣 , 广大、无量 当知亦尔。
(也就是说, 在 狭小的 五欲境界上面 生起胜解之后,就一定能够在 这个 狭小的五欲境界上面  进而 正确地 除掉遣除 相应的过失成分;对于 广大的色界境界、无量的 无色界境界而言,应当知道 也是这样的道理,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于 狭小境,正除遣已;或 于狭小,复起胜解,或 于广大 复起胜解,或于无量 复起胜解。
(然而,在 狭小的五欲境界上面 正确地 除掉遣除 相应的过失成分 之后,或者有人 只能够在 狭小的五欲境界上面 进而生起 更深细的 胜解,或者有人 还能够在 广大的色界境界上面 进而生起 更深细的 胜解,或者有人 竟然能够在 无量的 无色界境界上面 进而生起 更深细的 胜解。)
于其 广大 及于 无量 ,当知亦尔。
(对于 除掉遣除 广大的色界境界 的 过失成分之后 以及  对于 除掉遣除 无量的无色界境界 的 过失成分之后 所能够 进而生起的胜解 而言,应当知道 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们不是 一一对应的关系。)
若诸色法 所有相貌 影像显现,当知是粗、变化相似。诸无色法  假名 为 先,如所领受 增上力故 ,影像显现。
(如果 在这个 修习不净观的 瑜伽修行者的心中,种种色相之法 比如 青瘀 脓烂 膨胀 食啖 异赤 分散 骨锁 等等相貌的影像 显现出来的话,应当知道 这些影像 只是粗略的、变化出来的 与外界实际的现象 相似的影像 而已。这些影像 其实是 依靠着 受 想 行 识 等等无色法的运作 才能显现出来的,首先 要 建立起 辅助作意思维的工具----各种假借的 名相,然后 依照自心 对 这些 名相 事相 的领受 为基础,自然就会有 与外界实际的现象 相似的影像 显现在心中了。)
如是一切 名 正加行。
(就像上面所说的 不净观 那样的 数次胜解 数次除遣 那样的实际修习,就叫做 正加行。)
弥勒菩萨这里谈到的 正加行 ,也可以这样理解:就好比 是 学生的作业 做错了,老师给他 指出来 讲解后,他知道了 理解了 自己的 错误,然后 重做 这个作业的时候,就会 改掉 原来的错误,让作业更加正确。 但是,由于 理解不够透彻的缘故,作业里面还是 有一些 更加微细的错误,于是 老师 再次给他 指出来 并 讲解给他听,他理解后 二次重做时 作业里面的错误 就更少了。就这样 反复指正 让他胜解, 然后 他反复修正 的行为活动 就叫做 正加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纯属末学臆测佛意,但愿没有谤佛!此文如有功德,愿皆回向读者胜解佛意,往生极乐,莲品高升!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19: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